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传播学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孙振虎 赵甜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27,共5页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高等教育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成为实现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作为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建设也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高等教育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成为实现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作为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建设也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不断探索新闻传播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从价值引领、传承创新和技术赋权等方面切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融合传播为纲、以项目实践为路径的课程体系创新发展,开创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理论的教学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新文科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服务价值链重构:数智赋能的中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金来 顾洁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6,共7页
在数字技术变革、开放获取运动兴起以及知识生产和学术传播生态重构的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大学出版社应充分依托学术资源这一核心优势,兼顾学术使命与大众传播,重构知识服务价值链,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与水平。... 在数字技术变革、开放获取运动兴起以及知识生产和学术传播生态重构的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大学出版社应充分依托学术资源这一核心优势,兼顾学术使命与大众传播,重构知识服务价值链,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与水平。具体而言:深度参与并推动技术赋能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推动知识的智能分发与多链条传播;构建知识服务共同体,营造全链条知识服务生态;推进契合知识服务转型的商业模式创新;推进面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内部治理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 知识生产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价值链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融合视听的实践逻辑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4
3
作者 曾祥敏 刘思琦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融合视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型建构,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技术、内容、渠道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指明了方向。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对融合视听的推动意义出发,首先,分析探讨传统广播电视转型面临的困难,以及与网络视...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融合视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型建构,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技术、内容、渠道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指明了方向。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对融合视听的推动意义出发,首先,分析探讨传统广播电视转型面临的困难,以及与网络视听的关系调适;从技术转向、用户转向、内容转向、话语转向四个层面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给视听业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其次,指出融合视听的系统性布局要在搭建自主可控的平台基础上,有效整合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传播领域的数据资源,平衡好创作与传播、事业与产业、国内与国际三组关系。最后,阐明融合视听理论建构的基础理路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视听 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性变革 广播电视 网络视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智锋 汪文斌 郑世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共7页
2004年1月13日,时任本刊副主编的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在北京凤凰会馆做了一次长篇对话,这就是刊发于2004年第1期的《会诊中国电视》,这篇对话引发了业界与学界关于中国电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与争鸣。整整... 2004年1月13日,时任本刊副主编的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在北京凤凰会馆做了一次长篇对话,这就是刊发于2004年第1期的《会诊中国电视》,这篇对话引发了业界与学界关于中国电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与争鸣。整整一年后的2005年1月13日,本刊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原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汪文斌先生再次对话,对刚刚过去的2004年以“关键词”的方式就中国电视的若干“问题”与“主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期特别推出,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及业界、学界的同仁就此继续展开讨论与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 中国电视 关键词 广电事业 媒介活动 付费电视 传媒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电视事业的演进路径和三大创新动力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祥敏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可被视为分化—融合—分化媒介发展螺旋的一个片段,作为被互联网拉出黄金时代的传统媒介,其转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分析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此...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可被视为分化—融合—分化媒介发展螺旋的一个片段,作为被互联网拉出黄金时代的传统媒介,其转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分析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此,文章聚焦近年来电视媒体的转型历程,从电视媒体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电视事业建设适屏融合、视频创新、视听中国三大创新动力源,可谓正当其时。具体而言,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下,电视媒体转型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审慎处理好变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用系统思维把握三大转型创新:适屏创优变量,转传统劣势为新时期优势;视频创新存量,强化视听传播专业优势;视听创造增量,激发国际传播效能,全面布局视听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电视事业 视听传播 全媒体传播体系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营资本介入广播电视传媒——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侧记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祥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本文在对浙江影视(集团) 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的基础上, 梳理了民营资本介入广播电视传媒的背景, 总结了该集团成立的意义、措施及其突破创新之处。浙江影视(集团) 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和广电传媒政策支持下... 本文在对浙江影视(集团) 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的基础上, 梳理了民营资本介入广播电视传媒的背景, 总结了该集团成立的意义、措施及其突破创新之处。浙江影视(集团) 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和广电传媒政策支持下的产物, 其实践将对中国广电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传媒 浙江影视有限公司 民营资本 文化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蹲点报道:从“走基层”到“在基层”——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 被引量:4
7
作者 曾祥敏 高瑶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蹲点报道是新时期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记者深入基层,通过长期驻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中国本土的在场理论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考察,将其转移到新闻实践的语境中,“在场”强调了记者“蹲”在基层的重要性。... 蹲点报道是新时期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记者深入基层,通过长期驻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中国本土的在场理论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考察,将其转移到新闻实践的语境中,“在场”强调了记者“蹲”在基层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对12位蹲点记者的半结构访谈与分析,提出了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并展望了未来扎根、联合、出海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蹲点报道 调查研究 新闻实践 媒体融合 基层治理 讲好中国故事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化交往:中国社会交往的新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涂凌波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3-83,共11页
