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漆酶:一种新型靶标在农业杀菌剂开发中的潜在应用
1
作者 路星星 孙腾达 +4 位作者 徐欢 杨新玲 刘西莉 张晓鸣 凌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目前杀菌剂分子设计多依赖于已知的靶标蛋白,但重复针对相同靶标使用杀菌剂,无疑会增大有害生物对药剂的交互抗性风险。因此,基于新的作用靶标开发新型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有效解决病原菌对现有杀菌剂的抗性难题。漆酶是二羟基萘黑色... 目前杀菌剂分子设计多依赖于已知的靶标蛋白,但重复针对相同靶标使用杀菌剂,无疑会增大有害生物对药剂的交互抗性风险。因此,基于新的作用靶标开发新型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有效解决病原菌对现有杀菌剂的抗性难题。漆酶是二羟基萘黑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其缺失可使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侵染受到影响,可作为农用杀菌剂潜在靶标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介绍了漆酶的结构与功能,并着重介绍了近几年有漆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潜在杀菌剂的研究进展,可为更多新型漆酶抑制剂作为杀菌剂的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杀菌剂靶标 漆酶抑制剂 抑菌活性 氨基硫脲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孙效 吴燕华 +2 位作者 王敏 边庆花 钟江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利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控,是极具前景的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本文首先从化学角度简述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结构鉴定与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其化学成分包括单烯酯与二烯酯;然后重点总结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 利用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控,是极具前景的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本文首先从化学角度简述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分离、结构鉴定与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其化学成分包括单烯酯与二烯酯;然后重点总结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方法,其中构建Z-型双键的方法主要有炔烃催化氢化法、Z型烯烃复分解反应法、Wittig偶联法、Z型烯烃原料法、烯基硼烷法与环辛二烯开环法,构建E-型双键的方法为格氏试剂偶联法、环丙基乙醇开环法与反式烯酸酯法;最后分析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昆虫性信息素 分离鉴定 应用前景 化学合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农药残留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贤钊 甄大卫 +2 位作者 刘丰茂 彭庆蓉 王宗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9-508,共10页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其已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环境中农药残留的去除和分析检测对保护人体安全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农药在环境中残留浓度低,需要一种对目标物有较强选择性和富集作用,并对环境影响小的...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其已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环境中农药残留的去除和分析检测对保护人体安全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农药在环境中残留浓度低,需要一种对目标物有较强选择性和富集作用,并对环境影响小的前处理吸附剂。植物源生物炭是由植物源生物质作为碳源衍生得到的材料,其比表面积大、孔容量高、表面官能团可调节,且环境相容性好,其原料植物源生物质的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并可再生,是一种廉价高效的吸附剂。该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植物源生物炭用于环境中农药残留去除和分析检测前处理的应用进展。其中在农药残留去除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降低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修复手性农药造成的污染,负载降解农药的细菌及作为化肥的缓释载体。在农药残留分析检测前处理方面,植物源生物炭可用作分散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磁性固相萃取的吸附剂来选择性吸附水果和蔬菜中的有机磷类和三唑类农药,以及水环境中的有机氯类农药。另外,还介绍了植物源生物炭的吸附机理,详细阐述了基于计算模拟如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的吸附机理研究并讨论了其优势。最后,总结了植物源生物炭在农药去除和农药残留分析检测前处理方面应用的优势,指出了其在农药残留领域应用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方法 农药去除 残留分析 理论计算 植物源生物炭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生态涵养区农业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郝雨阳 宋鹏 +2 位作者 徐彦军 田光明 许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74-1982,共9页
