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农集团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炜 初晓宁 张昊 《中国奶牛》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食品自生产至消费经历了一系列的环节,涉及的质量安全危害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参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将食品链全过程的信息链接起来进行监控,进...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食品自生产至消费经历了一系列的环节,涉及的质量安全危害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参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将食品链全过程的信息链接起来进行监控,进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被认为是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食品安全管理的一种可行方案。本文结合首农集团食品安全管理现状,整理归纳首农旗下各食品企业进行质量追溯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综合阐述建立实施可追溯体系对保障首农集团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以期对今后首农集团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 构建 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增子测序分析助力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善峰 黄晓宁 +1 位作者 韩北忠 陈晶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共5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基因组学技术在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而扩增子测序是目前相对成熟且普遍使用的基因组学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由测序产生的大量序列数据,揭示数据隐藏的生物学信息至关重要。生物信息...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基因组学技术在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而扩增子测序是目前相对成熟且普遍使用的基因组学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由测序产生的大量序列数据,揭示数据隐藏的生物学信息至关重要。生物信息学贯穿于扩增子测序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各个阶段。该文归纳了目前在扩增子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数据库、算法及生物信息分析工具,总结了近几年基于扩增子测序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在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研究中的应用,为扩增子测序分析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扩增子测序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 微生物群落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加工过程中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及控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小雪 陈晶瑜 韩北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个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环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保护模式,允许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环境中。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 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个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环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保护模式,允许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环境中。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导致产品受到污染。该文在收集、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介绍了生物被膜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概述了生物被膜的危害、控制及检测方法,旨在提高人们对生物被膜的认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形成 食品加工 危害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铂纳米酶的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博然 成璐瑶 +2 位作者 曹智鸿 程楠 罗云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81-388,共8页
为实现对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便捷、灵敏的检测,研制一种基于金@铂纳米酶的过氧化氢快速检测试纸。该试纸以Whatman No.1滤纸为载体,以金@铂纳米酶为催化剂,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为显色剂,以pH 4.6的醋酸-醋酸钠溶液为缓冲体系制... 为实现对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便捷、灵敏的检测,研制一种基于金@铂纳米酶的过氧化氢快速检测试纸。该试纸以Whatman No.1滤纸为载体,以金@铂纳米酶为催化剂,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为显色剂,以pH 4.6的醋酸-醋酸钠溶液为缓冲体系制备而成。通过优化试纸制作工艺,确定试纸浸泡时间为10 s,最快显色稳定时间为3 min。该试纸检出限为0.34 mg/kg,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31)。该试纸制作方便、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可以应用于食品各流通环节的即时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快速检测 试纸法 纳米酶 泡椒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柠檬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石媚 邙明哲 +1 位作者 沈辰谕 姚志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352-359,共8页
