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2019年国家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组合DNA指纹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易红梅 任洁 +5 位作者 王璐 王蕊 葛建镕 王凤格 赵久然 徐明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3,共7页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和参试渠道的扩宽,近年来玉米参试组合年均近8 000份,为了解我国近几年育种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对2014-2019年共计2 949份国家玉米品种试验参试组合进行DNA指纹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40个SSR位...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和参试渠道的扩宽,近年来玉米参试组合年均近8 000份,为了解我国近几年育种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对2014-2019年共计2 949份国家玉米品种试验参试组合进行DNA指纹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40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4.55个等位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和PIC(多样性信息)分别为0.71和0.67。2014-2019年不同年份参试组合的遗传多样性基本一致,其中爆裂组遗传多样性最低,鲜食玉米组遗传多样性最高,生态种植区上从北向南多样性有上升趋势。遗传聚类结果表明,爆裂、鲜食、热带和亚热带、极早熟几个组别分别归属不同的亚类,遗传背景与其他组别差异较大,其他区组的遗传背景相互渗透,东华北和西北组之间遗传关系最近。DNA指纹真实性检测结果表明,参试组合与数据库比对筛查出DNA指纹差异位点在5个以内的样品数量逐年下降。近10 a来我国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组合遗传多样性日趋丰富,SSR技术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育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议加快SNP等新技术在区域试验中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国家区试 SSR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玉米,再铸辉煌——中国玉米产业百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6
2
作者 戴景瑞 鄂立柱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83-88,共6页
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优良杂交种选育及推广、现代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分析了中国玉米产业在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育种技术、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提... 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优良杂交种选育及推广、现代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分析了中国玉米产业在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育种技术、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转基因产业化进程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中国玉米育种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 被引量:44
3
作者 白琪林 陈绍江 +3 位作者 董晓玲 孟庆祥 严衍禄 戴景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45-1347,共3页
应用主成分空间和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适合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且适配范围广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测定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DetergentFiber,NDF)和... 应用主成分空间和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适合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且适配范围广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测定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Detergent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DetergentFiber,ADF)含量的稳定校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和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谱区均为7502~5450cm-1和4601~4247cm-1,所建立的NDF与ADF校正模型,其校正和预测效果最佳。其校正决定系数(R2cal)均大于094,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cv,R2val)为092~096,各项误差(RMSEE,RMSECV和RMSEP)为149%~181%。该结果对青贮玉米秸秆材料快速鉴定和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NDF ADF 生长发育时期 中性洗涤纤维 青贮玉米 NIRS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含量 首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魏良明 姜海鹰 +2 位作者 李军会 严衍禄 戴景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04-1407,共4页
以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杂交种样品为材料,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建立了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籽粒的粗蛋白、粗淀粉和油分含量的校正模型.并利用40个玉米杂交后代材料对3个模型的实际预测效果进行了验证,预测值与化学值间的... 以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杂交种样品为材料,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建立了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籽粒的粗蛋白、粗淀粉和油分含量的校正模型.并利用40个玉米杂交后代材料对3个模型的实际预测效果进行了验证,预测值与化学值间的相关系数(r)可达0.98(粗蛋白)、0.93(粗淀粉)和0.97(油分),最大相对误差仅为2.46%(粗淀粉)~7%(油分).文章还从理论上研究了以数量相对较少的亲本自交系为建模样品、建立可适用于分析大量杂交种样品的近红外数学模型的可行性,提出了作物近红外光谱某些特征具有遗传性这一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近红外反射光谱 校正模型 预测 自交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抗旱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96