为评价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农业土壤中农药的污染状况与潜在风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了苏州生态涵养区63个位点的农业土壤中46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以风险商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 为评价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农业土壤中农药的污染状况与潜在风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了苏州生态涵养区63个位点的农业土壤中46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以风险商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共检出有机氯、有机磷、噻二嗪及拟除虫菊酯4类农药,其平均浓度分别为31.8、56.9、109.8μg·kg-1和71.9μg·kg^(-1)。p′p-DDE检出范围最广(检出率91%~100%),噻嗪酮检出浓度最高(1061.1μg·kg^(-1))。生态风险评估显示,27%的土壤样点存在潜在生态高风险,风险来自p,p′-DDE、噻嗪酮、水胺硫磷、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7种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药残留 分布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制剂研发的精细化、功能化与农业生产高效利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英剑 甄硕 +5 位作者 孙喆 于萌 赵锐 郭鑫宇 徐勇 吴学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0-1098,共19页
农药制剂作为农药的最终使用形式,其质量和性能对农药药效发挥和高效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要求的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伴随着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规律、种植结构、植保策略、土地集约化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的不... 农药制剂作为农药的最终使用形式,其质量和性能对农药药效发挥和高效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要求的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伴随着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规律、种植结构、植保策略、土地集约化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推动了我国农药制剂的创新,一些新的理论、剂型、加工技术、表征手段和施药方式相继出现,农药制剂开发的精细化、功能化以及农药的高效利用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农药制剂加工的精细化、功能化发展以及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对农药制剂创新的推动等方面,对我国农药制剂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并分析了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绿色、高效的功能化农药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制剂 精细化 功能化 缓控释技术 纳米技术 植保无人飞机 药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环修饰的昆虫激肽模拟物的合成及杀蚜活性
6
作者 张馨元 李欣潞 +4 位作者 张怡萌 陈黛妮 孙文玉 钟震宇 杨新玲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寻找新型杀蚜化合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虫害治理方案,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昆虫激肽模拟物Ⅳ-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用吡啶环取代Ⅳ-3 N端肉桂酰基团的苯乙烯部分,并保持其余四肽结构不变,设计并采用Fmoc... 为寻找新型杀蚜化合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虫害治理方案,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昆虫激肽模拟物Ⅳ-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用吡啶环取代Ⅳ-3 N端肉桂酰基团的苯乙烯部分,并保持其余四肽结构不变,设计并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获得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大豆蚜均具有杀蚜活性,其中Ⅱ-10(LC_(50)=4.5μmol/L)的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Ⅳ-3(LC_(50)=16.63μmol/L)和商品化杀蚜剂吡蚜酮(LC_(50)=19.75μmol/L)。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杀蚜活性受吡啶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影响:当取代基相同时,4-位取代活性最佳;当取代基位置相同时,则以CF3取代活性最佳;吡啶环与羰基之间的碳链长度对活性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新型小肽类杀蚜剂的创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激肽模拟物 吡啶 合成 杀蚜活性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制剂含量的几种比色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
7
作者 高志强 刘霁萱 +3 位作者 刘丰茂 赵鹏跃 郭丹 王文卓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鉴于当前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硫酸-苯酚法、硫酸-蒽酮法及Elson-Morgan法在多种糖类化合物检测中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有效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种比色法对葡萄糖、半... 鉴于当前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硫酸-苯酚法、硫酸-蒽酮法及Elson-Morgan法在多种糖类化合物检测中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有效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种比色法对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氨基葡萄糖呈现不同的响应性,单糖组成对比色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相应单糖组成的葡聚糖、多聚半乳糖醛酸和氨基寡糖素为代表聚糖化合物,通过优化比色反应条件,确立了适合的最佳检测条件。方法验证结果显示,各方法在其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优异的线性相关性(R^(2)>0.998)、良好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4%~0.9%)及高回收率(100%~101%)。结合离子色谱法揭示了当前低聚糖素制剂的有效成分为低聚氨基葡萄糖,并指出了当前登记资料中对于糖类有效成分界定不清晰的现状。