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被引量:14
1
作者 苗棣 刘文 +1 位作者 胡智锋 刘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我国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中华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最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次对话是《现代传播》第十次年度对话,对话人将就“中国传媒国际传播... 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我国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中华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最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次对话是《现代传播》第十次年度对话,对话人将就“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这一近年来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从政策与体制机制层面、内容层面、市场与产业层面、渠道层面、人才培养层面等方面予以解读,探析解决这一难题的理念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 传播力 对话 国际 路径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可武 黄灿璨 李叙乐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4,共15页
为探究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提炼关于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结合对相关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与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内容因素、平... 为探究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提炼关于中老年群体微短剧观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结合对相关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与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内容因素、平台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中老年人的微短剧观看体验。其中,个人的内容偏好明显受到其生活情况的影响,受众倾向于观看与个体经历类似的微短剧,以纾解情绪。在付费行为方面,中老年群体则呈现显著的理性态度,与部分媒体报道情况不完全相符。对此,媒体与社会应当及时调整对中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刻板印象,微短剧从业者亦当坚持精品化道路,三方合力促进中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中老年群体 观看行为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重塑到集体关怀: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工具化悖论与伦理转向
3
作者 张慧喆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激活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变革,长期以来是社会参与式艺术的重要理论动因与实践路径。然而,这类艺术常因参与的象征化、项目的工具化而遭到质疑。实践表明,参与式艺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多元协作的互动场域,打破艺术创作的单一主体性模式... 激活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变革,长期以来是社会参与式艺术的重要理论动因与实践路径。然而,这类艺术常因参与的象征化、项目的工具化而遭到质疑。实践表明,参与式艺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多元协作的互动场域,打破艺术创作的单一主体性模式;同时,这也暴露出围绕主体意识建构和艺术自主性维护的现有批评视角的局限性。近年来,参与式艺术呈现出新的伦理转向,即以“集体关怀”为实践基础,逐步取代以自主个体为中心的行动逻辑。这一转向不仅是对传统主体性路径的补充和延展,也为参与式艺术回应社会议题、协同制度运行探索了新的伦理空间与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参与式艺术 主体意识 集体关怀 工具化 情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化:短视频的艺术性探析
4
作者 舒笑梅 岳文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3,共11页
数字化时代,短视频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其艺术性引发广泛讨论。从本质主义到开放认知的范式转变为短视频艺术的合法性论证提供了理论空间;政策实践的关键内容又保证了作为艺术的短视频所必备的核心定义项,由此形成了短视频鲜明的“日常即... 数字化时代,短视频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其艺术性引发广泛讨论。从本质主义到开放认知的范式转变为短视频艺术的合法性论证提供了理论空间;政策实践的关键内容又保证了作为艺术的短视频所必备的核心定义项,由此形成了短视频鲜明的“日常即展示”的艺术属性,艺术从传统特定时空的静态审美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实践生成,构设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体验日常化”的双向运动,使其既具娱乐性,又有文化性精神价值。探析短视频的艺术属性,有助于更好洞察数字时代审美范式的转型,构建基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共识,让艺术在日常展示与互动中持久绽放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日常即展示 艺术性 生活审美化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校开展音乐即兴训练的策略研究
5
作者 冯亚 周骏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音乐即兴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直接相关,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创造力训练价值。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即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占比较少。音乐即兴训练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即兴常用训练手段包括语言即兴... 音乐即兴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直接相关,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创造力训练价值。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即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占比较少。音乐即兴训练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即兴常用训练手段包括语言即兴、歌唱即兴、声响模拟即兴、声势即兴、律动即兴、乐器即兴。在实践中,要以音乐即兴促进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将音乐即兴训练渗透到学校智育的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即兴 创造力 学校艺术课程 智育实践 中小学音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人民性理论的研究基质与方法论审思
6
作者 杨杰 王淑月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64,共7页
文艺人民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核心线索,其历史演进亟须突破既有研究中“断裂/连续”的二元对立认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基质”概念可以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提供兼具... 文艺人民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核心线索,其历史演进亟须突破既有研究中“断裂/连续”的二元对立认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基质”概念可以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提供兼具批判性与整合性的方法论视角:既承认范式研究对理论阶段性特征(如革命话语、启蒙话语等历史节点的划分)的有效捕捉,亦针对其过度强化“差异性”“变革性”导致内在共识遮蔽的不足,以基质视角重构理论连续性的三重支撑:核心概念“人民”的层累性及其“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逻辑、“文艺服务于人民”实践于诉求的统一性和文学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层同构。基质视角的运用有助于突破以往范式研究断裂性叙事的局限,重新厘清文艺人民性理论嬗变的“异中之同”与“变中之常”,构建理论叙事的“层累结构”,论证当代文艺人民性本土化重构的历史合法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人民性 基质 层累结构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引领和倡导的新型国际传播全球叙事
7
作者 刘俊 翁旭东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6,共12页
