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Co LDH的制备以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肖君 彭志凌 +4 位作者 张鸿涛 王琰 罗佳 于伟国 赵东志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14,共9页
以ZIF-67和硝酸镍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中空结构和海胆状结构的Ni-Co LDH样品。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空心Ni-Co LDH的比容量高达1 F/g;通过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测试表明,空心Ni-Co LDH表现出相对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与海胆状... 以ZIF-67和硝酸镍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中空结构和海胆状结构的Ni-Co LDH样品。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空心Ni-Co LDH的比容量高达1 F/g;通过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测试表明,空心Ni-Co LDH表现出相对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与海胆状微结构相比,此类结构的样品能以非对称形式实现电容器的高效组装,其比容量能够在1 A/g的电流密度水平下达到283.47 F/g,而其能量密度能够在749.97 W/kg的功率密度条件下实现88.58 Wh/kg的优秀性能,远高于其他基于Ni基LDH的非对称性电容元件;组装的非对称电容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 LDH 超级电容器 ZIF-67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钛合金TPMS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浩 杭平平 +7 位作者 于国际 苗成 张智美 王琦程 高龙 杨子臻 党伟 姜春云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为探究增材制造钛合金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s,TPMS)材料在防护领域的应用,设计了不同相对密度的IWP(I-wrapped package)型曲面力学超材料,采用激光选区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钛合金极... 为探究增材制造钛合金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s,TPMS)材料在防护领域的应用,设计了不同相对密度的IWP(I-wrapped package)型曲面力学超材料,采用激光选区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钛合金极小曲面结构试样,采用单轴面内压缩力学试验和直接撞击式霍普金森杆(DIHB)系统方法,研究其准静态及动态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相对密度范围内,IWP力学超材料的初始峰值应力和平台应力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大,比吸能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增值递减。不同相对密度的IWP力学超材料在静态试验中的变形模式相似,出现倾斜剪切带和应力下降的现象。比较结构静动态力学特性发现,IWP力学超材料在高应变率下表现出一定的应变率敏感性,高应变率下结构的初始峰值应力显著提高。研究结果为TPMS力学超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周期极小曲面力学超材料 准静态压缩 变形模式 动态冲击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钨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晓菊 满鹏 +3 位作者 汪海东 白荣 李国斌 张涛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6,共6页
碳化钨硬质合金具有极高的硬度和优良的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钻头、工具、模具、针头、刀具等需要耐磨损和特种加工的行业。本文详细论述了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碳化钨粉体制备和硬质合金烧结技术;最后列举了碳化钨硬质合金的... 碳化钨硬质合金具有极高的硬度和优良的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钻头、工具、模具、针头、刀具等需要耐磨损和特种加工的行业。本文详细论述了硬质合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碳化钨粉体制备和硬质合金烧结技术;最后列举了碳化钨硬质合金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碳化钨粉体 烧结技术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基复相陶瓷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国玺 李克智 张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89-94,共6页
与单相TiB_2陶瓷相比,TiB_2基复相陶瓷具有更加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温结构陶瓷,在切削刀具、耐磨部件、高温结构件、核反应堆的保护外壳以及电弧反应的阴极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 与单相TiB_2陶瓷相比,TiB_2基复相陶瓷具有更加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温结构陶瓷,在切削刀具、耐磨部件、高温结构件、核反应堆的保护外壳以及电弧反应的阴极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介绍了近年来各种TiB_2基复相陶瓷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TiB_2与TiC、SiC和B4C等几种材料构成的TiB_2基复相陶瓷的研究情况和水平,并对TiB_2基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评述,指出了无压烧结工艺制备TiB_2基复相陶瓷的优势。最后,提出了TiB_2基复相陶瓷在今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相信,随着粉体制备技术、复合工艺水平以及烧结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TiB_2基复相陶瓷的应用会越来越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基复相陶瓷 结构陶瓷 无压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硼陶瓷粉体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在在 曹剑武 +4 位作者 燕东明 赵斌 贾书波 李国斌 傅宇东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278-280,共3页
