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 被引量:53
1
作者 吕耀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8年第1期35-39,共5页
施入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外,其余大部分经径流、淋溶、农田排水等形式流失。畜禽养殖场所排废水中的氮素也主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氮素流入对水域的污染为非点源污染,主要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 施入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外,其余大部分经径流、淋溶、农田排水等形式流失。畜禽养殖场所排废水中的氮素也主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氮素流入对水域的污染为非点源污染,主要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过高等。解决途径是确定合理施肥量和平衡施肥,并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氮素 非点源污染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堆肥的生物化学变化特征及植物抑制物质的降解规律 被引量:60
2
作者 朴哲 崔宗均 苏宝林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6-209,共4页
采用现场堆肥制作过程中生化指标检测及种子发芽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温堆肥的生化变化特征及植物抑制物质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在堆肥制作中, pH和电导率较堆制前有所提高,且在持续高温阶段高于后期熟化阶段;纤维分解酶始终保持旺... 采用现场堆肥制作过程中生化指标检测及种子发芽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温堆肥的生化变化特征及植物抑制物质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在堆肥制作中, pH和电导率较堆制前有所提高,且在持续高温阶段高于后期熟化阶段;纤维分解酶始终保持旺盛的活性,堆制前、中、后期各出现一个峰;脲酶活性在堆制前期迅速上升,中后期基本趋于稳定;相反过氧化氢酶活性前期呈下降趋势,在中后期有所回升;在整个堆肥制作中,堆肥浸提液严重影响种子发芽,最终堆制结束时发芽率也没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高温堆肥 生物化学特征 植物抑制物质 降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方法的农业用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龚宇 王璞 王聪玲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33,共3页
农业用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指导进行合理开发、有效调控和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沧州地区的农业用水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农业用水资源综合评价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转化。结果表明:该地... 农业用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指导进行合理开发、有效调控和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沧州地区的农业用水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农业用水资源综合评价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转化。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用水资源综合状况不好(G=2.42),表现在水资源先天不足,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G1=1,供水G2=4.33)。加上用水水平不高(G3=3),环境和效益比较差(G4=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农业用水资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农业用水驱动因子及驱动贡献评估分析——以河北沧州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龚宇 王聪玲 王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共4页
针对河北省沧州地区农业用水紧张的现状与事实,采用投影寻踪回归方法,对造成这一事实的人为和自然因子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贡献权重为0.787 6∶0.212 4。自然因子中的降水、气温、自产水的贡献权重分别为0.119... 针对河北省沧州地区农业用水紧张的现状与事实,采用投影寻踪回归方法,对造成这一事实的人为和自然因子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贡献权重为0.787 6∶0.212 4。自然因子中的降水、气温、自产水的贡献权重分别为0.119 50、.060 5和0.032 3。在种植业内部,主要驱动因子是冬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灌溉用水,贡献权重分别为32.2%、6.8%、4.0%、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 驱动因子 驱动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农田作物栽培系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志敏 王树安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7-280,292,共5页
作物栽培过程中环境——作物——措施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田作物栽培系统”。笔者在文中对农田作物栽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信息与控制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作物 环境 措施 栽培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旺盛 杨斌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9-11,共3页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发展 农业商品化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草胺在禾本科草坪中的应用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善林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72-76,共5页
