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弧形薄壁件ZL205A铣削加工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建翔 辛志杰 +3 位作者 鲁辉虎 沈兴全 李国栋 翟鹏远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目的针对弧形薄壁件加工变形的技术难题,以保证加工表面质量为出发点,确定合适的铣削参数,进而有效地控制变形。方法进行了以主轴转速、进给速度、铣削深度和铣削宽度为变量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铣削实验研究。运用综合平衡法,阐明了切削... 目的针对弧形薄壁件加工变形的技术难题,以保证加工表面质量为出发点,确定合适的铣削参数,进而有效地控制变形。方法进行了以主轴转速、进给速度、铣削深度和铣削宽度为变量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铣削实验研究。运用综合平衡法,阐明了切削参数对ZL205A板材加工变形、表面粗糙度和半径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极差分析法研究了铣削变量对工件变形和表面粗糙度影响的显著性。结果在进行铣削加工时,针对铝合金薄壁件的翘曲变形、半径和表面粗糙度3个测量指标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进给速度对3个测量指标的影响最显著,当进给速度为480 mm/min时,翘曲变形最小、半径变化最小,综合考虑3项测量指标后,认为480 mm/min的进给速度为理想进给速度;当主轴转速为1500 r/min时,在控制表面粗糙度和工件半径方面表现最佳,虽然主轴转速在对翘曲变形影响方面并非主导因素,但是综合考虑1500 r/min为最优的主轴转速;当铣削宽度为5 mm时,可以有效减少翘曲变形、局部变形,并优化表面粗糙度,是最佳的铣削宽度选择。相对于其他参数,铣削深度对变形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小。从减少变形的目的出发,选择0.7 mm作为铣削深度,此时在变形控制方面达到最优效果。结论在主轴转速为1500 r/min、进给速度为480 mm/min、铣削深度为0.7 mm、铣削宽度为5 mm的铣削参数组合下,薄壁件的翘曲变形和表面粗糙度值最低。优化后的参数组合为薄壁件的铣削加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L205A 弧形薄壁件 表面质量 加工变形 铣削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兵器工业热处理的现状和展望
2
作者 吕德隆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9-72,共4页
介绍在兵器工业热处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旧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方面的现状和展望。
关键词 兵器工业 热处理技术 机械化 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偏晶合金的研究现状
3
作者 赵小军 姜玉祥 +7 位作者 翟鹏远 李峰诚 李艳苗 蔡圳阳 钟琦 孙洋洋 肖来荣 刘赛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49,共25页
铜基偏晶合金(Cu-Co、Cu-Fe、Cu-Cr等)具有优异的电、磁、力学等特性,受到国内外材料科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制备过程中,铜基偏晶合金由于发生液相分离行为并形成严重的偏析组织现象,被称为不混溶合金。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求使... 铜基偏晶合金(Cu-Co、Cu-Fe、Cu-Cr等)具有优异的电、磁、力学等特性,受到国内外材料科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制备过程中,铜基偏晶合金由于发生液相分离行为并形成严重的偏析组织现象,被称为不混溶合金。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求使铜基偏晶合金组织均匀的制备方法,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偏析组织异质结构的强度-韧性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韧性,这为铜基偏晶合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铜基偏晶合金的液相分离和偏析组织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液相分离组织结构演变、液相分离热力学以及第二相液滴形核生长动力学研究),归纳了目前主流的改善偏析组织方法(包括微合金化法、快速凝固法和激光成形法),阐述了铜基偏晶合金因液相分离特性产生的双相复合微观组织结构的强度-韧性协同作用,最后对铜基偏晶合金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偏晶合金 液相分离 偏析组织 强度-韧性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药战斗部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蒯腾飞 宋浦 +3 位作者 姜炜 张玉龙 陈荷娟 郭锐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9-213,I0007,共16页
针对国内外弹药战斗部增材制造技术,按照增材制造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方向,综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弹药战斗部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和主流增材制造方式;其次分别阐述了战斗部装药、典型战斗部(侵爆、杀爆、破甲)... 针对国内外弹药战斗部增材制造技术,按照增材制造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方向,综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弹药战斗部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和主流增材制造方式;其次分别阐述了战斗部装药、典型战斗部(侵爆、杀爆、破甲)的毁伤元结构增材制造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该技术研究所面临的基础问题,如装药的安全性、复杂形状装药、高精度装药等炸药装药问题,以及壳体复杂异形结构加工难、成型精度低及成本过高等壳体(毁伤元)制造问题;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异形、高精度、安全性装药制造,弹药战斗部壳体与炸药装药一体化成型等展望,为我国弹药战斗部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提供借鉴。附参考文献8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3D打印 弹药战斗部 装药 复杂异形 安全性 一体化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制造业先进适用的共性技术与推广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玉广 张志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18,共3页
