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被引量:47
1
作者 董宛麟 张立祯 +4 位作者 于洋 苟芳 赵沛义 妥德宝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27-133,共7页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中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分析比较,探讨间作提高产量的机理,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于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向日葵不同间作模式水分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马铃薯/向日葵2种间作模式:2行马铃薯:2行向日葵(2P:2S)和4行马铃薯:4行向日葵(4P:4S)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2~1.3,都具有较强的间作产量优势。其中,4P:4S间作体系2年平均的LER为1.26,间作优势最大。4P:4S间作马铃薯的农田蒸散量ET与单作马铃薯的ET相比差异不显著。单作向日葵和间作向日葵的农田蒸散量ET无显著差异。虽然,2P:2S间作模式和4P:4S间作模式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单作分别降低了81%和66%,但2种间作模式下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作相当。因此,在马铃薯和向日葵间作模式中,整体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水分当量比WER在1.2~1.3,其中4P:4S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2a均为1.3,说明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向日葵间作特别是4P:4S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在可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 土壤 马铃薯/向日葵间作 水分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 风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间套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 被引量:24
2
作者 苟芳 张立祯 +5 位作者 董宛麟 于洋 邸万通 赵沛义 妥德宝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141,共13页
农牧交错带不同带状间套作不但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冬春季节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间套作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和产量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间套作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2009年... 农牧交错带不同带状间套作不但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冬春季节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间套作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和产量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间套作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2009年到2011年在内蒙古武川县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地上部干物质质量随大于0℃有效积温增长的指数线性(expolinear)关系对不同作物间作和单作的地上部干物质增长动态进行拟合,量化了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生长速率的变化和生长与发育延缓的程度。采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研究了农牧交错带几种典型间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向日葵/马铃薯、莜麦/马铃薯和莜麦/豆类大带宽(2m:2m带宽)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基于经济产量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2、1.09和1.05,说明间作能提高土地生产力5%~12%。窄带宽模式(1m:1m带宽)间作优势小于大带宽模式,而且年际间的变幅较大。间作显著提高了向日葵收获指数,对其他作物收获指数的影响不显著。间作中高秆作物如莜麦在莜麦和豆类的间作中具有显著的边行优势。间作和单作相比,显著降低了作物最大生长速率(cm);但相对生长速率rm和单作的差异不显著;在间作中,矮秆作物(马铃薯和箭舌豌豆)的生长进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缓,到达冠层最大盖度时所需的有效积温比单作多117~387℃·d,考虑到试验区作物生长季内的日平均温度为15℃左右,这2种间作作物的生长延缓了约8~26d。总体来讲,农牧交错带的这几种典型带状间作种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间作产量优势和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大带宽间作模式,间作优势较为明显,而且还能降低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市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作物 土壤 带状间作 迟发 土地当量比(LER) 生物篱 风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4 位作者 逄焕成 孙占祥 牛世伟 蔡倩 安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5-1855,共11页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变浅"、"土壤紧实"、"有效耕层土壤减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S0F0(秸秆0 kg hm^(–2)+纯NPK 0 kg hm^(–2))、SN0(秸秆9000 kg hm^(–2)+纯N 0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1(秸秆9000 kg hm^(–2)+纯N 11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0N2(秸秆0 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SN2(秸秆9000kg hm^(–2)+纯N 225 kg hm^(–2)+纯P 112.5 kg hm^(–2)+纯K 90 kg hm^(–2))、SN3(秸秆9000 kg hm^(–2)+纯N 337.5 kg hm^(–2)+纯P 112.5kg hm^(–2)+纯K 90 kg hm^(–2))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 kg 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和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CK)2年平均增产6.3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2年平均群体生物产量增加2.9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2年平均灌浆期叶面积增加2.71%,光合速率提高4.80%。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9000 kg hm^(–2)和配施氮肥225kg hm^(–2)是辽北棕壤区春玉米生产比较理想的还田和施肥模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春玉米 产量 光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条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董宛麟 于洋 +5 位作者 张立祯 潘志华 苟芳 邸万通 赵沛义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8-108,共11页
