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传媒技术影响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
刘海燕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2
|
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中的价值定向与方法论问题 |
逄增玉
孙晓平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3
|
现代汉语“的”的多层缀化分析 |
郭安
邢欣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4
|
现代汉语与维吾尔语致使句型比较 |
邢欣
|
《汉语学报》
|
2008 |
4
|
|
|
5
|
东亚病夫、醒狮与涅槃凤凰--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形象的书写与传播 |
逄増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
6
|
语篇衔接语的关联功能及语法化--以部分感观动词语法化构成的衔接语为例 |
邢欣
白水振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6
|
|
|
7
|
鲁四老爷论 |
逄增玉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
8
|
“时时”、“不时”、“时不时”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谈其在频率副词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邹海清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
9
|
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 |
逄增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
10
|
历史文化语境与东北流亡文学的忧郁倾向 |
逄增玉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
11
|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量化体与体貌系统 |
邹海清
|
《汉语学报》
CSSCI
|
2010 |
4
|
|
|
12
|
辩论性节目中嘉宾与主持人的重音实证分析——基于重音与意图突显的视角 |
章礼霞
李大勤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13
|
多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与文化价值担当 |
逄增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14
|
浅谈电视节目中的滚动字幕 |
张婧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15
|
电视新闻播讲体和联播体节奏对比研究 |
任前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16
|
谈电视语言教学片的设计 |
蒋成峰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7
|
如何把握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言语主导作用——以易中天为嘉宾的访谈节目为例 |
任前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18
|
再探有声语言的创作声场 |
侯亚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9
|
电视语体刍议 |
蒋成峰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20
|
主持审美话语对综艺节目低俗倾向的拮抗作用 |
侯亚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