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涉农高校普通化学课程比较与新农科背景下纯英文授课的初步探索和实践——以中国农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办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云飞 张莉 +2 位作者 杜凤沛 吴晓蒙 王红梅 《大学化学》 CAS 2022年第8期171-178,共8页
以中国农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办学为契机,对中美涉农高校普通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讨,并分享了笔者团队在纯英文授课中的初步探索实践与心得体会,力求打造一套兼具中国特色和... 以中国农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办学为契机,对中美涉农高校普通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讨,并分享了笔者团队在纯英文授课中的初步探索实践与心得体会,力求打造一套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化视野的世界一流农科大学普通化学的课程体系,为国内农林院校的本科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化学 合作办学 教学方法 农林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创建——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亮 袁旭峰 +3 位作者 杜凤沛 李国学 程序 朱万斌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3期163-169,共7页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和新农科专业建设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的创建背景、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定位、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在新专业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和新农科专业建设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的创建背景、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定位、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在新专业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措施和完善教学模式等,总结了新农科理念下创办多学科融合交叉型新专业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专业 实践与对策 学科交叉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暨农药学学科奖(助)学金筹款活动方案
3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54,共1页
1.筹款活动主题值此中国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为满足校友及社会各界支持我校农药学科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的热烈愿望,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特发起筹款专项活动。筹集的款项将专用于在中国农业大学新建理学楼中设立农药学学科奠... 1.筹款活动主题值此中国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为满足校友及社会各界支持我校农药学科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的热烈愿望,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特发起筹款专项活动。筹集的款项将专用于在中国农业大学新建理学楼中设立农药学学科奠基人黄瑞纶先生铜像,以及设立农药学学科奖(助)学金(捐资方可另设定其他奖学金名称),奖励或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在读优秀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 应用化学系 博士研究生 人才培养 教育基金会 黄瑞 联系方式 开户行 吴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70周年庆典暨学科发展论坛”通知(第一轮)
4
作者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成立于1952年,2022年将迎来七十华诞。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黄瑞纶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承蒙农药学领域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厚爱,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以创新为引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作物保护...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成立于1952年,2022年将迎来七十华诞。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黄瑞纶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承蒙农药学领域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厚爱,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以创新为引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作物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培养了大批农药学高水平专业人才,为农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 专业人才 作物保护 发展历程 关键科学问题 第一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酶:一种新型靶标在农业杀菌剂开发中的潜在应用
5
作者 路星星 孙腾达 +4 位作者 徐欢 杨新玲 刘西莉 张晓鸣 凌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目前杀菌剂分子设计多依赖于已知的靶标蛋白,但重复针对相同靶标使用杀菌剂,无疑会增大有害生物对药剂的交互抗性风险。因此,基于新的作用靶标开发新型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有效解决病原菌对现有杀菌剂的抗性难题。漆酶是二羟基萘黑色... 目前杀菌剂分子设计多依赖于已知的靶标蛋白,但重复针对相同靶标使用杀菌剂,无疑会增大有害生物对药剂的交互抗性风险。因此,基于新的作用靶标开发新型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有效解决病原菌对现有杀菌剂的抗性难题。漆酶是二羟基萘黑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其缺失可使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侵染受到影响,可作为农用杀菌剂潜在靶标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介绍了漆酶的结构与功能,并着重介绍了近几年有漆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潜在杀菌剂的研究进展,可为更多新型漆酶抑制剂作为杀菌剂的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杀菌剂靶标 漆酶抑制剂 抑菌活性 氨基硫脲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残留与安全专题序言
6
作者 刘丰茂 刘东晖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农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投入品,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药的长期及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农药残留及其引发的安全问题... 农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投入品,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药的长期及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农药残留及其引发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控制农药残留,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红瘿蚊发生期各代次成虫的羽化特性研究
7
