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界小RNA调控昆虫与寄主植物及病原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贞 陈皓玮 +2 位作者 方海波 刘小侠 张松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9-1028,共10页
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序列短于300 bp的非编码RNA,它在生物体的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sRNA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物种之间传递,以跨界方式发挥调控作用。除了视觉... 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序列短于300 bp的非编码RNA,它在生物体的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sRNA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物种之间传递,以跨界方式发挥调控作用。除了视觉和化学信息,生物个体之间还可以利用多种分子信号传递和实现信息交流,其中,sRNA分子不仅可以在生物个体内移动和调控基因表达,还可以作为1种分子信号跨越物种发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作关系的信息纽带作用。作为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生态位最丰富的类群,昆虫体内存在多种外源sRNA分子。本文分析了sRNA介导跨界调控的分子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外源sRNA通过生物互作进入昆虫体内,跨界调控昆虫基因表达,影响昆虫与寄主植物及病原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sRNA介导的跨界RNAi对昆虫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昆虫和植物之间sRNA分子的跨界转移可以调控植物抗虫性和社会性昆虫的品级分化,微生物的sRNA进入昆虫体内可以辅助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影响寄生蜂的发育。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或人工表达外源sRNA进行跨界调控是研发害虫高效生防产品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分子信号 小RNA 跨界调控 生物互作 害虫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记录属种东洋巨角大蚊(双翅目:大蚊科)详细记述
2
作者 蔡宾彦 任向明 +1 位作者 杨棋程 杨定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09,共5页
2024年6月于广西南宁发现双翅目Diptera大蚊科Tipulidae中国新记录属种——东洋巨角大蚊Maekistocera filipes fuscana(Wiedemann,1820),其特征为:翅亚前缘室因合并而几乎不可见,第5径脉脉中部明显弯折,盘室近内侧两边长,外侧两边短,呈... 2024年6月于广西南宁发现双翅目Diptera大蚊科Tipulidae中国新记录属种——东洋巨角大蚊Maekistocera filipes fuscana(Wiedemann,1820),其特征为:翅亚前缘室因合并而几乎不可见,第5径脉脉中部明显弯折,盘室近内侧两边长,外侧两边短,呈不规则四边形,臀叶小;生殖刺突细长,顶端弯曲,中部内侧具1小的近卵圆形的指状突,背侧基部近1/3处具1小的钩刺状突。文章提供了东洋巨角大蚊的形态描述,拟定了该属所有物种的中文名,并编制了世界巨角大蚊属Maekistocera的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蚊科 巨角大蚊属 分类 广西 检索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昆虫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周行 沈杰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昆虫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昆虫功能基因学。本文综述了农业昆虫功能基因组学在生长发育、多型现象、抗药性、化学信号感受机制、代谢组... 昆虫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昆虫功能基因学。本文综述了农业昆虫功能基因组学在生长发育、多型现象、抗药性、化学信号感受机制、代谢组学以及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农业昆虫在未来研究中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功能基因组学 农业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脉翅总目昆虫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英 刘星月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47-179,共33页
为全面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脉翅总目(Neuropterida)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现状,通过文献检索,编制广西脉翅总目昆虫物种名录,共计3目14科57属156种,其中广翅目(Megaloptera)2科10属44种,蛇蛉目(Raphidioptera)1科1属1种,脉翅目(Neuroptera)1... 为全面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脉翅总目(Neuropterida)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现状,通过文献检索,编制广西脉翅总目昆虫物种名录,共计3目14科57属156种,其中广翅目(Megaloptera)2科10属44种,蛇蛉目(Raphidioptera)1科1属1种,脉翅目(Neuroptera)11科46属111种。为进一步了解广西脉翅总目物种多样性,对物种在广西各市级行政区内的分布、中国和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的分布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脉翅总目昆虫在广西的分布呈现以“东北-西南”为中心分布带,西部多,东、北部少的分布格局。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广西脉翅总目昆虫以“华南区”分布型及“华南区+华中区”分布型为主,分别占比39.1%和34.6%;依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广西脉翅总目昆虫以“东洋界”分布型为主,占比72.4%,广西特有种丰富,占比29.5%,世界广布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分类 脉翅总目 名录 地理分布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Ⅰ.在目级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2
5
作者 赵汗青 沈佐锐 于新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50,共6页
