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舆情研究中的大数据技术运用:局限与超越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保华 岳梦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5,共8页
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舆情领域的运用拓展了舆情研究的边界,但是也需要认识到大数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警惕对大数据分析方法的过度推崇。目前,教育舆情研究中的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呈现教育舆情事实全貌、揭示背后的教育问题、价值评估、服务... 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舆情领域的运用拓展了舆情研究的边界,但是也需要认识到大数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警惕对大数据分析方法的过度推崇。目前,教育舆情研究中的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呈现教育舆情事实全貌、揭示背后的教育问题、价值评估、服务决策效果等方面存在局限。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舆情研究应致力于资源建设、多种研究方法并用、舆情研判胜任力提升等路径实现学理和应用实践的规律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教育舆情研究 数字化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与舆情应对话语策略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媛媛 王保华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1-57,共7页
高等学校正在从追求规模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是一些高校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校形象造成了冲击。面对网络舆情,高校需要及时进行形象维护和网络舆情回应。高校运用合理的话语修辞进行形象修复的目的在于赢... 高等学校正在从追求规模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是一些高校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校形象造成了冲击。面对网络舆情,高校需要及时进行形象维护和网络舆情回应。高校运用合理的话语修辞进行形象修复的目的在于赢得舆论的广泛支持,减弱负面态度,实现学校形象的重塑。运用形象修复理论这一舆情策略,能够分析高校官方话语文本修复策略运用的成效和机理。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话语体系要把握"黄金时间",发挥官方回应话语的权威性;丰富话语内容,注重官方回应话语的事实呈现;传播话语情感,寻求官方回应话语的价值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 治理 形象修复 话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舆情研判与决策支持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保华 葛自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6-168,共3页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泛在融合、复杂联动、智能隐匿,加剧舆情搜集和研判难度。高等教育治理亟待从传统安全向"互联网+"安全转型、从经验判断向大数据研判转型、从追求事实向追求价值转型、从传统思维向大数据思维转型,更加注重...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泛在融合、复杂联动、智能隐匿,加剧舆情搜集和研判难度。高等教育治理亟待从传统安全向"互联网+"安全转型、从经验判断向大数据研判转型、从追求事实向追求价值转型、从传统思维向大数据思维转型,更加注重"内容+"关系传播和"互联网+"风险,更加注重安全风险由线下向线上蔓延、单一风险向多种风险交织、由舆情风险向社会风险转变等新动向、新趋势。高等教育治理亟需处理好数据收集与数据安全、定性与定量分析、因果与关联分析、整体与个体利益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教舆情研判 决策支持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中自媒体报道框架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申金霞 张伟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3-168,共6页
自媒体对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关联对比""政策问责""呼吁理性"及"情色想象"四种主要框架。"关联对比"框架是涉外舆情的基本框架,通过与相关来华留学教育舆情的关联形... 自媒体对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关联对比""政策问责""呼吁理性"及"情色想象"四种主要框架。"关联对比"框架是涉外舆情的基本框架,通过与相关来华留学教育舆情的关联形成舆情共振;"政策问责"框架显示了我国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展,但自媒体的商业性质和对公众注意力的过分追逐,也会对公共领域的形成产生阻碍;"呼吁理性"框架彰显了自媒体在众声喧哗中的不断进步,但其中的负面情绪也有加剧群体对立的风险;"情色想象"框架通过在标题中构建情色想象空间,以吸引受众关注,激活网络舆情的敏感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教育 舆情危机 自媒体 报道框架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基于“2·27事件”的微博评论分析 被引量:47
5
作者 申金霞 万旭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5-61,共7页
2020年"2·27事件"微博平台网民评论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具有如下特征:极化态度明显,呈现持续且不可调和的双极对立;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判断为主导;网民非理性程度始终较高,评论言... 2020年"2·27事件"微博平台网民评论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具有如下特征:极化态度明显,呈现持续且不可调和的双极对立;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判断为主导;网民非理性程度始终较高,评论言辞激烈,情绪宣泄突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群体极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个体及群体心理、圈层传播结构和互动情境为依托,以信息影响为机制的群体思维过程。心理机制方面,个体认同联结为集体认同,虚假共识效应推动观点偏移;传播结构方面,圈层传播结构重新赋权,意见领袖观点引领群体极化;互动情境方面,去个体化的群体情境碰撞,圈层之间的异质性放大极化;社会文化方面,权力博弈下圈层文化外溢,亚文化冲突推动群体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极化 网络圈层化 饭圈文化 圈层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