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29
1
作者
徐尚起
崔思远
+2 位作者
陈阜
肖小平
张海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深入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CTS)、旋耕(RTS)和免耕(NTS)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土壤轻组组分(LF)和重组组分(HF)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CTS)、旋耕(RTS)和免耕(NTS)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土壤轻组组分(LF)和重组组分(HF)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中有机碳含量介于191.21~251.54gC·kg-1,fraction之间,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介于3.01~9.27gC·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11.84%~23.31%;耕作扰动导致土壤LF-OC的损失,而秸秆投入能够增加LF-OC;NTS处理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不利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RTS和CTS处理有利于有机碳增加,但LF-OC分解较快;CT处理则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流失。LF-OC与TOC变化相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4),且LF-O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比TOC更为剧烈,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灵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有机碳
密度分组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季稻区稻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
22
2
作者
卜洪震
王丽宏
+3 位作者
肖小平
杨光立
胡跃高
曾昭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6-832,共7页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土壤肥力与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双季稻区6种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共检...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土壤肥力与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双季稻区6种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共检测出了21种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类型,其中紫色土磷脂脂肪酸总量最高,达到107.05ngg-1干土,河沙泥磷脂脂肪酸含量最低,为59.75ngg-1干土。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及相互间的比值变化看,6种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6.7%,除C16:0外,大部分的非饱和脂肪酸和环式脂肪酸的变异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中反映出来,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含羟基的脂肪酸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类型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
24
3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3 位作者
王兆华
陶婷婷
陈阜
褚庆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6-903,共8页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水稻
产量差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
86
4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1 位作者
孔凡磊
范士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98,共6页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2.a,玉米的碳成本是0.08±0.02 kgCe/kg。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组成中,化肥占总量的61.76%,电能占25.03%,柴油占7.44%,种子占4.75%,农药占1.02%。同时,发现N肥的施用量和电能消耗量均与碳足迹有正相关性,种植规模与碳成本有负相关性。因此,构建节肥、节水及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是实现华北平原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制
碳足迹
碳成本
低碳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沙性栽培基质下柳枝稷根系生长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
7
5
作者
朱毅
侯新村
+2 位作者
武菊英
段留生
范希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研究柳枝稷根系各生长指标在粗沙土与河沙两种栽培基质上对不同梯度氮肥的响应,在PVC管内开展了柳枝稷氮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氮肥对不同土层柳枝稷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干重均有显著性影响(P<...
为研究柳枝稷根系各生长指标在粗沙土与河沙两种栽培基质上对不同梯度氮肥的响应,在PVC管内开展了柳枝稷氮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氮肥对不同土层柳枝稷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干重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粗沙土和河沙两种栽培基质中,在不同土层,柳枝稷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最大值分别出现在N3和N4处理下;根平均直径则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柳枝稷
粗沙土
河沙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被引量:
8
6
作者
杨再洁
陈阜
+1 位作者
史磊刚
文新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3-703,共11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及适应机制,选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代表品种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比较其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当前品种济麦22的产量显著高于上述...
为探讨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及适应机制,选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代表品种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比较其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当前品种济麦22的产量显著高于上述5个品种,产量的提高伴随着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显著提高,二者密切相关;在灌溉条件下,济麦22的产量比上述5个品种分别增加54.4%、39.4%、23.4%、18.9%和4.2%,花后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30.0%、15.9%、15.2%、9.8%和5.5%,气孔导度分别增加46.1%、35.9%、23.1%、7.3%和6.6%;在雨养条件下,济麦22的产量比这5个品种分别增加46.0%、37.6%、21.5%、18.8%和3.2%,花后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1.5%、29.1%、19.8%、11.2%和6.7%,气孔导度分别增加68.4%、48.7%、30.6%、10.7%和10.6%。与灌溉条件下相比,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但济麦22的降低幅度低于上述5个品种,表明当前品种的旗叶光合特性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较强。雨养条件下,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的产量分别比灌溉条件下降低6.6%、10.5%、10.3%、11.6%、10.8%和11.7%,济麦22的下降幅度最大,表明当前品种的产量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较强,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增产潜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品种演替
光合特性
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
29
1
作者
徐尚起
崔思远
陈阜
肖小平
张海林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基金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5B0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28
200903003)
文摘
为深入了解耕作方式对土壤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CTS)、旋耕(RTS)和免耕(NTS)4种耕作处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土壤轻组组分(LF)和重组组分(HF)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中有机碳含量介于191.21~251.54gC·kg-1,fraction之间,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介于3.01~9.27gC·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11.84%~23.31%;耕作扰动导致土壤LF-OC的损失,而秸秆投入能够增加LF-OC;NTS处理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不利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RTS和CTS处理有利于有机碳增加,但LF-OC分解较快;CT处理则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流失。LF-OC与TOC变化相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4),且LF-O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比TOC更为剧烈,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灵敏指标。
