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目标值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1
作者 徐霄 贾燕翔 +3 位作者 管诗华 刘鹏祺 张卫峰 朱齐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102,145,共7页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论文基于内涵认知,从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活富裕4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制定指标标准,以衢州市为对象,明确其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及提升方向。研究表明:(1)该市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论文基于内涵认知,从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活富裕4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制定指标标准,以衢州市为对象,明确其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及提升方向。研究表明:(1)该市农业绿色发展指数(AGDI)快速上升,资源节约维度对AGDI增长贡献率(51.6%)最高,其次是环境友好维度(27.2%),生活富裕维度贡献率(2.1%)最低。(2)该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已达到目标水平的82%,其AGDI高于国家平均水平(64.9分)26.3%。资源节约(98.7分)与环境友好(91.5分)维度评分最高,生活富裕(64.2分)维度评分最低。(3)正向发展指标平均为目标值的90%,而负向控制指标平均超出目标值48%。即“发展”良好,但“绿色”不足。整体而言,衢州市农业绿色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协调性不足,维度之间的协同发展与多目标的协同实现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定量评价 目标值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国磷肥需求预测——基于农业绿色发展视角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伟 陈轩敬 +5 位作者 马林 邓燕 曹宁 肖然 张福锁 陈新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磷肥产业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近40年来由于化学磷肥的持续施用,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快速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调整未来我国磷肥的需求预测十分必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 磷肥产业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近40年来由于化学磷肥的持续施用,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快速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调整未来我国磷肥的需求预测十分必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明确了在粮食作物上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平均已经达到或超出了作物生产的农学阈值(15~25mg·kg^(–1)),在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土壤有效磷已经全面超过农学阈值。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在保障作物高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作物的根系/根际生物学潜力以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改善农产品营养品质和降低环境风险,为此,应将磷肥施用策略从培肥地力保增长调整到以农学阈值为目标的维持施磷保增产、升效率、提品质。同时,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从工艺和农艺两方面最大限度提高农业废弃物中磷资源的再利用效率。据此,考虑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需求,继2007年基于土壤磷肥力变化预测我国磷肥需求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未来农业磷肥需求进行了再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和2050年,我国化学磷肥的需求量分别为1084万吨和742万吨。因此,在各项措施持续优化基础上,我国化肥磷的需求在短期(2030)可望下降150万吨左右,中长期(2050)可稳定回调至年消费量750万吨,较当前用量下调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需求 土壤有效磷 农学阈值 磷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朱齐超 李亚娟 +5 位作者 申建波 徐玖亮 侯勇 佟丙辛 许稳 张福锁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2,共10页
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既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增值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农业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认知,界定了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深入剖析了我... 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既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增值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农业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认知,界定了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深入剖析了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重大挑战、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关键痛点在于系统设计不足、产业链条短、中小型生产经营主体融入难度大、资源利用效率低、增值效应不突出、生态协同困难;农业产业全链条的绿色转型升级与政策保障是促进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关键,内部循环融合、横向延伸拓展、纵向要素融合、产业跨越融合是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此建议,进一步从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创新驱动、拓展生态优势、完善监管服务、探索利益联结机制等角度精准施策,完善全产业系统布局、优化产品价值转化体系,助推我国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产业链 绿色发展 产业融合 环境友好 价值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机遇与对策 被引量:152
4