5
作者 路贵和 戴景瑞 +4 位作者 张书奎 李文明 陈绍江 鄂立柱 张义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84-1288,共5页
以目前我国科研育种和生产中84份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依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剖析其抗旱性,发现我国玉米自交系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抗旱类型及抗旱丰产类型,它们是我国玉米抗旱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抗... 以目前我国科研育种和生产中84份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依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剖析其抗旱性,发现我国玉米自交系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抗旱类型及抗旱丰产类型,它们是我国玉米抗旱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抗旱性分析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抗旱性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材料表现生育中、后期均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一个生育时期表现较强的抗旱性;抗旱丰产性分析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抗旱指数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材料穗粒数、百粒重抗旱指数均较高,有些材料穗粒数抗旱指数较高,还有些材料百粒重抗旱指数较高,表明不同的玉米能够以不同的途径实现抗旱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被引量:44
6
作者 杨俊品 荣廷昭 +3 位作者 向道权 唐海涛 黄烈健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6,共9页
以 4 8 2× 5 0 0 3的 16 6个F2 :3家系作为定位群体 ,采用 13× 13α 简单格子方设计 ,在成都、雅安分别调查了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轴粗、粒深、30 0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等 12个经济性状 ... 以 4 8 2× 5 0 0 3的 16 6个F2 :3家系作为定位群体 ,采用 13× 13α 简单格子方设计 ,在成都、雅安分别调查了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轴粗、粒深、30 0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等 12个经济性状 ,采用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分析 ,共检测出 5 9个QTL ,每个性状检测出 3~ 8个QTL ,单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8 4 %~4 2 2 % ,每一性状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19 5 %~ 70 9%。 5 9个QTL分布于 10个连锁群的 33个标记区域 ,其中第 1、3连锁群较多 ,分别占 2 4 2 %、15 2 % ;33个标记区域中 19个区域作用单一性状 ,6个区域分别作用两个性状 ,4个标记区域 (bnlg10 83、bnlg10 35、bnl8 4 5a、csu16 )分别作用于 3个性状 ,3个标记区域 (csu9、phi0 5 3、phi0 2 2 )分别作用于 4个性状 ,nc0 12区域同时作用于 5个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SSR 数量性状座位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玉米秸秆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被引量:27
7
作者 白琪林 陈绍江 +3 位作者 董晓玲 孟庆祥 严衍禄 戴景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1-274,共4页
以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年份,不同品种和自交系类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以及不同部位的600个样品中选出161份玉米秸秆为材料,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通过比较不同光谱范围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在6101... 以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年份,不同品种和自交系类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以及不同部位的600个样品中选出161份玉米秸秆为材料,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通过比较不同光谱范围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在6101.7~5773.8cm^-1和4601.3~4246.5cm^-1谱区内,建立了适合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且适配范围广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测定玉米秸秆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nvitro dry matter digestion,IVDMD)的稳定校正模型。其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cv,R^2val)分另0为0.9073和0.9066。预测标准偏差为2.08%,预测值与化学值间的相关系数(r)达0.956。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快速、准确测定玉米秸秆IVDMD,该结果对青贮玉米育种过程中的秸秆材料快速鉴定和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校正模型 青贮玉米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单倍体种子胚部特征提取及动态识别方法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俊雄 武占元 +3 位作者 宋鹏 李伟 陈绍江 刘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9-203,共5页
为了实现基于机器视觉方法的玉米单倍体种子识别,该文研究了一种玉米单倍体种子胚部特征提取及动态识别方法。采用一种基于B通道平均像素值的胚部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了具有Navajo标记的玉米种子的胚部图像,基于此在RGB颜色空间内提取了... 为了实现基于机器视觉方法的玉米单倍体种子识别,该文研究了一种玉米单倍体种子胚部特征提取及动态识别方法。采用一种基于B通道平均像素值的胚部特征提取方法,提取了具有Navajo标记的玉米种子的胚部图像,基于此在RGB颜色空间内提取了样本的Navajo标记图像,从而得到一套玉米单倍体种子快速识别RGB组合算法。在玉米分选试验台上进行了动态分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LC09124-UH400品种玉米单倍体的识别正确率为98.04%,对杂合体的识别正确率为94.44%。该文提出的玉米单倍体种子RGB组合快速识别算法与玉米分选试验台结合形成的动态分选系统,有助于实现玉米单倍体种子的自动化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提取 识别 玉米 单倍体 胚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永久F_2”群体剖析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 被引量:17
