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义文 代旭冉 +7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丽 买春艳 于立强 刘朝辉 李洪杰 周阳 张宏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穗发芽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遗传和分子基础,有助于穗发芽抗性改良。本文从穗发芽抗性QTL发掘、功能标记开发、穗发芽主要抗源以及抗穗发芽分子育种几方面对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 穗发芽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了解小麦穗发芽抗性遗传和分子基础,有助于穗发芽抗性改良。本文从穗发芽抗性QTL发掘、功能标记开发、穗发芽主要抗源以及抗穗发芽分子育种几方面对小麦穗发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小麦穗发芽抗性研究重点及育种思路进行讨论,以期为小麦穗发芽遗传研究和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数量性状位点 功能标记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周阳 张宏军 +7 位作者 王晨阳 李洪杰 买春艳 杨丽 刘宏伟 于立强 于广军 刘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83-2690,共8页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代技术几项主要内容。利用该技术体系,以黄淮冬麦区高产抗赤霉病为主要育种目标进行了育种实践,成功将抗赤霉病基因Fhb1快速导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背景,比常规育种方法提前2~3年育成了高产、中抗赤霉病、适宜黄淮冬麦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系,显著提高了高产抗赤霉病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抗赤霉病育种 Fhb1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与挖掘小麦氮高效基因
3
作者 赵超男 王金凤 +7 位作者 张玉 张丽 李瑞琦 王鹏飞 李鸽子 张宏军 虞波 康国章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1-1813,I0014-I0032,共32页
挖掘小麦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小麦氮效率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以255份不同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每个品种1叶1心幼苗分别进行低氮(low nitrogen,LN, 0.05 mmol L^(-1)NO_(3)^... 挖掘小麦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小麦氮效率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以255份不同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每个品种1叶1心幼苗分别进行低氮(low nitrogen,LN, 0.05 mmol L^(-1)NO_(3)^(-))和充足供氮(sufficient nitrogen, SN, 1.00 mmol L^(-1)NO_(3)^(-)) 2个水培条件处理,培养28 d后,在低氮和充足供氮处理下测定17个表型指标,通过对55KSNP芯片进行质控过滤筛选出38,215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位点,结合FarmCPU、MLM以及MLM+Q+K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该群体在LN和SN水平下17个表型指标比值(LS, LN/SN)的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对17个LS指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161个显著位点(P≤0.001),发现有103个标记至少在2个模型中同时被检测到,有8个SNP至少关联了4个性状,其中AX-110548993(3B)和AX-111802919(4D)为新位点。2个新位点上下游5Mb范围区间内含有267个候选基因,其中位于4D染色体上的SNPAX-111802919包括3个直接参与或调控氮吸收转运的候选基因:TraesCS4D02G361500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TraesCS4D02G362100编码锌指蛋白CONSTANS-LIKE 1, TraesCS4D02G362800编码1个GATA转录因子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效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PDI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金丽 汤泽洋 +3 位作者 鲁鑫 周志强 郭长虹 李新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0,共14页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作为硫氧还蛋白家族的一员,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在植物中,蛋白质二硫键的形成和异构主要由二硫键蛋白催化完成,在参与蛋白质正确组装折叠方面至关...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作为硫氧还蛋白家族的一员,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在植物中,蛋白质二硫键的形成和异构主要由二硫键蛋白催化完成,在参与蛋白质正确组装折叠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拟南芥PDI家族基因序列信息为基础,利用同源序列比对方法,从玉米中鉴定出21个PDI基因,除8号染色体外,非均匀地分布在其余玉米9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表明,玉米PDI基因家族分为4个进化分支11个发育组,同一发育组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相似。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PDI基因家族启动子含响应逆境胁迫、植物激素及胚乳特异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DI基因家族在胚、胚乳和籽粒中表达量较高,在授粉后10~20 d的胚乳中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然后表达量又呈现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ZmPDIL1-1基因存在多样性。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ZmPDIL1-1定位在内质网。本研究结果为玉米PDI家族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PDI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行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焕欣 翁建峰 +4 位作者 张晓聪 刘昌林 雍洪军 郝转芳 李新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穗行数是玉米产量的重要组成性状,其遗传解析对高产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203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07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吉林公主岭和海南三亚进行穗行数测定;采用分布于玉米基因组的41 10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穗行数... 