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模型驱动的社会仿真实验室:人工智能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想象与路径建构 被引量:5
1
作者 肖红江 姬德强 张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27,共7页
在传播研究的视野中,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内容、关系、伦理等三个层面重组行业、重塑理念、重构秩序。曾经的媒介范式更多指向一种以传递、再现、组织为核心的中介逻辑,如今的仿真范式则聚焦于传播的新主体及其构建的... 在传播研究的视野中,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内容、关系、伦理等三个层面重组行业、重塑理念、重构秩序。曾经的媒介范式更多指向一种以传递、再现、组织为核心的中介逻辑,如今的仿真范式则聚焦于传播的新主体及其构建的新关系。在这个背景下,社会仿真实验室兴起为一种新的集理论与应用的传播研究路径,大型基座模型、类人智能体、网络互联结构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这一研究路径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物理局限和认知桎梏,释放研究者的想象力和构造力,把现实社会较难甚至无法开展的传播试验,通过仿真平台进行观察测试,在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技术资本集中与日益紧张的国际博弈、西方理念的主导性与语境化创新不足,以及理想的开放发展战略与现实的小院高墙治理模式之间的矛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社会仿真实验室 人工智能 智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行书写与国际传播:信息来源可信度理论下社交媒体的中国呈现
2
作者 任孟山 王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8-43,共6页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跨国旅行视频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激发国际抵达意愿的一种方式,亦成为一种新的国际传播样式。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上外国旅游博主的国际传播行为,即如何通过其视频内容影响受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旅...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跨国旅行视频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激发国际抵达意愿的一种方式,亦成为一种新的国际传播样式。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上外国旅游博主的国际传播行为,即如何通过其视频内容影响受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旅行的认知与期待;识别了优兔平台上China Travel(中国旅行)视频中的6个主题:国家形象、设施服务、休闲娱乐、环境氛围、旅游资源和服务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视频博主的身份和视频拍摄的专业性会影响受众对视频内容的信任度;China Travel的叙事话语挑战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并制造了受众对中国旅行的期待;受众在评论区的互动中将视频内容与自身需求和经验相联系产生了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ravel 社交媒体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全媒体传播基础设施升级与应用生态创新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琦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尽管当下全球大模型投建如火如荼,但如何利用大模型赋能媒体融合,路径尚不明晰。从“涌现”和“同质化”入手,深刻理解大模型的技术特性、技术局限与潜在风险是必不可少的前置思考。对主流媒体而言,对大模型采取“拿来主义”并不可行,... 尽管当下全球大模型投建如火如荼,但如何利用大模型赋能媒体融合,路径尚不明晰。从“涌现”和“同质化”入手,深刻理解大模型的技术特性、技术局限与潜在风险是必不可少的前置思考。对主流媒体而言,对大模型采取“拿来主义”并不可行,通过价值观对齐、行业知识增强等措施建设安全可控的媒体大模型是媒体融合新的技术落地方向,能够驱动基于智能体的人机协同的“策采编审发评馈管”全流程智能升级,加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新范式的普及化,促进智媒应用生态的持续繁荣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全媒体传播的切实进路应以媒体大模型为新技术底座,以大模型核心能力为支点,以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内容安全、媒资管理、协同办公等典型行业场景为切入点,以智能媒体应用创新为落脚点,通过模型赋能、场景赋能与生态赋能多层次完善主流媒体布局,从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大模型 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 智能媒体 智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空间为视域:平台化时代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鲤 余威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跨国数字平台的全球扩张为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带来了新的问题意识。平台介入跨境数据流动,加剧了基于主权空间的权力协商;平台介入媒体文化产业,推动了在地市场空间的全球突围;平台介入全球公民交往,生成了依托技术空间的身份共构。跨... 跨国数字平台的全球扩张为国际传播的观念转型带来了新的问题意识。平台介入跨境数据流动,加剧了基于主权空间的权力协商;平台介入媒体文化产业,推动了在地市场空间的全球突围;平台介入全球公民交往,生成了依托技术空间的身份共构。跨国数字平台“全球运作、在地使用”的平行逻辑,既重申了“中心—边缘”平面依附式知识生产体系的困境,又开启了以空间关系性视域重审数字全球化问题的可能。中国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和“平台化”需对接以跨国数字平台为中枢的全球—区域博弈逻辑,以空间为视域审视全球与区域并存的平行叙事,以此牵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全球知识的有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观念 跨国数字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平台共生:平台生态视域下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5
