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P-RCP情景下黄淮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传粉和天敌生物多样性变化模拟
1
作者 黄亚星 范顺祥 +1 位作者 张启宇 刘云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17-1328,共12页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农业景观传粉和天敌生物多样性变化,选择黄淮海地区作为研究区,整合SD-PLUS耦合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和GLOBIO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变化模拟模型,模拟分析SSP2-4.5和SSP5-8.5这2种气候情景下...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农业景观传粉和天敌生物多样性变化,选择黄淮海地区作为研究区,整合SD-PLUS耦合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和GLOBIO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变化模拟模型,模拟分析SSP2-4.5和SSP5-8.5这2种气候情景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利用GLOBIO模型计算平均物种多度指标(MSA),预测传粉和自然天敌类群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030年黄淮海地区林地和建设用地均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均减少,且SSP5-8.5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更大。其中,耕地面积在2种情景下分别下降2.32%和3.24%,半自然生境林地和草地总面积分别下降1.53%和1.60%,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9.11%和20.61%。(2)2种情景下,2030年黄淮海地区传粉和自然天敌生物多样性均下降,SSP2-4.5情景下研究区传粉和自然天敌类群面积加权平均MSA分别下降13.03%和12.50%,SSP5-8.5情景下则分别下降15.85%和15.50%,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损失更严重。(3)为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和传粉、害虫控制生态服务,对黄淮海地区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对西部和西北部太行山脉、西南部伏牛山脉、东部泰山和山东丘陵等地区的现存大面积半自然生境保护,避免这些地区受到半自然生境转变、生境破碎化等人类干扰;在安徽、江苏以及河南东部等半自然生境缺失地区合理增加半自然生境比例,构建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SD-PLUS耦合模型 GLOBIO模型 农业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场不同生态用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对植被多样性的响应
2
作者 李佳宁 张启宇 +3 位作者 赵永浩 汤耀中 朱秀妹 刘云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2-1793,共12页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安全食品需求的提升,生态农场建设不断兴起,生态用地保留成为生态农场建设的重要指标。节肢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揭示并评估生态农场不同生态用地中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影响...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安全食品需求的提升,生态农场建设不断兴起,生态用地保留成为生态农场建设的重要指标。节肢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揭示并评估生态农场不同生态用地中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影响因素对指导生态农场建设、保障农场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江苏省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调查滨水绿地、草地、果园、林地、绿篱、竹林6种生态用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及草本层植被,分析不同生态用地类型节肢动物多样性状况,并揭示生态用地类型及其草本层植被多样性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生态用地节肢动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草地、绿篱和滨水绿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林地、竹林和果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不同类型生态用地中节肢动物的丰富度和多度差异不显著,果园Shannon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最低的草地,其他类型彼此间无显著差异。2)各生态用地节肢动物均以中性节肢动物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生态用地间,害虫类节肢动物和天敌类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无显著差异,多度和Shannon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中性节肢动物在不同生态用地间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但多度存在显著差异;滨水绿地、林地和绿篱生态用地中天敌害虫比均大于1。3)植被丰富度、盖度、Shannon指数与害虫节肢动物多度呈负相关,总体节肢动物Shannon指数与植被丰富度呈负相关,天敌害虫比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天敌和中性类群节肢动物与植被多样性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生态农场保持多样的植被覆盖作为生态用地,可以有效提高农场区域内的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但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用地对维持总体及不同功能群节肢动物的效果存在差异。果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表现最优,绿篱害虫控制功能表现最优。同时,增加草本层植被多样性可以为节肢动物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并抑制害虫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场 生态用地 草本层植被 节肢动物功能群 节肢动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边界和有机生产对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和害虫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孟璇 李佳宁 +2 位作者 范顺祥 刘欣宇 刘云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63-1975,共13页
