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递归协同:一种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全球建构机制——以《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国际传播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祁芝红 李智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71,共10页
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蕴含的丝路精神兼具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以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为核心文本的《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机制的科学更迭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文章探查了受众视... 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蕴含的丝路精神兼具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以敦煌藏经洞文化遗存为核心文本的《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是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机制的科学更迭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文章探查了受众视角下《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效果,发现《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以敦煌(藏经洞)文化为介质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度,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全球建构产生了显著的撬动效应。文章认为,以撬动效应为契机,持续促动互联网群聚传播环境下以首发文本及其衍生文本为中介的多元主体议题共商,以滚动文本为中介的多元主体意义共建、价值共享,型构以共创为动力之源,以有限开放、动态协同为基本特征,以生产与传播循环往复为基本运行方式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递归协同机制,是提升数字文化产品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全球建构效力的可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国际传播 递归协同 《数字藏经洞(国际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锚定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路径探索——基于东盟五国青年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孟伟 刘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涵定位等议题的重点突破口,“文化锚定物”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内容策略,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整体性对策和文化锚定物设计五要素是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东盟 文化锚定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方式演进与人机传播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段鹏 朱雨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会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并影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将经历人对机器的“意识”输入、人与机器的“物理融合”以及“人机共生”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机器逐渐从“他者”转变为人类的一部分。同时...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会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并影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将经历人对机器的“意识”输入、人与机器的“物理融合”以及“人机共生”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机器逐渐从“他者”转变为人类的一部分。同时,脑机接口技术也会给人机传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人类如何感知机器”和“机器如何影响人类”两个维度可以延伸出人机传播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前者在媒体等同理论与计算机社会行动者范式下展开,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当前人机传播的主要研究范式;后者则关注作为他者的“脑机接口—机器”如何影响人类,和作为“人—接口—机器”的人机共生体如何协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人机交互方式 人机传播 媒体等同理论 计算机社会行动者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路径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丽莉 李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1,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上述关于国际传...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上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起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思想的新体系,进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重要论述 话语权 话语/叙事体系 大外宣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引进与融创之间:译介视域下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祁芝红 李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0,共11页
译介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也成为观照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应用CiteSpace探测传播学学术研究核心话语的分布状况、构成与衍变,配以重点文献文本分析发现:译介先导是早期中... 译介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也成为观照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应用CiteSpace探测传播学学术研究核心话语的分布状况、构成与衍变,配以重点文献文本分析发现:译介先导是早期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显著特征,译入话语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构成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实践的发展,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话语对象日渐进入“以新换旧”的时代。原创性本土话语正在萌发,但短期内难以从基数庞大的译入话语中凸显,现有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总体上穿梭于引进与融创之间。伴随自主知识生产,话语译介将从以译入为主向译入与译出并举过渡。在未来以译为媒的话语旅行中,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 传播学 学术研究 学术话语 融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开题会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苏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27,共3页
2011年12月17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首个以“政治传播”为关键词的科研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牵头,联... 2011年12月17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开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首个以“政治传播”为关键词的科研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传播理论 策略体系 中国特色 开题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图景与思考——基于《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