作者 姬德强 王琳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5,共10页
数字平台的深度嵌入正在重塑全球媒体的运行逻辑与权力结构。“平台生态”不仅是技术与资本交织的“生产—分发—消费”体系,更是公共性与商业化、多样性与集中化、数据开放与平台垄断等一系列矛盾的聚合场域。立足于十余年媒体融合的... 数字平台的深度嵌入正在重塑全球媒体的运行逻辑与权力结构。“平台生态”不仅是技术与资本交织的“生产—分发—消费”体系,更是公共性与商业化、多样性与集中化、数据开放与平台垄断等一系列矛盾的聚合场域。立足于十余年媒体融合的经验和成果,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政策驱动下,中国媒体改革进入价值秩序与公共空间再生产的关键阶段。以“平台生态”为分析视域,可以揭示主流媒体在社会和舆论的双重平台化格局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张力,并概括出平台化嵌入、平台化调适、平台化引领的三阶段特征。在社会舆论场日益分化和对立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应着力系统再造、聚焦身份定位、丰富动态场域、实现技术融入,进而实现与平台共生,塑造出更具表达力与认同度的叙事体系,以更具智能化、公信力、共情性的方式,扮演好社会舆论的稳定者和平衡者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媒体 系统性变革 平台生态 数字基础设施 平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版的“游击战”:日本馆藏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伪装本考论
6
作者 赵新利 白悦凝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2-83,共12页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通过出版工作开展舆论斗争。在白色恐怖甚至战乱的背景下,出版伪装本是重要且巧妙的舆论斗争方式。近年来,学界关于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伪装本的研究增多,但新史料匮乏。研究者此次在日本档案馆发...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通过出版工作开展舆论斗争。在白色恐怖甚至战乱的背景下,出版伪装本是重要且巧妙的舆论斗争方式。近年来,学界关于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伪装本的研究增多,但新史料匮乏。研究者此次在日本档案馆发现一批珍稀史料,包括数十种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伪装本,多数为国内未见,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伪装本有隐蔽的特征,被日方称为“共产党的巧妙的宣传”。作为出版领域“游击战”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伪装出版工作蕴含丰富的斗争智慧与历史经验,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馆藏 中国共产党 伪装本 舆论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传播的文明范式:基于“全球南方”的理论想象
7
作者 姬德强 闫伯维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民族国家”范式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的主导叙事。然而,全球化进程的波浪式推进,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增强,以及“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导致单一“民族国家”范式及其零和博弈逻辑,特别是西方单一现... “民族国家”范式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的主导叙事。然而,全球化进程的波浪式推进,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增强,以及“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导致单一“民族国家”范式及其零和博弈逻辑,特别是西方单一现代性叙事及其内含的文明等级秩序日渐式微。立足中国历史与社会语境的“文明范式”,兼具动态性、静态性以及竞合性等多重特征,推动国际传播研究实现范式转型。该范式超越传统二元对立和等级结构思维,审视多元文明内部的融合与演进历程,拓展文明交流互鉴之可能路径。一个国际传播的“文明范式”应包含时间、空间、主体、媒介四维度,而“全球南方”更为超越北方中心主义,探讨文明性与南方性的互构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想象力,“文明范式”的兴起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实践转型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文明范式 “全球南方”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社交媒体文本立场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居昊 石磊 +3 位作者 丁锰 雷永升 赵东越 陈泷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2-1312,共11页
立场检测旨在分析文本对给定目标的态度。当前社交媒体的文本通常简短且话题演变迅速,传统立场检测方法面临着语义信息稀少和立场特征表示不充分等挑战,且许多现有方法往往忽略了情感信息对立场检测的影响。为了应对上述两方面挑战,提... 立场检测旨在分析文本对给定目标的态度。当前社交媒体的文本通常简短且话题演变迅速,传统立场检测方法面临着语义信息稀少和立场特征表示不充分等挑战,且许多现有方法往往忽略了情感信息对立场检测的影响。为了应对上述两方面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社交媒体文本立场检测方法。通过设计包含明确任务指令的立场检测提示模板,调用模型在预训练阶段获得的与立场检测相关的知识,解决语义信息稀少的问题;通过在任务指令中加入情感分析任务,引导模型关注情感信息,为立场检测提供更多的语义线索,解决情感信息利用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模型内部添加针对立场检测任务的适配器,专注于提取和表示立场特征,增强模型对立场特征的表示能力,实现了更好的立场检测效果;将不同架构的大语言模型的结果进行集成投票提高预测结果的稳定性。为验证该方法,构建多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SemEval-2016 Task 6A数据集上的有效性显著优于现有基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场检测 大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处理 多策略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维特征的电诈犯罪时空预测研究