9
作者 汤继华 严建兵 +4 位作者 马西青 滕文涛 孟义江 戴景瑞 李建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99-1303,共5页
利用RIL群体构建了一套包含441个杂交组合的玉米"永久F2"群体,通过253个SSR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发现"永久F2"群体的遗传组成与基因频率与F2群体相似,理论上可以代替F2群体进行相关遗传研究。通过两年一点的田... 利用RIL群体构建了一套包含441个杂交组合的玉米"永久F2"群体,通过253个SSR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发现"永久F2"群体的遗传组成与基因频率与F2群体相似,理论上可以代替F2群体进行相关遗传研究。通过两年一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产量及其3个主要构成因子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穗长、穗行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穗长与穗行数和百粒重显著负相关。共定位3个产量QTL、8个穗长QTL,11个穗行数QTL和5个百粒重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永久F2”群体 产量性状 TQ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分子遗传框架图谱构建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俊品 荣廷昭 +3 位作者 黄烈健 唐海涛 向道权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7,共6页
以 4 8 2× 5 0 0 3的 1 6 6个F2 单株为作图群体 ,利用 1 35个RFLP探针和 1 31对SSR引物对亲本 4 8 2、5 0 0 3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 ,筛选出 1 0 9个RFLP多态性探针和 81对SSR多态性引物用于F2 群体分析 ,利用上述 1 0 9个RFL... 以 4 8 2× 5 0 0 3的 1 6 6个F2 单株为作图群体 ,利用 1 35个RFLP探针和 1 31对SSR引物对亲本 4 8 2、5 0 0 3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 ,筛选出 1 0 9个RFLP多态性探针和 81对SSR多态性引物用于F2 群体分析 ,利用上述 1 0 9个RFLP标记和 81个SSR标记 ,构建了具 1 90个RFLP、SSR标记 1 99个标记位点的玉米分子遗传图谱 ,覆盖整个基因组 2 984 1cM ,标记间平均间距 1 5 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分子遗传框架 遗传图谱构建 作图群体 亲本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48
11
作者 白琪林 陈绍江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77-1781,共5页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我国91份常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1份高油自交系秸秆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溶性糖(WSC)、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木质素(ADL)、中性洗涤纤维(NDF)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我国91份常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1份高油自交系秸秆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溶性糖(WSC)、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木质素(ADL)、中性洗涤纤维(NDF)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探讨秸秆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秸秆品质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变异较大,各性状自交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IVDMD及其相关品质的含量近似正态分布。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WSC含量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33.15%。IVDMD与NDF、ADF、ADL极显著负相关,与WSC、EE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CP含量显著正相关。影响秸秆品质的性状依次是IVDMD、ADF、NDF、WSC、ADL、CP和EE含量。根据青贮玉米育种的要求,筛选出5份IVDMD和WSC含量高、NDF、ADF含量低的自交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秸秆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仿生模式识别玉米品种快速鉴别方法 被引量:24
12
作者 苏谦 邬文锦 +2 位作者 王红武 王库 安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413-2416,共4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玉米品种的新方法,并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建立了相应的鉴别模型。对7个玉米品种共140个样本,通过近红外光谱仪扫描获得4000-12000cm^-1波段范围内的光谱数据。为了消除噪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玉米品种的新方法,并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建立了相应的鉴别模型。对7个玉米品种共140个样本,通过近红外光谱仪扫描获得4000-12000cm^-1波段范围内的光谱数据。为了消除噪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归一化预处理,采用固定尺寸移动窗口渐进因子法(fix-sizedmovingwindowevolvingfactoranalysis)寻找特征波段,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得到能反映玉米种子99.96%光谱信息的5个主成分,进而利用仿生模式识别(biomimeticpatternrecognition)方法建立玉米品种的鉴别模型。对于每个品种中的20个样本,随机挑选1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其余10个样本作为第一测试集,其他品种共120个样本作为第二测试集。在对第二测试集平均正确拒识率达到99.1%的情况下,对第一测试集中的样本取得了94.3%的平均正确识别率。