过去几十年间,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而发展集约化农业,已成为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由此引起的害虫生物控制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严重威胁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更加绿色、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生产管理方式已成... 过去几十年间,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而发展集约化农业,已成为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由此引起的害虫生物控制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严重威胁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更加绿色、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生产管理方式已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稻田边界植物群落结构对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探讨了有机农业生产和农田边界带管理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害虫生物控制服务的影响,为稻田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捕获节肢动物9531头,分属50个科。其中,天敌类群有28个科2653头(包括蜘蛛2253头,分属14个科41个种);害虫类群有18个科3971头,优势科为叶蝉科(Cicadellidae,84.01%)。2)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天敌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和有机稻田,有机稻田天敌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天敌多度也显著高于常规稻田。3)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中,稻田边界田埂和与边界不同距离的稻田内部天敌多度和丰富度差异显著,其中天敌丰富度在距离为5m时显著高于20m,天敌多度在5m时显著高于0m。4)稻田内部及其边界田埂的天敌丰富度和多度及害虫多度均与稻田边界田埂地表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5)常规稻田中天敌/害虫多度比最高,可能是由于广谱杀虫剂杀死了大部分害虫;有机稻田中天敌/害虫多度比较低,其中不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中最低,可能是由于有机稻田中害虫数量较高。研究表明,在地块内实行有机管理措施,同时在边界上构建野花带,可以有效地维持稻田天敌生物多样性,提高稻田天敌个体数量。但是,有效控制害虫多样性、提升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还需要更多植物和节肢动物相互关系的认识,通过“正确”植物物种的选择实现害虫生物防治功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农田边界 有机生产 花带 生物多样性 天敌害虫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生物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吉祥 吴文良 郭岩彬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是高浓度硒盐会对有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同时会污染环境。而细菌合成的纳米硒无毒、稳定,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纳米硒生产和硒污染治理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纳米硒的特征及应用,分析了...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是高浓度硒盐会对有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同时会污染环境。而细菌合成的纳米硒无毒、稳定,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纳米硒生产和硒污染治理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纳米硒的特征及应用,分析了碳氮源、氧气、温度、p H等一系列因素对细菌产生纳米硒过程的影响,阐述了细菌还原合成纳米硒的初步研究机理,并探讨了该研究未来的关注点,为生物纳米硒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纳米硒 细菌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东灵山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晓彤 邵小明 +4 位作者 孙宇 姜炎彬 宋闪闪 刘欣超 王庆刚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4-561,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采集标本的基础上,对北京东灵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及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共有苔藓植物27科64属150种(含2变种),其中32种为北京苔藓植物新记录。优势科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 在野外调查和采集标本的基础上,对北京东灵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及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共有苔藓植物27科64属150种(含2变种),其中32种为北京苔藓植物新记录。优势科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绢藓科(Entodontaceae)5科;优势属为青藓属(Brachythecium)、绢藓属(Entodon)、紫萼藓属(Grimmia)、真藓属(Bryum)、金灰藓属(Pylaisia)、凤尾藓属(Fissidens)、美喙藓属(Eurhynchium)和毛口藓属(Trichostomum)8属。区系分析表明,东灵山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占36.7%)、东亚成分次之(占18.0%)。通过与我国15个地区苔藓植物区系谱主成分分析发现,东灵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与雾灵山、小五台山与贺兰山相近,与云蒙山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区系 东灵山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齿昂氏藓——中国昂氏藓科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蕊 樊英杰 +4 位作者 李敏 王幼芳 宋晓彤 马和平 邵小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5-1138,共4页
该文报道了采自西藏的中国昂氏藓科昂氏藓属一新记录植物——噬齿昂氏藓[Aongstroemia julacea(Hook.)Mitt.],对该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拍摄了显微形态结构照片,并对其生境和地理分布以及与相似种的形态学比较进行了讨论,编制了中... 该文报道了采自西藏的中国昂氏藓科昂氏藓属一新记录植物——噬齿昂氏藓[Aongstroemia julacea(Hook.)Mitt.],对该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拍摄了显微形态结构照片,并对其生境和地理分布以及与相似种的形态学比较进行了讨论,编制了中国昂氏藓属分种检索表。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馆(B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昂氏藓科 东亚昂氏藓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的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7
作者 朱燕云 吴文良 +1 位作者 赵桂慎 郭岩彬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9-198,共10页