根据昆虫图像 ,对半翅目 (Hemiptera)、鳞翅目 (Lepido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的 34种昆虫提取形状参数、叶状性、球状性等 7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而论证了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目级昆虫分类阶元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 根据昆虫图像 ,对半翅目 (Hemiptera)、鳞翅目 (Lepido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的 34种昆虫提取形状参数、叶状性、球状性等 7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而论证了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目级昆虫分类阶元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并从数学形态学角度对所涉及到的同阶元昆虫类群的亲缘关系做了描述。结果表明 ,在作为目级阶元分类特征时 ,各项特征的可靠性依次为 :(似圆度、偏心率、亮斑数 ) >(叶状性、球状性、圆形性 ) >形状参数。由这些特征的差异显著性可知 ,从数学形态特征角度讲 ,3个目的亲缘关系远近大小依次为 :半翅目与鞘翅目 >半翅目与鳞翅目 >鳞翅目与鞘翅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分类 数学形态特征 计算机视觉技术 目级阶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Ⅱ.在总科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赵汗青 沈佐锐 于新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从总科角度对鳞翅目 (Lepidoptera)和鞘翅目 (Coleoptera) 5个总科 2 3种昆虫图像中提取的昆虫面积、周长等 11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在总科阶元上 ,11项特征的可靠性大小为圆形性 >(面积、周长、横轴长、球形性... 从总科角度对鳞翅目 (Lepidoptera)和鞘翅目 (Coleoptera) 5个总科 2 3种昆虫图像中提取的昆虫面积、周长等 11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在总科阶元上 ,11项特征的可靠性大小为圆形性 >(面积、周长、横轴长、球形性、似圆度、偏心率 ) >(纵轴长、叶状性 ) >(形状参数、亮斑数 )。从数学形态特征角度讲 ,夜蛾总科等 3个总科的亲缘关系远近大小依次为夜蛾总科与凤蝶总科 >蚕蛾总科与凤蝶总科 >夜蛾总科与蚕蛾总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形态特征 昆虫分类 计算机视觉技术 总科阶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Ⅲ.在科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沈佐锐 赵汗青 于新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9-344,共6页
在科分类阶元上对半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 8个科的 2 3种昆虫图像中提取的昆虫面积、周长等 11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在科的阶元上 11项特征可靠性大小依次为 (似圆度、偏心率 ) >(面积、周长、横轴长、球状性 ) ... 在科分类阶元上对半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 8个科的 2 3种昆虫图像中提取的昆虫面积、周长等 11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在科的阶元上 11项特征可靠性大小依次为 (似圆度、偏心率 ) >(面积、周长、横轴长、球状性 ) >(纵轴长、圆形性 ) >(形状参数、叶状性 ) >亮斑数。从数学形态学角度出发 ,夜蛾科等 3个科的亲缘关系远近为夜蛾科与粉蝶科 >大蚕蛾科与粉蝶科 >夜蛾科与大蚕蛾科 ;鳃金龟等 3科的亲缘关系远近为鳃金龟科与天牛科、丽金龟科与天牛科 >鳃金龟科与丽金龟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形态特征 昆虫分类 计算机视觉技术 科阶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紫华 马建华 +1 位作者 高峰 张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5-862,共8页
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生态调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害虫生态调控的防控技术表现了可持续和绿色等特征,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生态调控系统策略还不完善,很多仍需依赖传统的化学防治为辅助... 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生态调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害虫生态调控的防控技术表现了可持续和绿色等特征,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生态调控系统策略还不完善,很多仍需依赖传统的化学防治为辅助。面对农业害虫区域性灾变的重大农业生态学问题,本文总结了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包括区域性、异质性、扩散性、突发性、协同性五大特征;重点阐述了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形成了预防性管理、靶向式调控、成灾后治理三位一体的害虫"防控治"生态调控体系,协调多种生态调控技术在区域水平内"防控治"才能有效遏制害虫种群的持续暴发;对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管理进行了展望,未来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生态调控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还需要具备安全、高效、精准、可持续四大核心特点。因此,害虫种群的区域化生态调控是未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调控 区域性管理 害虫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红旭 魏姿涵 +9 位作者 曹素芳 贾煜婕 朱高锋 王威龙 赵鹏 田靖 李贞 马鸿波 张松斗 刘小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277,共6页
在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利用三角形性诱捕器连续3年(2021年-2023年)监测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以梨小食心虫发生为主,一年发生3代和不完全4... 在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利用三角形性诱捕器连续3年(2021年-2023年)监测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以梨小食心虫发生为主,一年发生3代和不完全4代;越冬代成虫约在4月上旬开始出现,第1代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3代发生高峰期在8月底至9月中旬。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年诱蛾总量差异较大,最高可达3835头/诱捕器,最低为412头/诱捕器。桃小食心虫在该地区1年发生2代,且发生量较少,全年诱虫总量在70头/诱捕器以下。通过对3个监测点3年数据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在甘肃省这两个地区的发生规律,为达到良好防控效果,应选择越冬代高峰期之前,即4月中旬进行第一次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发生动态 蛀果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王小艺 沈佐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78-2284,共7页