柠檬黄是一种水溶性偶氮类食品着色剂,在各类食品中应用广泛。过量摄入会导致过敏、哮喘、腹泻、湿疹、肾脏功能异常,甚至存在致畸、致癌等风险。因此,建立柠檬黄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于相关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目... 柠檬黄是一种水溶性偶氮类食品着色剂,在各类食品中应用广泛。过量摄入会导致过敏、哮喘、腹泻、湿疹、肾脏功能异常,甚至存在致畸、致癌等风险。因此,建立柠檬黄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于相关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目前柠檬黄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按照各种方法的原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电化学法、荧光探针法、表面增强拉曼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学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灵敏度等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建立精准快速测定体系中柠檬黄含量的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黄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优缺点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与生物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佳佳 王鑫 +4 位作者 庞晓旭 黄昆仑 许文涛 罗云波 程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5-364,共10页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基于无细胞系统设计的微量物质检测工具,解决了早期活细胞生物传感器无法检测有毒物质、响应时间长、受活细胞控制、操作不便等问题。近年来,无细胞生物传感器以其检测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和便携性好而...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基于无细胞系统设计的微量物质检测工具,解决了早期活细胞生物传感器无法检测有毒物质、响应时间长、受活细胞控制、操作不便等问题。近年来,无细胞生物传感器以其检测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和便携性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按照构建无细胞传感器平台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无细胞传感器的构建和特点进行综述,进一步介绍其在金属离子、农药与兽药残留等领域检测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 检测应用 灵敏度 便携性 液相/纸基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强化发酵对米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芸 杨梦妍 +2 位作者 陈小雪 梁建芬 韩北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1,共7页
采用接种植物乳杆菌(L.p-35)、发酵乳杆菌(L.f-7)、热带假丝酵母(C.t-3)、枯草芽孢杆菌(B.s-14)进行强化发酵制作米粉,通过测定发酵后大米及米粉的蛋白、淀粉、直链淀粉含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发酵对大米籽粒外观结构的影响,并从米粉产... 采用接种植物乳杆菌(L.p-35)、发酵乳杆菌(L.f-7)、热带假丝酵母(C.t-3)、枯草芽孢杆菌(B.s-14)进行强化发酵制作米粉,通过测定发酵后大米及米粉的蛋白、淀粉、直链淀粉含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发酵对大米籽粒外观结构的影响,并从米粉产品质构、感官品质2方面研究了强化发酵与传统自然发酵的差别。强化接种L.p-35+L.f-7+C.t-3+B.s-14(第4组)4种微生物发酵制得的米粉与其他强化发酵组相比,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明显增加。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强化发酵组明显改变了大米颗粒表面结构。结合质构及感官评定,第4组及自然发酵组制得的米粉品质在弹性、咀嚼性、爽滑感等方面优于其他强化发酵组。综合各方面评分,第4组在优化大米结构、提高米粉品质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并结合pH、微生物变化情况,强化发酵有利于加速发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 强化发酵 乳酸菌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冷菌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建 吕阳 郭慧媛 《中国奶牛》 2014年第2期30-34,共5页