作者 张俊伶 张江周 +3 位作者 申建波 田静 金可默 张福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3-796,共14页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壤健康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石。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土壤健康的内涵、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提升土壤健康的途径和对策,并对我国未来健康土壤培育工程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健康土壤培育的...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壤健康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石。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土壤健康的内涵、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提升土壤健康的途径和对策,并对我国未来健康土壤培育工程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健康土壤培育的核心是消除土壤障碍因子,深入挖掘土壤生物学潜力,增碳提高资源效率,强化生物学过程,协同地上和地下生物互作。通过优化土壤内部调节过程,最小化外部的投入,以实现土壤生产功能和其他生态服务的同步提升。健康土壤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品质-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等全产业链进行系统综合考虑,多学科交叉创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攻关,同时还需要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农业绿色发展 障碍因子 生物强化 生态系统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磷酸副产渣酸和萃余酸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5
作者 陶隆海 王永杰 +5 位作者 段家堂 舒艺周 万邦隆 黄成东 张跃强 鲁振亚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8,79,共8页
中国磷化工企业渣酸、萃余酸产量日益提高,但受限于渣酸和萃余酸杂质(阴离子、阳离子)含量高及萃余酸黏度大等因素,使其利用率存在一定的上限,实现渣酸和萃余酸的高效、增量利用已成为磷化工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迫切难题。介绍了渣酸、... 中国磷化工企业渣酸、萃余酸产量日益提高,但受限于渣酸和萃余酸杂质(阴离子、阳离子)含量高及萃余酸黏度大等因素,使其利用率存在一定的上限,实现渣酸和萃余酸的高效、增量利用已成为磷化工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迫切难题。介绍了渣酸、萃余酸的来源及主要性质;全面阐述了萃余酸净化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现有的净化方法,主要包括络合净化法、酸碱调节法、膜过滤法等;梳理了渣酸和萃余酸综合利用研究及应用进展:利用渣酸和萃余酸制备精细磷化工产品、制备农用肥料产品及在其他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并对未来渣酸和萃余酸高效利用应关注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渣酸和萃余酸等副产资源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酸 萃余酸 净化 肥料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生产需求的硼肥产品创新思路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润 连祎雯 +1 位作者 朱希茹 黄成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1,共5页
作物硼缺乏到产生硼毒之间的浓度范围相对较窄,且大多数作物生长后期需硼较多。硼在高降雨、砂性土壤条件下易发生淋洗损失,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主要硼肥产品具有高溶解性、对作物易产生毒害,或养分释放特性不能满足作物生育期需求,因此... 作物硼缺乏到产生硼毒之间的浓度范围相对较窄,且大多数作物生长后期需硼较多。硼在高降雨、砂性土壤条件下易发生淋洗损失,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主要硼肥产品具有高溶解性、对作物易产生毒害,或养分释放特性不能满足作物生育期需求,因此,需要构建适宜于气候-土壤-作物系统需求的创新型硼肥产品。以澳大利亚研究的硼肥产品为例,通过"物质合成及其验证—物质基本特性探究—作物苗期毒性评价—作物生长效果试验—工业化生产与应用"硼肥创新链条的构建,实现了高效安全硼肥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生产应用,为硼肥及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肥料创新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肥 发展现状 肥料创新 产品创新链 磷酸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产田评价指标与主要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白雪源 张杰 +3 位作者 崔振岭 王广进 吕玉娇 张福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3-924,共12页
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广泛,产能提升潜力巨大,提高中低产田产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中低产田的质量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开展中低产田评价相关研究是改造中低产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 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广泛,产能提升潜力巨大,提高中低产田产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中低产田的质量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开展中低产田评价相关研究是改造中低产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中低产田评价发展历程、划分标准和主要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中低产田评价的主要不足和发展趋势。现有的中低产田概念以中低产田数量和质量评价为主、对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研究仍较少,耕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尚不统一,中低产田的时空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未来中低产田评价相关研究可围绕“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个方面注重中低产田动态变化过程和生产的可持续性,开展多尺度中低产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创新中低产田评价方法、时空变化分析等相关研究,实现不同尺度上的中低产田动态变化分析,探索绿色高产高效的耕地产能提升路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耕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评估方法的县域镉污染风险管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鹏祺 徐东昊 +4 位作者 李亚琳 蔡泽江 文石林 徐明岗 朱齐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4-1432,共9页