本文就什么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如何选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怎样推广这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制造业 技术推广 高新技术 研讨会 共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及协同阻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毛文英 李巧玲 +1 位作者 聂三军 王亚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11期219-221,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合物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及其与磷-氮阻燃剂协同阻燃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机理,并展望了蒙脱土与其他绿色阻燃剂协同阻燃的前景。
关键词 蒙脱土 纳米复合 热稳定性 绿色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价铬电镀铬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家柱 毛祖国 +3 位作者 丁运虎 李文刚 孙宁 侯蔚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7,共4页
采用硫酸盐体系和铱钌涂敷钛阳极进行了三价铬电镀工艺的研究,制备的三价铬电镀溶液成分简单,电流效率高,电沉积速度达到2μm/min,可以在15~45℃的温度区间操作,镀层δ达到80μm以上。采用X-射线测厚仪和衍射仪,对镀层的厚度和结构进... 采用硫酸盐体系和铱钌涂敷钛阳极进行了三价铬电镀工艺的研究,制备的三价铬电镀溶液成分简单,电流效率高,电沉积速度达到2μm/min,可以在15~45℃的温度区间操作,镀层δ达到80μm以上。采用X-射线测厚仪和衍射仪,对镀层的厚度和结构进行了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 电镀 硬铬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的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戈鹏 李巧玲 +2 位作者 汪建红 王亚昆 张丽萍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79-381,共3页
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开发的新型磷系阻燃剂,目前尚处于实验开发阶段。简述了该阻燃剂的各种合成方法,评价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新的合成方案,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符合阻燃剂绿色无卤化的... 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开发的新型磷系阻燃剂,目前尚处于实验开发阶段。简述了该阻燃剂的各种合成方法,评价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新的合成方案,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符合阻燃剂绿色无卤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 阻燃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卤阻燃尼龙6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毛文英 李巧玲 王亚昆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62,共3页
选用有机插层剂对蒙脱土(MMT)进行有机化处理后,使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无卤阻燃尼龙66/有机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有机蒙脱土和少量纳米SiO2的加入能够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当SiO2加入量为2%、... 选用有机插层剂对蒙脱土(MMT)进行有机化处理后,使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无卤阻燃尼龙66/有机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有机蒙脱土和少量纳米SiO2的加入能够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当SiO2加入量为2%、蒙脱土含量为3%时,材料的冲击性能相对提高了19%,拉伸与弯曲性能也有所提高;当OMMT∶SiO2为3∶2,APP∶MA为5∶4,ZnO∶APP比值为1·5∶10时,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较纯聚合物提高了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尼龙66 熔融插层 阻燃 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o微合金钢中第二相临界转换尺寸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晓林 蔡庆伍 +3 位作者 孙林 李飞 崔阳 肖宝亮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19-223,共5页