摘要:原料乳嗜冷菌污染是影响uHT乳保质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嗜冷菌分布具有地域特征性本研究对蒙牛8个牧场原料乳中的嗜冷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确定了牧场常见嗜冷菌种类及特性,并分析了其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 摘要:原料乳嗜冷菌污染是影响uHT乳保质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嗜冷菌分布具有地域特征性本研究对蒙牛8个牧场原料乳中的嗜冷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确定了牧场常见嗜冷菌种类及特性,并分析了其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品中分离出的嗜冷菌为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牧场原料乳的嗜冷菌数量与气温有关,1~3月份数量较高,6~9月份数量较低;原料乳嗜冷菌数越多,UHTqL货架期越短;原料乳中嗜冷菌数达到10^5 CFU/mL时,对uHT乳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1.(15);嗜冷菌脂肪酶活力达10IU/mL、蛋白酶活力为15Iu/mL、25IU/mL时对UHTSfL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0.05);原料gLpH值为6.7和3.5%2冷藏条件下,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较高,不利于uHT乳长期贮存、综上研究,原料乳中嗜冷菌数过多会严重影响uHT乳品质和风味;低温贮藏条件下,嗜冷菌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会破坏UHT乳品质,因此不建议长期低温保存uHT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冷菌 UHT乳 乳品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数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金珠 田劢 +1 位作者 郭慧媛 冷小京 《中国奶牛》 2014年第2期10-13,共4页
为确定用于生产发酵乳的原料乳质量标准,以提高发酵乳产品品质,选用蒙牛自有牧场30头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泌乳期的荷斯坦牛原料乳,按体细胞数分为低于20万个/mL组、20万-80万个/mL组及大于80万个/mL组,在发酵乳制备的当天及样品冷藏... 为确定用于生产发酵乳的原料乳质量标准,以提高发酵乳产品品质,选用蒙牛自有牧场30头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泌乳期的荷斯坦牛原料乳,按体细胞数分为低于20万个/mL组、20万-80万个/mL组及大于80万个/mL组,在发酵乳制备的当天及样品冷藏后的第1、7、14、21天分别测定发酵的产酸曲线、发酵乳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原料乳中体细胞数的增加,产品黏度下降,弹性降低,硬度增加,pH值降低,品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乳品质 体细胞数 原料乳 质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协同抗氧化机理的电化学和光谱-色谱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剀舟 翟晓娜 +3 位作者 王佳良 柴智 任发政 冷小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05-2413,共9页
利用循环伏安法、油水分配系数和红外光谱(FTIR)、XRD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圆二色谱(CD)对于绿原酸协同抗氧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对于绿原酸单体和复配混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复配绿原酸分子之间... 利用循环伏安法、油水分配系数和红外光谱(FTIR)、XRD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圆二色谱(CD)对于绿原酸协同抗氧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对于绿原酸单体和复配混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复配绿原酸分子之间抗氧化活性差距越大,抗氧化活性高的绿原酸含量越高,协同效果越好;协同过程中并未发现绿原酸复配混合物氧化电势的改变,说明协同作用时分子间的氧化偶联作用并不存在;转移电量与抗氧化指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0.92),协同作用发生时体系的实际转移电量高于理论转移电量,证明了高抗氧化活性绿原酸分子即双咖啡酰奎宁酸的重生;油水分配系数绝对值差为0.13时的绿原酸复配组合具有良好的界面效应和高的协同效果;红外光谱、XRD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圆二色谱并未发现绿原酸复配混合物中反映绿原酸分子相互作用和规则性排列的信息。因此绿原酸分子之间重生机制和体系的界面效应是绿原酸发生协同抗氧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协同抗氧化 循环伏安法 FTIR XRD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烘焙强度对云南咖啡主要挥发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吕文佳 翟晓娜 +1 位作者 杨剀舟 冷小京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3-21,共9页
以云南保山铁比卡、卡蒂姆2个品种咖啡豆为原料,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在不同烘焙强度下,2种咖啡豆的主要挥发香气成分,即吡啶、愈创木酚、2-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呋喃甲醇、5-甲基糠... 以云南保山铁比卡、卡蒂姆2个品种咖啡豆为原料,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在不同烘焙强度下,2种咖啡豆的主要挥发香气成分,即吡啶、愈创木酚、2-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呋喃甲醇、5-甲基糠醛及麦芽酚的质量比变化;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咖啡豆内部多孔结构孔径可随烘焙强度的增强而变大,提高了香气成分的挥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咖啡 香气成分 气相色质谱联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电子舌在咖啡风味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翟晓娜 杨剀舟 +1 位作者 柴智 冷小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5-370,共6页