为支撑区域尺度重金属镉(Cd)污染农田的分区管理决策,以湖南省某典型粮食大县为案例,通过区域网格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分析县域Cd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因子评价、地累积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法,评估该县Cd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不同评... 为支撑区域尺度重金属镉(Cd)污染农田的分区管理决策,以湖南省某典型粮食大县为案例,通过区域网格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分析县域Cd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因子评价、地累积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法,评估该县Cd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不同评价方法对Cd污染风险区划分差异较大。单因子指数法显示该县仅有5.9%的区域存在污染风险,地累积指数法显示该县29.2%的区域存在污染风险,主要分布于中东部。而健康风险评估法显示全县分别有90.0%和82.7%的区域对儿童和成人存在Cd污染风险,风险面积最大,主要位于该县中东部和南部区域。情景分析显示,土壤酸化改良是降低酸性中轻度Cd污染农田风险的有效措施,酸化改良可减少22.0%-37.8%的风险区域。研究表明,在南方酸性土壤地区,应强化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区域Cd污染风险管理方案,并结合酸化农田改良降低中轻度Cd污染地区的污染风险,促进Cd污染农田安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风险评估 农田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短信技术服务对小麦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的影响
9
作者 付浩然 刘家欢 +1 位作者 李静菡 张卫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9-389,共11页
为解决知识信息缺乏对小麦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的限制,探索基于手机短信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对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地区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形成了小麦全生育期绿色技术规程,并将针对知识制约的关键技术... 为解决知识信息缺乏对小麦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的限制,探索基于手机短信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对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地区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形成了小麦全生育期绿色技术规程,并将针对知识制约的关键技术环节编辑成10条农业短信,根据农户地块土壤、苗情、病虫草害诊断结果,于2017-2019年对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55户农户进行为期两年的针对性技术服务,在每个生育时期田间操作管理前的3~15 d发送技术指导短信,并以入户调研和田间调查的方式评价了农户短信查收情况、田间管理情况及产量。结果表明,手机短信服务延续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短信技术的传播,短信的收到率从2018年的72.4%增加到2019年的92.2%。短信服务提高了农户绝大多数环节的操作科学性,2018年和2019年查看短信的农户科学管理比例分别为52.6%和62.3%,比未查看短信的农户科学管理比例高5.2%和2.6%,但短信服务不能改变那些受到生产设施制约的操作环节,如播后镇压技术因缺乏镇压工具而无法实施等。操作科学性的提高能显著提高产量,查看所有短信的农户冬小麦产量比不查看短信的农户平均增产11.2%和11.6%。由此说明通过手机短信能够进行农业技术的传播,并且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农业技术服务的方式能够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冬小麦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短信 小麦 农业技术服务 科学管理比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化对植物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铭雪 宋春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8,共13页
微生物组在植物的养分获取、健康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驯化对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其机制仍缺少系统性梳理总结。为此,综述了驯化过程中,植物的类型和基因型、根外代谢产物、土壤生境的改变对微生物... 微生物组在植物的养分获取、健康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驯化对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其机制仍缺少系统性梳理总结。为此,综述了驯化过程中,植物的类型和基因型、根外代谢产物、土壤生境的改变对微生物组的影响。通过多向比较归纳发现,在驯化过程中:(1)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著。大多数植物微生物多样性随驯化过程下降;野生植物可招募更多有益于抵抗病原菌的微生物群落;植物种类和基因型的改变影响了根际微生物组成及其与植物的共生关系。(2)根外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了微生物的养分吸收,驯化降低了植物的化学防御功能。(3)相对于农田等栽培土壤,原生土壤生境具有更多样和独特的微生物组成。综上所述,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改变是驯化过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揭示驯化对微生物组功能的影响,恢复驯化过程中可能丢失的植物-微生物的有益联系和性状,可为基于微生物组的植物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微生物组 植物种类和基因型 根外代谢物 土壤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溶杆菌Lysobacter soli RCu6的转录组水平铜抗性机制研究
11
作者 李富玉 陈帅民 +3 位作者 刘梦帅 陈苗苗 李小方 刘彬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02-2010,I0001-I0008,共17页
铜是许多细胞酶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过量的铜通常对细胞有毒。细菌已经进化出许多铜抗性策略,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在农田土壤中分离了一株高度抗铜(对铜的抗性达3.2 mmol∙L^(−1))的细菌菌株RCu6,并利用全基因组和转录组... 铜是许多细胞酶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过量的铜通常对细胞有毒。细菌已经进化出许多铜抗性策略,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在农田土壤中分离了一株高度抗铜(对铜的抗性达3.2 mmol∙L^(−1))的细菌菌株RCu6,并利用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学方法分析研究了其抗铜机制。RCu6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株在分类学上属于溶杆菌(Lysobacter soli);与已发现的同种菌株相比,基因组分析显示该菌株具有独特的由多个基因编码的抗铜系统。转录组分析表明在0.8 mmol∙L^(−1)和1.6 mmol∙L^(−1)胁迫下分别有315个和839个基因差异表达;铜稳态、组氨酸代谢、硫代谢和铁硫簇组装途径与RCu6菌的铜抗性相关,表明RCu6抗铜是一个细胞内多系统协同过程。