研究于 1998~ 2 0 0 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和北京郊区草坪基地进行 ,提出了乙草胺在禾本科草坪中安全应用的具体技术指标———使用时期 :早熟禾类、黑麦草类、高羊茅类幼苗出土生长至 3叶龄 ,3叶龄的株数达到 90 % ;使用量 :5 ... 研究于 1998~ 2 0 0 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和北京郊区草坪基地进行 ,提出了乙草胺在禾本科草坪中安全应用的具体技术指标———使用时期 :早熟禾类、黑麦草类、高羊茅类幼苗出土生长至 3叶龄 ,3叶龄的株数达到 90 % ;使用量 :5 0 %乙草胺 0 .0 90 g/m2 ;处理方式 :喷雾处理 ;草坪草与处理药层的垂直距离 :1.5cm。处理后的过度喷灌会造成药害 ,草坪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禾本科草坪 应用技术 土壤处理剂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作物柳枝稷栽培技术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楠 谢光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7期43-43,51,共2页
介绍了能源作物柳枝稷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内容,以期为柳枝稷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能源作物 柳枝稷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利-甲哌鎓复配剂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建民 董学会 +3 位作者 何钟佩 胡晓军 段留生 李召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83-88,共6页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乙烯利 -甲哌复配剂 ,能起到改善株型结构、促进同化物分配转运和提高产量的综合效果。具体表现为 :1)增加气生根数和根系干重 ;2 )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茎粗 ,降低株高和穗位高 ,提高茎粗系数 ;3)促进灌浆初...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乙烯利 -甲哌复配剂 ,能起到改善株型结构、促进同化物分配转运和提高产量的综合效果。具体表现为 :1)增加气生根数和根系干重 ;2 )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茎粗 ,降低株高和穗位高 ,提高茎粗系数 ;3)促进灌浆初期同化物向根系分配、灌浆中期在地上部营养器官内积累、灌浆后期向产量器官转运 ,并有利于玉米提早成熟 ;4 )提高双穗率、增加穗数 ,减少秃尖、增加行粒数 ,显著提高玉米单产。上述结果表明 ,乙烯利 -甲哌复配剂能起到防止倒伏、提早成熟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利 甲哌鎓 复配剂 夏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K-6对大豆株型、产量及其生理基础的调控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海峰 张明才 +3 位作者 翟志席 何钟佩 段留生 李召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7-292,共6页
以中黄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利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为调节手段,研究大豆株型、产量品质的形成及其生理基础。试验于分枝期叶面喷施SHK-6,结果表明:1)促进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粒数和产量... 以中黄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利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为调节手段,研究大豆株型、产量品质的形成及其生理基础。试验于分枝期叶面喷施SHK-6,结果表明:1)促进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粒数和产量,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2)修饰株型。显著降低结荚高度,有效延缓了处理后3—4个节间的伸长,促进了上部节间的伸长;3)显著改善了叶片生理功能,如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硝态氮、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明显提高;4)显著提高了根系生理活性,如显著提高根系活力、伤流量、伤流中的硝态氮、氨态氮、速效磷的含量。SHK-6可以通过塑造株型,改善叶片和根系生理功能,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 大豆 株型 产量 根系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水灌溉和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旗叶某些光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9
11
作者 张其德 张建华 +1 位作者 刘合芹 李建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4-29,共6页
用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研究了限水灌溉和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不同品种旗叶某些光合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总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 ,与春后不浇水和所有肥料作底肥的处理相比 ,春后浇两水 (拔节和灌浆水 )和一部分尿素 (150kg/hm2 )用... 用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研究了限水灌溉和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不同品种旗叶某些光合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总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 ,与春后不浇水和所有肥料作底肥的处理相比 ,春后浇两水 (拔节和灌浆水 )和一部分尿素 (150kg/hm2 )用作拔节肥有利于 76选系 ,尤其是 4 0 4 1提高旗叶的PSⅡ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 ,光化学猝灭系数 (qN)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而降低非辐射能量耗散。但是 ,春后浇两水和部分尿素作拔节肥并不改善抗旱品种山农 4 5的光合功能。文中讨论了减少冬小麦春后的灌溉次数和全部肥料作为底肥施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旗叶 浇水 施肥方式 光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的光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施生锦 黄彬香 王志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0-11,共2页
