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育种过程中亲子遗传关系的RAPD研究初报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绍江 杨庆凯 +3 位作者 王金陵 惠东威 陈受宜 崔润芝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7-141,共5页
试验以组合80024×中19亲本及其育成品系B_1,B_2为材料,用RAPD技术对其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10个随机引物(10bpse)的PCR扩增结果表明,双亲在遗传上有较大差异,母本80024有13条特征带,父本... 试验以组合80024×中19亲本及其育成品系B_1,B_2为材料,用RAPD技术对其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10个随机引物(10bpse)的PCR扩增结果表明,双亲在遗传上有较大差异,母本80024有13条特征带,父本中19有6条特征带.其在子代中能够重组,使B_1,B_2均具有双亲RAPD标记的特征.但经过多代选择,双亲RAPD特征在育成的子代品系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B_1更多地继承了母本80024的绝大部分RAPD特征,遗传上更近于母本.B_2则表现出倾向于父本.这一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用RAPD追踪育种过程,探讨亲子遗传关系是可行的.另外,试验观察到子代品系在继承双亲RAPD特征的同时,还出现了新的子代所特有的RAPD特征.产生这种超亲RAPD特征的真实原因及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大豆 亲本关系 PCR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孙传清 姜廷波 +3 位作者 陈亮 吴长明 李自超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1-649,共9页
以培矮 64s、 10 8s、N4 2 2 s、L S2 s等 4个两系不育系为母本 ,以韩国籼、中国南方的早中籼 (简称中国籼 )、东北粳 (分东北普通粳和粳杂恢复系 )、华北粳、非洲粳、美国粳等 6个生态型的 4 7个育成品种为父本 ,按照 NC- 设计 ,配制 ... 以培矮 64s、 10 8s、N4 2 2 s、L S2 s等 4个两系不育系为母本 ,以韩国籼、中国南方的早中籼 (简称中国籼 )、东北粳 (分东北普通粳和粳杂恢复系 )、华北粳、非洲粳、美国粳等 6个生态型的 4 7个育成品种为父本 ,按照 NC- 设计 ,配制 188个组合。在所配的组合类型中 ,N4 2 2 s/中国籼单株粒重最高 ,其次是 N4 2 2 s/韩国籼、培矮 64s/东北粳、 10 8s/中国籼 ,这些组合类型均为籼粳亚种间的组合 ,说明亚种间巨大的杂种优势。不同组合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 ,与中国南方的早中籼和韩国育成籼稻品种配组的 F1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东北粳杂恢复系、美国稻配组的 F1在穗粒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与非洲粳配组的 F1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华北粳在穗数和穗粒数上处于中间型 ,推测中国籼和韩国籼可能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 ,美国稻和东北粳具有粒数的优势基因 ,非洲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比较 4个不育系配组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 ,培矮 64s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培矮 64s、 N4 2 2 s和 10 8s在穗粒数上均具有优势 ,而 LS2 s在千粒重上明显的优势。杂种优势与双亲籼粳分化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超亲优势与双亲的籼粳分化关系明显 ,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优势 籼粳分化 不育系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Ⅴ.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崔国惠 倪中福 +2 位作者 吴利民 李元清 孙其信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9,共5页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小麦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趋势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强 刘庆昌 +5 位作者 马代夫 李鹏 李秀英 王欣 曹清河 翟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59,共7页
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甘薯种植区的26份主要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1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10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24.1条多态性谱带,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03条多态... 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甘薯种植区的26份主要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1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10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24.1条多态性谱带,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03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20.3条多态性谱带,2种标记均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以用于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②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77~0.7743,平均0.5640,表明中国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遗传相似程度高,遗传基础狭窄。通过UPGMA聚类分析,26份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5处可分为2类。③南方薯区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高于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北方薯区,北方薯区和长江中下游薯区主要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与南方薯区主要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④1990年前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高,1990年后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依然很高,遗传多样性程度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在未来甘薯遗传改良中,可以通过加强不同薯区育种亲本的交换,逐步改变目前中国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遗传趋势 ISSR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73
5
作者 吴敏生 戴景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0-35,共6页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8个影响玉米单交种产量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依次为行粒数>百粒重>穗长>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粗>播种至抽丝天数。研究了18个玉米杂交组合的优劣,将18个玉米杂交组合分为3...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8个影响玉米单交种产量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依次为行粒数>百粒重>穗长>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粗>播种至抽丝天数。研究了18个玉米杂交组合的优劣,将18个玉米杂交组合分为3类。同时对自交系进行了分析,表明综31和P167是较好的自交系。初步探讨了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关联度 玉米 育种 参考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1