本研究揭示了溶杆菌属菌株铜抗性分子水平的机制,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和利用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杆菌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铜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生物要素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杰 白雪源 +4 位作者 郝胜磊 马雯秋 陈永亮 王广进 张福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北京市平谷区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SQI)在良好到优等范围内(0.60~0.96),平均值为0.7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特征,北部熊儿寨乡、黄松峪乡及东部金梅湖镇等地区多为山地或林地,植被丰富,人为活动强度弱,土壤肥力水平高且微生物较为丰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相对较高;而西南部马坊镇、马昌营镇等地区土壤肥力水平低,微生物数量较少,综合质量评价等级相对较低。熊儿寨乡的ISQI最高,为0.81;平谷镇的ISQI最低,为0.64。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ISQI排序为果园>林地>荒地>菜地>农田。研究表明,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但空间差异明显,东北部多为山地和林地,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等,中部及西南部多为农田菜地,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和中等,未来应注重科学施肥和土壤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北京市 平谷区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氨的排放特征、减排技术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48
13
作者 刘学军 沙志鹏 +12 位作者 宋宇 董红敏 潘月鹏 高志岭 李玉娥 马林 董文旭 胡春胜 王文林 王悦 耿红 郑云昊 顾梦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氨是大气中的碱性活性氮气体,其与酸性前体物反应形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是PM2.5的重要成分,影响着PM2.5重污染事件的发生.为响应我国在2017年开始实施的总理基金“农业排放状况及强化治理方案”研究目标和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 氨是大气中的碱性活性氮气体,其与酸性前体物反应形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是PM2.5的重要成分,影响着PM2.5重污染事件的发生.为响应我国在2017年开始实施的总理基金“农业排放状况及强化治理方案”研究目标和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氨减排行动计划,开展了全国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农业氨减排工作,助力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大气污染治理.我国2018年氨排放为9.90×10^6 t,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是我国氨排放强度较大的区域(2018年其氨排放量为1.41×10^6 t),这与观测到的大气氨浓度结果相吻合.农业排放是主要的大气氨来源,农业源中畜禽养殖业约占50%,种植业约占30%,但在对城市大气氨来源的解析中发现,贡献较大的是非农业源氨.通过模型模拟氨减排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发现,在减排40%的情景下,可削减华北地区大气中50%的硝酸根离子和15%~20%的PM2.5峰值浓度.在整合分析的农业氨减排技术清单中,优化氮肥投入总量是种植业控制氨排放的基础,结合氮肥深施,或通过有机肥、低挥发性氮肥和添加脲酶抑制剂的稳定性氮肥来替换普通氮肥可获得较好的控氨效果;养殖业方面,对猪、鸡、牛等主要畜禽养殖场以低蛋白日粮为基础,通过改善圈舍管理、优化粪尿处理处置、提升有机肥农田施入技术等可实现畜牧养殖的全链条氨减排.结合我国氨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提出了针对我国的氨减排目标,建议强化大气氨监测并结合溯源技术定量化氨来源,加强重点区域氨减排技术的推广和示范,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减排技术 种植业 养殖业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小院驱动绿色增粮技术走向千家万户的路径构建
14
作者 蒋伟 焦小强 张福锁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5年第5期3-6,共4页
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协同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绿色增粮”,这一挑战在中国尤为严峻。小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但目前保障小农户采用绿色增粮技术,整建制实现绿色增粮的体制机制尚不明确。为此,... 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协同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绿色增粮”,这一挑战在中国尤为严峻。小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但目前保障小农户采用绿色增粮技术,整建制实现绿色增粮的体制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本文基于科技小院在生产一线的实践,提出以“本地化技术创新+人才赋能+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为核心路径,实现绿色增粮技术整建制创新与应用。科技小院基于当地绿色增粮所面临的生产问题,以本地化科技创新和人才赋能为主要抓手,创新农民参与式系统研究、多主体融合赋能本土人才等多种组织形式,构建适合当地持久运行的绿色增粮体制机制,持续提高小农户绿色增粮技术到位率。这些探索为全球小农户绿色增粮提供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绿色增粮 本地化技术创新 多主体创新平台 整建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紧实胁迫下根系–土壤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方博 侯玉雪 +2 位作者 敖园园 申建波 金可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1-543,共13页
