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8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科研农场农机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基地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少康 杨久臣 +1 位作者 石磊 李克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11期18-19,共2页
介绍了农业科研单位农机的特点,农机管理的现状,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基地为例,探讨如何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机制,以期更好的为科研服务。
关键词 试验农场 农业机械 管理与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论坛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雯玥 杨涛 +1 位作者 谭光万 杨建仓 《中国种业》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第三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于2017年11月18-20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为主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专家及青年学者、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青年以及在站博... 第三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于2017年11月18-20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为主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专家及青年学者、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青年以及在站博士后作主旨报告。从国家战略规划和现实需求出发,针对种质资源的特性,围绕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二十字方针、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及科研人员基本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论坛以"立地"文化为主要命题,结合农业前沿、科技发展、科研匠心为副命题,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同行业优秀的青年人员和博士后为在站博士后及广大青年学者作报告,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融汇国际科研力量,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激发优秀青年人才科研潜力,搭建学术思想吐故纳新、技术经验交互提升、人才培养薪火相传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科学 种质资源 前沿技术 博士后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者——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董玉琛院士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光万 刘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8,共8页
董玉琛院士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学科发展和社会大背景下,从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学科发展与个人贡献、学术特点、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董玉琛院士学术成长历程,探究其取得成功的影响因... 董玉琛院士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学科发展和社会大背景下,从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学科发展与个人贡献、学术特点、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董玉琛院士学术成长历程,探究其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以启发和激励青年学者,传承和弘扬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玉琛 作物种质资源学 奠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仁健考察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繁工作
4
作者 《中国种业》 2021年第6期6-6,共1页
5月8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一行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三亚南繁基地调研,考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科教司司长周云龙、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兴旺,中国农业科学院... 5月8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一行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三亚南繁基地调研,考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科教司司长周云龙、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兴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作科所所长钱前院士及海南省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经济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物科学 周云龙 科教司 种业管理 资源圃 南繁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系统研发
5
作者 陈晓静 赵晓燕 +8 位作者 贺子康 林佳 李佳乐 申家炜 樊景超 闫燊 王健 张建华 周国民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的构建是农业科学数据分析挖掘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将分散在不同数据库、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成,将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更全面的数据池,支持跨领域跨学科数据的自动分析挖掘,发现隐藏的知识、模式和... 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的构建是农业科学数据分析挖掘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将分散在不同数据库、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成,将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更全面的数据池,支持跨领域跨学科数据的自动分析挖掘,发现隐藏的知识、模式和趋势。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农业、作物、基因、序列等相关28个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的数据库,制定了农业科学数据本体存储标准,搭建了基于HugeGraph图数据库的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建立“数据集-数据记录-信息实体”映射关系机制,并且设计了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系统技术框架。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导入、自动管理和本体网络可视化等功能,突破当前农业本体数量多、数据量大、缺少专有系统进行管理等突出问题,研发了集大规模多格式农业科学数据本体导入、本体管理、本体内和跨本体映射关系编辑、本体网络可视化等四大类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系统,有力提升了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管理能力,支撑海量数据资源高效语义关联发布以及跨领域跨学科的数据自动聚合,为农业科学数据在线分析挖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数据 农业科学数据本体库 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 农业科学数据本体网络系统 本体网络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科学仪器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6
作者 靳凤民 张丽娜 +5 位作者 徐振国 何清 梁国弘 方卉 高彤彤 王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0-244,共5页