使用TEM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等方法研究了Ti-Mo微合金钢在时效过程中第二相的临界转化尺寸。用显微硬度判定了等温回火时析出物强化的转变点。结果表明:Ti-Mo微合金钢在1250℃固溶0.5h后淬火并在650℃回火1h时硬度出现峰值,用3DA... 使用TEM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等方法研究了Ti-Mo微合金钢在时效过程中第二相的临界转化尺寸。用显微硬度判定了等温回火时析出物强化的转变点。结果表明:Ti-Mo微合金钢在1250℃固溶0.5h后淬火并在650℃回火1h时硬度出现峰值,用3DAP测量其等效半径约为1.3nm。根据第二相与位错交互作用的强化理论,析出相与基体的平均错配度在0.03~0.09,共格应变强化主导切过机制。在位错切过机制向绕过机制转变时,通过强化理论计算的第二相的临界转换半径为1.3nm,与3DAP测量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原子探针 临界转换尺寸 析出强化 微合金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信检漏技术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鲍凯 吴孝俭 +1 位作者 邢智辉 张国珍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0,共5页
综述了国家军用标准GJB573A-98《引信环境与性能试验方法》中,方法308"泄漏试验"规定的引信检漏技术要求和四种检漏方法,即卤素法、氦气法、气泡法和容积分配法。
关键词 引信密封 漏率 氦质谱背压检漏 差压式检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三价铬镀铬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家柱 毛祖国 孙宁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6,共4页
介绍了最近美国关于功能性Cr(Ⅲ)电镀代替Cr(Ⅵ)硬铬电镀的科研进展。Cr(Ⅵ)电镀用于提供硬度高、抗磨损和耐腐蚀的镀层。但是,Cr(Ⅵ)槽液毒性大,对环境和人身有危害,已经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监督。Cr(Ⅲ)电镀铬已经取得了可以和Cr(Ⅵ)电... 介绍了最近美国关于功能性Cr(Ⅲ)电镀代替Cr(Ⅵ)硬铬电镀的科研进展。Cr(Ⅵ)电镀用于提供硬度高、抗磨损和耐腐蚀的镀层。但是,Cr(Ⅵ)槽液毒性大,对环境和人身有危害,已经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监督。Cr(Ⅲ)电镀铬已经取得了可以和Cr(Ⅵ)电镀相比美的功能性,对Cr(Ⅲ)镀铬镀层的厚度、均匀性、结合力、孔隙率和抗腐蚀性能方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 功能性电镀 硬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加载扫描电镜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煜 孙宁 +1 位作者 李宏周 贾晓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5,共3页
将扫描电镜与原位加载台结合,对材料的损伤破坏过程从细、微观角度进行实时观测,有助于深入研究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原位加载扫描电镜技术及其相关的新技术在材料细观损伤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材料力学... 将扫描电镜与原位加载台结合,对材料的损伤破坏过程从细、微观角度进行实时观测,有助于深入研究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原位加载扫描电镜技术及其相关的新技术在材料细观损伤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拉伸 扫描电镜 细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向设计的产品改进策略分析
14
作者 吴玉广 董晋华 +3 位作者 樊朋煜 邓静 许晶 翟建华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1,共4页
为改进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采用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产品改进。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及造成产品缺陷的原因,通过设计优化和建模仿真等正向设计的工具方法提出产品改进的方向及措施,通过仿真与实际验证并获得良好效果。结果表... 为改进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采用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产品改进。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及造成产品缺陷的原因,通过设计优化和建模仿真等正向设计的工具方法提出产品改进的方向及措施,通过仿真与实际验证并获得良好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根除产品缺陷,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设计 系统工程 建模仿真 产品改进 制造工艺 降低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轨道炮铜合金导轨失效研究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赛男 孙洋洋 +6 位作者 翟鹏远 高大伟 张永统 赵钰辉 杨国义 肖来荣 蔡圳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4,共8页
电磁轨道炮作为未来新型概念武器,自20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军事强国广泛研究,但由铜合金导轨失效带来的使用寿命短、发射稳定性差等问题却限制其进一步实战化应用。铜合金导轨主要存在超高速刨削、载流摩擦磨损以及电弧烧蚀等3种失效形式,... 电磁轨道炮作为未来新型概念武器,自20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军事强国广泛研究,但由铜合金导轨失效带来的使用寿命短、发射稳定性差等问题却限制其进一步实战化应用。铜合金导轨主要存在超高速刨削、载流摩擦磨损以及电弧烧蚀等3种失效形式,总结分析了铜合金导轨这3种失效形式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铜合金材料强化、表面改性与覆层制备、导轨结构优化等解决策略,展望了未来电磁轨道炮铜合金导轨研究方向,以期促进电磁轨道炮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炮 铜合金 失效形式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镀膜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玉广 任德亮 徐前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4-66,共3页
简要叙述了现行表面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和离子镀先进技术的优点 ,介绍了离子镀黑色膜层的工艺特点及其性能 ,重点论述了离子镀在刀具、车辆零件。