关键词
耕作
有机碳
密度分组
双季稻田
Keywords
tillage
organic carbon
soil density fractions
Double-Rice cropping field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季稻区稻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
22
2
作者
卜洪震
王丽宏
肖小平
杨光立
胡跃高
曾昭海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河北
农业
大学
农学
院
湖南省
农业
科
学院
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6-83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222
30871491)
+2 种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01
2006BAD02A15)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28)资助
文摘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有机质周转以及土壤肥力与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取双季稻区6种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共检测出了21种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类型,其中紫色土磷脂脂肪酸总量最高,达到107.05ngg-1干土,河沙泥磷脂脂肪酸含量最低,为59.75ngg-1干土。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及相互间的比值变化看,6种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6.7%,除C16:0外,大部分的非饱和脂肪酸和环式脂肪酸的变异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中反映出来,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含羟基的脂肪酸变异。
关键词
水稻
土壤类型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Keywords
Rice Soil typ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
分类号
S511.42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
24
3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王兆华
陶婷婷
陈阜
褚庆全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6-903,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118608)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和200903003)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关键词
南方稻区
水稻
产量差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因素
Keywords
Southern China
Rice
Yield gap
Phototherm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Climatic factors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
86
4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孔凡磊
范士超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98,共6页
基金
国家重要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10CB951502)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103001)
文摘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2.a,玉米的碳成本是0.08±0.02 kgCe/kg。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组成中,化肥占总量的61.76%,电能占25.03%,柴油占7.44%,种子占4.75%,农药占1.02%。同时,发现N肥的施用量和电能消耗量均与碳足迹有正相关性,种植规模与碳成本有负相关性。因此,构建节肥、节水及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是实现华北平原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制
碳足迹
碳成本
低碳农业
Keywords
wheat-maize cropping pattern
carbon footprint
carbon cost
low-carbon agriculture
分类号
S3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沙性栽培基质下柳枝稷根系生长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
7
5
作者
朱毅
侯新村
武菊英
段留生
范希峰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市
农
林科
学院
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
出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4,共7页
基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1102005
KJCX201101003
+1 种基金
KJCX20110300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QNJJ201019)
文摘
为研究柳枝稷根系各生长指标在粗沙土与河沙两种栽培基质上对不同梯度氮肥的响应,在PVC管内开展了柳枝稷氮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氮肥对不同土层柳枝稷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干重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粗沙土和河沙两种栽培基质中,在不同土层,柳枝稷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最大值分别出现在N3和N4处理下;根平均直径则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
氮肥
柳枝稷
粗沙土
河沙
根系
Keywords
Nitrogen fertilizer
Switchgrass
Gross sandy soil
Pure sand
Root.
分类号
S216.2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被引量:
8
6
作者
杨再洁
陈阜
史磊刚
文新亚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3-703,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951502)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1)资助
文摘
为探讨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及适应机制,选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代表品种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比较其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当前品种济麦22的产量显著高于上述5个品种,产量的提高伴随着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显著提高,二者密切相关;在灌溉条件下,济麦22的产量比上述5个品种分别增加54.4%、39.4%、23.4%、18.9%和4.2%,花后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30.0%、15.9%、15.2%、9.8%和5.5%,气孔导度分别增加46.1%、35.9%、23.1%、7.3%和6.6%;在雨养条件下,济麦22的产量比这5个品种分别增加46.0%、37.6%、21.5%、18.8%和3.2%,花后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1.5%、29.1%、19.8%、11.2%和6.7%,气孔导度分别增加68.4%、48.7%、30.6%、10.7%和10.6%。与灌溉条件下相比,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但济麦22的降低幅度低于上述5个品种,表明当前品种的旗叶光合特性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较强。雨养条件下,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的产量分别比灌溉条件下降低6.6%、10.5%、10.3%、11.6%、10.8%和11.7%,济麦22的下降幅度最大,表明当前品种的产量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较强,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增产潜力较高。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品种演替
光合特性
水分亏缺
Keywords
North China Plain
Winter wheat
Cultivar evolvement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Water deficiency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徐尚起
崔思远
陈阜
肖小平
张海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季稻区稻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卜洪震
王丽宏
肖小平
杨光立
胡跃高
曾昭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石全红
刘建刚
王兆华
陶婷婷
陈阜
褚庆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史磊刚
陈阜
孔凡磊
范士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8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两种沙性栽培基质下柳枝稷根系生长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朱毅
侯新村
武菊英
段留生
范希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杨再洁
陈阜
史磊刚
文新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