[目的]土壤紧实胁迫破坏土体理化性质,阻碍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是限制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世界性难题。根系形态结构决定了植物对土壤资源的探索能力及其对胁迫环境的适应性。讨论紧实胁迫下植物根系–土壤的相互作用,综述国内外关... [目的]土壤紧实胁迫破坏土体理化性质,阻碍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是限制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世界性难题。根系形态结构决定了植物对土壤资源的探索能力及其对胁迫环境的适应性。讨论紧实胁迫下植物根系–土壤的相互作用,综述国内外关于根系通过形态和生理改变等根系生物学潜力的发挥提高对紧实胁迫适应性的研究进展。[主要进展]土壤紧实胁迫增加根系穿透阻力,限制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获取。植物根系会从形态和解剖结构方面对土壤紧实胁迫做出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孔隙拓展生长空间。此外,根系也会对紧实胁迫做出生理响应,通过大量释放分泌物,影响根际土壤微结构,改变根土界面微域环境,降低根系生长的机械阻力。[展望]土壤紧实胁迫作为产量限制因素被长期忽视。通过发挥根系自身的生物学潜力,提高根系在紧实土壤中的适应性,对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在紧实胁迫下的正常生长非常关键,作为应对土壤紧实胁迫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包括:揭示紧实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的“对话机制”,探明紧实胁迫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发挥根系生物学潜力,强化关键根系/根际性状,塑造健康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紧实胁迫下的农业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紧实胁迫 根系 根分泌物 生物学潜力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含镁大量元素肥料产品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鲁振亚 籍婷婷 +1 位作者 王好斌 侯翠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对14家世界知名大型肥料企业的869组大量元素肥料产品信息数据分析表明,国外重视镁在大量元素肥料产品中的添加,含镁大量元素肥料产品占比为54.7%。在养分含量方面,国外大量元素肥料中镁养分平均含量为2.4%MgO,且在不同肥料类型、不同... 对14家世界知名大型肥料企业的869组大量元素肥料产品信息数据分析表明,国外重视镁在大量元素肥料产品中的添加,含镁大量元素肥料产品占比为54.7%。在养分含量方面,国外大量元素肥料中镁养分平均含量为2.4%MgO,且在不同肥料类型、不同适宜作物肥料产品之间,镁养分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在养分形态方面,在复混肥、水溶肥和叶面肥中,镁形态以硫酸镁为主,在掺混肥料中,镁形态以硫酸镁+氧化镁共存形式为主;在养分配比方面,氮镁比、钾镁比主要在5~8之间,占比分别为35.8%和29.3%,磷镁比主要在2~5之间,占比为53.9%。分析结果可为我国含镁肥料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元素肥料 复合肥 水溶肥 掺混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EP的肥料产品研发思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鲁振亚 贾冲冲 +2 位作者 黄成东 覃伟 王国豪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针对现有肥料产品不符合农业需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肥料产品研发思路,主要包括问题导向、立足现状、评价筛选、工艺实现4个环节;从农业问题出发,立足多方面现状进行肥料产品设计,综合评价筛选既符合农业需求、又具有商业化潜力的肥料产... 针对现有肥料产品不符合农业需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肥料产品研发思路,主要包括问题导向、立足现状、评价筛选、工艺实现4个环节;从农业问题出发,立足多方面现状进行肥料产品设计,综合评价筛选既符合农业需求、又具有商业化潜力的肥料产品,最后通过工艺条件探究来为实现新型肥料产品的批量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研发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以赣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翟紫含 王立威 +1 位作者 周妍 张杰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矿山作为“山水林田湖草”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山上山下、乃至流域上下游的生境质量。在不同类型的矿山中,稀土矿山由于稀土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矿山作为“山水林田湖草”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山上山下、乃至流域上下游的生境质量。在不同类型的矿山中,稀土矿山由于稀土富存、稀有且产品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集中地。其中,离子型稀土矿富含我国独有的中重稀土资源,被列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但是,由于保护性开采相关制度滞后、无序开采及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工艺、冶炼技术等特殊性,导致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修复治理难度较大。因此在系统梳理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工艺技术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基础上,总结不同修复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面向流域的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路与建议。以赣江流域为例,总结赣江流域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实施基于流域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流域 矿山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化对谷子-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影响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崔文秀 宰小玉 +3 位作者 赵美丞 郑春燕 宋春旭 朱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504,共10页
根际微生物可赋予植物新的抗逆性,其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驯化影响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生理性状及其代谢产物,进而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产生作用。目前,对于作物驯化的研究多关注植物遗... 根际微生物可赋予植物新的抗逆性,其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驯化影响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生理性状及其代谢产物,进而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产生作用。目前,对于作物驯化的研究多关注植物遗传多样性与植物表型和生理特性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机制,微生物在作物驯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植物互作机制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首先对驯化过程在禾本科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回顾,针对起源于中国的重要旱作C4模式作物谷子,系统总结了谷子的驯化过程及其对谷子生长、生理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以及驯化对谷子根际微生物间互作和谷子与微生物互作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微生物有益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谷子 基因型 作物-微生物互作 植物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