穗行数是玉米产量的重要组成性状,其遗传解析对高产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203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07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吉林公主岭和海南三亚进行穗行数测定;采用分布于玉米基因组的41 10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穗行数进行关联分析。共鉴定出9个与穗行数显著关联(P<0.0001)的SNP,分别位于染色体框1.02、1.10、7.03、8.02、9.06和10.03。8个SNP位于已定位的数量性状座位(QTL)区间内。在显著SNP位点LD区域内发掘出4个候选基因,分别编码含F-box结构域的生长素受体蛋白、玉米kn1蛋白、AP2结构域蛋白和富亮氨酸重复的跨膜蛋白激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发掘穗行数基因位点及候选基因,将为克隆控制玉米产量性状基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行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连铮 孙君明 +2 位作者 王岚 李斌 赵荣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优质育种团队历经20多年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975。该品种主要技术特点:一是适应性广。...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优质育种团队历经20多年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975。该品种主要技术特点:一是适应性广。先后通过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四川9个省市审定,适宜种植区域N29°~42°,跨3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中黄13光周期钝感,蓝光受体基因(Gm CRY1a)研究结果揭示了其适应性广的分子机理。二是高产。在山西省襄垣县创4 686 kg·hm-2的大豆高产记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3 041 kg·hm-2,增产16. 0%,全部2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三是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达45. 8%,百粒重24~26 g,商品品质好。四是多抗。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中抗胞囊线虫病。采用良种良法相结合实现了中黄13大面积推广应用,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首位;截止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2009年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201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优秀产品奖,201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授权中国植物新品种权,2008年授权韩国植物新品种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黄13 广适 高产 高蛋白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江培顺 张焕欣 +9 位作者 吕香玲 郝转芳 李博 李明顺 王宏伟 慈晓科 张世煌 李新海 史振声 翁建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69-978,共10页
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高密度玉米遗传图谱整合了1994—2012年文献发表的玉米产量性状(穗行数、行粒数、粒重)584个QTL。采用元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穗行数、7个行粒数和44个粒重Meta-QTL。根据B73基因组序列进行产量相关基因的重定位,... 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高密度玉米遗传图谱整合了1994—2012年文献发表的玉米产量性状(穗行数、行粒数、粒重)584个QTL。采用元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穗行数、7个行粒数和44个粒重Meta-QTL。根据B73基因组序列进行产量相关基因的重定位,在Meta-QTL区段内分别获得10个玉米产量基因和12个与水稻7个产量基因同源的候选基因,分别位于玉米染色体Bins1.04、1.06、1.07、2.04、2.06、3.04、4.05、4.07、4.09、5.03、5.04、5.05、7.02、8.03、9.03、10.06和10.07。玉米产量性状Meta-QTL及相关候选基因分析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元分析 Meta-QTL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耐旱功能标记辅助选择初探 被引量:11
8
作者 柳思思 刘玲玲 +3 位作者 许侃 石庆华 张世煌 郝转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2-236,242,共6页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培育耐旱品种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在干旱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随着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耐旱通用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发掘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法。本...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培育耐旱品种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在干旱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随着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耐旱通用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发掘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法。本研究在已发掘的耐旱通用QTL基础上,选取相关的18个连锁标记进行开发并且验证在不同种质背景下24份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4245;通过GGT32(Graphical GenoTypes)图示基因型软件分析SSR位点,得出umc2217、umc2029、phi099、umc1213和phi022这5个连锁标记可用来初步鉴定玉米耐旱性;利用卡方检验,得出phi022和umc2217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与耐旱密切相关。因此,这几个连锁标记不仅可被用于相应群体的耐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而且为以后的标记辅助选择及抗旱性基因克隆的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旱 SSR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热激蛋白基因ZmHsp90-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玲玲 柳思思 +6 位作者 翁建峰 王昌涛 李新海 张世煌 石庆华 王丽娟 郝转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39-1846,共8页