6
作者 曹廷杰 谢菁忠 +9 位作者 吴秋红 陈永兴 王振忠 赵虹 王西成 詹克慧 徐如强 王际睿 罗明成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为了解河南省近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Illumina 90k i 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该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 661/... 为了解河南省近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Illumina 90k i 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该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 661/81 587),多态性标记在基因组间分布呈现B〉A〉D。96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两两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19,变幅为0.552-0.998,且94.3%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52-0.812之间;按UPGMA法将96个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综合SNP和系谱分析,近10年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在育种中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种质资源,拓宽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遗传多样性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5 位作者 李焕朝 杨联松 张德泉 白一松 胡兴明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6期697-700,704,共5页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由RAPD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F1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F1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 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则达极显著相关。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薯区甘薯育种核心亲本初步构建与利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强 马代夫 +6 位作者 刘庆昌 李鹏 王欣 张允刚 后猛 唐维 李秀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8-52,共5页
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分析中国北方薯区主要育种亲本的遗传差异,初步构建中国北方薯区甘薯育种核心亲本。根据育种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结合综合农艺性状,分别构建以高淀粉、食用和综合性状为育种目标的核心亲本群,所构建的核... 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分析中国北方薯区主要育种亲本的遗传差异,初步构建中国北方薯区甘薯育种核心亲本。根据育种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结合综合农艺性状,分别构建以高淀粉、食用和综合性状为育种目标的核心亲本群,所构建的核心亲本群分别保持了供试品种多态性条带93.61%、94.12%和93.73%的遗传多样性。利用核心亲本群配制授粉组合,选择出后代入选率高的重点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遗传差异 核心亲本 育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遗传转化甘露糖安全筛选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彩芬 付永彩 +3 位作者 朱作峰 徐杰 葛占宇 孙传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5,共5页
根据genebank中公布的pm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将该基因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的潮霉素抗性基因hpt,构建了以pmi为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PMI。对水稻进行了基因枪转... 根据genebank中公布的pm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将该基因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的潮霉素抗性基因hpt,构建了以pmi为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PMI。对水稻进行了基因枪转化和农杆菌转化,研究了筛选培养基中甘露糖浓度对抗性愈伤组织频率的影响。部分抗性愈伤组织已获得再生植株,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转入植物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 甘露糖 安全筛选标记 水稻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罗林广 王新望 罗绍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45-54,共10页
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PCR、RAPD、AFLP和SSRs等,均主要用于辅助育种。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系统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 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PCR、RAPD、AFLP和SSRs等,均主要用于辅助育种。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系统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并着重探讨了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种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遗传标记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在水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彩芬 付永彩 《中国稻米》 2008年第4期22-24,共3页
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是近几年应用较多的一种植物转基因安全筛选体系,该体系是以大肠杆菌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为筛选标记基因,D-甘露糖为筛选剂进行筛选。本文简要综述了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在水稻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 筛选标记基因 水稻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分子标记杂合性及其与杂交种性状的关系研究(英文)
12
作者 吴敏生 戴景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91-700,共10页