试验研究了小麦灌浆期各光合器官光合性能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在 1天中最大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旗叶 >穗梗 (穗下节间 ) >芒 >叶鞘 >去芒穗。小麦非叶光合器官 (穗、鞘和穗梗 )在灌浆期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 试验研究了小麦灌浆期各光合器官光合性能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在 1天中最大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旗叶 >穗梗 (穗下节间 ) >芒 >叶鞘 >去芒穗。小麦非叶光合器官 (穗、鞘和穗梗 )在灌浆期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1天中特别是下午非叶光合器官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而旗叶光合速率在下午下降很快。叶片、穗梗和叶鞘光补偿点相近 ,但穗光补偿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器官 光合性能 灌浆期 光合速率 叶片 穗梗 叶鞘 光补偿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水田农用化学品投入水平及分析——以湖北湖南农户调查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季 靳乐山 +1 位作者 崔玉亭 韩纯儒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3-336,344,共5页
利用农户调查及统计资料对南方水田地区农用化学品投入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揭示了农户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形以及目前有关农用化学品数据收集及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完善和实施有关化学品使用的普查、监测制度体系及相关政策。
关键词 水田 化学投入 农用化学品 投入水平 湖北 湖南 农户调查 农用化学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苋菜、马唐出土对温度、水分的反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善林 倪汉文 张丽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58-61,共4页
本研究于1995~1997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完成。研究结果表明: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苋菜(Am aranthusretroflexus)室内出土的温度极限点:最低温度5℃,最高4... 本研究于1995~1997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完成。研究结果表明: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苋菜(Am aranthusretroflexus)室内出土的温度极限点:最低温度5℃,最高40℃,适宜温度是30~35℃。5~50℃温度段内,在相邻温度间杂草出土率显著变化的段是20~25℃和35~40℃,出土最快的温度是40℃;这两种杂草出土的水分极限点是20% ,适宜水分是80% ,20% ~100% 含水量段内,在相邻的水分含量间杂草出土率显著变化段是40% ~60% ,出土最快的水分含量是100% 。温度和水分在对苋菜和马唐出土的作用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温度 水分 苋菜 蔬菜 除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15
作者 李建民 王璞 +1 位作者 周殿玺 兰林旺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23-26,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总耗水量明显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相应减少;随总耗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生育后期耗水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当灌水量相同时,灌水越早的处理耗水量越多。不同的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结构与产量有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总耗水量明显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相应减少;随总耗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生育后期耗水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当灌水量相同时,灌水越早的处理耗水量越多。不同的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结构与产量有显著影响,起身水主要增加穗数,拔节水显著增加穗粒数,而孕穗期或开花期灌水对提高千粒重有明显作用;1水以孕穗期,2水以拔节期和开花期,3水以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水效果最佳。适当控制开花前耗水量,增加开花后耗水量,有利于增加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耗水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除草剂莎稗磷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丽 倪汉文 +1 位作者 张文吉 李善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74-79,共6页
环境条件影响莎稗磷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和含水量的增加 ,莎稗磷降解速度加快 ,在温度为 2 0、30和 4 0℃下 ,经过 10 d,莎稗磷的降解率分别为10 .4 %、2 6 .7%和 37.6 % ;在相对含水量为 30 %~ 110 %的土壤中 ,15... 环境条件影响莎稗磷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和含水量的增加 ,莎稗磷降解速度加快 ,在温度为 2 0、30和 4 0℃下 ,经过 10 d,莎稗磷的降解率分别为10 .4 %、2 6 .7%和 37.6 % ;在相对含水量为 30 %~ 110 %的土壤中 ,15d后莎稗磷降解 4 5.0 %~ 6 8.4 %。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莎稗磷的降解 ,在有机质含量为 3.35%和 0 .55%的两种土壤中 ,莎稗磷的半衰期分别为 11d和 15d。莎稗磷在碱性土壤中比在酸性土壤中降解快 ,在偏酸性 (p H值为 6 .0 1)土壤中的半衰期为 2 2 d,在偏碱性 (p H值为 7.98)土壤中半衰期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条件 莎稗磷 降解 除草剂 农药残留 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和干旱条件下狗尾草对三种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善林 韩烈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4-37,共4页
