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媒技术影响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海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129,共3页
传媒汉语教学的概念是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孕育成长的。面对传媒汉语教学需求的增长、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传媒汉语教学重新定位。传媒技术发展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传媒汉语教学应倡... 传媒汉语教学的概念是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孕育成长的。面对传媒汉语教学需求的增长、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传媒汉语教学重新定位。传媒技术发展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传媒汉语教学应倡导嵌入式教学的全新理念,并进一步加强汉语教学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技术 传媒汉语 专门用途语言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中的价值定向与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逄增玉 孙晓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5,共6页
在考察西方和古代中国进行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当今出现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热之际,中国文化跨国传播中首先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和昭示中国文化的价值;其次要认真地梳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梳理过程中也要把近现代中国形成的新... 在考察西方和古代中国进行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当今出现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热之际,中国文化跨国传播中首先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和昭示中国文化的价值;其次要认真地梳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梳理过程中也要把近现代中国形成的新文化、"新国学"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价值链中;第三要梳理中国文化中具有永恒性和普世性的价值体系,寻找和厘定中国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共同点和对接点;第四应该注重文化跨语际传播的方法和方式问题,注重传播的可受容性、兼容性和有效性;最后,也应该注重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在文化传播中注意吸收他国文化的精华和营养,以丰富本国文化并促进本国文化在传播中增加新的价值内容,从而不断发展和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国际传播 核心价值 传播方法 双向与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的”的多层缀化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安 邢欣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49,96,共7页
有关结构助词"的"讨论是汉语语法学界的热点,近年来主要集中在"的"的名词性标记功能上。本文通过英语、维吾尔语和汉语的对比,发现汉语"的"主要的功能在于标记"的"前边的成分是名词性的,"... 有关结构助词"的"讨论是汉语语法学界的热点,近年来主要集中在"的"的名词性标记功能上。本文通过英语、维吾尔语和汉语的对比,发现汉语"的"主要的功能在于标记"的"前边的成分是名词性的,"的"有后附名词标记的缀化功能。文中通过"的"字结构可以替代名词的特点进一步说明"的"具有后附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字结构 后附词 多层缀化 名词后附标记 DP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与维吾尔语致使句型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邢欣 《汉语学报》 2008年第2期62-68,共7页
致使[+cause]是具有普遍特征的一种范畴意义,从动词角度来看,致使意义属于轻动词短语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中,都存在着致使意义的表达句式。不过,有些语言用显性语法手段(形态词尾)表达,有些语言用隐性范畴表达。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与维... 致使[+cause]是具有普遍特征的一种范畴意义,从动词角度来看,致使意义属于轻动词短语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中,都存在着致使意义的表达句式。不过,有些语言用显性语法手段(形态词尾)表达,有些语言用隐性范畴表达。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与维吾尔语致使意义句型的异同,并通过句型比较得出结论:汉语用隐性空语类轻动词表达致使[+cause],维吾尔语用显性形态标记表达致使[+c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句型 致使意义 致使范畴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病夫、醒狮与涅槃凤凰--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形象的书写与传播 被引量:8
5
作者 逄増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5,42,共4页
清末到五四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文学派别,出于不同的目的,主要通过纸媒描绘与书写了正面的与负面的两大类中国形象,并传播和扩散开来。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这些中国国家形象的书写与传播构成了中国语境的一部分... 清末到五四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文学派别,出于不同的目的,主要通过纸媒描绘与书写了正面的与负面的两大类中国形象,并传播和扩散开来。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这些中国国家形象的书写与传播构成了中国语境的一部分,并极大影响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从总体上激发了民族国家关怀和以救亡与启蒙为表征的民族主义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五四时期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篇衔接语的关联功能及语法化--以部分感观动词语法化构成的衔接语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邢欣 白水振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21,共7页
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的衔接语,并根据不同的衔接模式将衔接语分出了关联模式和信息模式结构,通过对不同模式里衔接语由关联模式逐步转化到信息模式的连续统分析,归纳出不同衔接语的语法化现象,特别是对感观动词语法化后构成的衔接语做了... 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的衔接语,并根据不同的衔接模式将衔接语分出了关联模式和信息模式结构,通过对不同模式里衔接语由关联模式逐步转化到信息模式的连续统分析,归纳出不同衔接语的语法化现象,特别是对感观动词语法化后构成的衔接语做了详尽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衔接语 语法化 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四老爷论 被引量:8
7
