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写作与沟通”通识课:概念、特质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时磊 杨梦慈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7,共10页
关于“写作与沟通”课程,从概念上,该课程瞄准非文学写作,聚焦科学思维和学术表达能力的训练;从特质上,该课程呈现出主题设置本土化、训练教学实践化、班制灵活化与教学互动化,以及师资队伍多学科化四大特征;从实践进路上,该课程分为三... 关于“写作与沟通”课程,从概念上,该课程瞄准非文学写作,聚焦科学思维和学术表达能力的训练;从特质上,该课程呈现出主题设置本土化、训练教学实践化、班制灵活化与教学互动化,以及师资队伍多学科化四大特征;从实践进路上,该课程分为三大类组织模式,分别为侧重学术能力的论文写作课模式、学术写作与论文专业课结合的半统合模式,以及不以论文或学术写作为名称,但以其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写作与沟通”这一新兴课程带来的改革和新变,正在激活和重塑着论文写作教育模式,并使其价值重新得到挖掘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与沟通 通识课 说理性写作 学术写作 论文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写作的历史回顾、概念界定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逸云 宋时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6,共9页
人工智能写作虽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范式转变,但始终具有以下三种特质:首先,写作过程由人机共同合作完成,计算机是人工智能写作的显性作者;其次,其基础是语言模型,理性主义范式采用基于语法规则的模型,经验主义范式则采用基于... 人工智能写作虽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范式转变,但始终具有以下三种特质:首先,写作过程由人机共同合作完成,计算机是人工智能写作的显性作者;其次,其基础是语言模型,理性主义范式采用基于语法规则的模型,经验主义范式则采用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最后,人工智能通过计算写作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这三种特质彰显了人工智能写作的实质,即计算机以语言模型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过程。基于现有学术成果,研究者可在进一步明确研究边界、拓宽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着力,促进人工智能写作的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写作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课堂与教材: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三重变革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时磊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2018年,清华大学正式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经过五年发展已经覆盖全体本科生,掀起了一场全国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变革。这种变革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理念方面,以主题式研究性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模式,而不是沟通能力的职业技能训练;... 2018年,清华大学正式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经过五年发展已经覆盖全体本科生,掀起了一场全国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变革。这种变革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理念方面,以主题式研究性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模式,而不是沟通能力的职业技能训练;在课堂学习方面,以小班制的探究性写作过程操练为特色,而不是写作显性知识的随堂讲授;在教材方面,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教与学的动态全过程,而不是体大思精的写作理论和知识的系统阐述。在看到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有了广泛影响、取得教学实绩的同时,也应深入剖析及思考,注意该课程的发展依赖一定条件,特别是面向全国推广时,或许会有一定障碍,需要根据校情、学情等做出具体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写作与沟通 主题式写作 写作教材 教学案例 写作通识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楠的选择与新世纪散文诗的突围
4
作者 罗振亚 刘慧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5-181,共7页
中国散文诗发端于20世纪初刘半农的译介和创作实践,成熟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后来虽然仍有许地山、冰心、何其芳、陆蠡、芦焚等人陆续耕拓,使其流脉不绝如缕,但是基本上没有改变其孱弱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 中国散文诗 突围 亚楠 创作实践 20世纪 《野草》 散文诗集 历史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