间套作不但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有效降低土壤风蚀的重要措施。明确间套作体系中氮素竞争与互补机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于2010年和2011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利用半微量... 间套作不但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有效降低土壤风蚀的重要措施。明确间套作体系中氮素竞争与互补机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于2010年和2011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利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方法测定植株各器官氮素含量和氮吸收量,探讨间作中作物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从系统角度出发,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系统的氮吸收当量比(NER)为0.95~1.02,差异不显著,这种间作模式对作物氮的吸收效率没有影响。从作物角度出发,间作没有显著提高向日葵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却降低了系统中马铃薯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间作中,向日葵氮偏吸收当量比为0.53~0.74,大于其种植比例(50%),说明间作向日葵具有显著的氮素竞争和吸收优势;而马铃薯氮偏吸收当量比为0.28~0.42,低于其在间作中所占的比例(50%),处于显著劣势。间作马铃薯产量(鲜薯质量,80%含水率)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NPE)为249.2g/g,略低于单作(269.8g/g),其中4行马铃薯:4行向日葵(4P:4S)间作马铃薯的NPE为238.2g/g,显著低于单作。4P:4S间作向日葵产量(籽粒质量,12%含水率)的NPE为30.1g/g,高于单作(25.9g/g)和2行马铃薯:2行向日葵(2P:2S)间作的NPE(22.8g/g)。在4P:4S间作模式中,向日葵的NPE有所提高,作为代价,降低了马铃薯的NPE。间作中马铃薯的收获指数HI(0.83)低于单作(0.87),间作向日葵的HI(0.40)高于单作的HI(0.33)。间作作物NPE的变化主要受作物收获指数HI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稀释 试验 间套作 氮素利用效率 单位叶面积氮含量(SL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和气候信息的草原植被变化监测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燕丽 龙步菊 +1 位作者 潘学标 莫伟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对植被的动态监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变化趋势。该文利用2000—2005年MODIS NDVI数据对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植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以降水量、水汽压、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作为气候指标,分析锡林郭... 对植被的动态监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变化趋势。该文利用2000—2005年MODIS NDVI数据对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植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以降水量、水汽压、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作为气候指标,分析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MODIS NDVI与同期及前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05年锡林郭勒盟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植被退化面积最大的区域为荒漠草原,占全盟面积的12.84%,植被改善面积最大的区域为典型草原,占全盟面积29.09%。4类草原改善趋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荒漠草原。对于典型草原,其NDVI与最高气温关系最密切,其次为水汽压;对于荒漠草原,其NDVI与最高气温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最低气温。此外,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锡林郭勒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4 位作者 逄焕成 牛世伟 蔡倩 孙占祥 安景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31,共8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效率 春玉米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蕾铃发育与产量形成的模拟模型 被引量:9
7
作者 马新明 李秉柏 +2 位作者 金之庆 冯利平 高亮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76,共6页
以棉花生理与生态因子关系为基础,在借鉴“水稻钟”模型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棉花蕾铃动态、铃重和棉花产量的模拟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棉铃承载量与果枝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成铃误差为每株0.4个,籽棉产量误差为337.1k... 以棉花生理与生态因子关系为基础,在借鉴“水稻钟”模型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棉花蕾铃动态、铃重和棉花产量的模拟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棉铃承载量与果枝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成铃误差为每株0.4个,籽棉产量误差为337.1kg·hm-2(相对平均误差为3.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蕾铃发育 产量形成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晓光 沈彦俊 于沪宁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48-153,共6页
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利用 CO2 分析系统连续测定冠层上方 0 .5m和 2 .0 m高度的瞬时 CO2 浓度差 ,配合波文比装置同步测定总辐射、净辐射、温、湿度等农田小气候特征量 ,并计算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太阳总辐射、净辐射、CO2 浓... 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利用 CO2 分析系统连续测定冠层上方 0 .5m和 2 .0 m高度的瞬时 CO2 浓度差 ,配合波文比装置同步测定总辐射、净辐射、温、湿度等农田小气候特征量 ,并计算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太阳总辐射、净辐射、CO2 浓度差、空气饱和差等环境因素以不同机制及过程影响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与 0~ 60 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呈负相关 ,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30 .3%~ 80 %范围内 ,水分利用效率随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生产实际中 ,通过秸秆覆盖、喷灌等措施降低蒸腾驱动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利用人工栽培措施促进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 ,可在不增加用水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影响因素 蒸腾驱动势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区棉花化学打顶剂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香茹 张恒恒 +5 位作者 庞念厂 董强 贵会平 胡莉婷 宋美珍 张西岭 《中国棉花》 2018年第3期7-12,31,共7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品种和打顶剂种类对化学打顶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新疆棉区适宜的化学打顶剂,于2017年在胡杨河试验站采用裂区设计系统研究了品种和打顶处理(5种化学打顶剂、不打顶和人工打顶)对棉花株型、产量性状、早熟性和纤维品质的... 为了进一步明确品种和打顶剂种类对化学打顶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新疆棉区适宜的化学打顶剂,于2017年在胡杨河试验站采用裂区设计系统研究了品种和打顶处理(5种化学打顶剂、不打顶和人工打顶)对棉花株型、产量性状、早熟性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株型、产量、早熟性和纤维品质差异显著;不同化学打顶剂和不打顶处理棉花株高、果枝数较人工打顶增加,但籽棉产量、早熟性和纤维品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打顶处理以及品种和打顶处理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籽棉产量。在两个品种中,"金棉"和氟节胺处理籽棉产量均与人工相当或高于人工打顶,而其他化学打顶剂及不打顶处理的籽棉产量品种间趋势差异较大。"金棉"和氟节胺对品种要求较低,可在新疆棉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化学打顶剂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区棉花脱叶催熟剂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香茹 张恒恒 +5 位作者 胡莉婷 庞念厂 董强 贵会平 宋美珍 张西岭 《中国棉花》 2018年第2期8-14,共7页