最后,本研究确立并验证了用于香菇多糖、低聚糖素和几丁聚糖制剂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均展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优异的重现性和高准确度,满足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要求。此研究为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质量分析提供了策略与方法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免疫诱抗剂 糖类化合物 硫酸-苯酚法 硫酸-蒽酮法 Elson-Morga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留洋 杨超霞 +4 位作者 郭兵博 折冬梅 梅向东 杨新玲 宁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7-1016,共20页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的个体产生和释放,能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由于昆虫性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灵敏度高、对天敌无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虫情监测、干扰交配、害虫检疫及大量诱杀等方...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的个体产生和释放,能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由于昆虫性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灵敏度高、对天敌无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虫情监测、干扰交配、害虫检疫及大量诱杀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性信息素分析技术的改进,检测仪器的多样及灵敏度的提高,针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概况、性信息素的结构特点、提取方法、鉴定方法、化学合成以及其在调控害虫行为方面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性信息素 化学通讯 虫情监测 干扰交配 害虫检疫 化学合成 数据库 文献分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子璐 张晨辉 +3 位作者 郭勇飞 卢忠利 高玉霞 杜凤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5-258,共14页
农田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省时省力和防除效果最好的除草方法。其中,茎叶处理除草剂因其具有不受土壤环境影响、按草施药、灵活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应用范围更广。然而,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喷... 农田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省时省力和防除效果最好的除草方法。其中,茎叶处理除草剂因其具有不受土壤环境影响、按草施药、灵活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应用范围更广。然而,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喷雾施药过程中由于受到杂草叶片界面特性的影响,常出现药液迸溅、滚落、难以渗透等现象,导致除草剂用量增大,杂草产生抗性,并出现药害和环境残留等诸多问题。使用合适的喷雾助剂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策略。考虑到除草剂的使用需要结合杂草性质,并与喷雾助剂一起使用,了解各自的作用方式对指导草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除草剂作用方式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禾本科、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的形态学和叶片界面特性及其对除草剂选择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常用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其剂量传递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了喷雾助剂对触杀型和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在防除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杂草方面的应用及增效规律。此外,文章还对除草剂喷雾助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除草剂领域喷雾助剂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农药的"减施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助剂 剂量传递 茎叶处理除草剂 杂草 界面特性 增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乳油中有害有机溶剂替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洋洋 刘丰茂 +1 位作者 王娟 彭庆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5-932,共8页
农药乳油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有机溶剂,这些溶剂闪点低、易挥发、毒性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本文主要综述了农药乳油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现状、危害及可能的解决措施,重点介绍了以生物源溶剂、矿物源溶剂、人工... 农药乳油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有机溶剂,这些溶剂闪点低、易挥发、毒性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本文主要综述了农药乳油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现状、危害及可能的解决措施,重点介绍了以生物源溶剂、矿物源溶剂、人工合成溶剂替代乳油中有害有机溶剂的研究进展。这些替代溶剂低毒、环保,在乳油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通过实验筛选替代溶剂通常费时费力,而热力学模型COSMO-RS可以从理论上预测替代溶剂对农药的溶解性,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省时省力,可加快乳油中替代溶剂的筛选,对开发环境友好型乳油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制剂 乳油 有机溶剂 环境友好 溶剂替代 热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沉积物系统中39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4
11
