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孙传清 姜廷波 +3 位作者 陈亮 吴长明 李自超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1-649,共9页
以培矮 64s、 10 8s、N4 2 2 s、L S2 s等 4个两系不育系为母本 ,以韩国籼、中国南方的早中籼 (简称中国籼 )、东北粳 (分东北普通粳和粳杂恢复系 )、华北粳、非洲粳、美国粳等 6个生态型的 4 7个育成品种为父本 ,按照 NC- 设计 ,配制 ... 以培矮 64s、 10 8s、N4 2 2 s、L S2 s等 4个两系不育系为母本 ,以韩国籼、中国南方的早中籼 (简称中国籼 )、东北粳 (分东北普通粳和粳杂恢复系 )、华北粳、非洲粳、美国粳等 6个生态型的 4 7个育成品种为父本 ,按照 NC- 设计 ,配制 188个组合。在所配的组合类型中 ,N4 2 2 s/中国籼单株粒重最高 ,其次是 N4 2 2 s/韩国籼、培矮 64s/东北粳、 10 8s/中国籼 ,这些组合类型均为籼粳亚种间的组合 ,说明亚种间巨大的杂种优势。不同组合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 ,与中国南方的早中籼和韩国育成籼稻品种配组的 F1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东北粳杂恢复系、美国稻配组的 F1在穗粒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与非洲粳配组的 F1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华北粳在穗数和穗粒数上处于中间型 ,推测中国籼和韩国籼可能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 ,美国稻和东北粳具有粒数的优势基因 ,非洲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比较 4个不育系配组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 ,培矮 64s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培矮 64s、 N4 2 2 s和 10 8s在穗粒数上均具有优势 ,而 LS2 s在千粒重上明显的优势。杂种优势与双亲籼粳分化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超亲优势与双亲的籼粳分化关系明显 ,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优势 籼粳分化 不育系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2
2
作者 曹廷杰 谢菁忠 +9 位作者 吴秋红 陈永兴 王振忠 赵虹 王西成 詹克慧 徐如强 王际睿 罗明成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为了解河南省近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Illumina 90k i 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该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 661/... 为了解河南省近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Illumina 90k i 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该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 661/81 587),多态性标记在基因组间分布呈现B〉A〉D。96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两两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19,变幅为0.552-0.998,且94.3%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52-0.812之间;按UPGMA法将96个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综合SNP和系谱分析,近10年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在育种中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种质资源,拓宽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遗传多样性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Ⅴ.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崔国惠 倪中福 +2 位作者 吴利民 李元清 孙其信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9,共5页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小麦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5 位作者 李焕朝 杨联松 张德泉 白一松 胡兴明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6期697-700,704,共5页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由RAPD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F1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F1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 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则达极显著相关。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克服甘薯近缘三倍体杂种2n花粉系与甘薯杂交低结实性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侯利霞 李惟基 +3 位作者 周海鹰 季卫 刘庆昌 陆漱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甘薯品种与三倍体种间杂种2n花粉系杂交,用4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克服其低结实性,首次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植株.观察上述杂交的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卵细胞受精,胚发育及种子形成的过程,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 甘薯品种与三倍体种间杂种2n花粉系杂交,用4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克服其低结实性,首次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植株.