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与效应研究
1
作者 李靖 张晖 韩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对于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县域城乡融合能... 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对于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县域城乡融合能带动试点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比例为1.5%。县域城乡融合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农作物规模经营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同时,在东部、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财政能力水平的地区,县域城乡融合的农民增收效应更为显著。据此,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后续政策的实施需要更偏向于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城乡流通体系,稳定农民收入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 农民收入增长 乡村振兴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能否提高农户全程托管意愿?——以农业病虫害防治补贴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韩青 刘起林 孟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79,178,179,共11页
农业生产托管补贴的政策目标之一是通过补助小农户购买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及薄弱环节托管服务,以补齐农业生产托管中的短板,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逐渐从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向全程托管转变。基于中国三个病虫害防治托管补贴试点区的农... 农业生产托管补贴的政策目标之一是通过补助小农户购买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及薄弱环节托管服务,以补齐农业生产托管中的短板,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逐渐从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向全程托管转变。基于中国三个病虫害防治托管补贴试点区的农户调查数据,探讨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是否会提高农户的全程托管意愿,同时甄别了补贴对家庭不同土地规模化和老龄化程度的农户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耕种收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托管比例较高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对农户全程托管意愿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农户对薄弱环节托管服务的经济效益认知越高、教育水平越高,其全程托管意愿越高。一兼农户比纯农户的全程托管意愿高。土地规模化程度对农户全程托管意愿的促进作用在自有农机的调节效应下得到减弱。托管补贴对家庭土地高规模化和高老龄化组的农户全程托管意愿影响显著。为此,应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覆盖面,补贴应重点关注土地规模化程度高和老龄化程度高的农户家庭。同时,应规范服务标准,降低服务价格,激励农户的潜在服务需求,使得农户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托管、技术密集型服务托管向全程托管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 托管补贴 全程托管 农业病虫害防治 政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景帅 韩青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34,共12页
基于2016年、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是否抛荒及抛荒程度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对抛荒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抑制作用大小依次... 基于2016年、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是否抛荒及抛荒程度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对抛荒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种植规划服务、机耕服务和病虫害防治服务,灌溉服务和生产资料购买服务影响不显著。与单环节生产性服务相比,“种植规划+机耕”“种植规划+病虫害防治”和“机耕+病虫害防治”等多环节生产性服务对抛荒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与以村集体为主导的供给模式相比,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通过缓解劳动力约束和弱化耕地资源禀赋的限制来抑制农地抛荒;从农户禀赋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作用在家庭务农收入占比较低、有65岁及以上老人、土地产权模糊的农户中表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抛荒 农业生产性服务 要素禀赋 服务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城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对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家庭异质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丽 李晓峰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3,共10页
相对于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可以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个体或家庭的福利状态。在我国,随着劳动力在乡城间的流动,乡城居民的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基于家庭同质性的消费不平等测算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在进城农民工逐渐呈现家庭化迁移... 相对于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可以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个体或家庭的福利状态。在我国,随着劳动力在乡城间的流动,乡城居民的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基于家庭同质性的消费不平等测算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在进城农民工逐渐呈现家庭化迁移的背景下,利用2016年CFPS数据,对比分析城镇地区拥有不同数量、不同年龄孩子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工两类群体家庭间的消费成本,采用等价尺度对消费不平等的测算进行校正,并进一步对城镇地区的消费不平等进行分解测算。研究发现:忽略家庭成员数量、年龄结构的测算方法,容易低估当前的消费不平等状况。其中,对于农民工群体,基于完全需求系统测算的消费基尼系数高出未调整水平将近20%;群体分解的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对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的贡献大于城镇居民,且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不平等大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群体间的不平等;消费类别的分解结果显示,当前拉开城镇地区消费差距的主要是家庭设备、其他支出、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城农民工 家庭化迁移 等价尺度 消费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需求分析中的模型选择--以农村居民商品与服务消费需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问锦尚 朱文博 郑志浩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1,共6页
文章基于200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农村居民商品与服务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对施加了理论约束进而能够反映消费者选择公理的双对数(Double-Log)模型、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鹿特丹(Rotterdam)模型、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二次... 文章基于200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农村居民商品与服务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对施加了理论约束进而能够反映消费者选择公理的双对数(Double-Log)模型、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鹿特丹(Rotterdam)模型、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二次近乎完美需求系统(QUAIDS)五个完整需求系统模型进行了样本内和样本外的商品与服务消费需求预测评估研究。结果显示,QUAIDS模型的预测表现最好,AIDS模型和Dou-ble-Log模型次之,LES模型和Rotterdam模型相对较差;模型函数式方法的预测误差明显大于弹性均值方法的预测误差,弹性均值预测方法优于模型函数式预测方法。根据经济变量和非经济变量弹性绝对值大小、显著性以及正负符号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和现实观察,有助于判断模型选择的恰当性,但不能据此确定模型的优劣,需要通过样本内和样本外的预测评估,特别是样本外的预测评估选取适用的需求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选择 弹性均值方法 消费需求 农村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传统金融和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鑫 韩青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5,共9页
县域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对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5—2020年我国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 县域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对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5—2020年我国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传统金融效率低,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应进一步加强县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着力提升传统金融效率、发展水平与便捷程度,更好地发挥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县域经济增长 传统金融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与归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曾起艳 何志鹏 曾寅初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9,共12页
甄别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特征是解决供需错配、提高供给效率的关键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以多维度代替单一维度分析路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并基于安德森模型构建的理... 甄别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特征是解决供需错配、提高供给效率的关键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以多维度代替单一维度分析路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并基于安德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其归因。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多元化的选择和组合偏好,可分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和消极利用型三种模式,分别占比9%,15%和76%。身体健康状况差、经济收入高、家庭养老支持弱、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高和拥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对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模式选择呈现出典型的外在政策环境诱导特征;独居及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而年龄较小、家庭养老支持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和缺乏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非独居老年人更可能成为消极利用型。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群体针对性,重视老人陪伴服务,加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方补贴力度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家养老服务 偏好 利用模式 潜在类别模型 安德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之利与数字之弊:短视频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朱秋博 张萌 白军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33,共14页
以理性成瘾理论为根基,基于全国五省市农村地区的一手调研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短视频对农村居民时间分配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短视频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有益信息促进了其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 以理性成瘾理论为根基,基于全国五省市农村地区的一手调研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短视频对农村居民时间分配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短视频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有益信息促进了其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带来了数字红利;同时,短视频长时间的静态使用行为增加了农村居民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危害其身体健康。短视频的“红利”作用仅体现在日均用时0.5小时以内的群体中,而对沉迷于短视频的农村居民来说,短视频带来了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尤其对日均用时多于2小时农村居民的生产劳动(农业、非农劳动时间)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双重危害,且短视频对年轻女性居民的健康尤为不利。应高度警惕短视频的危害,避免其发展成为“数字鸦片”,可探索按照短视频内容进行分类、分级限制管理,以保留其优势、规避其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农村居民 时间分配 身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