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猪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的水分变化 被引量:23
1
作者 甄少波 刘奕忍 +3 位作者 郭慧媛 王虎军 潘腾 任发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66-70,共5页
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猪肉不同相态水分的弛豫时间和含量比例,研究了不同保水性猪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猪肉成熟过程中的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显示3个峰,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2.127~2.541 ... 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猪肉不同相态水分的弛豫时间和含量比例,研究了不同保水性猪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猪肉成熟过程中的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显示3个峰,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2.127~2.541 ms)、T_(22)(31.248~48.817 ms)和T_(23)(167.086~275.782 ms)。宰后同一时间下低、中、高三组保水性猪肉T_(21)及P_(21)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低保水性组相比,高保水性猪肉T_(22)及T_(23)均显著降低,P_(22)显著升高,自由水比例P_(23)显著低于低保水性组(p<0.05)。宰后成熟过程中各组肉样T_(21)变化不大,T_(22)和T_(23)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宰后8 h达到最高值。成熟时间对P_(21)无显著性影响,但对P_(22)和P_(23)影响显著(p<0.05)。核磁成像图显示肉样亮度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该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肉品成熟过程中的水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解释肉品保水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水分 弛豫时间 猪肉 成熟 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乳制品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复合菌株发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穆明道 吕铭洋 +3 位作者 郑晓楠 刘淑悦 赵斌 任发政 《中国奶牛》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该试验针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乳制品,分离纯化得到56株乳酸菌。其中7株厌氧菌,11株乳球菌,38株乳杆菌。通过传代试验、凝乳时间、酸奶酸度及凝乳时风味的感官评价,选出其中4株性能较佳的乳酸菌:杆菌A、B,球菌C、D。球杆菌1∶1进行复合菌... 该试验针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乳制品,分离纯化得到56株乳酸菌。其中7株厌氧菌,11株乳球菌,38株乳杆菌。通过传代试验、凝乳时间、酸奶酸度及凝乳时风味的感官评价,选出其中4株性能较佳的乳酸菌:杆菌A、B,球菌C、D。球杆菌1∶1进行复合菌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菌在发酵过程中,产酸速度比单菌株发酵剂快,能在5h内达到凝乳,且后酸化程度较弱,4℃保藏21d后酸度维持在120°T左右,符合工业化发酵剂的要求。通过对4种复合菌发酵剂的后酸化能力、产双乙酰能力、蛋白水解能力以及发酵乳的感官效果比较,最后筛选出AD复合菌发酵牛乳的效果最佳,具有成为生产发酵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乳制品 乳酸菌 复合菌发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食品中猫源性成分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晓丽 杨昕霆 +3 位作者 王丹 赵琳娜 陈吉汉 侯彩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35-238,共4页
根据猫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还原酶亚基1(ND1)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猫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食品中猫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通过实时荧光PCR反复验证,结果表明,... 根据猫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还原酶亚基1(ND1)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猫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食品中猫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通过实时荧光PCR反复验证,结果表明,引物和Taq Man探针对猫源性成分的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可达1 pg,适用于食品中猫源性成分的快速鉴定。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市售肉制品的检测,尚未发现掺有猫源性成分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 线粒体ND1基因 猫源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驴乳营养特性及其活性成分热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家乐 韩立华 +3 位作者 杜军 杜裕和 周丽萍 毛学英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8-43,共6页
驴乳含有丰富的乳糖和乳清蛋白,且被证明是婴儿时期良好的母乳替代品,并能够用于牛乳蛋白过敏症的患者。近年来,驴乳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持续增加,本文详细介绍了驴乳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特性,并将其与牛乳和人乳进... 驴乳含有丰富的乳糖和乳清蛋白,且被证明是婴儿时期良好的母乳替代品,并能够用于牛乳蛋白过敏症的患者。近年来,驴乳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持续增加,本文详细介绍了驴乳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特性,并将其与牛乳和人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驴乳溶菌酶、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生物活性肽的功能特性及抑菌作用机制,总结了驴乳活性成分的热稳定性,旨在为驴乳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乳 组成成分 抑菌活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待宰时间和致晕方式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赵慧 甄少波 +1 位作者 任发政 崔建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2-277,共6页