高端科学仪器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主要依赖进口,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研制能力,制约了高水平科技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现状,以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和天津大学... 高端科学仪器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主要依赖进口,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研制能力,制约了高水平科技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现状,以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和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联合成立的国产科学仪器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心为例,详述了中心助力高端科学仪器实现国产替代所做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中心 科学仪器 国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类作物的种皮色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淼淼 王丽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6-1264,共9页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及食用豆类等,种类繁多,其地位仅次于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皮色因花色素苷表达量的不同导致颜色各异。这种差异既是品种鉴别及产权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满足了生产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豆类作物对种皮色的研...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及食用豆类等,种类繁多,其地位仅次于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种皮色因花色素苷表达量的不同导致颜色各异。这种差异既是品种鉴别及产权保护的重要依据,也满足了生产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豆类作物对种皮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而食用豆类研究较少。本文从豆类作物种皮色的划分、品质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种皮色的影响、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充分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豆类种皮色表达机制的研究思路,以期为豆类作物育种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作物 种皮色 分类及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学呼唤科技评论 被引量:1
8
作者 佟屏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0-24,共5页
科技评论是促进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以及繁荣科学技术事业的动力,科学研究中的评论与批判是最富有创新性的活动.我国农业科技评论明显滞后,有传统儒学文化思想的凝滞作用,也有无形和有形的政治干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应该相伴有一个科技... 科技评论是促进科学发展、技术创新以及繁荣科学技术事业的动力,科学研究中的评论与批判是最富有创新性的活动.我国农业科技评论明显滞后,有传统儒学文化思想的凝滞作用,也有无形和有形的政治干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应该相伴有一个科技评价体系,培植科学家进取心、毅力和献身精神.要鼓励发表观点鲜明的科技评论,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评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 科技评论 科技进步 学术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功能活性多肽Lunasin研究进展
9
作者 郝宇琼 任贵兴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8-25,共8页
Lunasin是一种最初从大豆中分离得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其序列上包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细胞黏着模体(RGD)、α-螺旋结构以及C端的9个天冬氨酸残基(Poly-D),因其特殊的序列结构而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Lunasin多肽的生产合成... Lunasin是一种最初从大豆中分离得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其序列上包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细胞黏着模体(RGD)、α-螺旋结构以及C端的9个天冬氨酸残基(Poly-D),因其特殊的序列结构而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Lunasin多肽的生产合成主要包括从天然原料中分离提取、根据氨基酸序列进行固相合成和利用生物体自身表达系统合成生产3种方式。Lunasin多肽虽然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但是在天然原料如小麦等作物中含量较低且提取成本较高。因此,解析Lunasin多肽天然合成的分子机制并提高其生产效率变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目前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Lunasin及其结构类似多肽在小麦、大麦以及燕麦等麦类作物中的含量,列举了现阶段Lunasin多肽的提取、分离、纯化和质谱鉴定技术;结合其序列结构特点详细总结了Lunasin多肽的生理功能,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癌、降胆固醇、抗肥胖等;最后归纳总结了生物合成Lunasin多肽的方法,如大肠杆菌底盘细胞原核表达和酵母底盘细胞真核表达等,并对小麦Lunasin多肽合成的分子机制、相关QTL位点的鉴定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asin 生物活性 分离纯化 生产合成 基因工程 遗传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禾谷类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及其富集中心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刘旭 黎裕 +3 位作者 曹永生 董玉琛 方沩 陆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F0002,F0003,共10页
通过对中国禾谷类作物地方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分析,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黍稷、高粱、燕麦等作物种质资源的富集中心;同时,对分布于中国的禾谷类糯性、裸粒、矮秆和育性等特有基因资源进行了探讨。该项研究结果对于... 通过对中国禾谷类作物地方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分析,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黍稷、高粱、燕麦等作物种质资源的富集中心;同时,对分布于中国的禾谷类糯性、裸粒、矮秆和育性等特有基因资源进行了探讨。该项研究结果对于加速特有基因的发掘和高效利用以及作物起源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类作物 地理分布 富集中心 特有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实践与未来研究方向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杨庆文 秦文斌 +3 位作者 张万霞 乔卫华 于寿娜 郭青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截止2011年底,我国利用物理隔离和主流化两种保护方法已建成各类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226个,保护物种52个,分布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物理隔离保护点154个,保护物... 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截止2011年底,我国利用物理隔离和主流化两种保护方法已建成各类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226个,保护物种52个,分布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物理隔离保护点154个,保护物种39个,分布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流化保护点72个,保护物种31个,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文通过对我国已建成的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的调查和分析,比较了物理隔离和主流化两种保护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两种保护方法建设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未来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野生植物 原生境保护 物理隔离 主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2
作者 刘旭 郑殿升 +9 位作者 董玉琛 朱德蔚 方嘉禾 费砚良 贾敬贤 蒋尤泉 杨庆文 王述民 黎裕 曹永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11-416,F0002,共7页