伴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国际传播的语境更迭与理念重构,历史上长期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的全球叙事体系的逻辑裂痕不断加深,陷入难以逾越的解释困境。作为全球南方的积极行动主体之一,中国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 伴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国际传播的语境更迭与理念重构,历史上长期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的全球叙事体系的逻辑裂痕不断加深,陷入难以逾越的解释困境。作为全球南方的积极行动主体之一,中国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为新型国际传播全球叙事体系的探索带来有效方向与切实方案。中国引领和倡导的新型全球叙事的核心内涵至少包含促进主体开放自由交流的平等化叙事、彰显民族魅力与多元表达的个性化叙事、网感语态强化表达创新的青春化叙事、忠实全面展现他国形象的立体化叙事,以及推动认同建构同心共鸣的共同化叙事。透过多元知识谱系的解读与辩证,可以发现,这一新型国际传播全球叙事根植于“尚公”“贵和”的传统思想资源,以精神交往与人本主义作为本体论基点,展现出同转文化的范式转化相呼应的认识论特征,形成基于话语的偶然性本质与话语主导地位建构策略的方法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全球传播 新型全球叙事 文明交流互鉴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艺研究的学术传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廷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间中来思考,把人与文艺之间的关系作为文艺的本质问题来思考,把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对象和方式避免了针对文学艺术进行孤立研究的弊端,形成了把天、地、人及社会统一起来协同思考的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艺研究 学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艺术技艺构建中国动画新生态
9
作者 郭婧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8,共8页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参照传统艺术技艺是必要的。之所以用“技艺”而非“元素”,是将传统艺术视为有机体而非简单工具化挪移。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生态差异是这种学习的根本原因,现代艺术生态的脆弱性要求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参照传统艺术技艺是必要的。之所以用“技艺”而非“元素”,是将传统艺术视为有机体而非简单工具化挪移。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生态差异是这种学习的根本原因,现代艺术生态的脆弱性要求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传统艺术生态作为参考。动画的生态可以从对传统艺术技艺的直接模拟和合理创新两个部分来完成。生态的构建需要多种群、大体量的作品才能实现,这要求动画创作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对传统技艺进行参照与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 中国动画 技艺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感官机制——视觉与听觉的角力
10
作者 陈忆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跨媒介改编 视觉 听觉 传媒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及其要素研究——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四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0-57,共8页
电视节目创新动力是指来自电视传媒机构内外部,促使电视创新主体萌生创新意愿,从而推动节目创新实践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电视节目创新是一种穿越了多种环境循环往复的信息交换过程,其创新改革的进程,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社... 电视节目创新动力是指来自电视传媒机构内外部,促使电视创新主体萌生创新意愿,从而推动节目创新实践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电视节目创新是一种穿越了多种环境循环往复的信息交换过程,其创新改革的进程,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社会阶段、经济条件、文化积累、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而构成了推动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五种动力:宣传动力、市场动力、社会动力、文化动力和科技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动力 政治动力 市场动力 社会动力 文化动力 科技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三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4,共6页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区分为日常化的创新效果与陌生化的创新效果两条基本路径。根据电视内容属性与创新效果之间的正向或反向差异,形成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目创新 日常化 陌生化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前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仲呈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4,33,共8页
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史、学科建设史和人才培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彰显,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一项重大举... 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史、学科建设史和人才培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彰显,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学应该为民族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体现中国社会、时代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令人堪忧的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现实情状。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宝塔"状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塔座甚是包容,愈多样、愈丰富就会愈繁荣;塔尖聚集了"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相互共同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聚集了真正代表中华民族艺术思维最高成果的艺术家。在目前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和单科独进的艺术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三支大军,他们之间各具优势,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互补生辉。目前确定的艺术学门类的五个一级学科,实际正是一种现实情况下的和谐之态。当前,各地、各高校艺术学的学科申报要根据本校的优势从各自特点出发,要顾全大局,力求实现共同繁荣的共赢局面,而不能盲目地"抢地盘"。同时,各自的培养方向也应从学科客观实际出发,不要整齐划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艺术学 学科发展 升级 文化建设 艺术自觉 文化氛围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14
作者 仲呈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4,共7页
当前,我们要关注艺术学学科建设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我长期以来坚持认为,高等院校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思维的先锋阵地,而高等艺术院校则是中华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落后了,那么... 当前,我们要关注艺术学学科建设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我长期以来坚持认为,高等院校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思维的先锋阵地,而高等艺术院校则是中华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落后了,那么这个民族在思维科学上就会落后,思维科学上的落后就是哲学上的落后,一个在哲学上落后了的国家是谈不上具有较强的文化软实力的。我们本次召开的全国艺术学学会年会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果。在目前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中,虽然"不通一艺莫谈艺",但也不能固守仅通一门的优势,而是要扩大学术研究的视野,开阔思路,激活思维,增加自己的哲学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科学修养。当前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学科设置还要进一步完善,以彰显中国特色。同时,我们当下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不要搞冒进主义,决不能用大跃进的办法来搞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有自身规律,一定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我们要把党中央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号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落实到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当中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非常有现实针对性的。文化自觉,首先要自觉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艺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二要真正遵循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践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要说真话,讲真情,求真理。如果在中国的高等院校里面不能够敞开思想探讨艺术的独特功能、把握艺术的独特规律、承担艺术的社会担当,不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充满自信,艺术的自强是很难实现的。