碳化硼是一种具有类似金刚石力学性能的超硬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兵器装甲涂层等。工业上碳化硼的制备一般采用传统的高温碳热还原法。本文综述了碳化硼陶瓷粉体的新型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
关键词 碳化硼 粉体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硅泡沫陶瓷浆料性能的研究
6
作者 高晓菊 李国斌 +2 位作者 李金富 成来飞 燕东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系统地研究了料浆pH值、分散剂及固相含量等因素对陶瓷料浆电势和流变性的影响,制备出了有良好稳定性和流动性的氮化硅料浆。研究表明,静电空间位阻稳定机制是陶瓷料浆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料浆pH值、分散剂和固相含量等因素对陶瓷料浆的... 系统地研究了料浆pH值、分散剂及固相含量等因素对陶瓷料浆电势和流变性的影响,制备出了有良好稳定性和流动性的氮化硅料浆。研究表明,静电空间位阻稳定机制是陶瓷料浆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料浆pH值、分散剂和固相含量等因素对陶瓷料浆的分散稳定性及流变性均有一定的影响。料浆的pH值为10-11、分散剂PAA-NH4用量为1 wt.%以及固相含量为50 wt.%时,可获得具有良好性能的氮化硅料浆浓悬浮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陶瓷 氮化硅 浆料 ζ电势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工艺对聚碳酸酯与聚氨酯密封胶黏接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徐智宝 于壮壮 +3 位作者 陈俊宏 王萌 刘富强 丛羽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分别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砂纸打磨、涂覆底涂剂(底涂)等3种方法对聚碳酸酯(PC)进行表面处理,对PC表面的接触角、官能团、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等进行表征,以聚氨酯密封胶为胶黏剂结合剥离试验和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 分别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砂纸打磨、涂覆底涂剂(底涂)等3种方法对聚碳酸酯(PC)进行表面处理,对PC表面的接触角、官能团、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等进行表征,以聚氨酯密封胶为胶黏剂结合剥离试验和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对PC表面黏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表面处理相比,等离子处理后PC表面与水、乙二醇的接触角均减小,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表面润湿性提升;等离子处理和砂纸打磨处理后PC表面失效模式与未进行表面处理相同,为界面黏附失效,拉伸剪切强度相比未经表面处理均略有提高,但黏接性能未明显提升;底涂处理后PC的表面呈较光滑的水波状,与未表面处理相比,水接触角略有减小,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表面失效模式转变为胶黏剂内聚失效,拉伸剪切强度提高了约13倍,黏接性能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PC) 等离子处理 底涂处理 润湿性 黏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CrNi2MoVA抓壳钩断裂失效分析
8
作者 滕全全 于壮壮 +2 位作者 张大江 梁景恒 陈俊宏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4,共6页
针对抓壳钩服役过程中的早期断裂,进行宏观断口分析、裂纹分析、显微组织分析、断口SEM形貌分析等,研究其断裂原因。结果表明:抓壳钩失效模式为高应力低周疲劳断裂,裂纹起源于抓壳钩形状突变的加工拐角处,未断裂抓壳钩拐角位置的加工刀... 针对抓壳钩服役过程中的早期断裂,进行宏观断口分析、裂纹分析、显微组织分析、断口SEM形貌分析等,研究其断裂原因。结果表明:抓壳钩失效模式为高应力低周疲劳断裂,裂纹起源于抓壳钩形状突变的加工拐角处,未断裂抓壳钩拐角位置的加工刀痕处已萌生疲劳小裂纹,宏观断口裂纹扩展区有明显疲劳弧线特征,SEM显示为典型疲劳条带特征,裂纹源区组织正常,未见夹杂、孔洞等微观缺陷。截面形状突变的拐角处是疲劳裂纹产生的危险位置,有限元模拟计算齿根部Mises应力为1207 MPa,齿根部应力集中与加工刀痕缺陷产生的应力集中共同叠加导致疲劳断裂失效,通过改变齿根部圆弧过渡后,模拟计算的Mises应力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壳钩 疲劳断裂 断口形貌 应力集中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空气等离子表面改性对聚碳酸酯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徐智宝 于壮壮 +3 位作者 于君燕 梁景恒 张大江 尹承泽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3,共9页
表面润湿性是影响PC材料表面喷涂、黏结等应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改善聚碳酸酯(PC)材料表面润湿性,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对PC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利用接触角测量仪,XPS、AFM、SEM等检测手段分析等离子处理前后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研... 表面润湿性是影响PC材料表面喷涂、黏结等应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改善聚碳酸酯(PC)材料表面润湿性,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对PC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利用接触角测量仪,XPS、AFM、SEM等检测手段分析等离子处理前后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研究等离子处理对PC表面静态接触角、动态接触角及润湿滞后现象的影响规律。