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鉴别准确度,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玉米品种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仿生模式识别 玉米 品种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姜海鹰 陈绍江 +3 位作者 高兰锋 邢吉敏 宋同明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67,共7页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等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 2、K12、丹340和870 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HO、SYN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 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等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 2、K12、丹340和870 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HO、SYN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 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被测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2 0个高油自交系可分为2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群主要为RYDHO(Reid高油)和SYNDO (SyntheticDiseasedOil)群体选系;第二群主要为ALEXHO(Alexanderhighoil)和BHO(北农大高油)群体选系。根据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类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划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高油玉米种质与普通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利用的9种模式,即ALEXHO×外引种质,ALEXHO×Reid ,ALEXHO×旅大红骨,BHO×外引种质,BHO×Reid ,RYDHO×Lancaster,RYDHO×塘四平头,SYNDO×外引种质,SYNDO×旅大红骨。其中ALEXHO×外引种质、ALEXHO×Reid、ALEXHO×旅大红骨、BHO×外引种质、BHO×Reid为5种主要模式。ALEXHO和BHO为选育优良高油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杂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标记的玉米株高及穗位高QTL定位 被引量:52
14
作者 郑德波 杨小红 +4 位作者 李建生 严建兵 张士龙 贺正华 黄益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9-556,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机制,为育种生产提供服务,本研究以K22×CI7、K22×Dan340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SNP标记构建了2个连锁图谱。并将这2个F2群体衍生的分别含237和218个家系的F2:3群体... 为进一步明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机制,为育种生产提供服务,本研究以K22×CI7、K22×Dan340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SNP标记构建了2个连锁图谱。并将这2个F2群体衍生的分别含237和218个家系的F2:3群体用于田间性状的鉴定。用复合区间作图模型对2个群体的株高、穗位高表型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和湖北武汉两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到21个株高QTL和27个穗位高QTL;单个QTL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4.9%~17.9%;株高和穗位高QTL的作用方式以加性和部分显性为主;第7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 数量性状位点(QTL) 连锁图谱 株高 穗位高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分析玉米籽粒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小红 郭玉秋 +4 位作者 傅旸 胡洁云 柴宇超 张义荣 李建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以294份中选的普通和高油玉米自交系以及高油玉米重组自交系为样品建立了玉米籽粒四种主要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和含油量的近红外光谱(NIRS)校正模型。其中,油酸...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以294份中选的普通和高油玉米自交系以及高油玉米重组自交系为样品建立了玉米籽粒四种主要脂肪酸(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和含油量的近红外光谱(NIRS)校正模型。其中,油酸、亚油酸和含油量的校正模型质量较高,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89,0.88和0.91,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86,0.84和0.92,相对分析误差(RSP(C))均大于2.5。软脂酸和硬脂酸的校正模型不够精确,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和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均小于0.80,相对分析误差(RSP(C))均小于2.5。通过实际预测进一步验证了油酸、亚油酸和含油量NIRS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模型可应用于玉米籽粒脂肪酸含量及油分含量大批量快速测定,对玉米油分的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脂肪酸含量 近红外光谱 校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除草剂加倍玉米单倍体的效率 被引量:55
16
作者 惠国强 杜何为 +7 位作者 杨小红 刘光辉 王振通 张义荣 郑艳萍 严建兵 张铭堂 李建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6-422,共7页
通过比较3种除草剂加倍玉米单倍体的效率,提出了利用除草剂加倍玉米单倍体的新方法。以先玉335、中农大4号和8607×8609三个基因型诱导的单倍体籽粒为材料,利用20、40、80和160μmolL1浓度的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作为加... 通过比较3种除草剂加倍玉米单倍体的效率,提出了利用除草剂加倍玉米单倍体的新方法。以先玉335、中农大4号和8607×8609三个基因型诱导的单倍体籽粒为材料,利用20、40、80和160μmolL1浓度的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作为加倍药剂,在单倍体植株生长到三叶期和五叶期时,用滴心法处理幼苗,选择有花粉的单株自交,收获后调查果穗加倍率;采用细胞学方法观察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和花粉的活性。结果表明,20~160μmolL1的3种除草剂对玉米单倍体加倍均有效果,加倍率在3.42%~26.32%之间。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的加倍率分别为4.29%~26.32%、3.85%~20.81%和3.42%~17.61%;其中80μmolL1甲基胺草磷的加倍效果最佳,使用80μmolL1甲基胺草磷处理3个杂交种的单倍体,平均加倍率分别为25.02%、20.13%和14.99%。方差分析表明,3个基因型间的单倍体加倍率均呈极显著差异,可见使用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氟乐灵可以提高玉米单倍体的加倍频率,但不同基因型单倍体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商品玉米品种快速鉴别方法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邬文锦 王红武 +5 位作者 陈绍江 郭婷婷 王守觉 苏谦 孙明 安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8-1251,共4页
