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递归协同:一种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全球建构机制——以《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国际传播为中心的研究 |
祁芝红
李智
|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
|
文化锚定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路径探索——基于东盟五国青年的实证研究 |
孟伟
刘鹏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1
|
|
|
3
|
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方式演进与人机传播研究 |
段鹏
朱雨晴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3
|
|
|
4
|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
杨丽莉
李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2
|
|
|
5
|
在引进与融创之间:译介视域下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 |
祁芝红
李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
6
|
“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开题会综述 |
苏颖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
7
|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图景与思考——基于《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 |
谭华
万丽萍
陈银花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0 |
|
|
8
|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评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
傅宁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9
|
人工智能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域传播论析 |
王娟
刘鹏
|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10
|
中国传播研究早期学科化过程的回顾与反思(1978—1982) |
田嘉宝
战琦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
11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应用研究 |
李莎
郑伟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25 |
9
|
|
|
12
|
智慧阅读的特征研究:游戏转向、空间实践与体验构造 |
韩鹏飞
王丹青
龙小农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3
|
“盗猎”“增生”与“故事世界”:日本电影IP改编的跨媒体叙事研究 |
田雯丹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4
|
中国电视节目品牌化策略研究 |
孔清溪
李若曦
丁俊杰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
15
|
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
刘燕南
谷征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4
|
|
|
16
|
中国专业化电视频道的节目设置策略研究——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为例 |
孔清溪
李若曦
丁俊杰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
17
|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 |
张毓强
庞敏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89
|
|
|
18
|
公共外交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探求--“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综述 |
张毓强
郭笑迎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
19
|
基于双循环扩散模式的电视节目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
吕艳丹
郑苏晖
张树庭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20
|
传播与媒体研究的平台化转向:概念基础、理论路径与动力机制 |
姬德强
朱泓宇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