为探讨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技术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 4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但... 为探讨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技术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 4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药剂处理后异色瓢虫最大日捕食量降低 ,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 ,捕食速率和寻找效应一般也被减弱。影响结果还与异色瓢虫受药的方式有关。4种药剂中以氰戊菊酯的影响最大 ,鱼藤酮的胃毒作用也较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天敌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这为害虫治理中如何协调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指导科学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致死剂量 杀虫剂 异色瓢虫 捕食作用 影响 生态毒理学 桃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园地面植被优化组合对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卢增斌 于毅 +4 位作者 门兴元 李丽莉 庄乾营 张思聪 严毓骅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02-108,共7页
为系统评价苹果园地面不同植物的优化组合对地面植被和树冠上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组合对树冠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规律,三种植物(紫花苜蓿、夏至草和泥胡菜)按照不同比例在果园地面种植,采用扫网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地面... 为系统评价苹果园地面不同植物的优化组合对地面植被和树冠上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明确不同植被组合对树冠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规律,三种植物(紫花苜蓿、夏至草和泥胡菜)按照不同比例在果园地面种植,采用扫网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地面植被和苹果树冠上害虫和天敌的种类及其数量,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植被组合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多样化对地面植被上天敌种群特别是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天敌数量的增加对害虫种群具有极佳的抑制效果。地面植被的优化组合对树冠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也不一致:单纯苜蓿区(处理1)、25%夏至草区(处理4)和35%夏至草区(处理5)天敌密度分别是清耕园的1.08、1.29和2.48倍,同时害虫数量仅为清耕园的71.95%、62.68%和74.41%,且能够促进早春天敌的种群建立和增殖,物种丰富度和天敌多样性也显著增加。总之,地面植被的不同组合能够调节苹果树冠上害虫和天敌的种群结构,形成有利于天敌不利于害虫的果园生境,对早春天敌的种群建立和生物控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紫花苜蓿 夏至草 泥胡菜 自然天敌 生物控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20
12
作者 沈佐锐 于新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9,共6页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胶卷照相机和家用摄像机对田间温室白粉虱寄生的叶片进行拍摄 ,以获得其数字图象。对白粉虱图象的分割采用 Johannsen基于熵的分割算法。对分割后的二值图象利用区域标记算...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胶卷照相机和家用摄像机对田间温室白粉虱寄生的叶片进行拍摄 ,以获得其数字图象。对白粉虱图象的分割采用 Johannsen基于熵的分割算法。对分割后的二值图象利用区域标记算法得到白粉虱个体的数量。对叶片上挨在一起的白粉虱个体采用数学形态学算法进行了分离。用 1 9个带虫叶片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 ,直接利用分割图象进行白粉虱个体计数的累积准确率达 91 .99% ,而分离处理的算法则需要改进。因此 ,这一技术具有进一步在生态研究和 IPM实践中推广的可能性 ,这将使田间微小昆虫的种群数量监测和调查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 ,而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计数 图像处理 计算机视觉 温室白粉虱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险 王志超 史雪岩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12期39-46,共8页
为了筛选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防治的杀虫剂混剂,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使用胃毒及触杀联合毒力的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 为了筛选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防治的杀虫剂混剂,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混配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使用胃毒及触杀联合毒力的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了相应的共毒系数。与吡虫啉和多杀菌素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C_(50)分别是11.68和92.21mg/L相比,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等4个浓度比例组成的混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LC_(50)是12.30、8.14、5.39和9.29mg/L。