媒介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最根本性的变化在于数字媒介及其媒介逻辑几乎完全主导了社会交往的形态和方式,形塑了“社会交往的媒介化”或“媒介化交往”。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社会交往的整体转... 媒介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最根本性的变化在于数字媒介及其媒介逻辑几乎完全主导了社会交往的形态和方式,形塑了“社会交往的媒介化”或“媒介化交往”。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社会交往的整体转型,而且使社会世界的建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理解中国社会交往的认识论前提。当前中国社会交往出现三个新的特征,即交往的泛化、交往的加速、交往的过剩。社会交往的媒介化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关系的变化、日常生活的变化、传播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社会交往 媒介化 媒介化交往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从文化误读走向文化共情?——基于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田维钢 郎玉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09,共5页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呈现真实自然、描绘生物百态的影像载体,是传承历史、对话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YouTube平台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海外用户评论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文化误读现...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呈现真实自然、描绘生物百态的影像载体,是传承历史、对话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YouTube平台中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海外用户评论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文化误读现象。为此,本文从媒介真实、文化隔阂以及文化殖民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从文化特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对话的角度,对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如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从文化误读走向文化共情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文化误读 文化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基于文化类视听节目的示例与逻辑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俊 翁旭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极新”与“极旧”的接合是当下中国文化类视听节目创作、传播、接受中的一大突出现象,以优秀传统文化或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受到追捧与热议。这表明,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探索找到了合适的... “极新”与“极旧”的接合是当下中国文化类视听节目创作、传播、接受中的一大突出现象,以优秀传统文化或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受到追捧与热议。这表明,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探索找到了合适的方向与路径。近年来,涌现的代表性节目与焦点现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转换逻辑主要包括五个面向:当代化提炼、奇观化视听、网感化表达、情感化撩拨和互构化价值,其共同型构了传统文化视听结构创造性表现的有序性,实现对受众媒介使用与审美认知的适配,形成对包括年轻群体在内的当代人的文化选择与价值认同的有效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传统文化 当代化叙事 视听节目 网络视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大区域传播的创新与开拓——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传媒新动能的前沿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香凝 赵淑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10,共5页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为跨媒介、跨地区、跨制度的区域媒体融合带来了时代机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基于对粤港澳三地媒体的调研,从纵向和横向两种路径分析大湾区媒体融合网络的建构。研究发现,中央媒体和大湾区媒体在内容、身份和...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为跨媒介、跨地区、跨制度的区域媒体融合带来了时代机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基于对粤港澳三地媒体的调研,从纵向和横向两种路径分析大湾区媒体融合网络的建构。研究发现,中央媒体和大湾区媒体在内容、身份和舆论等维度形成了互嵌关系,大湾区媒体之间则在信息生产、服务连接和认同召唤等层面进行着联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湾区媒体融合的可能进路,包括在微观层面打造社群平台,在宏观层面深化合纵连横,以期为区域媒体融合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行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 央地互嵌 结构洞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等新闻教育的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角色建构研究——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新闻职业话语为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佳丽 郑石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中国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始终带有务实和实务取向。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创新之举和重要抓手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发起建设并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是“部校共建新闻... 中国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始终带有务实和实务取向。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创新之举和重要抓手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发起建设并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推进开展十周年,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135位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元新闻话语与社会角色理论,探索面向高等新闻教育的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建构。研究发现,职业话语叙事阐释了典范传统与时代语境下当代新闻人承载的角色期望。同时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在组织、公民、家庭多重角色扮演中,呈现了理想化与现实性并存的认知张力。基于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现实,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致力于开展对新闻边界和新闻权威的共同维护。多维的角色建构剖析有利于破除新闻实践与学术知识系统间的认知壁垒,将新闻理想注入青年一代的认知系统中,同时为辅助理解新闻教育实践提供了思考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新闻教育 元新闻话语 新闻职业话语 角色 新闻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华留学生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适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凤娇 蒋欣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0,共11页