Hsp90是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分子伴侣。本研究从玉米中克隆了一个Hsp90同源基因,命名为ZmHsp90-1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序列分析。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371bp,开放阅读框2094bp,编码69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 Hsp90是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分子伴侣。本研究从玉米中克隆了一个Hsp90同源基因,命名为ZmHsp90-1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序列分析。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371bp,开放阅读框2094bp,编码69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79.98kD。蛋白结构预测及同源比对分析表明,ZmHsp90-1基因编码蛋白含ATPase位点和Hsp90保守结构域,并与拟南芥、水稻等多种物种的热激蛋白高度同源;进化树分析表明ZmHsp90-1与拟南芥AtHsp90.1基因关系较近,蛋白序列相似性达88.3%。目的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ZmHsp90-1蛋白在细胞质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ZmHsp90-1对非生物胁迫高温、高盐、ABA、低温、干旱均具有明显的应答反应。推测ZmHsp90-1是玉米的一个胁迫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激蛋白 非生物胁迫 ZmHsp9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淀粉粳糯特性的快速鉴定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桂英 王智 +5 位作者 张骥 顿宝庆 朱莉 孟凡华 游光霞 韩粉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2-1047,共6页
高粱籽粒有粳(非糯)、糯之分,我国传统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均以糯高粱为主要原料,快速鉴别高粱的粳糯对种质鉴定、糯高粱育种和原料采购均具有重要意义。现有高粱粳糯的鉴定方法主要有染色法和蒸煮法等,但均存在鉴定效率不高的问题,... 高粱籽粒有粳(非糯)、糯之分,我国传统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均以糯高粱为主要原料,快速鉴别高粱的粳糯对种质鉴定、糯高粱育种和原料采购均具有重要意义。现有高粱粳糯的鉴定方法主要有染色法和蒸煮法等,但均存在鉴定效率不高的问题,影响糯高粱育种进程。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如下4种适合不同情形的高粱粳糯快速鉴别方法,即刀切法、籽粒捣碎开水糊化法、冷水捣碎染色法和田间花粉染色法。综合利用这4种方法,可使鉴定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讨论了4种鉴定方法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探讨了4种鉴定方法的适用性和鉴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高粱 糯高粱 碘染色 快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酿酒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智 柯福来 +6 位作者 宋迎辉 张华文 石燕楠 孟彦 朱凯 吕芃 李桂英 《中国种业》 2023年第5期53-57,共5页
酿酒高粱是黄淮海地区的经济作物,近些年种植面积不断回升,但该区高粱生产的指导性信息较少,因此,构建适宜该区的酿酒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品种选择、种植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文献研究、生产调研和专家问卷调查,... 酿酒高粱是黄淮海地区的经济作物,近些年种植面积不断回升,但该区高粱生产的指导性信息较少,因此,构建适宜该区的酿酒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品种选择、种植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文献研究、生产调研和专家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利用德尔菲法和橙子办公软件设计调查问卷,借助专家微信群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专家问卷调查,使用SPSSAU优序图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根据文献研究和适应性试验,并反复征询专家意见,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判分原则和标准,按综合得分将酿酒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分为适应(≥90分)、较适应(76~89分)和不适应(≤75分)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酿酒高粱 品种生态适应性 综合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中麦6032的选育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果忠 贾丹 +7 位作者 姚丹妤 张博文 温晓兰 蒋云锋 张勤芝 闫长生 张秀英 肖世和 《中国种业》 2021年第11期97-98,共2页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6.8g。该品种适应性广,2021年通过黄淮北片和安徽省审定,完成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进入冀中北水地组生产试验。黄淮北片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6.8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6.2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87.4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3.95%。黄淮北片区试2年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条锈病、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节水指数1.198、1.094,节水性较强。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种 中麦60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中麦6052的选育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果忠 贾丹 +4 位作者 蒋云锋 姚丹妤 王娟 刘翼 肖世和 《中国种业》 2021年第9期78-79,共2页