随着感官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鼻和电子舌传感器已逐渐在食品检测及其他领域中得到大量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在阐述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电子鼻、电子舌在咖啡风味中的研究现状,为咖啡风味的... 随着感官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鼻和电子舌传感器已逐渐在食品检测及其他领域中得到大量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在阐述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电子鼻、电子舌在咖啡风味中的研究现状,为咖啡风味的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风味 电子鼻 电子舌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熠 韩北忠 陈晶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合被膜中微生物间以竞争和共生为主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食品领域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生物被膜 相互作用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对酪蛋白胶束结构影响的光谱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鹏杰 吴建平 +3 位作者 张昊 郭慧媛 刘洪娜 任发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97,共6页
综合运用动态光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和高效液相-紫外光谱法检测钙离子对酪蛋白胶束结构的影响。外源添加的钙离子的浓度从0增加至12mmol·L-1的过程中,酪蛋白胶束的外源ANS荧光强度和浊度一直增大,但是其体积平均直径和胶束的多分散... 综合运用动态光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和高效液相-紫外光谱法检测钙离子对酪蛋白胶束结构的影响。外源添加的钙离子的浓度从0增加至12mmol·L-1的过程中,酪蛋白胶束的外源ANS荧光强度和浊度一直增大,但是其体积平均直径和胶束的多分散指数是一直下降。同时,当外源添加的钙螯合剂(柠檬酸根)离子的浓度从0增加至12mmol·L-1的过程中,酪蛋白胶束的外源ANS荧光强度和浊度一直减小,但是酪蛋白胶束的体积平均直径、胶束的多分散指数和胶束的稳定性是增大的。因此,在对酪蛋白胶束的结构影响方面,钙离子和柠檬酸根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研究证实,外源钙离子可以有效地调节酪蛋白胶束的结构,进而改善其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钙离子 酪蛋白胶束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双歧杆菌BBMN68在胃肠道中生物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让 乔雪薇 +7 位作者 刘松玲 葛绍阳 刘力 桑跃 武永超 张建铭 刘治麟 赵亮 《中国乳业》 2015年第10期72-76,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长双歧杆菌BBMN68作为益生菌服用后在胃肠道中的存保留与排空情况,借助叠氮溴化丙啶-实时定量PCR(PMA-qPCR)技术开展试验。对6~8周龄的SD雌性大鼠进行BBMN68菌株分组灌胃,一次灌胃组按照一定剂量(1.0×10^(10)CFU/kg体... 为进一步研究长双歧杆菌BBMN68作为益生菌服用后在胃肠道中的存保留与排空情况,借助叠氮溴化丙啶-实时定量PCR(PMA-qPCR)技术开展试验。对6~8周龄的SD雌性大鼠进行BBMN68菌株分组灌胃,一次灌胃组按照一定剂量(1.0×10^(10)CFU/kg体重)灌胃一次,灌胃结束后分别测定大鼠体内胃、小肠、结肠、直肠4个胃肠道部位内容物中的菌体浓度;连续灌胃组按照上述剂量连续灌胃7天;灌月服结束后收集粪便,检测粪便中的菌体情况。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BBMN68在胃和小肠中存活率均较低,在结肠和直肠中存活率较高,并可在结肠中进行增殖。在连续灌胃7天菌种后,菌种历时3天排空。由此可知,如果想要长双歧杆菌BBMN68在肠道中维持较好状态,需每日坚持服用BBMN68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BBMN68 体内实验 实时定量PCR 存活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加利亚乳杆菌B9冷冻保护剂的优化
16
作者 白瑛 武永超 +6 位作者 李让 葛绍阳 刘松玲 刘力 张建铭 刘治麟 赵亮 《中国奶牛》 2015年第21期36-39,共4页
保加利亚乳杆菌B9(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B9)是一株具有优良酸乳发酵性能的乳杆菌。为开发B9菌株活性,为工业化发酵剂生产提供稳定菌种,本研究利用液氮深冷的方式对B9菌株进行冷冻保藏。以冷冻存活率评价指标,在... 保加利亚乳杆菌B9(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B9)是一株具有优良酸乳发酵性能的乳杆菌。为开发B9菌株活性,为工业化发酵剂生产提供稳定菌种,本研究利用液氮深冷的方式对B9菌株进行冷冻保藏。以冷冻存活率评价指标,在对冷冻保护剂种类进行筛选,对保护剂配方进行正交优化,并确定菌体与保护剂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脱脂乳粉、甘油、海藻糖及Vc四种保护剂能对保加利亚乳杆菌B9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正交优化确定保护剂配方为脱脂乳粉10%、甘油3%、海藻糖5%、Vc 0.075%(m:m),可使菌体解冻后存活率达到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深冷 冷冻保护剂 保加利亚乳杆菌B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芝麻香型白酒酿造用曲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仍树 赵德义 +4 位作者 王梦立 刘建波 孙世锦 陈小雪 韩北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0-35,共6页
该研究对高温大曲(DQ)及3种麸曲(细菌曲(FQB)、酵母曲(FQY)、霉菌曲(FQM))的理化指标、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潜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麸曲的水分、液化力和糖化力均高于高温大曲,酸度则相反。高温大曲中的细菌和真菌菌群多样性... 该研究对高温大曲(DQ)及3种麸曲(细菌曲(FQB)、酵母曲(FQY)、霉菌曲(FQM))的理化指标、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潜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麸曲的水分、液化力和糖化力均高于高温大曲,酸度则相反。高温大曲中的细菌和真菌菌群多样性均高于麸曲。高温大曲中微生物菌群比较丰富,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26.5%)、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23.7%)、曲霉属(Aspergillus)(37.2%)、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25.5%);细菌曲中细菌属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99%)为主;霉菌曲和酵母曲中真菌属分别以曲霉属(96.2%)和异常维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97.7%)为主。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麸曲相比,高温大曲的真菌和细菌群落在淀粉和蔗糖代谢、丙酮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代谢更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香型白酒 酒曲 理化指标 微生物菌群组成 潜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物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丁芳 张原頔 +3 位作者 蒋英丽 陈波 陈小雪 韩北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30,共7页