在玉米单交种育种中 ,鉴定高产杂交种和具有优良特性的自交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以 1 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 ,按照双列杂交配组合 ,利用 RAPD技术分析了 1 7个自交系的多态性以及 RAPD标记与 9个重要农艺性状 (包括产量 )的关系... 在玉米单交种育种中 ,鉴定高产杂交种和具有优良特性的自交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以 1 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 ,按照双列杂交配组合 ,利用 RAPD技术分析了 1 7个自交系的多态性以及 RAPD标记与 9个重要农艺性状 (包括产量 )的关系。基于 RAPD标记计算的相似系数聚类将 1 7个自交系分为 5个类群 ,经分析与系谱亲缘关系基本一致。杂交种性状及其特殊配合力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是高度相关的 ,与聚类前比较 ,聚类后平均遗传距离与平均产量、平均特殊配合力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 ,类间平均产量高于类内平均产量。RAPD技术可揭示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系谱亲缘关系 ,将自交系划分成不同的类群 ,从而为选择类间自交系杂交 ,进行亲本选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标记 玉米 遗传距离 配合力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0
13
作者 吴敏生 王守才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3,共5页
本文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4个AFLP引物 组合分别扩增出30、30、44、41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36.25条带,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 出145条带,每一个引物组合... 本文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4个AFLP引物 组合分别扩增出30、30、44、41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36.25条带,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 出145条带,每一个引物组合都可将17个自交系完全分开。利用AFL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17个 优良自交系聚力6群,结果表明,用AFLP标记进行玉米优势群划分与自交系系谱亲缘关系基本一 致,AFLP技术可以用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势群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玉米自交系 聚类分析 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倪中福 张义荣 +2 位作者 梁荣奇 刘广田 孙其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5-151,共7页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 6个春小麦品种 (系 )及北方冬麦区的 17个冬小麦品种 (系 ) 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2 3个微卫星引物在 2 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 6 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 6个春小麦品种 (系 )及北方冬麦区的 17个冬小麦品种 (系 ) 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2 3个微卫星引物在 2 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 6 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物为 2 .9个。分析发现 ,冬小麦群体内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 (6 0个 )及平均遗传距离 (0 .4 5 0 4 )明显高于春小麦 (48个和 0 .344 9) ,说明冬小麦较春小麦群体内存在更大的遗传差异 ,但总体来看 ,我国普通小麦 D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较小 ,遗传基础狭窄 ,其中以 1D染色体最为突出 ,平均每个引物仅扩增出 2个等位基因。本文对拓宽我国普通小麦 D染色体组遗传基础的策略及方法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染色体组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孙传清 李自超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以 12 2份野生稻和 75份栽培稻在 4 4个 RFL 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 ,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 ,按原始样本的 50 %、 2 0 %和 10 % ,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 ,用多态位点数 ( Np)、等位基因数 ( Na)、基因型数 ... 以 12 2份野生稻和 75份栽培稻在 4 4个 RFL 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 ,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 ,按原始样本的 50 %、 2 0 %和 10 % ,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 ,用多态位点数 ( Np)、等位基因数 ( Na)、基因型数 ( Ng)及平均基因多样性 ( Hs)等参数 ,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初级核心样本的 Np、 Na和 Ng分别达到原始样本的 90 %、 90 %和 80 %以上。次级核心样本的Np、 Na、 Ng仍分别可达原始样本的 90 %、 80 %和 75%。核心样本的 Np可达原始样本的 90 % ,而 Na和 Ng下降幅度大 ,分别相当于原始样本的 65%和 55%。无论哪一级核心样本 ,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幅度比野生稻小。比较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表明 ,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核心样本比分组随机法更能保持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FLP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普通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 等位基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 被引量:41
16
作者 曹廷杰 陈永兴 +4 位作者 李丹 张艳 王西成 赵虹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72-1182,共11页
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分别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区域和预备试验参试材料908份(2009—2013年度)和412份(2009—2012年度)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关抗病基因... 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分别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区域和预备试验参试材料908份(2009—2013年度)和412份(2009—2012年度)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关抗病基因的分布。结果显示,抗E09的材料占21.9%(199/908),抗E20的材料占9.5%(39/412),同时抗E09和E20的材料仅占3.6%(15/412)。在908份供试材料中,580份含有1BL/1RS,占63.9%,含Pm8或新的1RS来源抗白粉病基因;另有2份材料含6AL/6VS来源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21,8份可能携带Pm2,2份可能含有Pm4a;有6份材料可能含有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表明河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依然含有对我国白粉菌菌系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但抗源遗传基础较窄,部分已经或正在丧失抗性,应加快引进和利用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克服甘薯近缘三倍体杂种2n花粉系与甘薯杂交低结实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侯利霞 李惟基 +3 位作者 周海鹰 季卫 刘庆昌 陆漱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甘薯品种与三倍体种间杂种2n花粉系杂交,用4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克服其低结实性,首次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植株.