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国家大食物安全治理现代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龙文进 樊胜根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粮食安全观向大食物安全观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食物安全治理现代化既是保障国家大食物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食物安全治理实现了多方面突...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粮食安全观向大食物安全观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食物安全治理现代化既是保障国家大食物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食物安全治理实现了多方面突破:治理理念从传统粮食安全观向国际食物安全观转变;治理手段逐步走向法治化、市场化、多样化;治理范围从单一的生产环节扩展至农业食物系统全链条;治理主体更加强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协同互动。然而,当前我国大食物安全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统一的大食物安全治理框架、过度依赖宏观调控手段、各方参与度和信息透明度不足、考核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大食物安全内涵等。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大食物安全治理目标,建立更加系统性的治理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监测统计和考核体系,推进包容性决策促进多方参与,积极融入国际食物安全治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安全 治理现代化 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的理论构建与政策路径 被引量:11
2
作者 樊胜根 孟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5,F0002,176,共12页
农食系统是实现我国国民营养、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发展环境和国际市场变化复杂,为了更好地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挑战,实现国家多元发展目标,中国农食系统亟须转型。已有研究针对农食系统转... 农食系统是实现我国国民营养、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发展环境和国际市场变化复杂,为了更好地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挑战,实现国家多元发展目标,中国农食系统亟须转型。已有研究针对农食系统转型虽然局部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但都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和系统的研究方案。如何转型农食系统助力我国实现国家重大发展目标仍是难题。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农食系统转型的理论基础与框架、转型方案和路径、政策体系等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新形势下农食系统关注重点已从单一的粮食数量,转变为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粮食安全为基石、资源环境为约束、共同富裕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农食系统应以营养—农食—环境互相协调发展为核心,最大化三者的联合协调,同时最小化三者的制衡作用,向高质高效、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韧性、包容性的方向转型发展。在推动农食系统转型过程中,需要构建组织机构、支持补贴、科技研发、激励机制、全球合作等政策体系,更好地引导、推动和激励技术突破、组织创新、制度优化、行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与食物系统 粮食与食物安全 营养健康 绿色低碳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食物系统能源碳排放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向阳 张玉梅 +2 位作者 冯晓龙 樊胜根 陈志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5-542,共8页
尽管农业直接消耗能源带来的碳排放量有限,但农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整个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及其产生的碳排放不断增加,不容忽视。为了科学核算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量,本文基于1997—... 尽管农业直接消耗能源带来的碳排放量有限,但农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整个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及其产生的碳排放不断增加,不容忽视。为了科学核算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量,本文基于1997—2018年投入产出表和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核算了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中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和构成。该方法的优点是不仅核算了农业食物系统直接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而且估算了整个产业链由于使用中间投入品而带来的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使得核算更加全面。研究发现:2018年,农业食物系统的直接和间接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高达6.7亿t,远高于农业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1.0亿t)。1997—2018年,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与1997年的5.3亿t相比, 2018年增长26.4%,但其年均增长速率(1.1%)低于非农业食物系统6.3%,因此,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占中国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显著下降,从16.3%下降到6.4%。食品加工业是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中最主要排放来源, 2018年占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62.7%。由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农业食物系统能源活动中第二大排放来源;与农业相关的批发零售、运输仓储和餐饮等行业碳排放量及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应从产业链各环节减排、加快食品加工业低碳低耗发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助力实现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食物系统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被引量:15
4
作者 樊胜根 龙文进 孟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82,共15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现代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动能。对标世界农业强国,我国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包括部分农产品自给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现代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动能。对标世界农业强国,我国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包括部分农产品自给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低、粮食单产水平和农机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不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农业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竞争力和加工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布局有待优化。未来要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适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和劳动力队伍,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提升涉农企业的国际竞争和影响力,前瞻性谋划农业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农业 未来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灵活性的诸边谈判机制促进WTO改革研究
5
作者 韩承斌 王蕊 林发勤 《国际贸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当前,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全球经贸格局发生巨大变化,WTO的现行规则和机制也出现了不相匹配、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如WTO规则供给不足,在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未能有效覆盖等。我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 当前,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全球经贸格局发生巨大变化,WTO的现行规则和机制也出现了不相匹配、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如WTO规则供给不足,在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未能有效覆盖等。我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巨大,被众多国家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应当积极有为,密切关注WTO当前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我国可从诸边谈判模式入手,引入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的谈判机制,弥补现有多边谈判的局限性。在确保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同时,推动各方就新兴领域达成务实共识,从而增强WTO规则体系的适应性和覆盖范围。最终,通过多边和诸边机制的有机结合,助力WTO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全球化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边谈判 WTO改革 开放式诸边协定 多边贸易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蔬菜全产业链损失与浪费助力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余亚丽 穆月英 +1 位作者 张哲晰 薛莉 《蔬菜》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蔬菜的损失与浪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了减少蔬菜全产业链的损失与浪费,助力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对蔬菜的生产、产后处理、贮存、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与浪费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了全产... 蔬菜的损失与浪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了减少蔬菜全产业链的损失与浪费,助力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对蔬菜的生产、产后处理、贮存、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与浪费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了全产业链损失和浪费率高、产后处理环节损失严重、减损潜力巨大等蔬菜损失与浪费的特征,分析了自然灾害、相关基础设施不足、供需信息不对称、非标准化操作、消费者偏好、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等造成蔬菜损失与浪费的主要成因,阐述了蔬菜损失与浪费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梳理目前我国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所采用的主要举措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包括多方合力制定减少食物减损行动方案、强化监管推进全链条减损标准建设、总结试点经验形成示范推广、加强教育引导文明健康消费理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损失 浪费 产业链 食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参与农食系统转型的现实意义与关键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俞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7,共14页