我国低硒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2%,其中严重缺硒地区的粮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较低,当地人因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硒而罹患多种疾病。因此,通过科学手段有效解决我国人体缺硒问题意义非凡。植物性食物是动物和人体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等营养... 我国低硒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2%,其中严重缺硒地区的粮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较低,当地人因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硒而罹患多种疾病。因此,通过科学手段有效解决我国人体缺硒问题意义非凡。植物性食物是动物和人体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重要来源,植物吸收环境中的硒,并将其转化为有机态硒,之后通过食物链为人体吸收利用,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人体硒摄入匮乏的途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大多都来自于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物,不仅在植物促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可通过生物活化等作用,将土壤中的硒转化为有利于植物吸收的形态,进而提高植物对硒的利用率。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对硒转化利用规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通过微生物介导途径,提高植物吸收转化环境硒的效率,改善动物及人体缺硒状况,进而解决缺硒地区人体健康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转化 动物 植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生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夏思瑶 王冲 王新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2-318,共7页
通过研究有机肥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菜的绿色生产及提质增效提供数据支撑。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分别以“生菜(lettuce)”或(or)“叶用莴苣(lettuce)”和(and)“有机肥(organic fertilizer... 通过研究有机肥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菜的绿色生产及提质增效提供数据支撑。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分别以“生菜(lettuce)”或(or)“叶用莴苣(lettuce)”和(and)“有机肥(organic fertilizer)”为关键词,检索2020年4月20日前公开发表的有机肥对生菜生长相关的文献,采用Meta数据整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用有机肥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生菜产量;并提升生菜品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30%、20%和18%,硝酸盐含量降低69%。有机肥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加速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其养分吸收能力,最终提高生菜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生菜 产量 品质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肥微生物: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季 王禄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共3页
我国城乡每年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约55亿吨),如何实现这些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关系到环境治理、土壤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经济高质量、社会治理一体化和生态碳中和目标的全面实现。据估算,上述有机废弃物中氮、磷、钾养分... 我国城乡每年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约55亿吨),如何实现这些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关系到环境治理、土壤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经济高质量、社会治理一体化和生态碳中和目标的全面实现。据估算,上述有机废弃物中氮、磷、钾养分储量高达7300万吨,超过全年化肥养分总量(约6000万吨),有机碳相当于10亿吨标准煤,约为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废弃物 环境治理 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 能源消耗总量 土壤健康 我国城乡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种贯顶大帽藓西藏新分布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樊英杰 廖雨佳 +3 位作者 王梦真 刘凌 宋晓彤 邵小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8-366,共9页
贯顶大帽藓(Encalypta asiatica J.C.Zhao&L.Li)为中国特有种,于2006年首次在河北发现,其后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对2012-2020年期间在西藏采集的大帽藓科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通过形态结构的详细观察,新增了对蒴帽横切和气孔... 贯顶大帽藓(Encalypta asiatica J.C.Zhao&L.Li)为中国特有种,于2006年首次在河北发现,其后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对2012-2020年期间在西藏采集的大帽藓科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通过形态结构的详细观察,新增了对蒴帽横切和气孔器等结构的描述,显示蒴帽横切由1~2层厚壁细胞和1~2层透明薄壁细胞构成;孢蒴表面从上到下密被气孔器。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贯顶大帽藓在当前气候情景下在西藏的潜在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其潜在分布区面积约为2.84×10^(5)km^(2),主要分布于高海拔的那曲地区和昌都地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最干季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顶大帽藓 MaxEnt模型 归一化植被指数 雨量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缺齿藓科新记录种——冻原丝瓜藓(新拟,Pohlia tundrae A.J.Shaw)
11
作者 王晓蕊 樊英杰 +1 位作者 赵建成 邵小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0-1074,共5页
