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与北非影视协作发展策略研究
1
作者 齐林泉 张德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2-97,共6页
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方案,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尤其是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成为这一方案的重要基石。影视作为被人们广泛认可和喜爱、又可全方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大众传播媒介... 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方案,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尤其是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成为这一方案的重要基石。影视作为被人们广泛认可和喜爱、又可全方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大众传播媒介,由此将承载起新的传播使命,同时又将迎来自身发展的新契机。为此,选择具有非洲和阿拉伯双重区域身份的北非为切入点,通过关注影视理论创新、创作实践探索、生产与传播全球协同布局,探究中国与北非影视共同发展策略,以创造具有全球性示范作用的影视发展共同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非影视 影视发展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下中国微电影的发展与传播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149,共4页
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概念的应用已经真正成为了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工具。微电影是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日新月异而成长勃兴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规律、展现形式以及观赏环境都建立在以网络数字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 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概念的应用已经真正成为了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工具。微电影是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日新月异而成长勃兴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规律、展现形式以及观赏环境都建立在以网络数字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本文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大数据的应用原理,阐释非结构化数据的数字量化评析手段与微电影(微视频)的发展规律、创作环境以及行业前景等诸要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大数据 微视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谍战剧《伪装者》的艺术特色分析
3
作者 甘璐瑶 张金尧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01-103,共3页
自2008年,谍战剧《潜伏》播出以来,一大批优秀谍战剧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也受到影视评论界的学理观照。可以说掀起了谍战剧制作、收看、研究热潮,提升了谍战剧在中国电视剧艺术中的现代地位与美学品味。谍战剧的类型化也在媒体、... 自2008年,谍战剧《潜伏》播出以来,一大批优秀谍战剧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也受到影视评论界的学理观照。可以说掀起了谍战剧制作、收看、研究热潮,提升了谍战剧在中国电视剧艺术中的现代地位与美学品味。谍战剧的类型化也在媒体、文本与受众之间创作与欣赏的多次循环、沟通中逐渐得到完成。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剧情设置模式化、角色形象扁平化、表现手法单一化等一系列僵硬化发展带来的谍战剧观众收视欲逐渐衰退。突破谍战剧发展瓶颈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艺术 影视评论 艺术特色 角色形象 人物原型 设置模式 家庭伦理剧 偶像剧 暑期档 瓶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与“意”:中国电影表演的美学流变研究
4
作者 宋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2-124,共3页
“象”与“意”的相合相生是“意象之美”生成之根基。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国电影表演始终存在着一种“象”与“意”的较量。“重象”着重于对人物表象的复刻;“重意”则倾向于对人物的符号化呈现。“象”与“意”之间的此消彼长始终呈现... “象”与“意”的相合相生是“意象之美”生成之根基。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国电影表演始终存在着一种“象”与“意”的较量。“重象”着重于对人物表象的复刻;“重意”则倾向于对人物的符号化呈现。“象”与“意”之间的此消彼长始终呈现在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流变之中,而“象”与“意”的平衡关系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表演的风格及审美取向。实现“象”与“意”的平衡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纵观中国电影表演的美学流变,“意象相合”始终是中国影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表演 电影意象论 意象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微短剧:制播新态、内容新维与国际传播新貌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国涛 李斐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8,共11页
网络微短剧是网络影视在移动互联时代分延变异的新形态。2020年以来,网络微短剧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资本加码和监管强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微短剧逐步摸索出一条主体多元、高新技术引领的制播新路径,并分化出三大主要形态:传统主流... 网络微短剧是网络影视在移动互联时代分延变异的新形态。2020年以来,网络微短剧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资本加码和监管强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微短剧逐步摸索出一条主体多元、高新技术引领的制播新路径,并分化出三大主要形态:传统主流网络剧的“微短化”、用户自制剧情类短视频的“连集化”及“爽文学观”的剧集化。在“快而美”这一创作目标的引领下,微短剧呈现出类型杂糅的“后连续性”叙事风格;话语表达整体较为悬浮,但已开始向着聚焦现实的方向发展;在美学上,借助超文本的“小屏”实践,拓展出较为广阔的意义空间。网络微短剧同步展现出独特的国际传播能力。ReelShort等企业通过在美国等地区的“小成本”在地性运营,成功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针对美国地区开发的微短剧在内容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即以“中国爽文逻辑为骨,西方类型元素为肉”,实现了中西文化元素的巧妙嫁接,这与中国网文在海外市场的前期布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网络爽文 众创模式 视频平台 精品化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6
作者 潘可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51,共1页
凡枝繁叶茂者,其根必扎得又粗又深。影视创作要想始终向上生长,就得持续不断地向下扎根。无论何种剧作,其根,均在剧本。剧作家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从事“从无到有”的工作。但由于编剧常年隐藏在影像背后以一种不被看见的方式滋养作... 凡枝繁叶茂者,其根必扎得又粗又深。影视创作要想始终向上生长,就得持续不断地向下扎根。无论何种剧作,其根,均在剧本。剧作家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从事“从无到有”的工作。但由于编剧常年隐藏在影像背后以一种不被看见的方式滋养作品,甚少发声,久而久之遭人遗忘,陷入不被理解、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接受主体们一边高声疾呼剧作艺术质量与精神内涵的双重审美,一边却又对编剧们的主体性地位避而不见,尤其在近些年愈演愈烈的资本裹挟下,编剧对内容的创作权、把控权、审美权一再被挤压,影视行业渐而出现了IP至上、流量至上、颜值至上,编剧沦为“工具人”“边缘人”的严峻乱象。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也引起了学界的严肃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主体 影视创作 影视艺术 影视行业 主体性地位 主持人 尴尬境地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风正盛,微电影当道——浅析微电影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祁婧 《电影评介》 2013年第2期35-36,共2页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微电影的独特魅力给广大的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也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提高微电影的质量和价值,让微电影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让微电影这一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应,...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微电影的独特魅力给广大的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也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提高微电影的质量和价值,让微电影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让微电影这一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应,这样微电影才能长盛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新媒体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