共毒系数表明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5,1:10,1:20及1:40浓度比例组成的4种混剂对韭蛆的毒力均表现出了增效作用。其中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1 287.58。吡虫啉与多杀菌素以1:20浓度比组成的混剂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对韭蛆幼虫的毒力也最高,可用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吡虫啉 多杀菌素 混剂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效醚对二化螟幼虫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阳 史雪岩 高希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59-1165,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特征及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PBO)对二化螟幼虫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和羧酸酯酶(Car E)活性影响的时间效应,为有效进行二化螟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基础... 【目的】通过研究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特征及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PBO)对二化螟幼虫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和羧酸酯酶(Car E)活性影响的时间效应,为有效进行二化螟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基础的研究数据。【方法】采用以7-乙氧基香豆素为底物的荧光比色法,测定了不同龄期二化螟ECOD活性,并研究了经PBO(0.69μg/头)点滴处理后24 h内每隔1 h二化螟4龄幼虫ECOD及Car E活性的变化。【结果】二化螟的ECOD活性从1龄幼虫至蛹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ECOD活性在4龄幼虫期升至最高值14.11±1.01 pmol/mg pro·min,而在蛹期降到最低值(1.34±0.11 pmol/mg pro·min)。PBO处理对二化螟4龄幼虫ECOD活性的影响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抑制-诱导-抑制的动态效应:在处理后4-9 h,PBO对EC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后6 h时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21%;在处理后10-11 h,PBO诱导了ECOD活性升高;在处理后15-17 h,又表现为抑制作用。PBO处理二化螟后10-12 h和18-20 h对二化螟的Car E活性具有诱导作用,而在14-17 h和20-21 h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及蛹的ECOD活性存在一定差异。PBO点滴处理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ECOD和Car E活性具有时间依赖的抑制或诱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增效醚 细胞色素P450酶 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 羧酸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与4种生物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栩 汪耿 +9 位作者 甄丛爱 宋诚 胥燕博 贾冀鹏 张孟可 张瑶瑶 郑福林 蒋宇泰 陈锡岭 张百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0-637,共8页
为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实现生物农药的高效使用,进而减少农药残留危害和延缓害虫抗药性,采用带虫浸渍法探讨了阿维菌素分别与多杀菌素、苦参碱、除虫菊素和鱼藤酮4种生物农药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多杀菌... 为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实现生物农药的高效使用,进而减少农药残留危害和延缓害虫抗药性,采用带虫浸渍法探讨了阿维菌素分别与多杀菌素、苦参碱、除虫菊素和鱼藤酮4种生物农药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多杀菌素的有效成分以1∶50、1∶75、3∶100、3∶350、9∶50、1∶200和7∶150比例复配时,均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复配比为1∶200时,其共毒系数为277.3,毒力效果最佳,其LC50为14.493μg·mL^-1;阿维菌素与苦参碱的有效成分比为7∶270和1∶360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71.3和222.4,最佳配比为1∶360,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32.465μg·mL^-1;阿维菌素与除虫菊素的有效成分比为4∶1、3∶7和7∶3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96.5、188.7和224.7,最佳配比为7∶3,其LC50为0.445μg·mL^-1;阿维菌素与鱼藤酮的有效成分比为2∶35、9∶70、1∶280、1∶105和1∶630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88.1、189.2、257.4、224.8和286.6,最佳配比为1∶630,其LC50为22.017μg·mL^-1。因此,阿维菌素与不同生物杀虫剂以增效显著的配比混配使用,可为麦二叉蚜的有效防治和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阿维菌素 杀虫剂复配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异烟酸类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耀果 张景朋 +5 位作者 宋敦伦 段红霞 凌云 蒋标标 王迪 杨新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77-1986,共10页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异烟酸类EBF类似物.以香叶醇为原料,经4步反应制得20个目标化合物(19个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异烟酸类EBF类似物.以香叶醇为原料,经4步反应制得20个目标化合物(19个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及HR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桃蚜有驱避活性和杀死活性,其中化合物7d,8f和8n表现出较好的桃蚜驱避活性,对桃蚜的驱避率分别为62.6%,62.0%和61.0%;化合物8a,8b和8d对桃蚜的致死率分别为73.6%,81.1%和70.2%.初步构效关系分析发现,酯基的引入对桃蚜的驱避活性有利;酰胺基的引入对杀蚜活性有利;N烷基取代的链长及支链数量影响驱避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酸 蚜虫报警信息素 类似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筛选发现果蝇miR-2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灏淼 赵美琦 +2 位作者 张峰超 沈杰 张俊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05-1313,共9页