观察上述杂交的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卵细胞受精,胚发育及种子形成的过程,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 甘薯品种与三倍体种间杂种2n花粉系杂交,用4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克服其低结实性,首次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植株.观察上述杂交的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卵细胞受精,胚发育及种子形成的过程,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各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实率,其中以配方100mg/L NAA++50mg/L 6-BA和30mg/L6-BA+20mg/L 2,4-D的效果最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发育和延长子房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甘薯 种间杂种 2N花粉 低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后代衍生品种遗传构成解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韩俊 张连松 +7 位作者 李静婷 石丽娟 解超杰 尤明山 杨作民 刘广田 孙其信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5-1404,共10页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利麦和燕大1817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每条染色体平均8.3对...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利麦和燕大1817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每条染色体平均8.3对)分析了燕大1817和胜利麦对其38份后代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26.8%,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43.6%;在部分同源群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25.9%、25.7和26.4%,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6.1%、39.1%和44.0%。说明引进种质对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在染色体水平上,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20.0%~63.3%间,其中对1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20.0%,对7A染色体贡献率高达63.3%。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7.5%~44.2%间,其中对2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7.5%,对7D染色体贡献率可达44.2%。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7个,分别是3A上的Xwmc11–Xcfa2262、7B上的Xbarc1073–Xwmc475、1AL上的Xgwm357–Xwmc312、7DS上的Xbarc305–Xwmc506、4AS上的 Xgwm165–Xgwm610、1B上的Xwmc419–Xwmc134和2D上的Xcfd56–Xbarc228,其中,3A染色体上的Xwmc11–Xcfa2262区段对衍生品种贡献率高达77.5%。而胜利麦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8个,分别是6BS上的Xwmc105-Xwmc397、3D上的Xgdm72–Xgdm8、2DS上的Xgdm5–Xgwm455、7AL上的Xbarc121–Xgwm332、5DL上的Xgwm174–Xwmc161、5BL上的 Xgwm499–Xbarc308、5A上的Xbarc141–Xgwm291和4BL上的Xgwm66–Xgwm251,其中6BS上的Xwmc105–Xwmc397区段对衍生品种的贡献率最高,达71.3%。这些基因组(单元型)区段上存在许多与产量、抗病、抗逆和适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和QTL,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干亲本 燕大1817 胜利麦 遗传构成 SSR 小麦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艺性状优良冬小麦ph1b系的创造及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刘广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7-332,共6页
利用改进的桥梁亲本法 ,即以阿勃 5B缺体为桥梁亲本 ,分别与受体冬小麦推广品种 农大 95、京 4 11和京冬 8号 和中国春 ph1b突变体杂交 ,两个组合 F1 即 5BPh1和 5Bph1b单体 再杂交 ,后代选择5Bph1b单体与受体亲本 5BPh1单体杂交 ,... 利用改进的桥梁亲本法 ,即以阿勃 5B缺体为桥梁亲本 ,分别与受体冬小麦推广品种 农大 95、京 4 11和京冬 8号 和中国春 ph1b突变体杂交 ,两个组合 F1 即 5BPh1和 5Bph1b单体 再杂交 ,后代选择5Bph1b单体与受体亲本 5BPh1单体杂交 ,仅 3个世代就获得了 3个冬小麦 ph1b中间育种系 ,在杂交转育过程中 ,我们用先前获得的 3个 SCAR标记对 5Bph1b单体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其效率和可靠性均较高 ,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 .因此 ,利用这种杂交转育 ph1b基因的育种方法 ,结合 SCAR标记辅助选择目的基因 ,可以大大缩短小麦育种年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优良品系 PH1B SCAR标记 选育 桥梁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艾先涛 梁亚军 +6 位作者 沙红 王俊铎 郑巨云 吐尔逊江 多力坤 李雪源 华金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利用SSR标记对94份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新疆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分布于棉花全基因组的206对SSR标记中筛选出54对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出153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为2-6个,... 利用SSR标记对94份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新疆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分布于棉花全基因组的206对SSR标记中筛选出54对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出153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为2-6个,平均为2.93个;基因型多样性(硝)变幅为0.0439~0.7149,平均为0.4491;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430~0.6640,平均为O.3831。表明SSR标记在品种间可以反映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94份品种间成对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846~0.9835,71.9%的品种相似系数在0.601~0.800内,反映出新疆陆地棉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根据UPGMA聚类分析,在阈值为O.63时,将94份品种划分为2个类群,说明新疆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关系相对简单,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品种遗传组分差异较小,总体上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分子聚类结果与品种本身遗传系谱背景和演变趋势吻合度较高,符合品种的真实特性。研究表明,自育品种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不大,需要努力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遗传背景 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