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园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安迪娅 陈宜军 +7 位作者 裴艳群 祝子伏 冯子轩 王丽芳 刘群 贾婷 张昌盛 刘晶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试验采集了来自贵阳和北京动物园33种动物,共150份粪便样品。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离心沉淀法富集虫卵和卵囊进行显微镜检查;基于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特异性基...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本试验采集了来自贵阳和北京动物园33种动物,共150份粪便样品。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离心沉淀法富集虫卵和卵囊进行显微镜检查;基于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特异性基因位点对人兽共患原虫进行PCR检测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动物园动物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4.0%。显微镜检查出的寄生虫包括毛首线虫(20.0%)、细颈线虫(2.7%)、艾美耳球虫(14.7%)和其他线虫(25.3%)。PCR检测4种肠道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隐孢子虫1.3%、毕氏肠微孢子虫8.7%、十二指肠贾第虫12.0%和芽囊原虫32.0%。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存在2种隐孢子虫虫种(安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7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SC02、BEB6、Type IV、PigEBITS 7、Peru8、PtEb IX和D);2种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B和E);8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ST1、ST2、ST3、ST5、ST8、ST10、ST13和ST14)。结果表明,贵州和北京动物园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非常普遍,并且存在多种人兽共患虫种和基因型。做好动物园寄生虫病的防控不仅是动物园的保护和管理目标,更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动物 寄生虫 显微镜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3种胞内寄生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雅婕 祝子伏 +2 位作者 杨玉荣 刘群 刘晶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4,共5页
为了解绵羊住肉孢子虫、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流行情况,从河南省焦作市某绵羊饲养村,采集了114个心脏、61个食道肌和131份血清样品。应用镜检法对心脏和食道样本进行住肉孢子虫包囊检测,PCR扩增18S rRNA进行住肉孢子虫虫种鉴定;应用间接ELIS... 为了解绵羊住肉孢子虫、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流行情况,从河南省焦作市某绵羊饲养村,采集了114个心脏、61个食道肌和131份血清样品。应用镜检法对心脏和食道样本进行住肉孢子虫包囊检测,PCR扩增18S rRNA进行住肉孢子虫虫种鉴定;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新孢子虫和弓形虫血清抗体。结果显示,分离的住肉孢子虫均为柔嫩住肉孢子虫;住肉孢子虫阳性率为39.47%(45/114),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率为57.25%(76/131),弓形虫血清阳性率为21.37%(28/131),三者混合感染率为7.89%(9/114)。表明3种原虫感染在该绵羊群体中普遍流行,提示在绵羊饲养时要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肉孢子虫 新孢子虫 弓形虫 血清阳性率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在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蕾 汪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4-56,共3页
Th17细胞是一类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介导炎性反应,已经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涉及抵抗胞外菌感染、介导慢性炎症、参与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发生[1],但近来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在原虫感染过程中也... Th17细胞是一类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介导炎性反应,已经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涉及抵抗胞外菌感染、介导慢性炎症、参与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发生[1],但近来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在原虫感染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应答 感染过程 原虫 T细胞亚群 自身免疫病 慢性炎症 肿瘤发生 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复门原虫酰基CoA结合蛋白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冰心 傅勇 +1 位作者 刘群 刘晶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5,129,共6页
酰基CoA结合蛋白(Acyl coenzyme A-binding protein,ACBP)作为胞内酰基CoA的转运蛋白,可以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地结合、储存并转运脂酰CoA,参与真核生物脂类合成代谢。本文从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多种尚未见报道的顶复门原虫ACBP,应用生物... 酰基CoA结合蛋白(Acyl coenzyme A-binding protein,ACBP)作为胞内酰基CoA的转运蛋白,可以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地结合、储存并转运脂酰CoA,参与真核生物脂类合成代谢。本文从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多种尚未见报道的顶复门原虫ACBP,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蛋白同源性、系统进化情况、蛋白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与预测,为ACBP在虫体脂肪酸代谢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基CoA结合蛋白 脂肪酸代谢 生物信息学分析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孢子虫GRA6表达、定位及对小鼠免疫效力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邢明 刘晶 +2 位作者 王辉 郝攀 刘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4-630,共7页