我认为,在当前国内高校以至艺术教育界、文化界的艺术学科建设中,应当加强团结,优势互补,既要有学理的思考又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就是必须要积极面对并且回答我们当前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从而保证艺术学学科建设能够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艺术学 学科建设 发展 社会现实 问题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阔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评四集电视纪录片《绽放的力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仲呈祥 马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4-135,共2页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回眸》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该片制作历时三年半,共分四集,分别从“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求...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回眸》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该片制作历时三年半,共分四集,分别从“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求发展”、“交流促传播”四个层面,首次以影像形态,全面系统地表现了中国电视艺术自1958年至2011年以来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作为“影像版”中国电视艺术50年发展的首部力作,《绽放的力量》(以下简称《绽放》)在清晰的历史流变叙述、丰赡的内容含量、经纬交错的叙事策略和深厚的学理分析诸方面均有追求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视 电视纪录片 艺术发展史 力量 历史视野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台 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管理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仲呈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既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针,同时也为艺术学、艺术管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针。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坚信艺术乃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既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针,同时也为艺术学、艺术管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针。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坚信艺术乃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体制改革,是艺术管理在当下的重要现实任务。文化建设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要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将艺术管理学置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为指导。艺术管理一定要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艺术积淀和审美优势,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管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艺术管理 艺术学理论 学科建设 文化繁荣 审美境界 文化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创新的本质探寻——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二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70,共4页
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贯穿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全过程,连接起了传者与受众,从起点到终点,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电视受众、电视创新主体,还是电视创新手段,电视节目创新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不变与变、旧与新、已知与未知、熟悉与陌生的"日... 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贯穿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全过程,连接起了传者与受众,从起点到终点,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电视受众、电视创新主体,还是电视创新手段,电视节目创新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不变与变、旧与新、已知与未知、熟悉与陌生的"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辩证关系。因此,如何将日常化与陌生化效果的偏移合理地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度"内,是电视节目创新的本质所在,也是电视节目创新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创新本质 日常化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1-206,共6页
美育对人性的丰富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社会美育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和协调,从而促进人的主体世界的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关... 美育对人性的丰富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语境中,通过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社会美育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美育使人的情感得以丰富和协调,从而促进人的主体世界的和谐,进而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大众传媒是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娱乐性、图像化等特性都包含审美因素,应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大众传媒的审美含量和艺术性质,使之对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起到有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社会美育 和谐 大众传媒 艺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实践: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首届“青春中国”颁奖庆典暨央视纪录频道大学生纪录短片训练营综述
19
作者 刘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132,共2页
纪录片是传播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彰显时代主流价值、平衡社会文化生态、体现主流媒体责任、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主要方式。同时思想活跃、青春无限的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中... 纪录片是传播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彰显时代主流价值、平衡社会文化生态、体现主流媒体责任、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主要方式。同时思想活跃、青春无限的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中坚力量。因此,为优秀的大学生提供纪录片创作平台与实践支持,对于培养中国纪录片的本土创作人才、建设活跃厚重的校园文化、推进中国影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创作 中国纪录片 大学生 大学校园 青春 实践 训练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何以群:数字人文时代的戏剧艺术功能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旭升 范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113,共7页
数智媒介时代的到来,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艺术无疑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数智媒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然重新定义了当代社会,在社会生活及艺术审美中体现出各种“群”效应:它不仅使得传统的戏剧观众群体得以“重新部落化”,而且有效地... 数智媒介时代的到来,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艺术无疑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数智媒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然重新定义了当代社会,在社会生活及艺术审美中体现出各种“群”效应:它不仅使得传统的戏剧观众群体得以“重新部落化”,而且有效地为戏剧艺术新的生态建设与体制重构赋能。戏剧艺术通过与数智媒介技术的结合,不仅重新组织观众,赋予自身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而且成为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维系各社会群体精神生态、实现良性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戏剧功能 戏可以群 因戏成群 游戏于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