7
作者 谭华 万丽萍 陈银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运用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2000年至2011年所刊载的759篇学术论文,从研究者、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阐述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的... 运用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2000年至2011年所刊载的759篇学术论文,从研究者、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阐述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对策与建议。这对于国内新闻与传播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动态及其进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同时也对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等具有编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发展趋势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评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8
作者 傅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0,共2页
书写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是一种学术责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进入90年代后空前繁荣,迄今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 书写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是一种学术责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进入90年代后空前繁荣,迄今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史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事业 中国历史 少数民族 新闻学研究 文化视野 通史 20世纪初叶 新闻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域传播论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娟 刘鹏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2,共7页
在数字共通的语境下,媒介技术设施的加速发展使全球共通成为可能。面对当前日渐复杂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更趋于不确定性的信息传播机制,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域传播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参与中华优秀传... 在数字共通的语境下,媒介技术设施的加速发展使全球共通成为可能。面对当前日渐复杂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更趋于不确定性的信息传播机制,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域传播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域传播具有组织垂直性、技术渐近性、受众混杂性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域传播中人工智能参与的有效路径如下:其一,人类传播主体把关向人机协同把关渐进;其二,组织发展“垂直性”向“横向化”渐进;其三,“传播技术—传播主体”重心向“传播主体—传播受众”重心渐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文化传播 数字共通 社会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播研究早期学科化过程的回顾与反思(1978—1982)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嘉宝 战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0-66,共7页
通过回顾中国传播研究早期学科化过程,以知识社会学方法为工具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历史语境中,结合前人的论述,认为中国早期传播研究之所以采取学科化发展路径,既是出于学科自身发展的建制化诉求,同时与国家实现理性管治目标... 通过回顾中国传播研究早期学科化过程,以知识社会学方法为工具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历史语境中,结合前人的论述,认为中国早期传播研究之所以采取学科化发展路径,既是出于学科自身发展的建制化诉求,同时与国家实现理性管治目标的需要亦密切相关。通过重新思考传播研究学科化发展路径的历史情境,旨在脱离对既有的学科史话语不加批判地接受,尝试解构学科化造成的某种知识生产的霸权,以挖掘出中国传播学研究主体思想的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播研究 知识社会学 学科史 学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莎 郑伟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审校、编辑加工、学术传播等阶段的应用方向,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可能存在的权利争议、价值隐忧、使命弱化等现实风险与挑战,从开放性探索与必要性规制并重、审查机制建构与... 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审校、编辑加工、学术传播等阶段的应用方向,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可能存在的权利争议、价值隐忧、使命弱化等现实风险与挑战,从开放性探索与必要性规制并重、审查机制建构与价值理性塑造并重、出版流程重塑与编辑人才转型并重三个方面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的发展路径,为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期刊出版 算法 精准传播 协同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阅读的特征研究:游戏转向、空间实践与体验构造
12
作者 韩鹏飞 王丹青 龙小农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基于智慧阅读的行为特征,从游戏化阅读、空间实践和体验构造三大维度展开研究。结合智能化数字技术的发展背景,探讨阅读方式从传统静态的文本接收转向互动性、沉浸性与多感官体验的智慧动态阅读模式。结合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交织下的阅... 基于智慧阅读的行为特征,从游戏化阅读、空间实践和体验构造三大维度展开研究。结合智能化数字技术的发展背景,探讨阅读方式从传统静态的文本接收转向互动性、沉浸性与多感官体验的智慧动态阅读模式。结合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交织下的阅读场域对情感凝聚与社交实践的建构性作用,揭示多模态阅读场景对增强读者文本认知与文化认同的作用。智慧阅读作为一种社会化哺育的关键载体,通过知识获取、价值传播与群体互动,推动读者群体的认知发展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为理解数字化背景下的智慧阅读行为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阅读 游戏化 社会化哺育 空间与具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盗猎”“增生”与“故事世界”:日本电影IP改编的跨媒体叙事研究
13
作者 田雯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7,共7页
日本作为一个IP产业链大国,拥有非常成熟的IP改编电影产业,许多改编自漫画、小说、游戏的电影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热捧,在全球电影市场也大获好评。日本电影IP改编历程从早期的漫画改编、西方传统文学、中国民俗文化和日本神话传统改编... 日本作为一个IP产业链大国,拥有非常成熟的IP改编电影产业,许多改编自漫画、小说、游戏的电影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热捧,在全球电影市场也大获好评。日本电影IP改编历程从早期的漫画改编、西方传统文学、中国民俗文化和日本神话传统改编逐渐拓展到小说改编、游戏改编和漫画改编真人电影等多种形态,这些作品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究其原因是日本电影IP改编整合出一套跨媒体的叙事策略,较好地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 IP改编 跨媒体叙事 故事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视节目品牌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孔清溪 李若曦 丁俊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95,共4页