随着中外交流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往来频繁,文化适应成为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如今多元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拥有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力,还能以社交平台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呈现出新媒体时代文化适应的新特点。从整体媒介环境出发... 随着中外交流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往来频繁,文化适应成为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如今多元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拥有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力,还能以社交平台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呈现出新媒体时代文化适应的新特点。从整体媒介环境出发,探究来华留学生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并基于新的发现拓展补充传播与适应的双向过程。社交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均有积极影响,但由于留学生自我定位、语言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中国社交媒体使用侧重点不同,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社交媒体并非全然只有积极影响,来华留学生在使用中国社交媒体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数字鸿沟与社交媒体倦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社交媒体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法机关舆情处置的发展脉络和“三同步”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黎鹏 高晓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政法舆情有着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这类舆情的处置和应对,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对政法机关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各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到进入新世纪积极推进新媒体矩阵建设,再到近年来“三同步”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政法舆情有着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这类舆情的处置和应对,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对政法机关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各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到进入新世纪积极推进新媒体矩阵建设,再到近年来“三同步”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政法机关的舆情处置工作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突破、能力上不断提升。系统梳理政法舆情处置工作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对政法机关舆情处置“三同步”机制进行详细讨论,分析“三同步”机制在“东方之星”客轮倾覆事故舆情处置工作中的运用,以此为基础对政法机关舆情处置工作呈现出的新趋势进行总结,以期提升政法机关舆情处置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政法机关 舆情处置 三同步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的多元形态与功能探讨
15
作者 李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共1页
纪录片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整体而言,它以真实为基底,通过对现实的忠实记录彰显其历史价值。当我们以不同维度观测,更能发现纪录片与世界建立的复合关联。作为文本的纪录片,通过叙事结构的搭建,形成了具备戏剧张力的表达。而作为媒介... 纪录片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整体而言,它以真实为基底,通过对现实的忠实记录彰显其历史价值。当我们以不同维度观测,更能发现纪录片与世界建立的复合关联。作为文本的纪录片,通过叙事结构的搭建,形成了具备戏剧张力的表达。而作为媒介的纪录片,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其形态更丰富,传播渠道更多,功能的实现也更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 叙事结构 历史价值 纪录片 功能 多元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有邻堂书店新媒体视频推动实体书店发展的创新策略及其启示
16
作者 高昊 游清清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6,共8页
以日本百年老字号书店有邻堂YouTube频道的热门视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线内容的创作理念、形式特征与传播策略,探究新媒体视频在重塑实体书店价值定位、建立用户价值认同与增强情感联结方面的作用。后从激活实体书店内部发展活力、打... 以日本百年老字号书店有邻堂YouTube频道的热门视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线内容的创作理念、形式特征与传播策略,探究新媒体视频在重塑实体书店价值定位、建立用户价值认同与增强情感联结方面的作用。后从激活实体书店内部发展活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IP形象,利用视频媒介优势、优化传播策略,秉持经营理念初心、塑造鲜活真实的企业形象等方面提出对我国实体书店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视频 实体书店 数字出版 媒介赋能 品牌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合数字鸿沟:高职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纵向实证研究
17
作者 吴学仕 李若琳 +1 位作者 刘刊诺 栾菁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6,共10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更是高职生掌握先进技术、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已有研究探讨了各种情境中的人工智能素养,但专门针对高职生数字鸿沟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更是高职生掌握先进技术、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已有研究探讨了各种情境中的人工智能素养,但专门针对高职生数字鸿沟对人工智能素养影响的研究仍然有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两次追踪数据调查高职生数字鸿沟对人工智能素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0时,高职生数字鸿沟显著负向影响人工智能素养,而在t1时,高职生数字鸿沟对人工智能素养不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与t0时相比,t1时高职生数字鸿沟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降低,而与t0时相比,t1时高职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变化。基于此,提出高职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路径,包括:强化数字资源应用;设计适配性课程;均衡职教差异;实践导向教学;师资数字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生 数字鸿沟 人工智能素养 结构方程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机制
18
作者 田维钢 郎玉茁 王凯思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1,共5页
民族自治县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载体,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基于媒介功能演变,通过深度访谈、案例分析,考察我国民族自治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信息传播、文化整合与公共服务中的实践机制。... 民族自治县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载体,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基于媒介功能演变,通过深度访谈、案例分析,考察我国民族自治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信息传播、文化整合与公共服务中的实践机制。研究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话语转译-空间生产-文化赋能”的三重角色重构,将国家话语转化为基层可感知的符号体系;依托“群际接触-多元一体内容-情感共鸣”的传播策略,构建起跨民族、跨文化的共同体认知框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向“自觉”的认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治县 县级融媒体中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记忆视域下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建构
19
作者 李智 李潇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共5页
作为2024年最优秀的纪录电影之一,《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引发全球观众深刻反思的优秀国际传播作品。而纪录电影作为具有记忆功能的一种特殊媒介,在社会记忆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媒介记忆视域,... 作为2024年最优秀的纪录电影之一,《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引发全球观众深刻反思的优秀国际传播作品。而纪录电影作为具有记忆功能的一种特殊媒介,在社会记忆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媒介记忆视域,从叙事结构、影像史观、国际传播等角度,对《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建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艺术成就、思想深度以及国际传播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记忆 纪录电影 价值建构 《里斯本丸沉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景观”理论视域下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声音创作探析
20
作者 李智 陆安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6-30,共5页
作为纪录电影的两种重要美学形态,“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都是在格里尔逊“基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影像风格。随着媒介手段的发展,影像表达的手法更加多元,纪录电影的表意也更加自由。运用加拿大作曲家莫雷... 作为纪录电影的两种重要美学形态,“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都是在格里尔逊“基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影像风格。随着媒介手段的发展,影像表达的手法更加多元,纪录电影的表意也更加自由。运用加拿大作曲家莫雷·沙弗尔(R.Murray Schafer)的“声景观”(Soundscape)理论,分析《里斯本丸沉没》在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和音效等不同声音元素上的处理,可以探讨纪录电影中声景观的建构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电影 《里斯本丸沉没》 声景观 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