通过水接触角测量、水接触角滞后分析、润湿阻力系数分析和表面自由能分析表征PC表面润湿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后PC表面亲水性增强,静态水接触角由81°降低至40°左右。动态接触角测试发现,等离子处理前后接触角滞后变化不大,但是等离子处理后润湿阻力系数降低47.6%,水滴在等离子处理表面更容易发生界面拓展。表面自由能分析表明,水接触角的减小与表面能中较高的极性分量有关。通过XPS进一步分析了PC表面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导致PC表面氧元素及极性官能团浓度增加。SEM和AFM观察发现,在等离子束轰击溅射下表面形貌变得更加均匀致密,表面均方根粗糙度R_(q)由1.2 nm增加至3.7 nm。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表面氧元素及HO-C=O官能团增加使水和PC的界面结合能提升27.4%。研究结果可为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在PC材料的相关表面改性中提供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 表面改性 润湿性能 润湿滞后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增材5356铝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及耐腐蚀行为
10
作者 梁景恒 郑自芹 +2 位作者 徐智宝 王帅 韩晗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材料微观组织调控以及耐腐蚀性是其工程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CMT)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备5356铝合金堆积体,借助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显微硬度... 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材料微观组织调控以及耐腐蚀性是其工程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CMT)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备5356铝合金堆积体,借助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显微硬度计等对其微观组织结构进行表征和硬度测试,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机等研究其耐腐蚀行为。结果表明:5356铝合金CMT电弧增材制造样件微观组织结构为α-Al基体+β(Al_(3)Mg_(2))相,沉积层中晶粒为长径比≤2的柱状晶,β(Al_(3)Mg_(2))相以弥散细小颗粒状为主,结合层晶粒为较细小的再结晶化等轴晶,β(Al_(3)Mg_(2))相以大块不连续沿晶分布为主,晶粒内部细小颗粒状β(Al_(3)Mg_(2))相分布较少,基体强化作用减弱。沉积层自腐蚀电流密度为结合层的23%,这主要与其内部β(Al_(3)Mg_(2))相的含量以及形态有关。5356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样件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敏感指数为0.57,在硅油和3.5%NaCl介质中均断裂失效于结合层,这是由于结合层基体强度较低,且大块沿晶分布的β(Al_(3)Mg_(2))相在硅油惰性介质中对基体有割裂作用,在3.5%NaCl腐蚀性介质中大块β(Al_(3)Mg_(2))相优先溶解,试样在拉应力作用下加速沿晶腐蚀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356铝合金 电弧增材 微观组织结构 极化曲线 应力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用6A01-T5铝合金MIG焊接接头软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毛镇东 郑自芹 +3 位作者 李帅贞 韩晓辉 梁景恒 徐智宝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39,共5页
利用万能材料拉伸试验机、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仪等设备研究了6A01-T5铝合金MIG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重点针对其软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焊缝心部为等轴晶的典型铸态组织,靠近熔合线附近... 利用万能材料拉伸试验机、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仪等设备研究了6A01-T5铝合金MIG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重点针对其软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焊缝心部为等轴晶的典型铸态组织,靠近熔合线附近的焊缝为柱状晶组织。在距离两侧熔合线约6 mm处的热影响区均存在一软化区,为焊接接头的最薄弱区。焊接接头抗拉强度159 MPa,断后伸长率10.2%,断裂位置为硬度最低的软化区。软化区受焊接热影响产生过时效作用,Mg2Si析出相聚集长大是导致该区域硬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A01-T5铝合金 焊接接头 软化区 显微组织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A01-T5铝合金型材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矫增田 孟祥亮 +3 位作者 滕全全 刘鹏鹏 张晓磊 梁景恒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8,共6页
对6A01铝合金型材MIG焊和激光-MIG复合焊接头进行疲劳试验,对比研究两种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激光-MIG复合焊接头余高试样、平滑试样的中值疲劳强度分别为93.38、108.57 MPa,均比MIG焊接头余高试样、平滑试样的高。激光-MIG复... 对6A01铝合金型材MIG焊和激光-MIG复合焊接头进行疲劳试验,对比研究两种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激光-MIG复合焊接头余高试样、平滑试样的中值疲劳强度分别为93.38、108.57 MPa,均比MIG焊接头余高试样、平滑试样的高。激光-MIG复合焊接头有更窄的熔合区和更为细小的晶粒组织,从而降低了疲劳裂纹萌生与裂纹扩展速率,较MIG焊接头有更好的疲劳性能,MIG焊接头焊缝表面的应力集中处、亚表面气孔、疏松等缺陷是疲劳裂纹萌生的敏感部位,大大降低了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减少铝合金焊接接头表面应力集中和焊接缺陷是提高其疲劳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A01铝合金 疲劳性能 焊接接头 激光-MIG焊 MIG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焊接方法下1MnCrMoNi与Q235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景恒 李宁兴 +2 位作者 郑自芹 张中东 王香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0-54,58,共6页