本研究围绕粮食、经济、果树、蔬菜、饲草与绿肥、花卉六大类作物,以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为主线,开展了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科学界定和系统规范了种质资源概念和范畴,提出了层次结构的理论,查清... 本研究围绕粮食、经济、果树、蔬菜、饲草与绿肥、花卉六大类作物,以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为主线,开展了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科学界定和系统规范了种质资源概念和范畴,提出了层次结构的理论,查清了中国粮食与农业植物有9631个物种及其分布、特征特性及用途;深入研究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本底,首次明确了中国农作物总计有528种(类),涉及1339个栽培物种和1930个野生近缘植物物种;优化了农作物种以下农艺性状分类技术指标,阐明了中国农作物地方品种的987个变种、978个变型、1223个农艺性状特异类型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得出了中国是禾谷类作物裸粒基因、糯性基因、矮秆基因和育性基因等特异基因的起源中心或重要起源地之一的结论;首次编撰出版了《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专著6卷,并编撰了《中国粮食与农业植物物种名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理论体系。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野生近缘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13
作者 郑琪 赵李 +3 位作者 李滨 李宏伟 吉万全 张学勇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9,共11页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异源六倍体,拥有众多野生、半野生近缘植物,为其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异源六倍体,拥有众多野生、半野生近缘植物,为其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30多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于80年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小麦染色体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后经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鉴定技术的不断改良,特别是在国家项目持续支持下,我国学者近些年完成了多个外源抗病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了杰出贡献。李振声院士也因其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24年国庆前夕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本文以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发展的历史为主线,概括总结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与成就,并对最近5年的突出进展进行了简要梳理,以致敬先辈、激励来者,为种质资源的创新、外源基因的转移、克隆及利用继续努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远缘杂交 染色体工程育种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高通量棉花估产研究
14
作者 冯美臣 苏悦 +3 位作者 林涛 余汛 宋扬 金秀良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为综合利用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棉花进行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遥感产量估算并系统地分析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估产的贡献程度,本文在构建基于多源UAV数据棉花估产机器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 为综合利用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棉花进行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遥感产量估算并系统地分析光谱、冠层结构、纹理特征等信息对估产的贡献程度,本文在构建基于多源UAV数据棉花估产机器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估产的最佳生育时期,并对比了多源传感器数据在棉花产量估算中的效果,最后量化了各类输入特征的贡献度。采集棉花冠层RGB(Red green blue)、多光谱(Multispectral,MS)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3种传感器数据,通过对棉花光谱植被指数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棉花产量估算最佳生育时期,进而构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XGBoost)3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棉花产量估算方法,并评估了基于2种最常用的传感器(RGB和MS相机)的性能。最终确定了光谱特征、冠层结构、纹理特征这3类特征信息在产量估算中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盛花期是棉花估产的最佳生育时期;基于盛花期的UAV数据,XGBoost模型取得了最高的产量估算精度(R^(2)为0.70,RMSE为611.31 kg/hm^(2),rRMSE为10.60%),在对比基于RGB和MS图像数据提取的特征时,基于MS图像数据提取的特征建模结果更好,同时将RGB和MS相机2种传感器数据提取的特征作为输入时,模型结果高于单一传感器;使用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算法分析了机器学习模型中各个输入特征对于估产的贡献度,发现基于3种传感器的3种特征信息在产量估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纹理特征与冠层结构在产量估算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潜力。本研究可为棉花智慧化管理中高通量棉花产量估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估产 无人机遥感 多源数据 XGBoost 夏普利加性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耿帅锋 李洋 +3 位作者 李晓华 刘少帅 李爱丽 毛龙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10,共8页
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和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初步解决了巨大的粮食需求问题,但常规育种周期太长,一般需要6~8 a才能得到纯合自交系,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培育速率。双单倍体技术(Double haploid,DH)作为近年来重要... 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和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初步解决了巨大的粮食需求问题,但常规育种周期太长,一般需要6~8 a才能得到纯合自交系,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培育速率。双单倍体技术(Double haploid,DH)作为近年来重要的一项育种技术,能大幅缩减育种年限,并提高作物育种效率。目前,虽然在单倍体诱导基因挖掘、单倍体诱导体系建立、单倍体筛选方法优化、染色体加倍技术改进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单倍体诱导(Haploid induction,HI)的效率还未达到生产的预期,且遗传基础知识体系仍不完善,单倍体鉴定体系也因物种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挖掘单倍体诱导新基因,创制高效单倍体诱导系和鉴定体系,是解决双单倍体技术应用瓶颈的主要方法。文章从双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单倍体诱导基因的研究现状、单倍体诱导产生的原因、单倍体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植物中挖掘新的单倍体诱导基因、聚合创制高效单倍体诱导系和鉴定系以及解析单倍体诱导的遗传基础提供参考,并为作物单倍体诱导体系构建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 磷脂酶 单倍体诱导系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镰孢和腐霉茎腐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宇航 李帅 +3 位作者 武文琦 孙素丽 朱振东 段灿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1-843,共13页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我国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1.5%。茎腐病严重危害玉米安全生产,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机械化收获的难度,其致病菌产生毒素污染粗饲料,威胁牲畜安全。目前,国内外分离出了30余种茎腐病的真菌...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我国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1.5%。茎腐病严重危害玉米安全生产,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机械化收获的难度,其致病菌产生毒素污染粗饲料,威胁牲畜安全。目前,国内外分离出了30余种茎腐病的真菌致病菌,其中镰孢菌和腐霉菌是我国最主要的致病菌类型。土埋法、伤根法、注射法和牙签法是进行玉米抗茎腐病鉴定较为常用的接种方法,从数千份玉米资源中鉴定出了一批具有优异抗性的种质。针对部分抗病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鉴定出了46个茎腐病抗性的位点。