国内外对于生猪宰前因素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对于待宰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国内对于CO2致晕的应用与研究均较少;对于不同的电击晕方式,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很少,另外对于应激指标的选... 国内外对于生猪宰前因素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对于待宰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国内对于CO2致晕的应用与研究均较少;对于不同的电击晕方式,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很少,另外对于应激指标的选择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文研究了在电击晕、二氧化碳致晕和不同待宰时间(3、6和12h)条件下,杜大长三元杂交猪血液应激指标和猪肉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待宰3h的生猪血液指标显著低于另外2种方式,而二氧化碳致晕方式使得生猪血液中乳酸含量、肌酸激酶含量、皮质醇含量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显著低于不击晕和电击晕方式。不同待宰时间对胴体背最长肌宰后24h的温度、pH值、蒸煮损失、明亮度、红色度和黄色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待宰3h的生猪胴体宰后45min的pH值和温度明显较低,汁液损失和剪切力也显著小于待宰6和12h的值;而与不击晕和电击晕方式相比,二氧化碳致晕产生的猪肉宰后45min的pH值和温度较低、汁液损失较大、明亮度较大、红色度和黄色度值较小。因此生猪待宰3h并通过二氧化碳致晕产生的应激反应与猪肉品质影响最小。生产中应加强对待宰时间和致晕方式的控制,并注意利用各种处理方法对肉品质影响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实现猪肉品质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品质调控 致晕方式 待宰时间 保水性 血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季节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甄少波 刘奕忍 +2 位作者 郭慧媛 潘腾 任发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338,共6页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葡萄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夏季和冬季组(P<0.05),胴体表面皮肤损伤也显著降低(P<0.05)。运输季节对宰后猪肉胴体温度、p H值、色泽及保水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秋季运输相比,夏季运输猪宰后45 min胴体温度、滴水损失率、L值显著升高,a*值和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冬季运输猪宰后猪肉a*值增加(P<0.05),但滴水损失率与秋季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猪在秋季运输能显著降低宰前动物应激,提高宰后猪肉品质,夏季和冬季如能对运输环境分别进行防暑和保暖处理可能会对猪应激反应和猪肉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屠宰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缓解生猪宰前运输应激,改善动物福利以及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应激 季节 保水性 血液学指标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tobacillus casei-14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汪昕昕 任倩然 +3 位作者 付天娇 张卫兵 任发政 甘伯中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0,共6页
采用2.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Lactobacillus casei-14(L.casei-14)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L.casei-14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为(7.66±0.58)cm,与... 采用2.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Lactobacillus casei-14(L.casei-14)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L.casei-14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为(7.66±0.58)cm,与模型组((6.73±0.42)cm)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分别为(4.22±0.97)和(4.17±1.33),与模型组(8.00±2.12)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组织病理学炎症评分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小鼠炎症评分分别为(4.88±0.83)和(4.13±0.64),极显著低于模型组(10.50±1.85)(P〈0.01);中、高剂量组小鼠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L.casei-14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以达到预防UC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OBACILLUS casei-14 溃疡性结肠炎 REAL-TIME PCR 炎症细胞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骆驼乳粉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辅助降糖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冰 董立杰 +2 位作者 任发政 周晓娟 葛绍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7,共4页