9
作者 周璟昊 石磊 +1 位作者 石拓 陈鹏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2-1122,共11页
对空间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进行预测能够有效提升精准反诈工作效能。然而,现有方法受到发案时序数据存在稀疏性和周期性的影响,以及空间环境特征因子异质性限制的挑战,导致面向电信网络诈骗发案量的预测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融合... 对空间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进行预测能够有效提升精准反诈工作效能。然而,现有方法受到发案时序数据存在稀疏性和周期性的影响,以及空间环境特征因子异质性限制的挑战,导致面向电信网络诈骗发案量的预测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融合多维特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时空预测模型(multidimensional featureintegrated telecom fraud spatiotemporal prediction model,MF-TSP)。结合区域空间拓扑图构建空间环境特征因子筛选模块,有效融合预测目标空间的邻域发案特征;运用时间滑动窗口技术,并引入多维时序特征捕捉模块和倒置Transformer(inverted transformers,iTransformer)模块,克服了发案时序数据稀疏问题,同步实现了对序列周期性、全局依赖关系及多变量间复杂相关性的有效捕捉;通过进一步深度时空特征融合和非线性映射,显著提升了犯罪发案量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MF-TSP模型在B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真实数据集上,在3种不同输入时间步长条件下均表现最佳,明显优于7种对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诈犯罪时空预测 多维特征 时空特征融合 空间环境特征因子 图注意力网络 时间滑动窗口 i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视口自适应融合的全景图像质量评价
10
作者 冯晨曦 张地 +1 位作者 林敢 叶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04-2414,共11页
现有的全景图像质量评价(OIQA)模型在提取各视口局部特征时相对独立,导致计算复杂度较高,且难以利用端到端的融合模型对各视口间的关联性进行刻画。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共享和多视口自适应融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利用共享的骨... 现有的全景图像质量评价(OIQA)模型在提取各视口局部特征时相对独立,导致计算复杂度较高,且难以利用端到端的融合模型对各视口间的关联性进行刻画。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共享和多视口自适应融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利用共享的骨干网络,将现有方法中互相独立的视口分割与计算任务转换到特征域,使得仅经1次前馈计算即可提取整个图像的局部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球面均匀采样的特征域视口分割方法以保证观察空间和表示空间的像素密度一致,并用语义信息指导各视口局部质量特征的自适应融合。所提方法在压缩的虚拟现实图像质量(CVIQ)数据集和OIQA数据集上的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PLC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SRCC)均在0.96以上,与现有主流评价方法相比达到最优。相较于传统评价方法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所提方法在2个数据集上的平均PLCC和平均SRCC分别提高了9.52%和8.7%;相较于最新评价方法多感知特征图像质量评价(MPFIQA),所提方法在2个数据集上的平均PLCC和平均SRCC分别提高了1.71%和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图像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 球面均匀采样 自适应特征融合 等距柱状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形态的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地缘政治的竞争与博弈
11
作者 陈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8,共9页
权力形态的人工智能对国家间交往产生深远影响,重塑着国际传播地缘政治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引发媒介变革,数据、算法、算力三大要素深度嵌入国际传播,催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更新,构成信息空间、拟态环境与舆论操纵的新技... 权力形态的人工智能对国家间交往产生深远影响,重塑着国际传播地缘政治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引发媒介变革,数据、算法、算力三大要素深度嵌入国际传播,催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更新,构成信息空间、拟态环境与舆论操纵的新技术基底。国家重新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数据与算力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资源,算法则主导信息采集与分发,强化着国家行为体在信息空间的控制力。地缘政治范式从文化、意识形态等“软权力”向军事、能源、数据安全等“硬权力”迁移,表现为三大趋势:信息空间的泛安全化、拟态环境的机器化、舆论操纵的计算化。人工智能权力竞争加剧了国际传播地缘政治的不平等与不安全;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的深度绑定促使信息冲突频次与烈度上升,国际传播“武器化”趋势愈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 权力 地缘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叙事、情感浸润与区隔消弭:数字时代科技传播的范式
12
作者 贾亚男 揭其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168,共7页