于 1994~ 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完成此项研究 ,目的是确立在恶劣环境中草坪除草的策略 .在早熟禾 (Poaspp .)、黑麦草 (Loliumspp .)和高羊茅 (Festucaspp .) 3种草坪草生长至 (10± 1)cm时设置高温干旱胁迫 ,7d内生长... 于 1994~ 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完成此项研究 ,目的是确立在恶劣环境中草坪除草的策略 .在早熟禾 (Poaspp .)、黑麦草 (Loliumspp .)和高羊茅 (Festucaspp .) 3种草坪草生长至 (10± 1)cm时设置高温干旱胁迫 ,7d内生长高度增长继续 ,而 7d后植株的生长量下降 .在狗尾草密度 10 0~ 2 0 0株 /m2 范围内 ,草坪草生长高度增长的幅度约是其它密度时的 2倍 .狗尾草密度 10 0~ 15 0株 /m2 范围内 ,3种草坪草在恶劣环境中高度生长增加达到极值 .三种草坪草的生长量在狗尾草密度 10 0~ 2 0 0株 /m2 范围内 ,降幅是其它密度时的 1/ 2 ,15 0株 /m2 密度中的草坪草降幅最低 .狗尾草在一定密度下对草坪草抵抗恶劣环境有协助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尾草 草坪草 干旱 高温 生长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冬小麦需水关键期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龚宇 花家嘉 +1 位作者 高桂芹 王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1,14,共5页
利用1957-2006年河北平原3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生长期内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和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冬小麦需水关键期和全生育期内降水特征和短期变化趋势。结果发现:3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各生育期降水变率都很大,自然降水不能满... 利用1957-2006年河北平原3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生长期内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和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冬小麦需水关键期和全生育期内降水特征和短期变化趋势。结果发现:3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各生育期降水变率都很大,自然降水不能满足生长需水,但3个区的缺水状况和今后短时期降水量有一定的差异。拔节一孕穗期平均缺水80.1~84.8mm,抽穗乳熟期平均缺水184.9-203.3mm,全生育期平均缺水362-388mm;近20年内除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全生育期进入降水偏少期外,其余2个生态区均进入降水偏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需水关键期 降水变化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混纺毛织品中羊毛的质量分数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晓薇 赵环环 +1 位作者 赵龙莲 严衍录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72-75,共4页
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定量分析羊毛/染色粘胶混合样中羊毛的质量分数,标样集中近红外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82;对待测样品检验结果:预测值变异系数CV为4.1%,令人满意。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快速的、非破坏性的定量... 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定量分析羊毛/染色粘胶混合样中羊毛的质量分数,标样集中近红外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82;对待测样品检验结果:预测值变异系数CV为4.1%,令人满意。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快速的、非破坏性的定量分析混纺织物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定量分析 羊毛 混纺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灌溉制度对土壤贮水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建民 王璞 +1 位作者 周殿玺 兰林旺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54-57,共4页
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播种时200cm土体总贮水量为619.6mm,有效贮水量为329.5mm。冬小麦播种~拔节期主要消耗0~100cm土层内土壤有效贮水;由于有效贮水能满足作物需水,因此拔节期不出现土壤水分亏缺。拔节~开花期对照(CK)耗水深度为200cm土... 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播种时200cm土体总贮水量为619.6mm,有效贮水量为329.5mm。冬小麦播种~拔节期主要消耗0~100cm土层内土壤有效贮水;由于有效贮水能满足作物需水,因此拔节期不出现土壤水分亏缺。拔节~开花期对照(CK)耗水深度为200cm土层,起身期灌1水(Ⅰ-1)处理为160cm,其他处理为130cm;至开花期CK和Ⅰ-1处理0~60cm土层内已呈现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开花~成熟期各处理200cm土体内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但主要供水层为0~130cm土层;冬小麦成熟期除春后起身~孕穗~灌浆期(Ⅲ-1)、拔节~开花~灌浆期(Ⅲ-2)灌3水和起身~拔节~开花~灌浆期(Ⅳ)灌4水处理外,大部分处理0~80cm或0~60cm土层内均呈明显的水分亏缺。随灌水次数或灌水量的增加,土壤贮水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土壤贮水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