采用手工电弧焊(SMAW)和钨极氩弧焊(GTAW),将海洋工程用1MnCrMoNi合金钢与Q235钢进行焊接,研究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熔合区界面合金元素分布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TAW接头Q235热影响区的表层因过热出现魏氏组织,两种接头1MnCrMoNi热影... 采用手工电弧焊(SMAW)和钨极氩弧焊(GTAW),将海洋工程用1MnCrMoNi合金钢与Q235钢进行焊接,研究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熔合区界面合金元素分布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TAW接头Q235热影响区的表层因过热出现魏氏组织,两种接头1MnCrMoNi热影响区粗晶区均有板条马氏体出现,但GTAW接头板条马氏体数量明显较多;GTAW接头1MnCrMoNi侧熔合区界面C、Mo元素严重偏聚;GTAW接头1MnCrMoNi热影响区和焊缝显微硬度高于SMAW接头的,两种接头拉伸性能均与强度较低的Q235母材持平,断裂位置在Q235母材,室温下SMAW接头各区域冲击韧性明显优于GTAW接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MnCrMoNi合金钢 Q235钢 合金元素分布 钨极氩弧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间隙及垫片材料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胶铆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叶结和 张子博 +3 位作者 徐野 梁景恒 郑自芹 宋鸿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92,共5页
制备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胶铆接头,对其进行了单接缝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装配间隙(0,0.3,0.5,1.0 mm)和垫片材料(CFRP、无碱玻璃纤维布和EP6250环氧树脂胶黏剂)对接头拉伸-剪切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装配间隙... 制备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胶铆接头,对其进行了单接缝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装配间隙(0,0.3,0.5,1.0 mm)和垫片材料(CFRP、无碱玻璃纤维布和EP6250环氧树脂胶黏剂)对接头拉伸-剪切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装配间隙和垫片材料下,胶铆接头的载荷-位移曲线相似,均可分为弹性阶段、界面失效阶段、铆钉受力阶段和铆钉头部拉脱阶段;随着装配间隙增加,垫片材料为CFRP和纤维布的胶铆接头的极限载荷下降,垫片材料为胶黏剂的极限载荷基本不变,当装配间隙为1.0 mm时,垫片材料为胶黏剂的胶铆接头的极限载荷最大;当垫片材料为CFRP和纤维布时,不同装配间隙下胶铆接头的失效模式均为垫片侧胶面开裂,当垫片材料为胶黏剂时,胶铆接头失效模式均为CFRP板层间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铆接 装配间隙 力学性能 失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含量对反应烧结SiC/B_4C力学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晓菊 曹剑武 +3 位作者 成来飞 燕东明 张丛 满蓬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采用渗硅反应烧结工艺制备了SiC/B4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碳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iC/B4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抗弯强度、韧性)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碳含量为10vol%的条件下,复... 采用渗硅反应烧结工艺制备了SiC/B4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碳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iC/B4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抗弯强度、韧性)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碳含量为10vol%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其硬度、抗弯强度和韧性分别为19.63 Gpa、358 MPa和3.96 MPa?m1/2。此外,当碳含量不足10vol%,复合材料的组织随碳含量增加均匀性提高;当碳含量超过10vol%,显微组织均匀性变差,并且添加碳粉后,复合材料由沿晶、穿晶混合断裂向穿晶断裂转变,最终导致SiC/B4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B4C复合材料 反应烧结 渗硅 断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研发现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高晓菊 王伯芊 +3 位作者 贾平斌 满蓬 杨双燕 燕东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共6页