本文募集了Ⅱ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为期4周的益生菌骆驼乳粉及骆驼乳粉的膳食干预,评价其血糖、血脂、体成分等的变化。研究发现,益生菌骆驼乳粉及骆驼乳粉干预4周后,降低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总甘油三酯水平,尤其是益生菌骆... 本文募集了Ⅱ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为期4周的益生菌骆驼乳粉及骆驼乳粉的膳食干预,评价其血糖、血脂、体成分等的变化。研究发现,益生菌骆驼乳粉及骆驼乳粉干预4周后,降低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总甘油三酯水平,尤其是益生菌骆驼乳粉,还能够降低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BMI指数及内脏脂肪量(p<0.05)。本研究为开发辅助治疗糖尿病功能食品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骆驼乳 糖尿病 血糖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发酵乳品质特性研究
9
作者 李静 任发政 +2 位作者 李晓鹏 顾会咏 甘伯中 《中国奶牛》 2011年第18期50-54,共5页
以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的保加利亚乳杆菌(编号为CGMCC2603)和酸乳球菌(编号为CGMCC1.3920)为研究对象,研究菌株低温发酵酸乳的感官特性、后酸化能力、粘度及双乙酰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在25°C发酵的酸乳凝乳状态较... 以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的保加利亚乳杆菌(编号为CGMCC2603)和酸乳球菌(编号为CGMCC1.3920)为研究对象,研究菌株低温发酵酸乳的感官特性、后酸化能力、粘度及双乙酰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在25°C发酵的酸乳凝乳状态较好,冷藏14d后酸度分别提高29.2°T和8.5°T,后酸化较弱。冷藏期间粘度变化与发酵温度没有直接关系。低温有利于双乙酰的积累,双乙酰含量最高分别为12.04μg/mL和9.78μg/mL。本研究对开发低温发酵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发酵 后酸化 粘度 双乙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乳体细胞数对硬质干酪蛋白水解及风味与质构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穆硕 刘鑫宇 +5 位作者 罗洁 任发政 李博 王娜 张永祥 葛克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64-70,共7页
干酪成熟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是风味形成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自由放养和小规模奶牛养殖仍占有一定比例,这其中的手动挤奶方式会导致原料乳中含有一定数量具有蛋白酶活性的体细胞,影响干酪成熟及风味。目前关于体细胞通过蛋白水解作用对脱... 干酪成熟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是风味形成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自由放养和小规模奶牛养殖仍占有一定比例,这其中的手动挤奶方式会导致原料乳中含有一定数量具有蛋白酶活性的体细胞,影响干酪成熟及风味。目前关于体细胞通过蛋白水解作用对脱脂干酪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体细胞数的原料乳,解析体细胞的细胞组成并制作脱脂干酪,在90 d的干酪成熟期中测定干酪的蛋白酶活性、蛋白水解水平、成熟后干酪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其质构特性,评价不同体细胞数、干酪的蛋白质水解程度及其对干酪风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细胞数越高的干酪蛋白酶活性越高,αs2酪蛋白水解程度越高,对干酪风味和质构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用体细胞数适量增加的原料乳(10×10^4~30×10^4个/mL)有利于干酪风味的形成;中等体细胞数组中干酪特征风味物质3-羟基-2-丁酮含量最高(34.57%),是低体细胞数组含量(28.64%)的1.2倍、高体细胞数组含量(20.72%)的1.6倍;原料乳中过多体细胞(多于86×10^4个/mL)则会导致干酪过度水解并产生不良风味,高体细胞数组中检测到会引起不良风味的风味物质如辛醛、壬醛、仲辛酮、己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 干酪 蛋白水解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不同体细胞数的原料乳的蛋白组成及含量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明 任发政 +2 位作者 方冰 张昊 郭慧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2-236,共5页
为明确不同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数量的原料乳蛋白质组成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乳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并采集了不同SCC数量原料乳,分析其乳蛋白成分及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SCC数量的增加,原料乳中酪蛋白... 为明确不同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数量的原料乳蛋白质组成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乳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并采集了不同SCC数量原料乳,分析其乳蛋白成分及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SCC数量的增加,原料乳中酪蛋白的占比显著降低(p<0.05),乳清蛋白比率相对增加;酪蛋白中β-酪蛋白B和βA1-酪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解为新的小片段。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原料乳蛋白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有利于乳品企业在原料乳收购时进行更深一层的品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体细胞 原料乳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酸化对云南乳扇凝乳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万长江 陈月英 +2 位作者 穆明道 任发政 郭慧媛 《中国奶牛》 2010年第11期52-55,共4页
本研究利用热处理的酸乳清对牛乳进行预酸化处理,研究酸乳清对乳扇凝乳效果的影响,根据热烫拉伸工艺的需要,控制凝乳的pH值,分析不同的温度和pH值对凝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凝乳温度34℃、凝乳pH值5.2时,酪蛋白流失最少,凝乳效果最好... 本研究利用热处理的酸乳清对牛乳进行预酸化处理,研究酸乳清对乳扇凝乳效果的影响,根据热烫拉伸工艺的需要,控制凝乳的pH值,分析不同的温度和pH值对凝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凝乳温度34℃、凝乳pH值5.2时,酪蛋白流失最少,凝乳效果最好。乳扇加工工艺中通过酸乳清对牛乳进行预酸化处理,可以解决凝乳过程中凝块pH值不固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扇 酸乳清 预酸化 凝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