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玉米对草甘膦、草铵膦的耐药性试验研究与分析
1
作者 武海斌 张佳 +6 位作者 张楠 聂东兴 陈立萍 李香菊 侯燕华 殷越 林荣华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7期48-55,共8页
本文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了草甘膦、草铵膦对10种常规玉米品种的耐药性,分析了草甘膦、草铵膦对常规玉米品种的风险,提出应禁止在非耐草甘膦、草铵膦玉米田及其田间道路、田埂等区域使用的建议,避免药害的发生。
关键词 温室盆栽法 草甘膦 草铵膦 常规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宏坤 梁革梅 +4 位作者 任明勇 张永军 常洪雷 吴孔明 郭予元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27-334,共8页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原药稀释1.0×10^4-2.0×10^4倍时可使初孵幼虫死亡率迭100%;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氟铃脲、甲氧虫酰肼原药稀释1000倍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大于70%,且幼虫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氨氰菊酯、丙溴磷、辛硫磷对低、高龄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好,尤其是4000倍甲氨基阿维菌素和5000倍高效氨氟氰菊酯处理后第三天,其对棉铃虫的致死率迭100%;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效果稍差。若在棉铃虫卵高峰期适时施药,供试的6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毒农药替代 棉铃虫 室内生物测定 田间小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核细菌对光肩星天牛幼虫促冻杀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福在 邢炜 +1 位作者 张永祥 高瑞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6-99,共4页
在我国林业生产上,特别是杨树(Populus spp.)栽培中,受到天牛的严重危害,至今尚无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防治方法。为此在系统研究冰核细菌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冰核细菌作为促冻杀虫剂,为控制天牛危害提出一项新的措施。研究表明,多数害虫... 在我国林业生产上,特别是杨树(Populus spp.)栽培中,受到天牛的严重危害,至今尚无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防治方法。为此在系统研究冰核细菌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冰核细菌作为促冻杀虫剂,为控制天牛危害提出一项新的措施。研究表明,多数害虫是不耐结冰的,一但体内水分结冰,细胞组织就会受到破坏而导致死亡;一些耐寒昆虫的耐寒性也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当体内结冰持续时间较长,也会使之死亡。但是一般昆虫都能忍受-10~-15℃的低温而不结冰,这是因为昆虫具有过冷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冰核细菌 光肩星天牛 过冷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单胞冰核活性细菌发酵制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卓炎 何松 +2 位作者 孙福在 赵廷昌 钟士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共4页
应用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对黄单胞冰核活性细菌的发酵制备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琥珀酸抑制了黄单胞菌生长与冰核活性的表达 ,甘油、蔗糖、乳糖、谷氨酸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冰核活性和单胞菌的生长。较优培养基配方为酵母粉 1%... 应用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对黄单胞冰核活性细菌的发酵制备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琥珀酸抑制了黄单胞菌生长与冰核活性的表达 ,甘油、蔗糖、乳糖、谷氨酸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冰核活性和单胞菌的生长。较优培养基配方为酵母粉 1%、大豆蛋白胨 1%、MgSO4 ·7H2 O 0 0 5%、甘油 1%、蔗糖 2 %、乳糖 1%、谷氨酸钠 0 3% ,pH 7 0 ;较优发酵组合为细菌种龄 72h ,发酵时间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核细菌 冰核活性 发酵 黄单胞菌 食品冰冻浓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真菌源激活蛋白对豌豆幼苗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顾成波 邱德文 +1 位作者 杨秀芬 李学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75-278,共4页
为探讨真菌源激活蛋白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处理对豌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5μg/mL激活蛋白处理后第7d,豌豆幼苗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6.0%、58.5%和21.0%,硝酸还原酶活性... 为探讨真菌源激活蛋白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处理对豌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5μg/mL激活蛋白处理后第7d,豌豆幼苗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6.0%、58.5%和21.0%,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分别增加64.38%、140.62%和35.31%;处理后第15d,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3.69%、18.49%和6.16%,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0.68%、32.03%和17.28%,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8.59%、32.05%和22.10%。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均能促进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生理指标的提高,其中以2μg/mL的作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蛋白 根系活力 硝酸还原酶 叶绿素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牧草害虫种类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覃新导 周祥 +3 位作者 何华玄 张方平 易小平 蔡碧云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6-311,320,共7页