关键词 离子镀 黑色膜 制造业 表面处理工艺 刀具 耐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沉积法的纳米Al2O3涂层微织构刀具刀-屑界面间摩擦系数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佩真 唐思文 +6 位作者 孙林 刘骞 李鹏南 牛秋林 王金林 王睿 刘鹏飛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32,共7页
采用原子沉积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分别在点状微织构和条状微织构YT5硬质合金刀具(微织构刀具)上制备了纳米Al 2O 3涂层,通过直角切削实验研究了纳米Al 2O 3涂层对微织构刀具刀-屑界面间摩擦系数的影响,并将纳米Al 2O 3涂层... 采用原子沉积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分别在点状微织构和条状微织构YT5硬质合金刀具(微织构刀具)上制备了纳米Al 2O 3涂层,通过直角切削实验研究了纳米Al 2O 3涂层对微织构刀具刀-屑界面间摩擦系数的影响,并将纳米Al 2O 3涂层微织构刀具与微织构刀具、YT5硬质合金刀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织构能降低刀具刀-屑界面间的摩擦系数;纳米Al 2O 3涂层能进一步降低微织构刀具刀-屑界面间的摩擦系数,其中厚度为100 nm的Al 2O 3涂层微织构刀具刀-屑界面间的摩擦系数最小,当点状微织构间距为0.15 mm时摩擦系数值最优,当条状微织构方向垂直于主切削刃时摩擦系数值最优;刀具刀-屑界面间的摩擦系数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纳米Al 2O 3涂层与微织构相结合将刀-屑界面间的摩擦由滑动摩擦转变为滑动-滚动复合摩擦的形式,降低了微织构刀具刀-屑界面间的摩擦系数,改善了摩擦性能,有利于提高刀具耐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 2O 3涂层 切削刀具 原子沉积法 微织构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工艺在钢铝等不同金属表面镀制黑色氮钛膜研究
18
作者 吴玉广 张志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5-17,共3页
介绍了真空镀黑色氮钛膜工艺化发黑工艺的缺点所存在的问题,用真空镀黑色氮钛膜工艺代替钢磷化或 铝阳极氧化等表面发黑工艺可以克服磷化或铝极氧化工艺的缺点,可使其耐磨性
关键词 钢磷化 铝氧化 真空镀 氮钛膜 镀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炸药装药快速烤燃热防护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白孟璟 段卓平 +4 位作者 白志玲 张玉龙 刘瑞峰 张连生 黄风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5-1563,共9页
为了研究快速烤燃(火烧)条件下炸药装药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内隔热材料/外阻燃材料)的热防护效应,对多种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的炸药装药进行多点测温快速烤燃试验,得到火焰场和炸药装药各测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及装药点火响应时间。开展内/... 为了研究快速烤燃(火烧)条件下炸药装药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内隔热材料/外阻燃材料)的热防护效应,对多种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的炸药装药进行多点测温快速烤燃试验,得到火焰场和炸药装药各测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及装药点火响应时间。开展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炸药装药快速烤燃数值模拟,获得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对装药快速烤燃点火响应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烤燃过程中,外阻燃材料由于火烧变性存在导热增强及隔热减弱效应,在数值模拟中需考虑该效应;无论使用单独的隔热/阻燃材料还是使用内/外隔热复合结构,炸药装药的点火响应时间均随着材料涂覆厚度增加而延后,其中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具有更好的热防护能力;点火位置均发生在装药端面棱角处,装药点火后反应烈度不受内/外隔热复合结构影响,反应等级均为爆燃;对于一定热防护性能范围内的隔热阻燃材料,壳体外表面涂层材料是耐高温纳米隔热材料、壳体内表面涂层材料是高效隔热防护材料时复合结构的隔热效果最好,并且当需求的隔热效果给定时,可考虑优先增加壳体外表面涂层的涂覆厚度,实现以最小涂覆厚度的内/外隔热复合结构满足所需的隔热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提升弹药热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药装药 快速烤燃 内/外隔热复合结构 热防护效应 点火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机械增压匹配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雪飞 赵长禄 +3 位作者 胡清欣 张付军 赵振峰 沈明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137,共6页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性能匹配实验的需求,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发动机和Rotrex机械增压器的匹配仿真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换气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扫气效率影响较小,对...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性能匹配实验的需求,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发动机和Rotrex机械增压器的匹配仿真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换气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扫气效率影响较小,对给气比和捕获率的影响较大.当捕获率超过98%时,扫气效率会有明显下降;高转速工况增压器的消耗功率较大,占发动机有效功率21%~25%.该发动机能够与增压器进行较好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置活塞 二冲程 机械增压 排气背压 直流扫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