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正经历从单向知识传递到多维认知共建的范式革新。传统科技传播基于“知识容器”模型,依托大众媒介实现科学知识的社会化,而数字技术催生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系统,推动传播逻辑向“认知共建”转向。游戏叙事通过非... 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正经历从单向知识传递到多维认知共建的范式革新。传统科技传播基于“知识容器”模型,依托大众媒介实现科学知识的社会化,而数字技术催生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系统,推动传播逻辑向“认知共建”转向。游戏叙事通过非功利性交互、时空重构及趣缘联结,重构了科技知识的解码界面,激发受众的主动探索与协作创新。情感浸润借助美学设计与通感缔造,将科技内容转化为具身体验,强化用户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区隔消弭则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虚拟共同体构建,打破认知鸿沟、虚实边界与身份壁垒,推动科技传播走向技术民主化与社会共治。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已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正在演变为连接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公众的“认知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传播 情感浸润 认知区隔 科技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游戏为媒介的环境传播议题国际再建构——以跨部门联盟个案为例
13
作者 任孟山 盛子晴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0,共12页
探讨国际跨部门联盟的内在逻辑与传播问题,可以从环境传播视角切入。以“为地球而战”国际跨部门联盟的伙伴关系为依托开展环境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联合国环境署与游戏企业的功能性不足。而作为环境传播媒介的游戏,在联盟的制度性... 探讨国际跨部门联盟的内在逻辑与传播问题,可以从环境传播视角切入。以“为地球而战”国际跨部门联盟的伙伴关系为依托开展环境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联合国环境署与游戏企业的功能性不足。而作为环境传播媒介的游戏,在联盟的制度性协调和企业的物质性作用下,推进了玩家对绿色议题的关注,为国际社会跨文化语境提供了一种表达环境风险的可能空间,也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传播方式创新提供了理论线索和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传播 跨部门联盟 电子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与媒体研究的平台化转向:概念基础、理论路径与动力机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姬德强 朱泓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38,共6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垄断性的超级互联网平台公司为新兴基础设施的"平台社会"正在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传播与媒体研究出现了"平台化"转向的新趋势。理解这一理论转向需要对"互联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垄断性的超级互联网平台公司为新兴基础设施的"平台社会"正在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传播与媒体研究出现了"平台化"转向的新趋势。理解这一理论转向需要对"互联网""平台""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概念及其异同进行解析,并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软件研究等学科理论来源进行梳理。这一理论转向的特征是深度去媒体中心主义、跨学科的介入与互动、方法论的综合创新以及平台研究的地方化;其动力机制来自数字媒介技术、资本聚集方式、社会权力关系三者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研究 平台化转向 数字平台 平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研究的进化及其中国框架 被引量:7
15
作者 姬德强 李喆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1,F0002,共13页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信息富裕国家正在快速迈入一个平台社会的发展阶段,如何理解数字平台驱动的经济、治理、文化和日常生活转型,成为平台研究这一交叉领域的关注点。从媒体、传播与社会的交叉视野进行梳理,平台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信息富裕国家正在快速迈入一个平台社会的发展阶段,如何理解数字平台驱动的经济、治理、文化和日常生活转型,成为平台研究这一交叉领域的关注点。从媒体、传播与社会的交叉视野进行梳理,平台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媒介化延伸的概念化和初步理论化阶段,二是语境化和去平台化阶段。中国的平台研究更多聚焦信息经济、媒体环境、社会治理等问题,较多受到欧美学术界的学术议程影响,未来应当超越道德批判主义,在国家理论视野内更多地关注新型国家-平台关系,立足本土发展与治理经验,提炼自主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研究 数字平台 平台社会 平台治理 中国框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重构传播生态:内容生成的范式演进与智能交互的未来构想 被引量:21
16
作者 沈浩 任天知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3,共9页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传媒业既有格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数字人与AI智能体(AI Agent)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集智能创造、生动呈现与自主交互于一体的全新传媒生态体系。作为革新媒介内容生成方式的“最强大脑”,AIGC颠覆了...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传媒业既有格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数字人与AI智能体(AI Agent)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集智能创造、生动呈现与自主交互于一体的全新传媒生态体系。作为革新媒介内容生成方式的“最强大脑”,AIGC颠覆了传统的内容创作范式。作为AIGC智慧输出的具象化载体,虚拟数字人扮演着“智能身体”的角色。AIGC与虚拟数字人的结合,共同构筑了AI智能体这一更为高阶的智能形态。未来,多AI智能体将会进一步构建协作模式,驱动传媒业态转型,塑造传媒生态的智慧未来与价值共创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虚拟数字人 AI智能体 AIGC AI Ag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关系的聚集:群聚传播时代的舆情溯源及价值依循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丹 隋岩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6,共9页