一个理想的农食系统需要同时满足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可持续、包容性以及韧性等多重目标。作为关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农食系统在新时期面临气候变化、疫情疾病、贸易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转型迫在眉睫。重要农业... 一个理想的农食系统需要同时满足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可持续、包容性以及韧性等多重目标。作为关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农食系统在新时期面临气候变化、疫情疾病、贸易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转型迫在眉睫。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农业生产生活系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食系统的对话,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膳食营养理念和资源管理方法与农食系统结合,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农食系统转型方案,也有利于从方法论上完善农食系统研究体系。本文认为,重点应从风险韧性治理、公共资源治理、生态可持续治理三个关键领域,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参与农食系统转型,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农食系统转型 韧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基础、关键瓶颈与创新路径
8
作者 龙文进 杨锦涛 +1 位作者 田旭 樊胜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3,共17页
我国粮食主产区长期面临“产粮多、经济弱、财政穷”的发展困境,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旨在揭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逻辑,剖析当前利益补... 我国粮食主产区长期面临“产粮多、经济弱、财政穷”的发展困境,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旨在揭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逻辑,剖析当前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的理论缺陷与实践瓶颈,并提出推动粮食主产区经济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创新路径和政策建议。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源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目的是平衡粮食产销区之间的粮食安全责任,缩小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仍有待完善,补偿标准缺乏科学的测算方法;在实践层面,中央纵向补偿力度有待加强,主销区在承担粮食安全责任方面存在明显缺位,补偿机制的空间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构建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综合补偿体系,科学测算与完善补偿标准,明确资金使用机制,并动态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销区 利益补偿 粮食安全 食物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可持续健康膳食发展思考 被引量:15
9
作者 夏佳钰 樊胜根 +4 位作者 丁心悦 陈志钢 冯晓龙 孟婷 张玉梅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27,共8页
膳食对居民营养健康、资源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居民可持续健康膳食发展,对支持实现“健康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可持续健康膳食的概念形成过程、代表性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 膳食对居民营养健康、资源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居民可持续健康膳食发展,对支持实现“健康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可持续健康膳食的概念形成过程、代表性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进一步从营养健康、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阐明了可持续健康膳食的国际共识;分析了中国居民膳食现状,重点讨论了膳食相关的营养健康问题、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建议,提出膳食可持续健康优化方案、精确指导各地居民饮食,多措并举干预引导膳食转变、培养居民可持续健康食物消费行为,坚持生产和消费协同发展、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供给体系,以此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居民营养失衡与环境退化双重挑战,完善国家食物政策制定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 营养健康 可持续 农业食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谁来种粮”难题: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与路径 被引量:21
10
作者 周晓时 樊胜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4-60,共7页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破解“谁来种粮”难题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农业机械化在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嵌入新的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率等方面发挥了重...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破解“谁来种粮”难题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农业机械化在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嵌入新的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仍然受到区域差异、作物差异以及装备结构不均衡的制约。为了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通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高非主粮作物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以及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进而破解“谁来种粮”的时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劳动力转移 粮食安全 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保护主义全球蔓延的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发勤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3-97,共5页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冲击,世界粮食价格高企不下,多国纷纷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等政策措施,粮食保护主义成为逆全球化思潮的新表现并迅速在全球蔓延。粮食保护主义在全球蔓延严重扰乱了全球粮食贸易...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冲击,世界粮食价格高企不下,多国纷纷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等政策措施,粮食保护主义成为逆全球化思潮的新表现并迅速在全球蔓延。粮食保护主义在全球蔓延严重扰乱了全球粮食贸易秩序,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并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饥饿和贫困问题。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承担起并积极呼吁维护世界自由贸易秩序和国际分工合作秩序的大国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保护主义 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食物观引领农食系统转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被引量:32
12
作者 樊胜根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第4期10-12,共3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观为什么提出、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新要求、如何践行,对于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现代化 安全根基 食物消费需求 人民至上 多元化 新形势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数字化转型、融资约束与贷款企业绩效 被引量:27
13
作者 贾雅茹 陈俞全 郭沛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6,共15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整个金融体系,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选取2008—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年度匹配数据,考察银行数字化转型对贷款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果。研...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整个金融体系,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选取2008—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年度匹配数据,考察银行数字化转型对贷款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绩效水平提升;缓解融资约束是银行数字化影响贷款企业绩效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银行数字化对贷款企业绩效的影响会由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企业股权性质和所处区域不同而产生差异化表现。不仅从新视角理解银行数字化影响贷款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而且为政府更好地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数字化转型 融资约束 企业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44
14
作者 樊胜根 高海秀 +1 位作者 冯晓龙 王晶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食系统 可持续 营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