克隆出了ZmCCT和ZmAuxRP1两个与茎腐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并进行了机制解析。尽管如此,抗性研究用于生产实践的实例仍很少,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的抗茎腐病玉米品种。本文从玉米茎腐病致病菌的复杂性及地域分布特征、茎腐病毒素、抗茎腐病种质资源的鉴定、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克隆与抗性机制解析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以期为玉米抗茎腐病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phRAG的中国马铃薯新品种知识图谱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韦一金 任有强 +3 位作者 赵慧 樊景超 方沩 闫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9-1241,共13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主粮作物,拥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为应对未来的粮食安全挑战,需要选育具有稳定抗病性的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为助力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明确目前中国马铃薯选育品种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27篇马铃薯选育文献为研...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主粮作物,拥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为应对未来的粮食安全挑战,需要选育具有稳定抗病性的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为助力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明确目前中国马铃薯选育品种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27篇马铃薯选育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GraphRAG和Qwen2-70B-instruct构建知识图谱并使用Gephi实现可视化。基于所构建的知识图谱,分析近几年中国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的系谱、抗性和生育期,结果表明2004-2024年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使用较多的亲本为冀张薯8号、斯凡特、费乌瑞它和早大白等,马铃薯选育品种大多对晚疫病有抗性,且生育期大多为中晚熟、晚熟。本研究探索了使用大语言模型快速构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知识图谱的实现路径,并对227个马铃薯选育品种进行分析,为马铃薯种质资源未来的发掘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马铃薯种质资源 大语言模型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差异
18
作者 陈坚 吴柳格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张卫建 郑成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9,共12页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作物可持续生产。解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可为黄淮海地区构建作物丰产和低碳排放的气候韧性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开展,设置5种不同种植模式,分别为单季冬小麦(W)、单季夏大豆(S)、单季夏玉米(M)、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W-S)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W-M)。结果表明:W-M模式周年玉米当量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W、S、M和W-S模式;W-S模式的N_(2)O累积排放量、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分别比W-M模式降低10.7%、11.1%和4.7%;3种作物的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综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可获得最高的作物产量、能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在以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作物生产中,冬小麦-夏玉米模式是较好的种植模式,但其温室气体排放也最高,后续应深入研究该种植模式的碳减排技术,以达到丰产和低碳排放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温室气体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二十年国审冬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19
作者 吴柳格 陈坚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郑成岩 张卫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14-1826,共13页
分析近二十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收集并整理2000—2024年北方冬麦区与南... 分析近二十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收集并整理2000—2024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1187个国审冬小麦品种数据,将其按品质类型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与弱筋4种类型,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自2017年起,2个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数量显著增加;均以中筋品种为主。北方冬麦区的中强筋品种产量高于强筋和中筋品种,南方冬麦区的中强筋品种产量高于弱筋品种。北方冬麦区品种的生育期显著缩短,产量随时间显著增加,以中强筋品种增幅最大,为0.14 t hm^(-2),中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年均分别减少0.07%和0.15%,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稳定时间年均分别增加0.27 min和0.25 min;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品种产量显著增加,中筋品种的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年均分别增加0.22%和0.07 min。在北方冬麦区,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中筋品种的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均呈正相关。在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品种的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弱筋品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北方冬麦区冬小麦通过统筹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小麦的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弱筋小麦则通过增加穗粒数并优化栽培管理以保持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提升产量并确保加工适应性。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是我国小麦育种和优质栽培创新亟待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国家审定 品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察收集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纪念董玉琛院士诞辰100周年
20
作者 孔垂正 李立会 +5 位作者 景蕊莲 贾继增 何娟娟 谭光万 赵汗青 刘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董玉琛院士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本文系统回顾并解析董玉琛院士在考察收集作物种质资源、建立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与规范以及研究利用作物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并借以揭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 董玉琛院士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本文系统回顾并解析董玉琛院士在考察收集作物种质资源、建立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与规范以及研究利用作物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并借以揭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玉琛 作物种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遗传多样性 小麦族 资源保存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