中麦605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株高约80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4.2万... 中麦605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株高约80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4.2万穗,穗粒数33.2粒,千粒重42.5g。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60.7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50.6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6.2%。氮利用效率指数(NUI)为1.75,属氮高效品种。田间白粉病、叶锈病自然发病较轻,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种 中麦605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建议 被引量:26
14
作者 孙果忠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7期4-8,共5页
种业发展对促进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小麦种业的发展情况,比较了国内外小麦种业发展的差距,分析了小麦关键育种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未来小麦种业的发... 种业发展对促进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小麦种业的发展情况,比较了国内外小麦种业发展的差距,分析了小麦关键育种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未来小麦种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业 存在的问题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影 张晟瑞 +3 位作者 王岚 王连铮 李斌 孙君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8-1049,共12页
以58份不同类型(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为材料,利用32对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采用NIRS和GC方法分别分析大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野... 以58份不同类型(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为材料,利用32对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采用NIRS和GC方法分别分析大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油脂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栽培大豆脂肪含量(平均20.8%)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0.49%),油酸含量(平均28.5%)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4.37%),而亚麻酸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大豆;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大豆种子中的脂肪与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85^**),而与其他脂肪酸组分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所有其他脂肪酸组分均负相关,特别是与亚麻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和.0.89^**);油脂组成和SSR标记对不同类型大豆种质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种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分为栽培和野生2个亚群,半野生大豆则分布于2个亚群中。由此可见,大豆油脂组成与大豆种质的驯化程度有关,脂肪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可以作为大豆演化分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半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突变体smk7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成功 石慧敏 +7 位作者 王红武 李坤 黄长玲 刘志芳 吴宇锦 李树强 胡小娇 马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5-293,共9页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B73进行诱变,获得一个可以稳定遗传的小籽粒突变体smk7(small kernel 7)。smk7成熟籽粒表现为体积变小,胚和胚乳发育缺陷,百粒重显著降低。突变籽粒发芽率仅为10%,且幼苗黄化不能生长成正常植株。成熟...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B73进行诱变,获得一个可以稳定遗传的小籽粒突变体smk7(small kernel 7)。smk7成熟籽粒表现为体积变小,胚和胚乳发育缺陷,百粒重显著降低。突变籽粒发芽率仅为10%,且幼苗黄化不能生长成正常植株。成熟smk7胚乳中淀粉、蛋白、油分含量与野生型籽粒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突变体胚乳淀粉粒体积明显变小且形状不规则。smk7突变籽粒在授粉后12 d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小籽粒和空瘪表型,石蜡切片显微观察显示突变籽粒的胚和胚乳发育迟缓,胚乳基部转移层细胞(BETL)相对于野生型细胞壁向内生长减少,发育受阻。用杂合植株(+/smk7)与多个自交系分别杂交,构建不同背景的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GBTS)技术将基因初定位于2号染色体短臂,进一步精细定位发现该基因位于RM1433917和RM1535316两个标记之间约120 kb的物理范围内,共有8个蛋白编码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克隆和解析SMK7基因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粒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多酚氧化酶基因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义文 代旭冉 +7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丽 买春艳 于立强 于广军 张宏军 李洪杰 周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80-2090,共11页