观察上述杂交的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卵细胞受精,胚发育及种子形成的过程,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各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实率,其中以配方100mg/L NAA++50mg/L 6-BA和30mg/L6-BA+20mg/L 2,4-D的效果最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发育和延长子房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甘薯 种间杂种 2N花粉 低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与无融合生殖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属间杂种F_1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建伟 孙其信 孙振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1-277,共7页
Elymus rectisetus( Nees in L ehm ) A.L 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 ( 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2 n=6x=4 2 ,AABBDD)为母本 ,以E.rectisetus( 2 n=6x=4 2 ,SSYYWW)为父本... Elymus rectisetus( Nees in L ehm ) A.L 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 ( 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2 n=6x=4 2 ,AABBDD)为母本 ,以E.rectisetus( 2 n=6x=4 2 ,SSYYWW)为父本进行杂交 ,经过幼胚拯救获得了属间杂种 F1。杂种 F1分蘖力强 ,具有多年生习性 ,其形态特征偏向于父本。杂种 F1高度雄性不育 ,自交不结实。对杂种根尖体细胞的细胞学观察发现 ,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9x=63( SSYYWWABD) ,其中 2 1条来自普通小麦 ,4 2条来自 E.rectisetu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频率为 :2 2 .69 +16.15rod +3.0 1ring +0 .83 +0 .0 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杂种 F1及父本 E.rectisetus表现免疫 ,而母本Fukuhokomugi高度感染白粉病。上述杂种的获得为将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及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中转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融合生殖 小麦 属间杂交 形态学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罗林广 王新望 罗绍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45-54,共10页
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PCR、RAPD、AFLP和SSRs等,均主要用于辅助育种。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系统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 遗传标记主要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种类型。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PCR、RAPD、AFLP和SSRs等,均主要用于辅助育种。本文较详尽地介绍了遗传标记系统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并着重探讨了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种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遗传标记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 被引量:41
8
作者 曹廷杰 陈永兴 +4 位作者 李丹 张艳 王西成 赵虹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72-1182,共11页
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分别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区域和预备试验参试材料908份(2009—2013年度)和412份(2009—2012年度)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关抗病基因... 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分别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区域和预备试验参试材料908份(2009—2013年度)和412份(2009—2012年度)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关抗病基因的分布。结果显示,抗E09的材料占21.9%(199/908),抗E20的材料占9.5%(39/412),同时抗E09和E20的材料仅占3.6%(15/412)。在908份供试材料中,580份含有1BL/1RS,占63.9%,含Pm8或新的1RS来源抗白粉病基因;另有2份材料含6AL/6VS来源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21,8份可能携带Pm2,2份可能含有Pm4a;有6份材料可能含有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表明河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依然含有对我国白粉菌菌系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但抗源遗传基础较窄,部分已经或正在丧失抗性,应加快引进和利用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冬麦区与黄淮北片优良小麦品种(系)耐热性评价 被引量:27
9
作者 耿晓丽 张月伶 +8 位作者 臧新山 赵月 张金波 尤明山 倪中福 姚颖垠 辛明明 彭惠茹 孙其信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81,共10页