作者 李锋 刘亚佳 +4 位作者 刘晓丽 张丽萍 马建国 马超 刘传敬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28-132,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观察,统计枸杞红瘿蚊各代次成虫的羽化进程、羽化动态,明确了各代次的羽化规律,分析了各代次在羽化量、起始羽化日、羽化高峰(峰值频次及峰值幅度)、羽化间歇期、羽化历期、从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观察,统计枸杞红瘿蚊各代次成虫的羽化进程、羽化动态,明确了各代次的羽化规律,分析了各代次在羽化量、起始羽化日、羽化高峰(峰值频次及峰值幅度)、羽化间歇期、羽化历期、从羽化观察试验处理开始至起始羽化日的间隔时间和从起始羽化日至羽化高峰经历的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对枸杞红瘿蚊发生为害的相关关系上提出了田间防控及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红瘿蚊 羽化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下莠去津对高粱氧化应激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汪芷璇 郭浩铭 +5 位作者 翟王晶 梁亚博 刘雪科 王鹏 周志强 刘东晖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盐碱土中农药的环境行为会发生变化,并可能会对作物产生潜在风险,然而目前有关盐碱地施用农药后的风险评估数据不足。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盐碱胁迫下施用莠去津在高粱体内的残留分布和毒性风险。... 盐碱土中农药的环境行为会发生变化,并可能会对作物产生潜在风险,然而目前有关盐碱地施用农药后的风险评估数据不足。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盐碱胁迫下施用莠去津在高粱体内的残留分布和毒性风险。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莠去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延长了38.33%~105.94%;空白土壤中施用莠去津,对高粱株高、根部氧化应激相关酶和解毒酶均无显著影响。在质量分数为0.2%的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高粱根部氧化应激标志物活性氧(ROS)含量分别上升了37.91%和28.67%,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上升了5.26%和40.27%,表明在中度盐碱胁迫下施用莠去津会对高粱造成氧化损伤。在0.2%中性盐胁迫下,施用莠去津使得高粱根部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分别下降了41.56%和29.76%,说明在中度盐胁迫下施用莠去津抑制了高粱的代谢解毒过程。本研究可为盐碱地中莠去津的施用风险提供参考,关注实际农业生产场景下农药的环境风险,可为盐碱地科学精准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盐碱胁迫 高粱 作物毒性 氧化应激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接触对农业劳动者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萍 刘丰茂 江树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14,共6页
综述了引起农业劳动者农药接触(暴露)的原因和途径;主要介绍了职业性农药接触对其健康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皮肤、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与癌症发生率的关系。提出应加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开展对农业劳动者田间接触农药情况... 综述了引起农业劳动者农药接触(暴露)的原因和途径;主要介绍了职业性农药接触对其健康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皮肤、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与癌症发生率的关系。提出应加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开展对农业劳动者田间接触农药情况的检测及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者 农药接触 健康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元法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评述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泳 李艳洁 李红艳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30,共5页
综述了离散元法在涉及农业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对颗粒离散元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在模型和算法上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完善。同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一是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的比较,对颗粒... 综述了离散元法在涉及农业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对颗粒离散元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在模型和算法上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完善。同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一是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的比较,对颗粒接触模型进行验证和改进;二是尝试采用多微机并行计算,扩大计算规模,以便提高模拟定量化水平,适应精准农业对机械化过程中散体处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农业机械化 应用评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环修饰的昆虫激肽模拟物的合成及杀蚜活性
11
作者 张馨元 李欣潞 +4 位作者 张怡萌 陈黛妮 孙文玉 钟震宇 杨新玲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寻找新型杀蚜化合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虫害治理方案,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昆虫激肽模拟物Ⅳ-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用吡啶环取代Ⅳ-3 N端肉桂酰基团的苯乙烯部分,并保持其余四肽结构不变,设计并采用Fmoc... 为寻找新型杀蚜化合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虫害治理方案,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昆虫激肽模拟物Ⅳ-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用吡啶环取代Ⅳ-3 N端肉桂酰基团的苯乙烯部分,并保持其余四肽结构不变,设计并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获得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大豆蚜均具有杀蚜活性,其中Ⅱ-10(LC_(50)=4.5μmol/L)的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Ⅳ-3(LC_(50)=16.63μmol/L)和商品化杀蚜剂吡蚜酮(LC_(50)=19.75μmol/L)。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杀蚜活性受吡啶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影响:当取代基相同时,4-位取代活性最佳;当取代基位置相同时,则以CF3取代活性最佳;吡啶环与羰基之间的碳链长度对活性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新型小肽类杀蚜剂的创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激肽模拟物 吡啶 合成 杀蚜活性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烷氧羰基)-2,6-双((4,6-二甲氧嘧啶-2-基)氧基)苯甲酸甲/乙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12
作者 周静 郭梦磊 +3 位作者 何泉龙 原子杨 覃兆海 杜晓英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以溴代羧酸与醇为原料,经DCC(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缩合得到溴代羧酸酯,再与双草醚在碳酸钾条件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31个目标化合物Ia-1~Ia-16和Ib-1~Ib-15,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 以溴代羧酸与醇为原料,经DCC(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缩合得到溴代羧酸酯,再与双草醚在碳酸钾条件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31个目标化合物Ia-1~Ia-16和Ib-1~Ib-15,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初步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100和10 mg/L下,该系列化合物对稗草均表现出相似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Ib-13活性最高,对稗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92.98%和58.40%,但低于对照药剂嘧啶肟草醚(100.00%和94.10%)。光解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Ib-11具有很好的光稳定性,难以光解为双草醚,这解释了为何这些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低于双草醚肟酯和酚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草醚 双草醚酯 除草活性 光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中农药残留代谢研究与应用进展
13
作者 武杨柳 唐健 +4 位作者 卞艳丽 梁林 韩丽君 潘灿平 李慧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95,共19页
农药代谢物是残留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农药安全性和制定残留限量标准(MRL)的关键依据。农药在作物中的代谢过程复杂多样,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及特性不仅影响残留物定义的科学性,还对分析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 农药代谢物是残留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农药安全性和制定残留限量标准(MRL)的关键依据。农药在作物中的代谢过程复杂多样,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及特性不仅影响残留物定义的科学性,还对分析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作物中农药的代谢规律和代谢机制入手,系统梳理了代谢物的产生途径和特征,重点总结了当前代谢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旨在为农作物中农药的代谢机制研究和代谢物残留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代谢 代谢产物 残留分析 代谢机制 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甲酸(2-硝基-4-甲氧基)苯酯对几种杂草的室内活性及田间药效评价