Ppo-A1和Ppo-D1是控制小麦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关键基因。有报道PPO活性与穗发芽抗性有关,但Ppo-A1和Ppo-D1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248份我国主栽小麦品种3年发芽指数,结合Ppo-A1... Ppo-A1和Ppo-D1是控制小麦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关键基因。有报道PPO活性与穗发芽抗性有关,但Ppo-A1和Ppo-D1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248份我国主栽小麦品种3年发芽指数,结合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变异分型结果,研究两个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及其等位变异组合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发芽指数主要受年份、Ppo-A1位点和Ppo-A1×Ppo-D1互作共同影响。在Ppo-A1位点,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b的小麦品种发芽指数显著低于携带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a的品种,平均发芽指数相差5.22%;相反,在Ppo-D1位点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a品种的发芽指数高于携带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b的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中,Ppo-A1bPpo-D1b组合类型品种的发芽指数最低。上述Ppo-A1位点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在轮选13×济麦20 F2及F2:3分离群体中得到验证。PPO活性和Ppo-A1相对表达量均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Ppo-A1b等位变异的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穗发芽抗性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穗发芽育种 多酚氧化酶 Ppo-A1b等位变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质渗入对2个玉米复合群体的改良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致远 唐娟 +7 位作者 赵鑫哲 张丰屹 刘文娟 李明顺 张德贵 李新海 雍洪军 兰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0-806,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复合群体改良效率,本研究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中群15、中群16、W9706和四144为测验种,与4个综合种配制16个测交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在河南新乡和山东济南鉴定并分析不同种质渗入玉米复合群...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复合群体改良效率,本研究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中群15、中群16、W9706和四144为测验种,与4个综合种配制16个测交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在河南新乡和山东济南鉴定并分析不同种质渗入玉米复合群体后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渗入后,中群15和中群16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分析农艺性状和配合力表现,综合种CP15-2抽丝期短、株高较低、收获时含水量低、产量高等,抽丝期和产量一般配合力也表现优良;CP15-2×中群15抽丝期、收获时含水量、产量均优于原始群体中群15,其产量特殊配合力和中亲优势较低;CP15-2是渗入中群15的优良新种质,可用于改良其生育期、收获时含水量和产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种质渗入 农艺性状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宇星 杨致远 +11 位作者 张丰屹 李一 赵鑫哲 唐娟 史磊 刘晶 赵海岩 李明顺 张德贵 李新海 雍洪军 金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6-1023,共8页
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4个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耐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杂交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4个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耐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杂交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6万株/hm^(2)和12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4行区,3次重复,2017-2018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鉴定,收获后调查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年代更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穗粗、秃尖长和百粒重均下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秃尖长变化尤为显著,1980s-2010s期间平均每10年降幅0.24 cm(高种植密度)、0.19 cm(低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相同年代杂交种果穗均变短、穗变细、秃尖变长、行粒数减少,其中2000s新品种的穗长和2010s新品种的穗粗降幅最小,2010s新品种的秃尖增幅最小(1.04%),表明2000s后选育的玉米品种更耐密。在未来玉米耐密育种过程中,应在维持较高百粒重的同时,加强穗长、穗粗、秃尖等性状的协同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 玉米杂交种 穗部性状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生殖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敏感性鉴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娟 刘翼 +3 位作者 姚丹妤 邹景伟 肖世和 孙果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21-1729,共9页
由春季低温引发的倒春寒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为准确评价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小麦植株发育阶段的关系,本研究以春性品种中麦8444为试验材料,在可控环境条件下,比较了不同幼穗分化发育阶段的小麦遭受低温后的冻害... 由春季低温引发的倒春寒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为准确评价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小麦植株发育阶段的关系,本研究以春性品种中麦8444为试验材料,在可控环境条件下,比较了不同幼穗分化发育阶段的小麦遭受低温后的冻害症状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发育叶龄和幼穗分化阶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小麦植株的茎和叶片受冻害的程度随着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而呈现加重趋势,株高、穗长和结实率随着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而呈现降低趋势。二棱末期(S2.25)至小花原基分化期(S3.5)、药隔期(S5)至柱头羽毛突起期(S7)是幼穗发育过程中对低温敏感性发生明显变化的两个阶段。综合茎、叶、穗等器官对低温的耐受性,减数分裂期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小麦的倒春寒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殖发育 低温敏感性 减数分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