为筛选小麦耐热种质资源,在开花后15d开始覆盖塑料大棚,模拟高温胁迫,对来自我国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北片主推的53个小麦品种(系)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容重热感指数、几何平均产量进行分析,并以耐热品种TAM107为对照,结合苗期细胞膜热稳定性... 为筛选小麦耐热种质资源,在开花后15d开始覆盖塑料大棚,模拟高温胁迫,对来自我国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北片主推的53个小麦品种(系)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容重热感指数、几何平均产量进行分析,并以耐热品种TAM107为对照,结合苗期细胞膜热稳定性对参试材料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三年(2008-2011)试验中,千粒重热感指数均小于1的品种(系)有9个(05CA306、京冬8号、邯6228、衡6632、农大3492、农大3432、济麦19、农大212和衡4399),容重热感指数均小于1的品种(系)有8个(衡观216、农大3492、农大413、京冬8号、山农2149、农大212、衡6632和济麦19)。依据参试品种(系)在3年的几何平均产量及热感指数的结果,农大212、农大3492、京冬8号、济麦19、衡6632、农大413、山农2149和衡观216可作为耐热高产品种(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利用细胞膜热稳定性筛选出44个苗期耐热性好的品种(系)。综合细胞膜热稳定性法及田间评价结果,农大212、衡6632、农大3492、济麦19、农大413、山农2149和衡观216为耐热性较好的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热感指数 几何平均产量 细胞膜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的改良 被引量:56
10
作者 孔繁玲 姜保功 +5 位作者 张群远 杨付新 李如忠 刘永平 赵素兰 郭腾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 (株铃数、铃重、衣分 )上的遗传改良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 10个代表性品种 2年 5点的试验资料和 30多年的区域试验...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 (株铃数、铃重、衣分 )上的遗传改良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 10个代表性品种 2年 5点的试验资料和 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量潜力以每年 8.0 0 kg/ hm2的速度增长 ,1950~ 1994年间皮棉单产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16.14kg/ hm2 ,品种改良的实际贡献在 30 %以上 ;近期育成的品种比早期品种产量提高 68.69% ,株铃数提高 2 .4个 /株 ,衣分提高 5% ,铃重变化不明显 ;现在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株铃数和衣分来实现 ;在不同的育种阶段 ,产量组分 (铃数、铃重、衣分 )对产量的贡献不同 ,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建国以来黄淮棉区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的变化。在产量与产量组分性状关系中 ,铃重、株铃数和衣分的负相关已逐步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 ,需通过创造新的遗传群体等途径来解决。本文还就研究品种遗传改良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种 遗传改良 产量 株铃数 铃重 衣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倪中福 张义荣 +2 位作者 梁荣奇 刘广田 孙其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5-151,共7页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 6个春小麦品种 (系 )及北方冬麦区的 17个冬小麦品种 (系 ) 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2 3个微卫星引物在 2 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 6 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 本研究采用微卫星 (SSR)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 6个春小麦品种 (系 )及北方冬麦区的 17个冬小麦品种 (系 ) 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2 3个微卫星引物在 2 3份材料间共扩增出 6 5个等位基因 ,平均每个引物为 2 .9个。分析发现 ,冬小麦群体内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 (6 0个 )及平均遗传距离 (0 .4 5 0 4 )明显高于春小麦 (48个和 0 .344 9) ,说明冬小麦较春小麦群体内存在更大的遗传差异 ,但总体来看 ,我国普通小麦 D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较小 ,遗传基础狭窄 ,其中以 1D染色体最为突出 ,平均每个引物仅扩增出 2个等位基因。本文对拓宽我国普通小麦 D染色体组遗传基础的策略及方法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染色体组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分析玉米杂交种纯度(英文)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庆 薛卫青 +3 位作者 马晗煦 李军会 孙宝启 孙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59-264,共6页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定量偏最小二乘法对先玉335杂交种纯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将不同年份和来源的杂交种和其母本种子粉碎后混合,按0.5%的梯度获得纯度80~100%范围内的样本123份(每梯度按年份和来源设置3个重复)后采集光谱。结果表...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定量偏最小二乘法对先玉335杂交种纯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将不同年份和来源的杂交种和其母本种子粉碎后混合,按0.5%的梯度获得纯度80~100%范围内的样本123份(每梯度按年份和来源设置3个重复)后采集光谱。结果表明:采用散射校正预处理,4000~8000cm-1光谱范围时建模效果较适宜(建模集∶检验集=3∶1),建模集内部交叉决定系数达96.06%,校正标准差1.18%,平均相对误差1.03%;检验集的决定系数均达到95.02%,校正标准差1.28%,平均相对误差1.12%。