为摸清热带牧草害虫的种类、分布及为害情况,1998~2002年对海南岛热带牧草害虫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发现7目、31科、41种有害昆虫和4属、6种害螨,其中优势种为银合欢异木虱、华简管蓟马、东方粘虫、花蓟马、印度黄脊蝗、豆象属及叶螨属等。
关键词 热带牧草 害虫 海南岛 种类 分布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对中红侧沟茧蜂的趋向行为影响及田间诱集效果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康 任丽燕 +3 位作者 李科明 王沫 张永军 郭予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4,共8页
明确不同挥发性气味物质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选择行为的作用,有助于鉴定设计引诱剂以更好地利用天敌。本文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60种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对... 明确不同挥发性气味物质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选择行为的作用,有助于鉴定设计引诱剂以更好地利用天敌。本文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60种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对脂肪族化合物趋性最强,萜类化合物次之,芳香族化合物则相对较弱。中红侧沟茧蜂对(Z)-3-己烯乙酸酯、β-紫罗兰酮、2-十一烷酮、己醛、正辛醇、罗勒烯、橙花叔醇和香叶醇等气味的选择性最高,选择率分别为80.7%、73.2%、70.9%、69.6%、67.8%、74.1%、71.2%和67.9%,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为了明确田间条件下挥发性气味物质对中红侧沟茧蜂行为的影响,选择趋性效果较强的6种化合物分别制成诱芯进行了田间罩笼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对罗勒烯和(Z)-3-己烯乙酸酯的选择性最高,校正选择率分别为18.6%和14%,显著高于与其它化合物。田间应用结果与"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侧沟茧蜂 挥发性物质 嗅觉 趋性行为 田间诱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31配体筛选及EAG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武娟 张瑶瑶 +5 位作者 李仔博 刘靖涛 安兴奎 刘顺 李瑞军 张永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6,共8页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了解其化学感受机制对该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化学感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入探究绿盲蝽OBP家族成员AlucOBP31的生物学功能,...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了解其化学感受机制对该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化学感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入探究绿盲蝽OBP家族成员AlucOBP31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采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和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系统分析了AlucOBP31对候选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及其电生理活性。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重组Aluc OBP31蛋白能够与16种配体化合物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合,其中与植物挥发物β-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最强,而与十二醛和顺-丁酸-3-己烯酯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弱。值得注意的,AlucOBP31能与绿盲蝽性信息素组分4-氧代-反-2-己烯醛结合,提示其可能参与绿盲蝽的性信息素识别过程。此外,AlucOBP31还对槲皮素、芦丁水合物、棉酚和单宁酸等4种非挥发性苦味物质具有强结合能力,暗示其可能在绿盲蝽的味觉识别中发挥一定作用。EAG试验进一步验证了AlucOBP31配体的电生理活性。绿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对12种AlucOBP31挥发性配体均产生了明显的EAG反应,其中对顺-丁酸-3-己烯酯和4-氧代-反-2-己烯醛的EAG响应值显著高于其它配体,并且雄性触角对这些配体的EAG反应普遍强于雌性,提示AlucOBP31介导的化学感受过程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绿盲蝽AlucOBP31的结合特性及相应配体的电生理活性,发现该蛋白能够结合寄主植物挥发物、绿盲蝽性信息素组分以及多种非挥发性苦味物质,表明AlucOBP31可能在绿盲蝽的嗅觉和味觉识别过程中发挥多重生物学功能。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究AlucOBP31与其配体在绿盲蝽寄主选择、交配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研究基础,加深了我们对绿盲蝽化学感受机制的认知,也为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31 配体结合 EAG 化学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物质初探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永锋 陈志谊 +4 位作者 周明国 张杰 宋福平 刘邮洲 罗楚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2-95,共4页
为了揭示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作用和抑菌机理,采用管蝶法、平板涂抹法及孢子盟发法测定了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蚕豆枯萎病菌等8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对供试的大多数病原菌均具有较... 为了揭示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Bs-916的抑菌作用和抑菌机理,采用管蝶法、平板涂抹法及孢子盟发法测定了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蚕豆枯萎病菌等8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对供试的大多数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如Bs-916及其代谢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5.4%和70.7%,对水稻稻曲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为了探索Bs-916胞外物质的种类及特性,分别采用丙酮沉淀、PEG沉淀、等电点沉淀和超微浓缩等方法从Bs-916代谢液中获得了沉淀物或截留物,它们均具有抑菌活性。沉淀物经蛋白酶K处理后,活性减弱,说明Bs-916胞外抗菌物质具有蛋白质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Bs-916 代谢液 抗菌物质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气味受体的克隆与组织特异性表达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帅 张永军 +2 位作者 苏宏华 高希武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28-735,共8页
