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隐孢子虫转录共激活因子CpADA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
1
作者 孙天聪 阿曼古丽·斯拉依 +4 位作者 黄燕 米荣升 韩先干 龚海燕 陈兆国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本研究旨在对微小隐孢子虫转录共激活因子ADA2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编码基因CpADA2进行真核表达。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pADA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pADA2含有ZnF和SANT结构域,全长67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 本研究旨在对微小隐孢子虫转录共激活因子ADA2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编码基因CpADA2进行真核表达。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pADA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pADA2含有ZnF和SANT结构域,全长67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为76 kDa,属于可溶性蛋白;不含跨膜区和信号肽,但存在多样化的激酶特异性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由α螺旋(36.70%)、β折叠(11.74%)和无规卷曲(51.56%)构成;三级结构中SANT结构域呈典型的α螺旋串联重复构象;互作网络模型和功能预测表明,该蛋白具有锌离子结合特性,并可能参与组蛋白乙酰化过程。以微小隐孢子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CpADA2基因,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3×FLAG-CMV14-CpADA2,转染至293T细胞后,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成功表达重组CpADA2蛋白。本研究为后续开展CpADA2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CpADA2基因 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蛋白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定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辉 米荣升 +7 位作者 贾海燕 王旭 黄燕 张烨华 张晓丽 杨衡 韩先干 陈兆国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表达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urface antigen glycoprotein 1-related sequences,SRS47D)并确定其在弓形虫中的定位,本研究将SRS47D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 为表达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urface antigen glycoprotein 1-related sequences,SRS47D)并确定其在弓形虫中的定位,本研究将SRS47D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利用His柱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在弓形虫速殖子中的定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约为55 kDa;重组蛋白能与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兔血清效价达到1∶51 200;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RS47D蛋白分布在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尤其前部和后部表膜。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弓形虫SRS47D的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 原核表达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Ⅱ蛋白的制备及其定位研究
3
作者 赵冰 阿曼古丽·斯拉依 +9 位作者 米荣升 程龙 刘旗 龚海燕 张烨华 贾海燕 韩先干 黄燕 陈兆国 赵权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9,共9页
为获得旋毛虫(T1)脱氧核糖核酸酶Ⅱ(DNase Ⅱ)蛋白,观察其在肌幼虫虫体中的分布,以旋毛虫(T1)肌幼虫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Ⅱ(TsDNase Ⅱ)蛋白的编码基因tsdnase Ⅱ,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中,转... 为获得旋毛虫(T1)脱氧核糖核酸酶Ⅱ(DNase Ⅱ)蛋白,观察其在肌幼虫虫体中的分布,以旋毛虫(T1)肌幼虫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Ⅱ(TsDNase Ⅱ)蛋白的编码基因tsdnase Ⅱ,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中,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Western blot分析重组Ts DNaseⅡ(rTsDNase Ⅱ)蛋白的反应原性;将rTsDNase Ⅱ蛋白免疫6-8周BALB/c小鼠,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制作旋毛虫肌幼虫冰冻切片,利用免疫荧光试验观察TsDNase Ⅱ蛋白在虫体中的分布。结果,成功地扩增出了长度为942 bp的旋毛虫tsdnase Ⅱ基因片段,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质粒pCold-TF-tsdnase Ⅱ;转化了重组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成功可溶表达了rTsDNase Ⅱ,大小为86 kDa;ELISA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rTsDNase Ⅱ蛋白能与感染旋毛虫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分析显示,TsDNase Ⅱ分布于旋毛虫肌幼虫整个虫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TsDNase Ⅱ的特性与功能、利用该蛋白研发旋毛虫病新型防控策略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T1) 脱氧核糖核酸酶Ⅱ 原核表达 ELISA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新疆褐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阿曼古丽·斯拉依 赵卫东 +7 位作者 王进香 赵建国 黄燕 韩先干 王旭 龚海燕 米荣升 陈兆国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新疆褐牛隐孢子虫病流行情况,从该地区的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4个养殖场采集356份粪便样品,提取基因组DNA,以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为靶基因,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阳性样品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新疆褐牛隐孢子虫病流行情况,从该地区的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4个养殖场采集356份粪便样品,提取基因组DNA,以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为靶基因,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阳性样品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有1个养殖场的新疆褐牛发现隐孢子虫感染,总的感染率为3.37%,其中伊宁市褐牛的感染率为4.10%,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褐牛的感染率为2.48%;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存在2种隐孢子虫感染,分别为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和瑞氏隐孢子虫(C.ryanae),其中C.andersoni是优势种(91.67%);成年牛的感染率最高(5.59%),而断奶前犊牛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冬季感染率(5.68%)显著高于春季(1.11%)(P<0.05)。本研究首次对伊犁河谷区域新疆褐牛感染的隐孢子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发现褐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率显著低于我国其他品种牛的感染率。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新疆褐牛隐孢子虫的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孢子虫 新疆褐牛 伊犁河谷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绵羊的血常规及血清抗体动态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世杰 米荣升 +7 位作者 张晓丽 王进香 孙滔 黄燕 韩先干 龚海燕 赵权 陈兆国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3-175,共13页
为了解绵羊感染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后的临床症状、血常规与抗体变化,以及卵囊排出情况,以新生羔羊为感染模型,经口接种1×10^(6)个C.parvum卵囊,每日对羔羊的临床症状进行计分,同时每3 d进行羔羊血常规分析、血... 为了解绵羊感染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后的临床症状、血常规与抗体变化,以及卵囊排出情况,以新生羔羊为感染模型,经口接种1×10^(6)个C.parvum卵囊,每日对羔羊的临床症状进行计分,同时每3 d进行羔羊血常规分析、血清抗体检测和排卵囊数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羔羊在感染后3~5 d出现食欲下降、精神沉郁、腹泻、体重增长减缓等症状,腹泻羔羊粪便镜检发现大量卵囊,但感染后期症状不明显。血常规分析显示,羔羊出现了严重的炎症反应,感染组羔羊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量增多,红细胞(RBC)数量减少。ELISA检测显示,感染组羔羊于感染后第3 d抗体水平就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持续到试验结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羔羊出现2个排卵囊高峰期。本研究首次对绵羊感染隐孢子虫后的血液指标进行了分析,为隐孢子虫病临床诊断提供了辅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隐孢子虫 绵羊 血常规 血清抗体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