作者 纪丙鑫 郝雨阳 +6 位作者 徐彦军 林永锋 李季 田光明 魏雨泉 丁国春 许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2-883,共12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同时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3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水体样品由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沉积物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同时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3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水体样品由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沉积物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9种农药在10~1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50。空白水样在0.25、0.5、5.0μg/L 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72%~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1.1%~10%之间,检出限(LOD)为0.02~0.06μg/L,定量限(LOQ)为0.04~0.18μg/L;空白沉积物在5.0、20.0、100.0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在65%~119%之间,RSD(n=5)在2.1%~12%之间,LOD为0.7~1.5μg/kg,LOQ为2.1~4.3μg/kg。该方法灵敏、准确,结果可靠,可满足水体和沉积物中39种目标农药的残留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气相色谱-质谱 农药多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在植物中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与施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婷婷 刘尚可 +4 位作者 李北兴 刘峰 慕卫 潘灿平 邹楠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7-616,共10页
农药的施用方式和施用效果与其在植物中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密切相关。农药在植物表面和内部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不仅与其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植物种类、生长期、生长条件及施药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及其... 农药的施用方式和施用效果与其在植物中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密切相关。农药在植物表面和内部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不仅与其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植物种类、生长期、生长条件及施药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选择合适的施药技术及提高农药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传导方式与施药技术的关系以及影响农药内吸和传导行为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农药内吸和传导行为的措施,以期为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吸性农药 内吸传导行为 施药技术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毒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晓 李华 +2 位作者 莫秋丽 崔佳琳 张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3-941,共9页
熊蜂(Bombus spp.)和蜜蜂(Apis mellifera L.)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传粉昆虫,近年来因为农药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世界多个地区熊蜂和蜜蜂种群的持续下降。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毒性,本研究收集了61个共有的农药蜂毒数据,采... 熊蜂(Bombus spp.)和蜜蜂(Apis mellifera L.)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传粉昆虫,近年来因为农药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世界多个地区熊蜂和蜜蜂种群的持续下降。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毒性,本研究收集了61个共有的农药蜂毒数据,采用12种分子指纹联合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了农药对熊蜂和蜜蜂急性接触毒性LD50值的分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分类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达86.7%和80.0%。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和支持向量机(SVM) 3种算法联合Fingerprinter、Klekota-Roth Count和Extend 3种分子指纹在本研究中的预测能力较好。此外,分别采用构建的熊蜂毒性预测模型和蜜蜂毒性预测模型开展交叉毒性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9%和66.7%,表明熊蜂毒性模型预测蜜蜂毒性的准确性高于蜜蜂毒性模型预测熊蜂毒性的准确性。本研究可为设计低蜂毒化合物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开展不同昆虫靶标的毒性交叉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分子指纹 分类模型 毒性预测 熊蜂 蜜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单宁酸对茶叶中农药胁迫作用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尚可 王越 +3 位作者 潘灿平 贾厚振 刘铭钰 邹楠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农药是控制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但农药也会对植物的氧化系统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基于单宁酸的天然属性和结构特点,研究了在农药诱导的氧化胁迫下,叶面施用单宁酸对茶叶抗氧化系统和营养品质的潜在作用。与单独施用农药相比,加施10 mg/... 