气味受体在昆虫识别外界气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昆虫对气味识别的分子机制。本文通过RT-PCR技术,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中克隆得到11条气味受体序列(GenBank登录号:EU599565~EU599568,EU... 气味受体在昆虫识别外界气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昆虫对气味识别的分子机制。本文通过RT-PCR技术,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中克隆得到11条气味受体序列(GenBank登录号:EU599565~EU599568,EU818702~EU818706,FJ39345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armOR2为非典型气味受体,其他为典型气味受体。进化树显示,HarmOR10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OR46a进化关系较近,而HarmOR4与果蝇味觉受体聚类在一起。棉铃虫其余气味受体与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气味受体单独或几个一起处于与黑腹果蝇气味受体进化关系较远的聚类中,而且彼此聚类关系较远。使用半定量RT-PCR对这些气味受体的表达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armOR2在棉铃虫触角和喙中表达,表达量在雌雄间相当。其他受体则在成虫触角中特异表达,其中HarmOR3,HarmOR13和HarmOR14仅在雄性触角内表达;雌性触角内HarmOR12和HarmOR20的表达量要高于雄性触角;其余气味受体雌雄触角间表达量则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气味受体 RT-PCR 克隆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敌 林凤敏 +4 位作者 陆宴辉 刘勇 张永军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6-701,共6页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为棉盲蝽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抗性棉花品种BR-S-10(抗性品种)和感性棉花品种科林08-15(感性品种),以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 研究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为棉盲蝽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抗性棉花品种BR-S-10(抗性品种)和感性棉花品种科林08-15(感性品种),以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分别危害处理后的该两种棉花植株为试验材料,以纯净空气为空白对照,共成对设置15个气味源组合,采用"Y"型昆虫嗅觉仪室内研究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不同抗性和虫害处理棉花的选择趋性。结果表明,绿盲蝽显著选择感性品种、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显著选择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感性品种。总的来说,两种棉盲蝽趋向于选择敏感棉花品种,抗性棉花品种对供试昆虫有显著趋避性;绿盲蝽显著趋向选择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中黑盲蝽显著趋向选择绿盲蝽危害感性品种和中黑盲蝽危害感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中黑盲蝽 棉花 抗虫性 选择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叶片性状(厚度和油点密度)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凤敏 吴敌 +4 位作者 陆宴辉 张永军 王沫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0-785,共6页
为了明确棉花叶片性状(厚度和油点密度)与其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抗性的关系,以期为棉花抗盲蝽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对绿盲蝽有不同抗性的20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分别测定其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 为了明确棉花叶片性状(厚度和油点密度)与其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抗性的关系,以期为棉花抗盲蝽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对绿盲蝽有不同抗性的20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分别测定其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结果表明:晋棉26、冀丰989、常D、亚洲棉对绿盲蝽表现为高抗;棉花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在不同生长期均有差异;棉花对绿盲蝽的综合抗性指数与其铃期叶片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有显著相关性(y=20.673+0.415x,R2=0.305,P=0.012;y=1.049+0.049x,R2=0.207,P=0.044)。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生长期,叶片表皮层厚和多油点棉花品种可以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棉花 抗虫性 叶片厚度 油点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红侧沟茧蜂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的结合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帅 张永军 +2 位作者 苏宏华 高希武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38-844,共7页
化学感受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昆虫化学感受器中的可溶性蛋白,被认为与昆虫识别外界化学信息有关。本研究使用pGEX-4T-1表达载体在BL21(DE3)异源表达系统中表达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并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 化学感受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昆虫化学感受器中的可溶性蛋白,被认为与昆虫识别外界化学信息有关。本研究使用pGEX-4T-1表达载体在BL21(DE3)异源表达系统中表达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并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去表达标签的MmedCSP1;使用bis-ANS作为荧光配基,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研究它与50种气味标样的结合特征,从而得到此类化学感受蛋白在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识别中识别气味的种类。