冻原丝瓜藓(Pohlia tundrae)在北美被首次描述,随后在欧洲中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西北部也相继报道。最近,作者在西藏林芝也发现了冻原丝瓜藓的分布。该文详细描述了冻原丝瓜藓的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显微形态学照片,并对其生境... 冻原丝瓜藓(Pohlia tundrae)在北美被首次描述,随后在欧洲中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西北部也相继报道。最近,作者在西藏林芝也发现了冻原丝瓜藓的分布。该文详细描述了冻原丝瓜藓的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显微形态学照片,并对其生境、地理分布以及与相似种的形态学进行了比较讨论。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馆(B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齿藓科 芽胞 繁殖体 西藏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肥部分替代氮肥对盐碱地冬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12
作者 肖柄政 郭兵 +6 位作者 刘苹 高新昊 姚利 贾洪玉 孙涛 杜章留 赵自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3,共7页
为探讨不同种类粪肥部分替代氮肥对中度盐碱地上冬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本试验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试验地上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CON: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N-P_(2)O_(5)-K_(2)O)用量=267-252-0 kg/hm^(2);OPT:优化施肥处理,... 为探讨不同种类粪肥部分替代氮肥对中度盐碱地上冬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本试验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试验地上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CON: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N-P_(2)O_(5)-K_(2)O)用量=267-252-0 kg/hm^(2);OPT:优化施肥处理,氮磷钾(N-P_(2)O_(5)-K_(2)O)用量=210-105-105 kg/hm^(2)]和优化施肥基础上粪肥替代15%或30%氮肥(牛粪肥替代处理代号:DM15和DM30;羊粪肥替代处理代号:SM15和SM30;鸡粪肥替代处理代号:CM15和CM30)共9个处理,研究其对中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氮肥偏生产力、养分含量和小麦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CK)各施肥处理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相比CON,DM15、DM30和SM15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提高21.5%、17.7%和1.7%。相比CON,OPT和各粪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能增加氮肥偏生产力。相比CON,各粪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和pH值,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达32.7%~74.2%,但羊粪肥和鸡粪肥部分替代氮肥会增加土壤EC值。与CON相比,各粪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均有提高且大多差异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除DM30和SM15处理有一定幅度升高外其他处理均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均提高土壤氮钾养分活化系数。DM15、DM30和SM15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经济收益,其中DM15处理相比CON增收57.03%,效果最好。综上看出,牛粪肥部分替代氮素化肥(DM15、DM30)可以较大幅度增加小麦产量,提升土壤养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盐碱地 冬小麦 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漠土上连续间作对作物生产力和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柳欣茹 包兴国 +1 位作者 王志刚 李隆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962,共12页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农业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长期间套作条件下的土壤肥力变化研究较为缺乏。在甘肃武威连续6年(2009—2014年)进行定位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主...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农业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长期间套作条件下的土壤肥力变化研究较为缺乏。在甘肃武威连续6年(2009—2014年)进行定位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主因素为三个施磷水平(0、40和80 kg hm-2),副因素为9种种植模式(蚕豆/玉米、大豆/玉米、鹰嘴豆/玉米和油菜/玉米间作,蚕豆、大豆、鹰嘴豆、油菜和玉米单作),分别在第5年(2013年)和第6年(2014年)测定体系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主要化学指标,旨在明确连续间作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三个施磷水平平均下,间作显著提高体系籽粒产量,鹰嘴豆、蚕豆、大豆和油菜与玉米间作体系平均产量比对应单作分别高出38.2%、32.6%、34.0%和38.4%;2)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施磷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4)间作种植与单作相比在2013年分别显著降低土壤Olsen P含量5.2%、6.9%、15.9%和11.3%,2014年间作相对于单作土壤Olsen P无显著变化;5)间作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2年平均下降10.3%、14.1%、8.5%和13.2%;6)施磷和作物组合以及间作均未显著改变土壤p H。总之,连续种植5—6年,间作相对于单作仍能提高体系作物籽粒产量,施磷也能提高体系籽粒产量,80 kg hm-2施磷量时产量达到最高;间作有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Olsen P和速效钾含量趋势,土壤全氮和p H未受到施磷和间作的影响。表明在合理的施肥条件下,间套作不仅相对于单作提高了作物产量,还能够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产力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磷肥在灰漠土中运移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国江 彭懿 +1 位作者 尹飞虎 石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146,共9页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是影响农业系统磷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同位素^(32)P示踪和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研究了滴施磷酸一铵在灰漠土中的运移。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滴施磷肥可以增加0~15cm土层有效磷的含量。在0~20 cm土层...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是影响农业系统磷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同位素^(32)P示踪和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研究了滴施磷酸一铵在灰漠土中的运移。结果表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滴施磷肥可以增加0~15cm土层有效磷的含量。在0~20 cm土层均有不同比例^(32)P的分布,但大部分^(32)P仍集中分布在表层,0~10 cm土层中的^(32)P占总量的72.7%~89.5%,最高可达99%。不同施肥时期磷的运移距离有很大差异,T3(0~20 cm)>T2(0~10 cm)>T1(0~5 cm),这可能是由于干湿交替导致土壤孔隙率变化,进而影响了磷的移动距离。平行于滴灌带方向上磷的运移距离比垂直于滴灌带方向更远。随着正磷酸盐浓度增加,磷的运移距离变大,滴施磷酸一铵处理^(32)P的移动距离达到对照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灰漠土 ^(32)P示踪 磷素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棉藓科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薇 宋晓彤 +3 位作者 王晓蕊 王幼芳 邵小明 李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8-891,共4页