作者 逄增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9-83,共5页
鲁迅小说《祝福》里的鲁四老爷,一直以来的评论都认为是顽固遵守儒家三纲五常、以封建礼教歧视祥林嫂并最终导致祥林嫂死亡的"腐儒",也是鲁迅在五四时期通过杂文和小说大肆抨击、否定的"吃人"封建性传统的代表。但... 鲁迅小说《祝福》里的鲁四老爷,一直以来的评论都认为是顽固遵守儒家三纲五常、以封建礼教歧视祥林嫂并最终导致祥林嫂死亡的"腐儒",也是鲁迅在五四时期通过杂文和小说大肆抨击、否定的"吃人"封建性传统的代表。但是,通过细读文本,联系鲁迅对儒与道的一贯言论,我认为鲁迅笔下的鲁四其实是对儒教理学一知半解的"伪儒"或小儒,他并不认真恪守儒教道德规范,同时也一定程度地信奉道教的养生养性和无是非、无坚贞、实用主义等,是半儒半道、表儒内道,对儒道的理解和遵循都是半真半假的人物。这样的思想原则是他对祥林嫂始则厌之用之,终则赶出家门的内在原因,也是鲁迅描写和批判这类人物的用意和一以贯之的文化立场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祝福》 鲁四老爷 封建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时”、“不时”、“时不时”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谈其在频率副词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邹海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8-53,共6页
"时时"可分为表持续量的"时时1"和表重复量的"时时2",本文指出其各自出现的句法环境。表重复量的"时时2"、"不时"和"时不时"在句法功能上很有特点:它们既不全同于带有判... "时时"可分为表持续量的"时时1"和表重复量的"时时2",本文指出其各自出现的句法环境。表重复量的"时时2"、"不时"和"时不时"在句法功能上很有特点:它们既不全同于带有判断性的"常"类义频率副词,也不全同于带有描写性的"屡"类义频率副词。从其在频率副词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们在这两类频率副词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量 重复量 频率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 被引量:5
9
作者 逄增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向东北派出两万余名干部,其中包括众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后,为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党中央又向东北派出大批科技文教人员,同时广泛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向东北派出两万余名干部,其中包括众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后,为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党中央又向东北派出大批科技文教人员,同时广泛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设施。这两次大规模的人才派遣,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东北"人文不盛"的局面,嵌入式地使东北成为工业基地的同时,也成为科技文教都比较发达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东北的文教人才开始向关内中心地区流失,改革开放之初和90年代后,又出现两次较严重的流失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业中,必须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而制止人才大规模流失和吸引与培养新人才,是全面振兴东北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哲学社会科学 人才流失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语境与东北流亡文学的忧郁倾向 被引量:4
10
作者 逄增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4,共8页
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既有现实的由故土沦陷带来的情感冲动的因素,更有很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从当局到普通百姓对"东北苦难"的无视与漠视给东北作家的刺激,也有流亡... 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既有现实的由故土沦陷带来的情感冲动的因素,更有很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从当局到普通百姓对"东北苦难"的无视与漠视给东北作家的刺激,也有流亡处境引发的心理悲剧感受,而东北流亡文学忧郁倾向的历史文化因素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多被遮蔽和"不见"。东北流亡作家文本中表现出的忧郁倾向和其中蕴含的对爱国主义的有限性、政权与国家的非等同性等问题,触及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和中国抗战文学的尖锐主题,达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抗战文学少有的思想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东北流亡文学 忧郁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量化体与体貌系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海清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13-20,共8页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现行的体貌系统存在缺陷,这种缺陷集中表现为量化体概念表达的缺失,这种缺失会导致汉语中的一些与体有关的量化现象难以处理。本文从量化与非量化的对立是语言表达的普遍对立出发,从语义范畴的角度出发对现行的体貌...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现行的体貌系统存在缺陷,这种缺陷集中表现为量化体概念表达的缺失,这种缺失会导致汉语中的一些与体有关的量化现象难以处理。本文从量化与非量化的对立是语言表达的普遍对立出发,从语义范畴的角度出发对现行的体貌系统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视点体的一级体对立不再是完整体与未完整体的对立,而是量化视点体与一般视点体(非量化)的对立,本文还进一步指出惯常体属于特殊的视点体,与未完整体没有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范畴 量化体 非量化体 惯常体 未完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论性节目中嘉宾与主持人的重音实证分析——基于重音与意图突显的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章礼霞 李大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87,共6页
辩论性节目中双方嘉宾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在话语意图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对抗性,有利于研究重音对话语意图的突显功能。研究发现,基本上所有重音都在一个严密、完整的语义网络之中,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以突显具体意图的方式为话语的总... 辩论性节目中双方嘉宾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在话语意图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对抗性,有利于研究重音对话语意图的突显功能。研究发现,基本上所有重音都在一个严密、完整的语义网络之中,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以突显具体意图的方式为话语的总体意图服务;语句中重音倾向于落在那些能够帮助表达特定意图的核心成分上,如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语、强调程度的量性词语及强调逻辑语义关系的关联词语等。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同学科在重音研究上的互补性和互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性节目 重音 意图突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与文化价值担当 被引量:2