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HTS)、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氢谱核磁共振(1H NMR)比较了不同等级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物的差异。HTS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高温大曲基于属水平的优势菌群有一定差异,一级大曲中优势菌属为慢生芽孢杆菌属... 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HTS)、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氢谱核磁共振(1H NMR)比较了不同等级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物的差异。HTS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高温大曲基于属水平的优势菌群有一定差异,一级大曲中优势菌属为慢生芽孢杆菌属(Lentibacillus)、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优级大曲中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罗彭斯特菌属和踝节菌属(Rasamsonia)等,特级大曲中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克罗彭斯特菌属和曲霉属等。GC-IMS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高温大曲挥发性代谢物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醛酮类和酯类等物质。1H NMR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高温大曲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等物质,且特级大曲非挥发性代谢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含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感官评价 微生物群落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质对香蕉牛奶脂肪上浮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勇宝 石玉琴 +1 位作者 葛克山 冷小京 《中国奶牛》 2014年第2期22-24,共3页
由于香蕉浆改变了牛奶的稳定性,导致香蕉牛奶容易发生脂肪上浮。本文分析了不同均质压力与温度对香蕉牛奶脂肪上浮情况的影响,并确定了香蕉牛奶生产流程的均质条件。本试验采用的均质总压力为15MPa、16MPa和17MPa,二级压力为3MPa、3.5MP... 由于香蕉浆改变了牛奶的稳定性,导致香蕉牛奶容易发生脂肪上浮。本文分析了不同均质压力与温度对香蕉牛奶脂肪上浮情况的影响,并确定了香蕉牛奶生产流程的均质条件。本试验采用的均质总压力为15MPa、16MPa和17MPa,二级压力为3MPa、3.5MPa、4MPa,均质温度为55℃、60℃、65℃、70℃、75℃、80℃、85℃,并对保质期内1个月、3个月、5个月的香蕉牛奶上层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均质温度设置为70℃,均质总压力设置为17MPa,二级压力设置为3.5MPa,脂肪上浮情况可以得到明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牛奶 脂肪上浮 均质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分析众麦1号和糯麦116两种制曲小麦的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原頔 陈小雪 +2 位作者 吴鹏 史利霞 韩北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9,共8页
通过理化检测、高通量测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比较了众麦1号(ZW1)和糯麦116(N116)两种制曲小麦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和风味轮廓。理化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小麦的... 通过理化检测、高通量测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比较了众麦1号(ZW1)和糯麦116(N116)两种制曲小麦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和风味轮廓。理化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小麦的色度值不同,N116小麦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于ZW1小麦,直链淀粉含量则相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两种小麦的菌群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菌群落结构,ZW1小麦中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N116小麦,这与ZW1小麦源微生物在一些糖类和氨基酸代谢相关的通路中功能丰度更高有关。风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小麦共检出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酯类、醇类和醛酮类物质的含量,N116小麦的风味物质含量更高。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小麦的发酵特性、优选生产大曲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曲 小麦 微生物 测序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