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中国电影国际获奖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外宣 |
张毓强
王鑫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2
|
网络对外传播的策略:网上重塑中国国家形象 |
王晨燕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3
|
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
张开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4
|
对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
李智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5
|
《奥普拉·温弗瑞秀》的传播学思考 |
李烨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6
|
传播学领域融合与创新的新探索——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
张毓强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7
|
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 |
李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8
|
英国学派的发展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
苗红妮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7 |
2
|
|
9
|
试论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局限性 |
邓超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0
|
牢抓“重大突发事件” 打造新闻传播品牌 |
陆香
毕子甲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1
|
传媒政治研究述评 |
李宏
刘佳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2
|
谁是批判学派:对传播研究范式二元框架的批判 |
胡翼青
吴雷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3
|
论网络传播中的对话精神 |
李智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4
|
|
14
|
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的“知识整合” |
孙英春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15
|
论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 |
麻争旗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16
|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 |
王晨燕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0
|
|
17
|
文化“同质化”与后发展国家的选择——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 |
孙英春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
18
|
大众传播下的国家身份建构 |
李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9
|
论网络传播中的对话精神 |
李智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20
|
知识产权保护与打造传媒品牌竞争力 |
庄琴芳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