群聚传播时代的互联网舆情是一种关系势能,其发端于群聚传播的“聚集”本质,这一本质由人类群聚本能的回归与重现以及媒介技术集置属性的凸显共同决定,具体包括舆情主体的聚集、舆情客体即舆情事件的聚集,以及舆情本体也即社会情感的聚... 群聚传播时代的互联网舆情是一种关系势能,其发端于群聚传播的“聚集”本质,这一本质由人类群聚本能的回归与重现以及媒介技术集置属性的凸显共同决定,具体包括舆情主体的聚集、舆情客体即舆情事件的聚集,以及舆情本体也即社会情感的聚集。这一聚集是动态化和情境化的、过程性和关系性的,且具体呈现为各行动主体在媒介关系实践过程中的协作与冲撞。作为一种主体媒介关系实践的表征,互联网舆情呈现出了涌现性、反复性、交融性和相似性等特点。群聚传播的主体关系偏向决定了要从主体媒介关系实践的三个维度出发来探讨互联网舆情治理中的价值依循,具体包括在个体关系层面注重个体情绪的表达和传递,引导个体心理向善;文化关系层面寻求群体间的协调与平衡,促动集体氛围营构;社会关系层面关照公共领域的整治和重建,倡导理性对话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聚传播 互联网舆情 主体关系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聚传播的凝结空间生产与价值指向 被引量:11
18
作者 隋岩 揭其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互联网群聚传播生成的凝结空间强化了群聚传播多重关系缠绕的复杂机制。受到多元主体不平衡交往碰撞的影响,散漫、飘荡和漫渍的凝结空间随着互联网群聚传播的随机涨落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进而生产了复杂的关系链条。在以往的传播学视域... 互联网群聚传播生成的凝结空间强化了群聚传播多重关系缠绕的复杂机制。受到多元主体不平衡交往碰撞的影响,散漫、飘荡和漫渍的凝结空间随着互联网群聚传播的随机涨落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进而生产了复杂的关系链条。在以往的传播学视域中,空间始终是“缺席”或“被征服”的对象,西方空间学者虽然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但是忽视了空间生产后伴随环境和交互作用而发生的跃变。随时随地“因事”而“凝结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空间的永恒性,借助群聚传播的时间之流对空间碎片的拼接与镶嵌,随时会发生位置漂移,没有边际亦无永久性的节点,只有永恒的空间聚合与消散,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持续流动。凝结空间的流动习惯以多样性、复杂性、异质性来摧毁整体性和均质性。这种流动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力量暗含了偶然性聚集的合力和对立性的张力,进而形成了斑斓杂陈的社会景观。在凝结空间的无限嵌套、互渗和叠置中,群聚传播的驳杂性增强了时空结构的混沌度。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塑凝结空间中的交往理性,认识凝结空间生产的初始条件和演进规律,破除群聚传播空间生产的阻碍,实现自我超越,回归人类共通的价值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空间 流动性 复杂关系链 互联网群聚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组织的国际传播话语建构与实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姬德强 李喆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行为体,国际组织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然而,不同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国际组织因其自身的多元性和不完全主体性等特征,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种种话语权力的矛盾与抗争。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 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行为体,国际组织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然而,不同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国际组织因其自身的多元性和不完全主体性等特征,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种种话语权力的矛盾与抗争。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例,探索国际传播视域下国际组织的发展演变及其运行原理,解析国际组织作为传播主体的复杂话语实践,厘清以国际组织为主体的国际传播话语建构的逻辑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传播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平台新闻主播的创作特征与元传播实践 被引量:7
20
作者 喻梅 周心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168,共12页
短视频平台新闻主播以“协商式”的专业主义呈现其创作特征:适应性言语传播融合亲民感形象塑造、切片化剪辑处理与趋同化内容编排,以及高价值选题结合具有时代感的观点输出。在受众参与进程中,具有交互感的语言表达、官方与民间话语融... 短视频平台新闻主播以“协商式”的专业主义呈现其创作特征:适应性言语传播融合亲民感形象塑造、切片化剪辑处理与趋同化内容编排,以及高价值选题结合具有时代感的观点输出。在受众参与进程中,具有交互感的语言表达、官方与民间话语融合的创作文本、完善的新闻叙事情境设置等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新闻主播为兼具能动性与局限性的平台化语境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同时也在新闻业的平台化发展过程中为播音主持创作的未来发展投石问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 新闻主播 创作特征 元传播实践 播音主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