作者对采自西藏色季拉山棉藓科(Plagiotheciaceae)植物标本的分类学鉴定过程中,发现了西藏棉藓科新记录种4种,即小叶棉藓(Plagiothecium latebricola)、毛尖棉藓(P.piliferum)、阔叶棉藓(P.platyphyllum)和长灰藓(Herzogiella seligeri... 作者对采自西藏色季拉山棉藓科(Plagiotheciaceae)植物标本的分类学鉴定过程中,发现了西藏棉藓科新记录种4种,即小叶棉藓(Plagiothecium latebricola)、毛尖棉藓(P.piliferum)、阔叶棉藓(P.platyphyllum)和长灰藓(Herzogiella seligeri)。本文对这4种植物的主要形态学识别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供了相应的图版。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馆(B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棉藓属 长灰藓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河谷区9个引进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68
16
作者 张光雨 马和平 +3 位作者 邵小明 王江伟 沈振西 付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131,共11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西藏河谷区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9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参试的燕麦品种为阿坝燕麦、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444、青燕1号、林纳、边锋、加燕2号和青海甜燕麦,于2016年5月8日播种,小区面积为...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西藏河谷区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9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参试的燕麦品种为阿坝燕麦、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444、青燕1号、林纳、边锋、加燕2号和青海甜燕麦,于2016年5月8日播种,小区面积为3 m×4 m,设3次重复。对9个燕麦品种抽穗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的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和叶茎比以及成熟期的营养品质[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木质素(ADL)]进行测定。成熟期的地上部干重结果表明,青燕1号、林纳、边锋和加燕2号的产量均大于26000 kg·hm^(-2),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444和青海甜燕麦产量为22000~26000 kg·hm^(-2),阿坝燕麦产量低于22000 kg·hm^(-2)。9个燕麦品种的CP、EE、Ash、ADF、NDF、ADL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2%、21.7%~57.3%、4.5%~5.7%、24.9%~35.4%、58.2%~80.5%和30.6%~42.0%,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青燕1号、青引2号和加燕2号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边锋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青海甜燕麦含量最高;青海444的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方法对9个燕麦品种的产量与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青海444、青燕1号和阿坝燕麦较其他燕麦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河谷地区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河谷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间作对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17
作者 向洁 王富强 +4 位作者 郭宝光 王庆刚 余成群 沈振西 邵小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5-564,共10页
在西藏河谷区,将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与燕麦(Avena sativa L.)种子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田间混、间作试验,通过对混收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测定与比较,筛选出适宜当地生长的箭筈豌豆与燕麦的最佳播种比例。结果表明:1)与单播相比,混... 在西藏河谷区,将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与燕麦(Avena sativa L.)种子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田间混、间作试验,通过对混收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测定与比较,筛选出适宜当地生长的箭筈豌豆与燕麦的最佳播种比例。结果表明:1)与单播相比,混、间作均能提高产量,还可显著提高箭筈豌豆的株高,但对燕麦株高的影响不显著;2)混、间作处理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含量和箭筈豌豆的播种量成正比,且均高于单播燕麦,其中单播箭筈豌豆CP含量最高(21.9%),单播燕麦最低(5.5%);3)混、间作均能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分别提高了27.3%~43.5%和2.4%~17.6%,且随着箭筈豌豆播种量的增加,NDF含量呈降低趋势而ADF含量则相反。根据产量与营养品质的测定结果,并通过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混播较间作更能表现出产量与营养品质上的优势,其最佳混播比例为箭筈豌豆60%+燕麦40%,适宜在西藏河谷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箭筈豌豆 燕麦 混播 间作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18
作者 贾丽 乔玉辉 +3 位作者 陈清 李花粉 邵小明 马和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274,共12页