顶复亚门原虫在其侵入宿主细胞及其纳虫空泡的形成过程中,有多种蛋白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致密颗粒蛋白在纳虫空泡的形成和修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从新孢子虫基因组中扩增致密颗粒蛋白GRA6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NcG... 顶复亚门原虫在其侵入宿主细胞及其纳虫空泡的形成过程中,有多种蛋白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致密颗粒蛋白在纳虫空泡的形成和修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从新孢子虫基因组中扩增致密颗粒蛋白GRA6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NcGRA6,表达、纯化蛋白质,制备鼠源多抗,利用IFA对NcGRA6进行细胞内定位,显示其定位于纳虫空泡的网状系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GRA6,分别用真核质粒和重组蛋白质免疫BALB/c小鼠,给三免后小鼠腹腔接种2×106新孢子虫速殖子,观察小鼠临床变化。每次免疫前,采血检测抗体水平;攻虫后第30天,处死小鼠,利用RT-PCR检测小鼠脑内荷虫量,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和纯化蛋白免疫后均对小鼠提供了较好的免疫保护,与未免疫的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孢子虫 GRA6 定位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种检测弓形虫急性感染的夹心ELISA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祎 王先梅 +5 位作者 杨旭 邓均华 王飞 刘群 许建海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01-3110,共10页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人畜共患机会性致病原虫,其急性感染可导致宿主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的病理损伤。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1(dense granuleprotein 1,GRA1)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抗原,也是弓形虫急性感染的标志物循环抗原(cir...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人畜共患机会性致病原虫,其急性感染可导致宿主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的病理损伤。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1(dense granuleprotein 1,GRA1)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抗原,也是弓形虫急性感染的标志物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CAg)的重要组分。本研究利用TgGRA1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急性弓形虫感染的检测提供依据。将免疫GRA1-His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进行融合,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选择其中一种单抗与HRP标记后的鼠源GRA1多抗配对,建立1种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人工感染弓形虫的猪和小鼠血清样品,并将检测效果与巢式PCR(nest PCR,nPCR)和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筛选到4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效价为106~107,亚型均为IgG1;IF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株单抗均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选择1G2单抗和HRP标记多抗配对,建立了循环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到血清中1.563 ng·mL-1 GRA1抗原,或者100 ng·mL-1 ESA。该方法与nPCR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较市售商品化试剂盒更为准确可靠。本研究第1次将GRA1抗原作为急性弓形虫感染的诊断指标,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成功地在人工感染样品中检测到弓形虫急性感染,可为弓形虫急性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对临床上急性弓形虫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急性感染 GRA1单克隆抗体 循环抗原 双抗体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不同发育时期棒状体颈部蛋白5基因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帅 周春雪 +2 位作者 朱兴全 周东辉 徐前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0-356,共7页
为探究不同发育时期弓形虫棒状体颈部蛋白5(Toxoplasma gondii rhoptry neck protein 5,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其毒力的相关性,本试验以Ⅱ型弓形虫PRU虫株作为研究对象,以弓形虫管家基因ACT1作为内参基因,分别对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设... 为探究不同发育时期弓形虫棒状体颈部蛋白5(Toxoplasma gondii rhoptry neck protein 5,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其毒力的相关性,本试验以Ⅱ型弓形虫PRU虫株作为研究对象,以弓形虫管家基因ACT1作为内参基因,分别对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各基因建立标准曲线,确定二者扩增效率的一致性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对弓形虫4个不同发育时期(速殖子、缓殖子、未孢子化卵囊及孢子化卵囊)中TgRON5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TgRON5基因在弓形虫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孢子化卵囊表达水平最高,未孢子化卵囊次之,速殖子较低,缓殖子最低,表明RON5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与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侵袭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阐明TgRON5蛋白参与弓形虫入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棒状体颈部蛋白5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先梅 吴甲佳 +2 位作者 李祎 刘群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0-676,共7页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羊体内一种常见寄生虫,多寄生于羊横纹肌内形成包囊,导致羊肉大量废弃,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尝试筛选能有效诊断住肉孢子虫感染的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及质谱分析筛选到巨型住肉孢子...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羊体内一种常见寄生虫,多寄生于羊横纹肌内形成包囊,导致羊肉大量废弃,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尝试筛选能有效诊断住肉孢子虫感染的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及质谱分析筛选到巨型住肉孢子虫候选诊断抗原烯醇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两侧翼未知序列并表达重组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印迹对该蛋白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为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SgENO),克隆得到1 181 bp的基因并获得重组蛋白rSgENO。