农药是控制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但农药也会对植物的氧化系统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基于单宁酸的天然属性和结构特点,研究了在农药诱导的氧化胁迫下,叶面施用单宁酸对茶叶抗氧化系统和营养品质的潜在作用。与单独施用农药相比,加施10 mg/L单宁酸显著提高了茶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其中POD活性分别是空白对照、吡唑醚菌酯单独施用的4.69倍和3.13倍,APX活性比单独施用吡虫啉、联苯菊酯和吡唑醚菌酯分别提高了340.74%、114.71%和271.70%。此外,单宁酸显著提高了茶叶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了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茶多酚含量,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单宁酸还提高了茶叶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综上,外源单宁酸能够激活茶叶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抗氧化非酶物质的积累,缓解茶叶中农药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最终提高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茶叶 农药胁迫 氧化损伤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颎琳 孙效 +3 位作者 吴建伟 边庆花 王敏 钟江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07,共6页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利用其性信息素进行防控,具有高效、环保及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天然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Z)-12-十九碳烯-9-酮与(Z)-13-二十碳烯-10-酮在昆虫体内含量极低,通过人工提取无法满足大规模防治需求。...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利用其性信息素进行防控,具有高效、环保及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天然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Z)-12-十九碳烯-9-酮与(Z)-13-二十碳烯-10-酮在昆虫体内含量极低,通过人工提取无法满足大规模防治需求。本研究以3-溴-1-丙醇为原料,经四氢吡喃基(THP)保护、亲核取代、Brown P2-Ni还原(Ni(OAc)_(2)与NaBH4催化氢化)、格氏试剂加成与重铬酸吡啶鎓(PDC)氧化等7步反应,构建了一种高效合成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方法;并首次将Brown P2-Ni还原用于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顺式碳碳双键的构建,总收率为5%。所构建的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操作简便,产品具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Z:E>99:1),适用于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合成 Brown P2-Ni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丁质脱乙酰酶的生物学功能、三维结构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欢 何祺 +5 位作者 崔佳琳 靳彬艳 路星星 张晓鸣 凌云 张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3,277,共14页
由于农用化学品存在靶标有限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新靶标的开发成为农药研发的重中之重。几丁质是昆虫表皮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可将几丁质脱乙酰化为壳聚糖,这一过... 由于农用化学品存在靶标有限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新靶标的开发成为农药研发的重中之重。几丁质是昆虫表皮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可将几丁质脱乙酰化为壳聚糖,这一过程除了影响昆虫体壁和真菌细胞壁的形成外,还可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或决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A有望成为新农药创制的候选靶标。本文介绍了CDA作为作物保护潜在靶标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当前不同来源CDA的生化功能、晶体结构、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式和以及近年来已报道的以CDA为靶标的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可为以几丁质脱乙酰酶为靶标的抑制剂的筛选以及新型农药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脱乙酰酶 生物功能 潜在应用价值 晶体结构 抑制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嗅觉蛋白的植物精油源潜在昆虫行为控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文亚 朱紫薇 +2 位作者 傅浩宇 梁馨月 段红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664,共18页
昆虫具有敏锐且复杂的嗅觉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多种嗅觉蛋白的参与。嗅觉蛋白可以通过对外界气味分子的捕获、运输、识别和降解,进而调控昆虫的取食、交配、繁殖、报警等一系列生理行为。本文综述了昆虫嗅觉蛋白中的气味结合蛋白(... 昆虫具有敏锐且复杂的嗅觉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多种嗅觉蛋白的参与。嗅觉蛋白可以通过对外界气味分子的捕获、运输、识别和降解,进而调控昆虫的取食、交配、繁殖、报警等一系列生理行为。本文综述了昆虫嗅觉蛋白中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和嗅觉受体(ORs)在调控昆虫行为上的功能及其晶体结构研究进展,并根据已报道的气味结合蛋白或嗅觉受体与配体小分子的共晶结构,重点分析了二者的互作模式。同时以植物精油为代表,介绍了其在调控昆虫行为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以昆虫气味结合蛋白或嗅觉受体为潜在靶标,聚焦新颖的天然植物精油源先导结构,开发新型的昆虫行为控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蛋白 气味结合蛋白 嗅觉受体 反向化学生态学 植物精油 昆虫行为控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苯基-5-氨基吡唑类蜕皮激素类似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秀珍 靳彬艳 +3 位作者 崔佳琳 冯彦姣 张晓鸣 张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61,共11页