功能梯度材料(FGM)是为了适应新材料在高技术领域的需要,满足在极限温度环境(超高温、大温差)下正常工作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详细论述了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最后列举了功能梯度... 功能梯度材料(FGM)是为了适应新材料在高技术领域的需要,满足在极限温度环境(超高温、大温差)下正常工作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详细论述了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最后列举了功能梯度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材料 制备方法 性能评价 研究现状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三维针刺C/SiC层向动态压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晓菊 成来飞 +2 位作者 燕东明 李良军 方志坚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99,105,共6页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对三维针刺C/Si C复合材料(3N-C/Si C)层向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分别采用反应熔体浸渍(RMI)和化学气相浸渍(CVI)2种工艺制备的3N-C/Si C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压缩性能研究,并对比了2种工艺试样在破坏前后的显微结构。结...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对三维针刺C/Si C复合材料(3N-C/Si C)层向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分别采用反应熔体浸渍(RMI)和化学气相浸渍(CVI)2种工艺制备的3N-C/Si C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压缩性能研究,并对比了2种工艺试样在破坏前后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高应变率下2种工艺试样的破坏强度分布均遵循Weibull分布,且RMI工艺试样的性能稳定性明显高于CVI工艺试样。2种工艺试样的压缩强度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且与对数应变率近似呈线性关系。观察断口形貌发现,在静态压缩载荷作用下,2种工艺试样的破坏方式为剪切破坏和分层破坏的叠加,而在动态压缩条件下试样的破坏方式为劈裂破坏。研究发现,CVI工艺试样纤维束断口不平整;RMI工艺试样断口相对平整,纤维束多发生整束剪断,且动态条件下纤维束的束内脱粘现象得到明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针刺C/SiC复合材料 WEIBULL分布 RMI工艺 CVI工艺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工艺对Si_3N_4泡沫陶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晓菊 金颖 +3 位作者 李金富 李国斌 李康 燕东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5-1059,共5页
本文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的过程中,讨论了升温速度、烧结助剂的添加量和烧结温度对氮化硅网眼多孔陶瓷显微组织、物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Y2O3和Al2O3的含量的增加,烧结体的强度明显增加,且含量为20%时较... 本文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的过程中,讨论了升温速度、烧结助剂的添加量和烧结温度对氮化硅网眼多孔陶瓷显微组织、物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Y2O3和Al2O3的含量的增加,烧结体的强度明显增加,且含量为20%时较优。通过分析聚氨酯海绵的DSC-TDA曲线,得出在150~475℃温度区间,要缓慢升温。烧结温度在1700℃左右较优,且相变较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泡沫陶瓷 助剂 烧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nk’s模拟体液中Ti-25Nb-3Mo-3Zr-2Sn与Ti-2.5Al-3Mo-2.5Zr合金的微磨损行为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自芹 王振国 黄伟九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2-1227,共6页
采用TE66微磨粒磨损设备对医用Ti-25Nb-3Mo-3Zr-2Sn(TLM)和Ti-2.5Al-3Mo-2.5Zr(TAMZ)钛合金在Hank’s模拟人体体液中的微磨损行为进行研究;考虑到载荷及磨粒浓度的影响,通过观察磨斑形貌建立合金磨损机制图,并结合磨损体积建立材料优选... 采用TE66微磨粒磨损设备对医用Ti-25Nb-3Mo-3Zr-2Sn(TLM)和Ti-2.5Al-3Mo-2.5Zr(TAMZ)钛合金在Hank’s模拟人体体液中的微磨损行为进行研究;考虑到载荷及磨粒浓度的影响,通过观察磨斑形貌建立合金磨损机制图,并结合磨损体积建立材料优选图。结果表明:载荷增加致使单个磨粒所承受应力增加,导致合金磨损体积随载荷增加而增加;合金磨损体积亦随磨粒浓度增加而增加;TLM合金中含有细小α_s相致使其磨损体积较小。合金的摩擦因数均随载荷增加而增加,随磨粒浓度增加而降低,同等条件下TAMZ合金的摩擦因数要大。本实验条件下TLM合金的耐微磨损性能优于TAMZ合金的。磨损后TLM合金所呈现出来的磨损机制为二体和混合磨损机制,而TAMZ合金则呈二体、混合和三体磨损机制。TLM合金在本实验条件下可选择的范围比TAMZ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生物材料 微磨损 模拟人体体液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粒粉体对SiC陶瓷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国玺 李克智 +4 位作者 高晓菊 张丛 常永威 孟全胜 曲发增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0-255,共6页
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Si C陶瓷,研究了4种不同Si C造粒粉对陶瓷烧结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仪检测了不同造粒粉体的粒度,利用SEM观察了不同造粒粉体及烧结体的微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造粒粉对Si C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差异较大... 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Si C陶瓷,研究了4种不同Si C造粒粉对陶瓷烧结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仪检测了不同造粒粉体的粒度,利用SEM观察了不同造粒粉体及烧结体的微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造粒粉对Si C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由Si C-1造粒粉制得的陶瓷烧结体力学性能最佳,弯曲强度为318 MPa,洛氏硬度为94.0 HRA,密度为3.1367 g/cm3。结合微观组织分析可知,Si C-1造粒粉粒径较小,制得的陶瓷烧结体气孔较小且裂纹较少,基本无游离Si和游离C存在,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压烧结 SIC陶瓷 力学性能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