结果表明:MmedCSP1只能与水杨酸甲酯、戊烷、罗勒烯、β-紫罗兰酮、3,4-二甲基苯甲醛、2-己酮和叶醇结合。但只有脂类化合物β-紫罗兰酮能在浓度为1mmol/L下将bis-ANS从MmedCSP1中替换50%,β-紫罗兰酮与MmedCSP1的结合常数为16.89μmol/L。这些结果提示MmedCSP1参与中红侧沟茧蜂对水杨酸甲酯、戊烷、罗勒烯、β-紫罗兰酮、3,4-二甲基苯甲醛、2-己酮和叶醇等气味的识别过程,且在不同气味中的识别过程中对于气味的运输能力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侧沟茧蜂 化学感受蛋白 原核表达 荧光结合 Β-紫罗兰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7的表达及气味结合特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纪萍 刘靖涛 +3 位作者 谷少华 朱晓强 张永军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5-583,共9页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嗅觉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OBPs在昆虫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过...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嗅觉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OBPs在昆虫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昆虫嗅觉识别的机制,同时可为利用干扰昆虫嗅觉识别来进行害虫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克隆了一个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7基因(GenBank登录号:JQ675724),并进行了原核表达,以1-NPN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了AlucOBP7蛋白和10种棉花挥发物及6种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在10种棉花挥发物中,AlucOBP7能够和2-己酮及水杨酸甲酯有效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55.13μmol/L和28.26μmol/L。在6种盲蝽性信息素类似物中,4-氧代-反-2-己烯醛和AlucOBP7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常数为23.14μmol/L。丁酸乙酯、丁酸丁酯及己酸己酯也能够和AlucOBP7有效结合,但结合能力中等,结合常数分别为30.58,39.26和35.81μmol/L。初步推测,AlucOBP7可能是绿盲蝽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PBPs),并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发挥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气味结合蛋白 性信息素 原核表达 荧光竞争结合 结合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酮酸甲酯对水稻化感物质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17
15
作者 孔垂华 胡飞 +1 位作者 张朝贤 徐效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 ,外源茉莉酮酸甲酯均能显著地诱导水稻化感物质的合成 ,而且这种诱导效应与施用茉莉酮酸甲酯的浓度和诱导时间显著相关。 0 .4 m mol/L浓度和处理后 4 8h,茉莉酮酸甲酯对水稻化感物质的诱导效应最强。同样 ,不同的... 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 ,外源茉莉酮酸甲酯均能显著地诱导水稻化感物质的合成 ,而且这种诱导效应与施用茉莉酮酸甲酯的浓度和诱导时间显著相关。 0 .4 m mol/L浓度和处理后 4 8h,茉莉酮酸甲酯对水稻化感物质的诱导效应最强。同样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茉莉酮酸甲酯的诱导响应也有显著差异。水稻化感品种 PI312 777和丰华占在茉莉酮酸甲酯的诱导下能很快合成大量的化感物质 ,而水稻非化感品种华粳籼的化感物质的含量虽也有所增加 ,但达不到能显示化感作用的浓度。进一步实验证明 :茉莉酮酸甲酯在处理 4 8h后虽能诱导水稻品种合成大量的化感物质 ,但这一诱导效应并不能长期维持。研究揭示 :水稻化感物质的合成可在外部因子的作用下动态变化 ,这对揭示和充分利用水稻的化感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物质 茉莉酮酸甲酯 诱导效应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上的冰核细菌及其在引起杨树冻害和诱发真菌溃疡病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曾大鹏 晁龙军 +1 位作者 孙福在 赵廷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3-57,共5页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杨树上普遍存在着冰核活性(INA)细菌,经测定它们能在-4℃~-6℃温度下产生冰核活性。它们分属于3个属5个种或变种,即:菠萝泛生氏菌(PantoeaananasSerano1928)、噬夏孢...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杨树上普遍存在着冰核活性(INA)细菌,经测定它们能在-4℃~-6℃温度下产生冰核活性。它们分属于3个属5个种或变种,即:菠萝泛生氏菌(PantoeaananasSerano1928)、噬夏孢子欧文氏菌(Erwiniauredovora(Ponetal.)Dye1963)、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VanHal1902)、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Bryan)Dye1978)和丁香假单胞菌未定变种(P.syringaepvs.)。自然条件下INA细菌增加了杨树的冻害;冻害的主要时期是在早春杨树萌芽阶段。在由真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引起的大斑型溃疡病病斑中分离到的INA细菌数量最多;而同一真菌引起的水泡型溃疡病病斑中分离到的INA细菌数量最少。在杨树干上接种INA细菌并经冷冻处理后,增加了D.gregaria的侵染,形成大斑型溃疡。证明冻伤和其它伤口是D.gregaria形成大斑型溃疡病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INA细菌造成的杨树冻害和真菌性溃疡病进行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冰核细菌 冻害 真菌性溃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味结合蛋白Mmed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足部的表达及配体结合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叶青 王山宁 +5 位作者 彭勇 单双 郑瑶 李瑞军 张永军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3-620,共8页