13
作者 逄增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3,67,共4页
在文学消亡论甚嚣尘上的多媒体时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样态及其价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认为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所谓高雅精英文学和大众消费文化将共生存,各有自己的接受群体,并且在中产阶级扩大和稳固之时雅文... 在文学消亡论甚嚣尘上的多媒体时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样态及其价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认为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所谓高雅精英文学和大众消费文化将共生存,各有自己的接受群体,并且在中产阶级扩大和稳固之时雅文学将有自己稳固的生存与消费空间;但多媒体、新媒体时代文学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深刻地改变文学的样态和模式,印刷与电子媒体等多空间将造成多种文学的存在方式;同时文学将以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承担走向经典化和世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 文学形态 文化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电视节目中的滚动字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婧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3-144,共2页
随着电视节目的出现,电视屏幕语言逐渐形成并独具特色。以往的电视工作者和研究者认为电视屏幕语言是由有声语言和画面共同组成的。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电视艺术的发展和电视制作的深入,电视字幕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到电视... 随着电视节目的出现,电视屏幕语言逐渐形成并独具特色。以往的电视工作者和研究者认为电视屏幕语言是由有声语言和画面共同组成的。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电视艺术的发展和电视制作的深入,电视字幕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到电视屏幕之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因此,我们认为,构成电视屏幕语言的要素有三:有声语言、画面语言和字幕语言。字幕语言在电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滚动字幕 有声语言 电视屏幕 字幕语言 画面语言 电视工作者 信息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新闻播讲体和联播体节奏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前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147,共2页
节奏是音乐中常用的术语,是"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①。"节奏"的概念早已经从音乐领域延伸扩展开来,在朗诵、演讲、绘画、建筑、舞蹈、运动中都可以让人们联想到... 节奏是音乐中常用的术语,是"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①。"节奏"的概念早已经从音乐领域延伸扩展开来,在朗诵、演讲、绘画、建筑、舞蹈、运动中都可以让人们联想到"节奏"。节奏更是语言的特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节奏的理解是:言语中突显的对立性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周期性的出现产生的知觉模式。其中,突显的对立性要素主要以长短、轻重、高低的变化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 电视新闻 音乐构成 对比 联播 表现手段 知觉模式 对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电视语言教学片的设计
16
作者 蒋成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9-160,共2页
电视语言教学片又称音像教材、视听教材,是为教授第二语言而制作的教学媒体,它以功能主义的语言教学思想为指引,以具体情境中的言语交际行为(情景剧)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帮助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是一种视听兼备的... 电视语言教学片又称音像教材、视听教材,是为教授第二语言而制作的教学媒体,它以功能主义的语言教学思想为指引,以具体情境中的言语交际行为(情景剧)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帮助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是一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它既可以用于传统课堂的听力口语教学,也可以用于网络教学或电视教学等远程教学手段,当然也可以作为外语自学者的凭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语言 教学片 设计 视听教材 第二语言 音像教材 教学媒体 教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把握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言语主导作用——以易中天为嘉宾的访谈节目为例
17
作者 任前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9-150,共2页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 访谈节目 易中天 嘉宾 言语 北京电视台 2009年 科教频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探有声语言的创作声场
18
作者 侯亚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1,共4页
形成有效强大之声场,是有声语言再创作的目的所在,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受众的吸引、冲击和统领。本文通过对创作声场能量构成因素的分析,阐述了诸重要元素在声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有声创作中由内及外这一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试图... 形成有效强大之声场,是有声语言再创作的目的所在,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受众的吸引、冲击和统领。本文通过对创作声场能量构成因素的分析,阐述了诸重要元素在声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有声创作中由内及外这一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试图为有声语言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语言 创作声场 气场 声之神 声之韵 审美自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语体刍议
19
作者 蒋成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语体 电视 语言使用 存在方式 传播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审美话语对综艺节目低俗倾向的拮抗作用
20
作者 侯亚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3,共3页
关键词 电视综艺节目 媚俗化 主持人 审美话语 后现代主义思潮 大众文化 文化生产 解构主义 消费产品 电视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