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 |
张金尧
韩天棋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2
|
“意义解构”与“大众心理”——从无厘头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说起 |
赵士萌
施旭升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3
|
音乐评论的传播与写作思路当改进 |
魏晓凡
|
《当代音乐》
|
2017 |
2
|
|
4
|
从《铁道游击队》的翻拍看抗战题材电影的现代化 |
谭苗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5
|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评电影《我住长江头》 |
张金尧
王璞琇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6
|
是抗日神话还是文明之殇?——解读《赛德克·巴莱》 |
陆嘉宁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7
|
马吉德·马吉迪电影中的诗意美——以影片《小鞋子》为例 |
路灿
徐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8
|
《牡丹亭》在主情中体现的理性审美特征 |
张莹
|
《戏剧之家》
|
2014 |
1
|
|
9
|
口述史方法的能与不能 |
施佳慧
|
《艺术评鉴》
|
201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