对rSgENO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其与其他顶复亚门原虫的烯醇酶氨基酸相似性均较高(71%~92.1%),且能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交叉反应性。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后期评价发现该重组蛋白与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性,不能用于羊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诊断,但有成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肉孢子虫 烯醇酶 重组蛋白 交叉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交叉反应抗原MIC7A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力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慧娴 陈雅婕 +3 位作者 王先梅 王丽芳 刘群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00-2306,共7页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顶复亚门原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基于交叉反应抗原产生的。本研究旨在表达并鉴定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反应抗原TgMIC17A,通过将其应用于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顶复亚门原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基于交叉反应抗原产生的。本研究旨在表达并鉴定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反应抗原TgMIC17A,通过将其应用于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评估该抗原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感染产生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对TgMIC17A进行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通过免疫印迹试验鉴定其反应原性和交叉反应性。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测定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评价其免疫原性。二免后,分别用1×10^(3)个弓形虫Pru速殖子、1.5×10^(7)个新孢子虫Nc1速殖子攻虫,对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率进行监测,并在攻虫30 d后检测各组存活小鼠的脑荷虫量,评价TgMIC17A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rTgMIC17A可以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阳性血清识别,相较于未免疫组小鼠,免疫组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P<0.01),且感染弓形虫或新孢子虫的脑荷虫量均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TgMIC17A,鉴定其为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交叉反应抗原。该抗原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反应,并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感染产生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可以为弓形虫和新孢子虫共感染的防治,以及筛选具有交叉免疫保护力的重组疫苗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17A 弓形虫 新孢子虫 交叉反应抗原 交叉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免疫小鼠对新孢子虫感染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凌慧芳 潘德桐 +3 位作者 许建海 李木子 刘群 刘晶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了研究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探究弓形虫PRU(Ⅱ型)、VEG(Ⅲ型)虫株免疫对新孢子虫Nc-1虫株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分别用PRU和VEG免疫小鼠,3周后用Nc-1虫株大剂量攻虫,对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 为了研究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探究弓形虫PRU(Ⅱ型)、VEG(Ⅲ型)虫株免疫对新孢子虫Nc-1虫株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分别用PRU和VEG免疫小鼠,3周后用Nc-1虫株大剂量攻虫,对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体重和死亡情况进行监测。30 d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2种寄生虫的抗体效价与新孢子虫脑荷虫量,评价弓形虫PRU、VEG虫株与新孢子虫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血清中同时存在针对新孢子虫及弓形虫的抗体,与未免疫弓形虫组相比小鼠的新孢子虫脑荷虫量明显下降(P<0.05)。表明弓形虫与新孢子虫之间存在交叉抗原,弓形虫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对新孢子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新孢子虫 交叉抗原 交叉保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分泌蛋白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爽 刘群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88,共4页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机会性病原,专性细胞内寄生,几乎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及人类,危害严重。弓形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主要有2种存在形式,即速殖子和缓殖子,缓殖子外被囊壁,以包囊形式存在[1]。速殖子的入侵、增...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机会性病原,专性细胞内寄生,几乎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及人类,危害严重。弓形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主要有2种存在形式,即速殖子和缓殖子,缓殖子外被囊壁,以包囊形式存在[1]。速殖子的入侵、增殖和逸出是弓形虫传播必不可少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出现异常都不能使其正常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分泌蛋白 速殖子 危害严重 中间宿主 缓殖子 转运机制 人兽共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