为开发结构新颖的高效昆虫生长调节剂,以蜕皮激素受体(EcR)为靶标,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I7(N-(4-氰基-1-苯基-1H-吡唑-5-基)-2-苯乙酰胺)为先导,设计合成了20个1-苯基-5-氨基吡唑类化合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 为开发结构新颖的高效昆虫生长调节剂,以蜕皮激素受体(EcR)为靶标,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I7(N-(4-氰基-1-苯基-1H-吡唑-5-基)-2-苯乙酰胺)为先导,设计合成了20个1-苯基-5-氨基吡唑类化合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M10、M17、M18在250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致死率较先导化合物I7(60%)提高了20%以上,其中化合物M10活性最佳,在125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菜蛾致死率(60%)略低于相同质量浓度下商品化药剂虫酰肼(70%),且其处理后的小菜蛾呈现出典型蜕皮激素类似物中毒症状;小菜蛾蜕皮激素受体(P.xylostella EcR,Px EcR)靶标结合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M2、M6、M9、M12、M13、M15和M20的靶标结合活性均优于化合物I7,其中化合物M15(IC50(Px EcR)=2.02μmol/L)的靶标结合活性是化合物I7(IC50(Px EcR)=23.21μmol/L)的11.5倍;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化合物I7、M10、M15与EcR受体的结合作用机制,可为后续靶向EcR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皮激素类似物 农药分子设计 小菜蛾 杀虫活性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杀虫剂二元分类抗性风险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蔚 何祺 +4 位作者 刘哲 李秀珍 崔佳琳 张晓鸣 张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害虫对其产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杀虫剂的室内抗性实验可获得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但存在实验周期长、实验试材获取困难等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快速、合理评估杀虫剂的潜在抗性风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害虫对其产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杀虫剂的室内抗性实验可获得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但存在实验周期长、实验试材获取困难等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快速、合理评估杀虫剂的潜在抗性风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基于节肢动物抗性数据库(arthropod pesticide resistance database,APRD)、英国作物生产委员会(British crop production council,BCPC)和SPECS数据库,选择结构相似性低的样本组成训练集,结合6种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决策树(decision tree,D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自组织映射聚类算法(self-organizing map,SOM),分别构建了杀虫剂的二元分类抗性风险模型,基于测试集对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并用最优模型对外部验证集进行了预测。单一模型中,DT在外部验证集中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4.62%;同时,采用投票机制整合了6种模型,其在外部验证集中阳性样本预测准确率为78.95%,阴性样本预测准确率为65%。本研究构建的抗性模型可为新杀虫剂的潜在抗性风险提供理论评估,有助于指导杀虫剂在农田中的科学使用以延缓其抗性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害虫抗药性 机器学习 抗性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噁霉灵微球剂制备及对黄瓜猝倒病的防治效果
20
作者 高瑞 王磊 +8 位作者 闫芃坤 马英剑 于萌 潘寿贺 王寅敏 赵锐 郭鑫宇 徐勇 吴学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0-1093,1052,共15页
为研制开发环保低毒、生物可降解、具有缓释功能的微球剂型,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京尼平为交联剂,以水溶性杀菌剂噁霉灵(hymexazol)为模式药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包封和吸附两种方式实现... 为研制开发环保低毒、生物可降解、具有缓释功能的微球剂型,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京尼平为交联剂,以水溶性杀菌剂噁霉灵(hymexazol)为模式药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包封和吸附两种方式实现了对噁霉灵的负载。通过载药量测试、释放试验以及土柱淋溶试验,明确了噁霉灵微球剂(MS)的最佳载药方式,通过离体杀菌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估了噁霉灵微球剂的生物活性,同时测试了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细胞毒性以及噁霉灵微球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采用包封载药方式制备的噁霉灵微球剂粒径为6.42μm,载药量为15.87%,12 h累计释放率为71.56%,缓释效果显著,并具有pH响应释放的特性。在相同有效成分含量下,噁霉灵微球剂对瓜果腐霉病菌的活性与传统噁霉灵水剂相当。土壤处理表明,噁霉灵微球剂在土壤中的持留性明显优于噁霉灵水剂,7 d内流失量仅为67.69%。相较于水剂,噁霉灵微球剂在更低浓度下对由瓜果腐霉病菌引起的黄瓜猝倒病防治效果更佳。此外,所制备的京尼平交联壳聚糖微球相较于传统交联剂制备的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微球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且以其为载体制备的噁霉灵微球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显著低于水剂。研究表明,所制备噁霉灵微球剂是一种环保、高效、低毒且具有缓释功能的土壤处理制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微球 京尼平 响应释放 噁霉灵 黄瓜猝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