现有的玉米种子品种鉴别方法检测时间长,费用高,不易大批量快速鉴别。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快速鉴别商品玉米品种的新方法。先使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得从4000到12000cm-1波段范围的37个商品玉米品种籽粒的漫反射光谱数... 现有的玉米种子品种鉴别方法检测时间长,费用高,不易大批量快速鉴别。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快速鉴别商品玉米品种的新方法。先使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得从4000到12000cm-1波段范围的37个商品玉米品种籽粒的漫反射光谱数据。对原始光谱进行矢量归一化预处理以消除噪声干扰,为了找到玉米品种籽粒的光谱特征波段,提出一种基于标准差的方法,进而对寻找到的玉米籽粒特征波段光谱做主成分分析(PCA),取能反映玉米品种99.98%光谱信息的前10个主成分。最后使用仿生模式识别(BPR)方法建立了37个玉米品种鉴别模型,对于每个品种的25个样本,随机挑选15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其余10个样本作为第一测试集,其他品种共900个样本作为第二测试集。该鉴别模型对于37个玉米品种的平均正确识别率为94.3%。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建立以近红外光谱为基础的物理指纹品种鉴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仿生模式识别 玉米商品籽粒 品种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光谱进行玉米单籽粒品种真实性鉴定的光谱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贾仕强 郭婷婷 +3 位作者 唐兴田 司格 严衍禄 安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07,共5页
从玉米籽粒胚的朝向,中长波漫反射分析和短波透射分析,进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品种识别模型性能的影响来选择最佳的玉米单籽粒光谱测量方式,进而鉴定玉米单籽粒品种真实性。原始光谱经过预处理后,使用判... 从玉米籽粒胚的朝向,中长波漫反射分析和短波透射分析,进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品种识别模型性能的影响来选择最佳的玉米单籽粒光谱测量方式,进而鉴定玉米单籽粒品种真实性。原始光谱经过预处理后,使用判别式偏最小二乘法(PLS-DA)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降维,选取前9个因子建立8个玉米品种的仿生模式识别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籽粒胚正对光源优于胚背对光源,中长波漫反射分析优于短波透射分析,小样品池效果好于小光阑。采用最优测量方法(籽粒胚正对光源,使用小样品池和中长波漫反射分析)获取玉米单籽粒的近红外光谱,建立的品种识别模型对本品种样品的平均正确识别率达到94.6%,对其他品种样品的平均正确拒识率达到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玉米单籽粒 品种识别 光谱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汤华 黄益勤 +4 位作者 严建兵 刘宗华 汤继华 郑用琏 李建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22-926,共5页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 2 2的F2∶3 家系为材料 ,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 ,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 ,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 ,在 8个穗部产量性状中 ,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行数、穗长、出籽率、穗...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 2 2的F2∶3 家系为材料 ,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 ,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 ,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 ,在 8个穗部产量性状中 ,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行数、穗长、出籽率、穗粗 ;在F1代和F2∶3 家系中 ,杂种优势强的性状是穗粒重、行粒数、穗长 ,较弱的是出籽率和百粒重 ;杂种优势与遗传力相关不显著 ,但与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显著。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穗长与单株产量高度相关。其中行数、行粒数、百粒重 3个产量构成因子彼此高度负相关 ,穗长与穗粗高度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 ,影响单株产量的依次是行粒数、穗粗、行数、穗长、百粒重 5个因子。对豫玉 2 2而言 ,每行粒数和穗粗的增加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与基因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魏良明 戴景瑞 +1 位作者 张义荣 刘占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33-837,共5页
以10个玉米自交系及按10×10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90个F2杂交组合在两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玉米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淀粉含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但变异幅度较小,最大值在10%左右,并在组合间、地点间存在极... 以10个玉米自交系及按10×10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90个F2杂交组合在两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玉米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淀粉含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但变异幅度较小,最大值在10%左右,并在组合间、地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不存在上位性效应。基因显性效应的作用远大于其加性效应,显性平均性质为超显性。增效基因为显性,减效基因为隐性。文中还讨论了淀粉含量的遗传改良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淀粉含量 3N遗传模型 杂种优势 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