为调查我国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探讨种植年限、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等因素对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我国设施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土壤样品采集两种方式,在全国和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分别获取土壤... 为调查我国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探讨种植年限、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等因素对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我国设施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土壤样品采集两种方式,在全国和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分别获取土壤401组/233组和548个/310个样本点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定量描述了我国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及污染特征,并进行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文献资料中的设施菜田土壤Cd、Pb、As、Cr、Hg、Cu、Zn、Ni平均含量分别为0.32、24.9、8.45、83.6、0.05、29.9、70.7、27.4mg kg-1,超标率排序为Cd(30.5%)>Cu(9.8%)>C(r7.2%)>Zn(4.8%)>Pb(4.7%)>As(3.7%),在采集的设施菜田土壤样品中,八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0.13、21.9、6.48、41.9、0.09、23.6、72.1、21.4 mg kg-1,超标率排序为Cd(5.3%)>Cu(1.8%)>As(1.6%)>Zn(0.9%)>Pb(0.6%)>Cr(0.6%)。在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文献资料中的设施菜田土壤Cd、Pb、As、Cr、Hg、Cu、Zn、Ni平均含量分别为0.30、25.9、8.56、67.1、0.08、33.3、79.1、32.5 mg kg-1,超标率排序为Cd(25%)>Cu(10.4%)>C(r9.9%)>Pb(6.3%)>Zn(2.2%)>As(2.1%),在采集的设施菜田土壤样品中,八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0.13、22.8、5.93、43.5、0.08、23.1、69.3、19.4mg kg-1,超标率排序为Cd(3.1%)>Cu(2.1%)>Cr(2.0%)>As(1.2%)>Pb(0.6%)>Zn(0.5%)。而Hg、Ni基本都不超标。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菜田土壤中Cd、As、Cu、Zn含量呈逐步累积状态,文献来源的土壤Cd在种植21~25年(3.60mg kg-1),土壤Cu、Zn含量在26~30年(80.3mg kg-1和180mg kg-1)达到最高值;在采集的土壤样品中,Cd含量分别在种植16~20年(0.19mg kg-1)、As、Cu、Zn在21~25年(16.0、53.6mg kg-1和131mg kg-1)达到最高值。相关性分析表明,设施菜田土壤Cd含量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Cu、Zn含量与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结合肥料中重金属含量进一步验证了磷肥和粪肥投入是设施菜田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因此,为保证土壤环境及蔬菜质量安全,应注重肥料等污染源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 土壤 重金属 种植年限 肥料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谷区箭筈豌豆和黑麦混、间播建植方式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富强 向洁 +3 位作者 郭宝光 余成群 沈振西 邵小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9-49,共11页
在西藏河谷区以箭筈豌豆与黑麦为材料,开展混、间播种植方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牧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测定分析,探讨适宜当地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和黑麦混播、间播处理使箭筈豌豆的有效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抑制,黑麦有效分蘖数增... 在西藏河谷区以箭筈豌豆与黑麦为材料,开展混、间播种植方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牧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测定分析,探讨适宜当地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和黑麦混播、间播处理使箭筈豌豆的有效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抑制,黑麦有效分蘖数增加,生物量显著提高;相对于间播,混播更能表现出利于增产的种间关系,更利于增强种间正相互作用而减弱负相互作用,箭筈豌豆在混、间播条件下处于竞争劣势,大多数处理中其RY值小于1,黑麦在混、间播条件下处于竞争优势,大多数处理中其RY值大于1;由于不同牧草的生态位分化和种间互作关系,牧草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相比单播,适宜的豆禾牧草混、间播处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箭筈豌豆和黑麦2∶1间播的鲜草产量(5253g·m-2)和20%+80%混播干草产量(1572g·m-2)最高,但混播处理的产量总体优于间播处理;箭筈豌豆与黑麦混、间播处理使混合牧草的饲用品质相比禾本科牧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黑麦 混播 间播 建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当雄10个引进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光雨 沈振西 +2 位作者 邵小明 付刚 马和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83-1089,共7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西藏当雄种植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10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青燕1号和青海甜燕麦的干草产量大于8 000 kg·hm^-2,青莜1号、青莜3号、林纳、阿坝燕麦、青引1号和加燕...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西藏当雄种植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10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青燕1号和青海甜燕麦的干草产量大于8 000 kg·hm^-2,青莜1号、青莜3号、林纳、阿坝燕麦、青引1号和加燕2号的干草产量在6 000~8 000 kg·hm^-2之间,青引3号和白燕7号的干草产量低于6 000 kg·hm^-2。10个燕麦品种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35%~8.54%,21.67%~58.33%,3.83%~5.23%,27.27%~37.50%,49.73%~67.51%和23.81%~34.27%。结合灰色关联度理论方法对10个燕麦品种的产量与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青燕1号、青海甜燕麦和林纳较其他燕麦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当雄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灰色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