采用不同比例的建模样品和检验样品时,建模集和检验集的决定系数均在94%以上,证明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测定玉米杂交种纯度的可行性以及所建模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最小二乘法 模型 玉米杂交种 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孙传清 李自超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以 12 2份野生稻和 75份栽培稻在 4 4个 RFL 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 ,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 ,按原始样本的 50 %、 2 0 %和 10 % ,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 ,用多态位点数 ( Np)、等位基因数 ( Na)、基因型数 ... 以 12 2份野生稻和 75份栽培稻在 4 4个 RFL 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 ,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 ,按原始样本的 50 %、 2 0 %和 10 % ,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 ,用多态位点数 ( Np)、等位基因数 ( Na)、基因型数 ( Ng)及平均基因多样性 ( Hs)等参数 ,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初级核心样本的 Np、 Na和 Ng分别达到原始样本的 90 %、 90 %和 80 %以上。次级核心样本的Np、 Na、 Ng仍分别可达原始样本的 90 %、 80 %和 75%。核心样本的 Np可达原始样本的 90 % ,而 Na和 Ng下降幅度大 ,分别相当于原始样本的 65%和 55%。无论哪一级核心样本 ,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幅度比野生稻小。比较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表明 ,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核心样本比分组随机法更能保持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FLP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普通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 等位基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CR技术鉴别普通小麦Glu-1位点的某些等位基因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辉 刘志勇 +1 位作者 李保云 刘广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4-737,共4页
Glu- 1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与普通小麦的烘烤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利用根据 Glu- Dly位点的基因序列设计的一对引物 ,通过 PCR技术 ,可以准确鉴别等位基因的变异 Glu- Dly10和 Glu- Dly12 ,同时还可以初步鉴定 Glu- B1位点的等位基因变... Glu- 1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与普通小麦的烘烤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利用根据 Glu- Dly位点的基因序列设计的一对引物 ,通过 PCR技术 ,可以准确鉴别等位基因的变异 Glu- Dly10和 Glu- Dly12 ,同时还可以初步鉴定 Glu- B1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 Glu- Blh(14+1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技术 鉴别 等位基因 普通小麦 GLU-1位点 烘烤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玉米杂交种纯度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艳艳 朱丽伟 +3 位作者 李军会 王建华 孙宝启 孙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1-664,共4页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对农大108玉米杂交种的纯度进行了鉴别研究,实验采用农大108杂交种子与母本178种子各100粒进行单粒光谱扫描(建模集与检验集比例为3:1),结果表明:透射孔直径为3mm时,所建模型平均鉴别率为99....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对农大108玉米杂交种的纯度进行了鉴别研究,实验采用农大108杂交种子与母本178种子各100粒进行单粒光谱扫描(建模集与检验集比例为3:1),结果表明:透射孔直径为3mm时,所建模型平均鉴别率为99.82%,显著高于透射孔直径为4.5mm时所建模型的鉴别率90.96%;采用胚乳面一次光谱、胚面两次平均光谱、胚乳面两次平均光谱和四次平均光谱进行建模,其平均鉴别率差异不显著,检验集平均鉴别率均达到99%左右,略高于胚面一次光谱;选择透射孔径3.0mm,4 000~8 000cm-1光谱范围,种子胚乳面单次光谱所建立的农大108玉米杂交种的种子纯度鉴定模型的建模集和检验集的鉴别率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玉米种子 纯度 单粒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三种硬实种子无损鉴定(英文)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丽伟 黄艳艳 +3 位作者 王庆 马晗煦 孙宝启 孙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37-242,共6页
为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鉴定种子硬实特性上的普遍性,该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大豆、苦豆子和决明子单粒种子硬实特性的定性分析模型,每种种子均选择120粒种子进行近红外定性分析,种子分为建模集、检验集2组,建模集8... 为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鉴定种子硬实特性上的普遍性,该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大豆、苦豆子和决明子单粒种子硬实特性的定性分析模型,每种种子均选择120粒种子进行近红外定性分析,种子分为建模集、检验集2组,建模集80粒,检验集40粒,各组中硬实与非硬实种子的比例为1:1,比较了光谱重复次数、光谱范围以及不同建模样品的建模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平均光谱所建模型的鉴别率优于单次光谱;大豆采用4000~5000cm-1光谱范围,矢量校正预处理,主成分为8时,建模集与检验集鉴别率均在85%以上;决明子采用4000~8000cm-1光谱范围,一阶导数预处理,主成分为4时,模型建模集与检验集鉴别率均在90%左右;苦豆子采用4000~8000cm-1光谱范围,二阶导数预处理,主成分为8时,模型的建模集与检验集鉴别率均在9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单粒种子硬实特性的判断,有助于硬实机理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种子 技术 大豆 苦豆子 决明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82