14
作者 原子杨 周静 +4 位作者 路慧哲 袁越 邓鑫元 甘秀海 覃兆海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2,共8页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具有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对后茬作物不易产生药害的特点。课题组前期以双草醚(bispyribac-sodium)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并筛选出了以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为靶标的高活性双草醚酚酯类候选化合物(2,6-(4,6-二甲氧基)嘧啶-2...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具有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对后茬作物不易产生药害的特点。课题组前期以双草醚(bispyribac-sodium)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并筛选出了以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为靶标的高活性双草醚酚酯类候选化合物(2,6-(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甲酸(2-硝基-4-甲氧基)苯酯(Ia-19)。为探讨Ia-19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盆栽及田间试验,评估了10%Ia-19可分散油悬浮剂(OD)的室内除草活性、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室内活性试验表明:10%Ia-19 OD在有效成分45、60和90 g/hm^(2)剂量下,对稗草、猪殃殃等主要田间杂草的鲜重防效均可达到80%以上,与同剂量下的对照药剂10%双草醚OD相当。田间防效试验中,10%Ia-19 OD在有效成分60和90 g/hm^(2)剂量下,药后15 d均可达到60%以上的株防效,但药后30 d的株防效较15 d明显下降,表明有新的杂草长出;药后30 d,10%Ia-19 OD有效成分在45、60和90 g/hm^(2)剂量下处理对田间杂草均有较高的鲜重防效,但整体表现比双草醚略差。水稻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有效成分90 g/hm^(2)的10%Ia-19 OD处理组比空白对照增产22.35%,且即使在该高剂量下施用对水稻也无明显药害,表明Ia-19是一种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候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 双草醚酚酯 杂草控制 水稻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快递企业的网络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洪斌 聂玉超 《物流技术》 2009年第9期35-37,共3页
分析了快递网络的构成要素、结构形态和层次划分情况与基本特点,认为实际快递网络是依附于交通网络上的一种特殊的网络。快递网络中的点包括取送点和各级中点,边是无形的运输路线。在结构上整体呈混合轴辐式形态,在功能上具有层次性。
关键词 快递企业 快递网络 运输路线 轴辐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经玲 孙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共3页
当观测资料的数据量少而又存在多个相互影响或关联的变量时,常用的回归预测模型不能全面考虑多个变量。在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预测中应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SVM),该方法属于机器学习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具有专门针对有限样本、... 当观测资料的数据量少而又存在多个相互影响或关联的变量时,常用的回归预测模型不能全面考虑多个变量。在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预测中应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SVM),该方法属于机器学习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具有专门针对有限样本、算法复杂度与样本维数无关等优点。针对一些农区井灌水稻规模扩大而引起地下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以某井灌水稻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描述其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数学 支持向量机 地下水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特色化学类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17
作者 饶震红 张晨辉 杜凤沛 《大学化学》 CAS 2022年第8期1-9,共9页
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化学类专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化学类专业面对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需求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凝练教学理念,设计农业特色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农大方案”,围绕提升“知农爱农情怀... 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化学类专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化学类专业面对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需求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凝练教学理念,设计农业特色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农大方案”,围绕提升“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重构了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加强思政育人和知农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培养了农林院校特色创新型领军后备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农业特色 化学类专业 研究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法制备氢氧化钾改性杨木生物炭及其对5种农药的吸附性能
18
作者 张培荣 张贤钊 刘丰茂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7,共15页
为探究杨木生物炭(PBC)对水环境中农药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本研究选择5种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以杨木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优化法,优化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以及KOH浓度等制备参数,通过批量吸附试验,... 为探究杨木生物炭(PBC)对水环境中农药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本研究选择5种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以杨木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优化法,优化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以及KOH浓度等制备参数,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筛选出了吸附能力最佳的30%KOH改性杨木生物炭(30-KOH-PBC),并以吡虫啉和呋虫胺为目标农药,探究了其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PBC的比表面积及孔体积显著提升,而KOH改性可进一步提升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与未改性的PBC相比,30-KOH-PBC具有最高的微孔占比,表现出了最佳的提升效果,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提升了6.7倍和7.3倍,且对目标农药的吸附能力最强,对吡虫啉和呋虫胺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38.6和161.6mg/g,吸附机理主要为孔隙填充作用,可用于具有较宽pH值和离子强度的水样,再生循环使用5次后仍可保持优异的吸附能力。本研究可为农药污染水体的治理及杨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钾改性杨木生物炭 新烟碱类农药 氟啶虫胺腈 单因素优化法 热解 吸附 孔隙填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法——分子印迹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瑛 袁守亮 任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040-5041,5043,共3页
综述了分子印迹原理、聚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农药残留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授大学化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庆蓉 高海翔 +3 位作者 张春荣 王红梅 刘霞 鲁润华 《大学化学》 CAS 2011年第2期28-31,44,共5页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背景、文字表述以及数学描述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化学 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