【目的】真核细胞内线粒体稳态由多条分子通路共同调控,其中miRNA的重要性在最近日益凸显。但是对miRNA如何调控线粒体稳态仍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 【目的】真核细胞内线粒体稳态由多条分子通路共同调控,其中miRNA的重要性在最近日益凸显。但是对miRNA如何调控线粒体稳态仍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幼虫脂肪体细胞中对miRNA进行过表达筛选,监测线粒体形态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的miRNA下游靶标,并通过RNAi敲低实验检验靶标基因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在黑腹果蝇幼虫脂肪体中监测了过表达106个miRNA对线粒体形态及果蝇发育的影响,发现21个miRNA过表达引起脂肪体发育异常,其中10个miRNA过表达可以导致幼虫期致死,11个miRNA过表达导致蛹期致死。过表达miR-2导致黑腹果蝇脂肪体细胞中线粒体异样聚集。序列分析表明miR-2很可能靶向调控Pink1基因。Pink1基因表达量确实因miR-2过表达而下调。遗传互作实验发现过表达Pink1基因可以拯救过表达miR-2引起的线粒体异样聚集。【结论】结果说明miR-2很可能通过靶向Pink1基因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miRNA 线粒体 稳态 miR-2 PIN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不同猎物对黄带犀猎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苏怡 李永青 +4 位作者 石安宪 查世钰 彩万志 王孟卿 李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4,共7页
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可捕食多种害虫,是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昆虫。为评价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果蝇Drosophila sp.、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棉蚜Aphis gossypii 4种猎物作为规模化饲养黄带犀猎蝽的食物... 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可捕食多种害虫,是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昆虫。为评价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果蝇Drosophila sp.、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棉蚜Aphis gossypii 4种猎物作为规模化饲养黄带犀猎蝽的食物来源的效果,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60±5)%,光周期L∥D=14 h∥10 h条件下,测定了分别取食上述4种猎物的黄带犀猎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以这4种猎物为食均可完成1个世代,且可以继续繁殖,但猎物种类对其相关生物学参数有显著影响。取食斜纹夜蛾的黄带犀猎蝽成虫获得率(69.9±7.6)%,若虫总历期(70.3±0.6)d,产卵前期(21.5±0.5)d,卵期(20.0±0.1)d,单雌产卵量(213.4±22.7)粒,卵孵化率(76.5±3.6)%。其若虫死亡率较低,成虫获得率较高,若虫发育历期最短,各发育阶段的黄带犀猎蝽体重最重。与黄粉虫组相比,其成虫产卵前期显著缩短,卵孵化率显著提高,但成虫寿命较短。说明斜纹夜蛾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黄带犀猎蝽的猎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生物防治 规模化饲养 猎物来源 生物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2-烷氧基取代苯甲酸香叶酯类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耀果 杨朝凯 +5 位作者 张以涵 周雨蓓 潘世香 刘彦 石卓 杨新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9-1188,共10页
为了发现结构新颖的蚜虫行为控制剂,以课题组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3e(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香叶酯)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烷氧基取代苯甲酸香叶酯类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βF)... 为了发现结构新颖的蚜虫行为控制剂,以课题组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3e(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香叶酯)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烷氧基取代苯甲酸香叶酯类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βF)衍生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和高分辨质谱(HRMS)的确证。蚜虫驱避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μg剂量下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驱避活性,其中化合物6i活性最高,驱避率达到60.9%,与先导化合物3e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靶标蛋白结合实验证明,部分目标化合物与气味结合蛋白ApisOBP9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尤其是化合物6i与ApisOBP9的结合常数达到(4.92±0.18)μmol/L。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6i与靶标ApisOBP9具有较好的结合作用力,能很好地结合到靶标蛋白的活性位点,其结合模式和先导化合物相似。本研究对后续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行为控制剂 蚜虫报警信息素 (E)-β-farnesene衍生物 合成 驱避活性 气味结合蛋白 蛋白结合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种混播对苜蓿产量及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调控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21-2527,共7页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蓟马 天敌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