17
作者 张群远 孔繁玲 +2 位作者 廖琴 杨付新 王磊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6,共6页
从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区域试验的试验评价和品种评价的体系,并 对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作了概述和比较,指出了其中尚待解决的难点,同时论述了区域试验中应 注意的问题。表1,参29。
关键词 作物 品种区域试验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金波 严勇亮 +4 位作者 王小波 路子峰 肖菁 彭惠茹 丛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8-426,共9页
【目的】研究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规律,提高小麦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春小麦90K芯片开展新疆春小麦育成种亲缘关系分... 【目的】研究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规律,提高小麦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春小麦90K芯片开展新疆春小麦育成种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新疆春小麦育成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2.005,变幅为1.902~2.18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穗粒数与育种年代呈极显著正相关。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主要是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杂交辐射诱变育种、引种3种方式。利用小麦90K芯片将新疆春小麦育成种划分为3个类群,显示了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论】新疆春小麦育种遗传基础薄弱、遗传多样性逐渐散失,新疆小麦育种应加强资源收集与利用,扩大育种亲本选择,提高品种变异的丰度和广度,以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聚合育种,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90K芯片 遗传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Ⅱ.纤维品质性状的改良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姜保功 孔繁玲 +5 位作者 张群远 杨付新 李如忠 刘永平 万振元 郭腾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8-535,共8页
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的 10个代表性棉花品种的 2年 5点试验和 1973~ 1996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研究我国黄淮棉区自 50年代以来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结果表明 ,建国 4 0多年来 ,该棉区棉花纤维品质育种取得了较... 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的 10个代表性棉花品种的 2年 5点试验和 1973~ 1996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研究我国黄淮棉区自 50年代以来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结果表明 ,建国 4 0多年来 ,该棉区棉花纤维品质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品种的增产潜力以每年 8kg/hm2 增长的同时 ,纤维强度约提高了 2 .35CN/dtex,产量与强度之间的负相关由 - 0 .5633* * 降到 - 0 .2 0 89(不显著 ) ;绒长变化不显著 ,细度有变粗的趋势 ;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综合性状好的棉花品种 ,如中棉所 12号和中棉所 19号等 ,基本符合当前生产的要求。该棉区棉花品种纤维强度水平距棉纺业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今后育种需加大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的改良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群体的基础上 ,创造和扩大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 ,改进选择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遗传改良 纤维品质 黄淮棉区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花粉化学诱变快速创造特用玉米新种质 被引量:43
20
作者 赵永亮 宋同明 马惠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7-161,共5页
采用含有化学诱变剂EMS的石蜡油,直接处理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7922的成熟花粉,并结合M_2代突变基因的等位性测验,对花粉化学诱变创造特用玉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EMS处理浓度下,白色胚乳基因yl的诱变率平均为35.22%.,最高达到150.3... 采用含有化学诱变剂EMS的石蜡油,直接处理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7922的成熟花粉,并结合M_2代突变基因的等位性测验,对花粉化学诱变创造特用玉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EMS处理浓度下,白色胚乳基因yl的诱变率平均为35.22%.,最高达到150.38%.1.67×10^(-3)可作为EMS诱发yl基因突变的参考浓度.糖胚乳基因sul、糯胚乳基因wxl、脆胚乳基因btl和直链淀粉扩充基因ael的单基因诱突率分别为2.54×10^(-3)、l.09×10^(-3)、0.36×10^(-3)和 0.36×10^(-3).sul和wxl的诱变率至少是自然突变率的100~1000倍.由于发生的是点突变,得到的为原亲本自交系的等基因突变体,因此该技术在育种实践和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粉 化学诱变 特用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