【目的】明确气味结合蛋白基因Mmed 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足部的表达定位及重组Mmed OBP19的配体结合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化学感器在中红侧沟茧蜂足部的分布,通过原位杂交研究Mmed 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 【目的】明确气味结合蛋白基因Mmed 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足部的表达定位及重组Mmed OBP19的配体结合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化学感器在中红侧沟茧蜂足部的分布,通过原位杂交研究Mmed OBP19在中红侧沟茧蜂雌蜂前足中的表达定位,并采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分析Mmed OBP19重组蛋白与86种潜在配体的结合特征。【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中红侧沟茧蜂的足部主要分布3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med OBP19的表达主要集中在中红侧沟茧蜂前足跗节的感器下方。重组Mmed OBP19与配体的结合力测定结果显示,Mmed OBP19与非挥发性植物次生物质包括棉酚(K_i=2.32±0.17μmol/L)、硫酸黄连素(K_i=4.86±1.81μmol/L)、槲皮素(K_i=4.93±0.21μmol/L)、单宁(K_i=5.23±0.38μmol/L)、芸香叶苷(K_i=5.91±0.26μmol/L)和奎宁(K_i=6.05±0.51μmol/L)等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同时能够结合油酸(K_i=4.32±1.73μmol/L)及亚油酸(K_i=3.55±0.44μmol/L),但与柠檬烯(K_i=12.65±2.55μmol/L)的结合力较弱。【结论】推测中红侧沟茧蜂足部具有化学感受功能,Mmed OBP19主要参与中红侧沟茧蜂足部味觉识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侧沟茧蜂 气味结合蛋白 感器 超微结构 原位杂交 荧光竞争结合实验 化学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期不同阶段二点委夜蛾越冬幼虫耐寒性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玉娟 张天涛 +2 位作者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4,共6页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危害区域和面积逐渐扩大。本研究探讨二点委夜蛾的抗寒能力,为揭示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在越冬期的3个不...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危害区域和面积逐渐扩大。本研究探讨二点委夜蛾的抗寒能力,为揭示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在越冬期的3个不同阶段,即越冬初期(2012年11月7日)、越冬期(2012年1月20日)和越冬末期(2013年3月5日),对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的体重、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含水量、脂肪和糖原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过冷却点在这3个时期有显著差异,最低值(-23.16±0.38℃)出现在1月份,最高值(-16.24±1.24℃)出现在越冬初期,结冰点变化趋势与过冷却点一致。通过定量检测发现,虫体鲜重与过冷却点无相关性(r=0.17,P=0.12);脂肪含量在越冬初期含量最高,而在越冬末期最低;糖原含量在越冬期含量最低;自由水的含量随着过冷却能力升高而降低,随其降低而升高,而结合水含量恰好相反。【结论】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在越冬期不同阶段出现明显的变化,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抗寒性 过冷却点 越冬 脂肪 糖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多黏类芽孢杆菌L_1-9菌株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作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马桂珍 王淑芳 +3 位作者 暴增海 吴少杰 夏振强 李世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35-339,共5页
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Sephadex G-200柱层析,以小麦蠕孢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抑菌活性追踪和SDS-PAGE跟踪检测,从分离自连云港海域、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多黏类芽孢杆菌L1-9菌株... 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Sephadex G-200柱层析,以小麦蠕孢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抑菌活性追踪和SDS-PAGE跟踪检测,从分离自连云港海域、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多黏类芽孢杆菌L1-9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小麦蠕孢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蛋白,分子质量约31k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多黏类芽孢杆菌L1-9菌株 抗菌蛋白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温组合条件下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玉娟 张天涛 +2 位作者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8-1205,共8页
【目的】为明确变温条件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6个变温组合(20/24℃,20/28℃,20/32℃,24/28℃,24/32℃和28/32℃),通过测定和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生命表参... 【目的】为明确变温条件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6个变温组合(20/24℃,20/28℃,20/32℃,24/28℃,24/32℃和28/32℃),通过测定和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生命表参数来研究变温对二点委夜蛾卵、幼虫、蛹、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不同变温组合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发育历期随着变温组合平均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二点委夜蛾世代存活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4/28℃>20/32℃>28/32℃>20/28℃>24/32℃>20/24℃。24/28℃时产卵量最高,单雌产卵量为390.70粒。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37℃和663.17日·度。在不同变温组合下内禀增长率rm值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降低。在24/28℃时,二点委夜蛾rm、净增殖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最大,种群加倍时间t和世代平均周期T最小。【结论】24/28℃是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变温组合,本研究结果为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变温 生长发育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