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中国电视市场,"品牌"的重要性被日益强化。创立品牌是一种竞争策略,通过品牌来维系受众的忠诚度,可以使电视频道在市场上获得较强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瓦解对手的目的。作为以"内容为王"... 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中国电视市场,"品牌"的重要性被日益强化。创立品牌是一种竞争策略,通过品牌来维系受众的忠诚度,可以使电视频道在市场上获得较强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瓦解对手的目的。作为以"内容为王"的电视媒体,节目的成长对于频道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频道品牌的研究视角带回电视的本源——从频道的"基本点",即节目的品牌化讲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品牌 策略 鱼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燕南 谷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28,共5页
本文在梳理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国际受众研究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受众研究 受众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专业化电视频道的节目设置策略研究——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孔清溪 李若曦 丁俊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5-89,共5页
专业性与品牌化是国内专业电视频道内容发展的两大关键词,但并不是所有专业频道的节目都能鱼与熊掌兼得。有时,专业的"窄"与品牌的"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那么,何时专业当先?何时品牌为王?怎样看待二者间的关系... 专业性与品牌化是国内专业电视频道内容发展的两大关键词,但并不是所有专业频道的节目都能鱼与熊掌兼得。有时,专业的"窄"与品牌的"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那么,何时专业当先?何时品牌为王?怎样看待二者间的关系?如何布局谋篇?本文将通过构建专业频道节目分析模型,对节目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策略加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频道 节目设置 “专业—品牌”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 被引量:89
17
作者 张毓强 庞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49,共10页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的中央,与世界交互交流的信息洪流带来沟通红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误解与误读的可能。在十多年系统性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后,大外宣格局初步构建。但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的中央,与世界交互交流的信息洪流带来沟通红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误解与误读的可能。在十多年系统性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后,大外宣格局初步构建。但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中国国际传播的推进基点在变化,思维逻辑需要调整,实践路径需要不断革新。未来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推进逻辑基点应该是"理解中国""回到中国",并围绕"全球中国"这一逻辑核心,基于丰富的人文交流活动打造"可沟通的中国",不断加强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国民国际传播素养,系统强化国际传播效能,进而为国际传播新秩序和人类沟通的未来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全球中国 战略传播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外交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探求--“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毓强 郭笑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8-129,共2页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之“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于10月28日上午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出席本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之“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于10月28日上午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出席本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黄星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作特邀演讲。来自学界、业界的数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话题作了精彩发言,重点探讨了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文局 国际传播 公共外交 论坛 发展研究中心 综述 探求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循环扩散模式的电视节目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艳丹 郑苏晖 张树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3-87,共5页
本文对电视节目网络人气的产生和扩散过程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解构,提出双循环扩散模式,即网内循环与视网循环,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电视节目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核心模块,最后指出节目内容的适网性、节目话题的衍生性以及网民参与的广泛性... 本文对电视节目网络人气的产生和扩散过程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解构,提出双循环扩散模式,即网内循环与视网循环,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电视节目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核心模块,最后指出节目内容的适网性、节目话题的衍生性以及网民参与的广泛性是影响电视节目网络传播效果的三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网络人气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与媒体研究的平台化转向:概念基础、理论路径与动力机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姬德强 朱泓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38,共6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垄断性的超级互联网平台公司为新兴基础设施的"平台社会"正在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传播与媒体研究出现了"平台化"转向的新趋势。理解这一理论转向需要对"互联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垄断性的超级互联网平台公司为新兴基础设施的"平台社会"正在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传播与媒体研究出现了"平台化"转向的新趋势。理解这一理论转向需要对"互联网""平台""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概念及其异同进行解析,并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软件研究等学科理论来源进行梳理。这一理论转向的特征是深度去媒体中心主义、跨学科的介入与互动、方法论的综合创新以及平台研究的地方化;其动力机制来自数字媒介技术、资本聚集方式、社会权力关系三者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研究 平台化转向 数字平台 平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