2017年利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模式、品系和脱叶催熟剂种类对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设置了2种种植模式、中641和中早优1702两个品系、5个脱叶催熟剂处理、空白对照。结果表明,脱叶催熟剂处理显著提高了吐絮率和脱叶率,而对棉花产量与... 2017年利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模式、品系和脱叶催熟剂种类对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设置了2种种植模式、中641和中早优1702两个品系、5个脱叶催熟剂处理、空白对照。结果表明,脱叶催熟剂处理显著提高了吐絮率和脱叶率,而对棉花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脱叶催熟剂的脱叶和催熟效果不受种植模式和品系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5个脱叶催熟剂处理中,欣噻利处理脱叶率、吐絮率和产量最高,分别为85%,97%和6 927.0 kg·hm^(-2),可在新疆棉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叶催熟剂 种植模式 脱叶率 吐絮率 棉花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早优”模式棉花纤维品质优势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贵会平 王香茹 +6 位作者 胡莉婷 张恒恒 庞念厂 董强 阮康 宋美珍 张西岭 《中国棉花》 2022年第10期4-9,共6页
2017―2019年在胡杨河试验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0团7连),以“宽早优”和“矮密早”2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以新陆早50、中棉所641、中棉所92、中棉所70 F2为裂区设置试验,研究这2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份... 2017―2019年在胡杨河试验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0团7连),以“宽早优”和“矮密早”2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以新陆早50、中棉所641、中棉所92、中棉所70 F2为裂区设置试验,研究这2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份/品种与模式的互作效应对部分纤维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宽早优”模式的棉铃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及下部棉铃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上部棉铃断裂伸长率优于“矮密早”模式,但未达差异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棉纤维品质主要指标对2种模式的响应不同,中棉所641和中棉所70 F2“宽早优”模式的下部棉铃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优于“矮密早”模式,中棉所92在“宽早优”模式下的马克隆值、下部棉铃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优于“矮密早”模式,新陆早50在“宽早优”模式下马克隆值整体上优于“矮密早”模式,而2种种植模式对中部棉铃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在年份间表现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早优”植棉模式 棉花品种 纤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桃开花期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宛麟 王林鹏 +3 位作者 房志玲 王晓晨 李超 潘学标 《农学学报》 2020年第9期53-59,共7页
为了给植被开花期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51-2004年北京颐和园山桃开花期观测资料,分析山桃开花期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影响其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山桃多年平均开花期为3月26日,年际间呈显著提前趋势。山... 为了给植被开花期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51-2004年北京颐和园山桃开花期观测资料,分析山桃开花期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影响其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山桃多年平均开花期为3月26日,年际间呈显著提前趋势。山桃开花期的转折点在1980s,1980s后呈显著提前趋势(P<0.01),较1950s-1970s平均提前6天。山桃10年平均、最晚、最早开花期均显著提前,尤其是2000年以后山桃的平均、最晚、最早开花期,较1951-1990年分别提前14天、14天、16天。影响山桃开花期时间最主要的是从当年1月1日到山桃开花期的平均气温。1980s开始影响山桃开花期显著提前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时间段内(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桃 物候 开花期 温度 降水 年代际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2015年福山区苹果花期物候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星宇 王冰 +1 位作者 董宛麟 王晓晨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4期135-139,共5页
研究植物花期物候变化对园林管理、农业措施管理、花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4—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苹果物候期观测数据,定量分析苹果花期物候(始花期、末花期、花期长度)年际变化特征,并基于年尺度、月尺度和候尺度花前气候... 研究植物花期物候变化对园林管理、农业措施管理、花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4—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苹果物候期观测数据,定量分析苹果花期物候(始花期、末花期、花期长度)年际变化特征,并基于年尺度、月尺度和候尺度花前气候要素对苹果花期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始花期、末花期没有显著的年际变化。苹果始花期有50%概率集中在4月16—20日。花期长度平均为(9±2.6)d,年际间呈显著的延长趋势(P<0.05)。苹果始花期与花前总降水量、总气温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与负积温呈显著负相关。苹果始花期与1、2、3、1—3月的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性。苹果始花期与距花前4候逐候的总气温日较差呈显著相关性,与距花前1—4候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长度与花期总气温日较差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花期长度 降水量 总气温日较差 气候影响因子 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