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观
1
作者 张鸿声 马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城市文学研究的变化始终伴随着城市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由于近代史观的多元性,以及对于现当代文学史观复杂状态的影响与形塑的新的认知,城市文学研究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研究视角上,近代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双... 城市文学研究的变化始终伴随着城市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由于近代史观的多元性,以及对于现当代文学史观复杂状态的影响与形塑的新的认知,城市文学研究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研究视角上,近代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双向互动,引发了城市文学研究视角的变化,主要呈现为革命叙事、启蒙叙事和城市日常性叙事三种视角。从研究对象上,晚清文学既改变了1990年代城市文学的基础观念,也构成其研究对象。在研究范式方面,1990年代开始逐渐从“城市文学”研究,转向“文学中的城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 范式转变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2
作者 张晶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5年第8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从五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部署,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倡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5年第8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从五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部署,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倡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新时代的文艺与审美,如何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思想激活中华美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且践行的问题。“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与当代精神活性,恰恰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同时,也可以作为“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概括的三个“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审美运思的独特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审美表现的独特方式;“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作品审美存在的独特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典文艺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集中体现于“中华美学精神”这个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美学精神 艺术掌握方式 精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话剧视域下东北朝鲜族话剧史论
3
作者 逄增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近百年中国与东北话剧史上,朝鲜族的话剧运动随着历史时代变迁一直存在和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话剧团体,创作和演出了数量众多的话剧。这些话剧紧密关注和围绕不同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象,构制主题与内容,表现和回应社会与国族之精神需... 近百年中国与东北话剧史上,朝鲜族的话剧运动随着历史时代变迁一直存在和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话剧团体,创作和演出了数量众多的话剧。这些话剧紧密关注和围绕不同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象,构制主题与内容,表现和回应社会与国族之精神需求和政治历史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历史阶段性,并能够跨越民族身份和地域语言的区隔,以朝鲜语和汉语双语并具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演出,以满足不同区域各族裔观众的接受期待视界。东北朝鲜族话剧对形塑时代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与民族共同体、参与建构人民性文艺和人民主体的大众意识形态与文化记忆,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并在接受百年中国主流话剧影响和艺术水准提升的同时,也丰富和“扩容”了百年中国话剧的内涵与风范,成为百年话剧史上充满地域民族风的话剧“金达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东北地区 朝鲜族 百年话剧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喜马拉雅东段语言生态现状分析
4
作者 谢颖莹 李大勤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0,共11页
从语言多样性分布、语言濒危状况和跨中印实控线语言的生态差异以及实控线两侧语言研究积累等角度考察,中国喜马拉雅东段的语言生态建设存在4个“不足”:第一,该地区语言本体调查存在缺漏,对中方实控线外语言生态把控不足;第二,边境语... 从语言多样性分布、语言濒危状况和跨中印实控线语言的生态差异以及实控线两侧语言研究积累等角度考察,中国喜马拉雅东段的语言生态建设存在4个“不足”:第一,该地区语言本体调查存在缺漏,对中方实控线外语言生态把控不足;第二,边境语言生态研究理念滞后,有效的语言数据资源供给不足;第三,现有的多语教育模式存在缺陷,特需语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第四,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资源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据此建议: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喜马拉雅东段语言知识图谱与数据库;重视活态语言文化资源的调查,优化语言资源供给;重构多语教育生态,储备特需语言人才;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以维护边境语言生态,建设边境语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段 语言调查 边境语言生态 “跨线”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多元中国观与启蒙思想和文学装置
5
作者 逄增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9,共9页
鲁迅从青少年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中国观,即中国是一个价值时间和价值空间形态迥异的复合体。在这幅关于中国的知识图谱中,占据比重最大最多的,是鲁迅在留学和回国特别是参与新文化运动后,以来自欧西的现代性思想和价值观为参照形... 鲁迅从青少年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中国观,即中国是一个价值时间和价值空间形态迥异的复合体。在这幅关于中国的知识图谱中,占据比重最大最多的,是鲁迅在留学和回国特别是参与新文化运动后,以来自欧西的现代性思想和价值观为参照形成的多元中国观。鲁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除了以往所言的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或鲁迅有一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并外化为其小说创作外,还有个鲜明特点,即鲁迅的反传统或反封建思想在运思之际,往往把要批判否定的属于落后封闭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赋予某种或某类空间化特征,换言之,将一种物化的空间事物附着于所批判否定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上,如铁屋子、老房子、陈年流水簿子、祖传老屋和荒村等,这构成了鲁迅独特鲜明的思维特征,并贯穿和渗透在他的小说文本中,形成鲁迅启蒙主义小说创作的一种叙事模式和文学装置,这也是历来的鲁迅研究未及发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多元中国观 时间空间化 文学装置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感与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颜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 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对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产生“反哺”作用。浙一师的国文课改探索了新文学地方阅读的内在矛盾与调适可能,为新文学的“落地”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解决路径。以代表性景观西湖为中心的行旅、阅读和创作活动重塑了浙江“新青年”的主体经验,地方性的体认成为反思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人文地理学和阅读史双重理论视野对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地方特性的考察,具有从地方路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图景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浙江新文学 阅读共同体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萧条、杂志年与幽默小品文关系再勘——兼论经济危机时代文学范式的转换
7
作者 黎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189,216,共12页
1933年至1935年的“杂志年”的背后,是1929年全球性大萧条在中国延宕性显现的结果,其影响源头有三:读者购买力降低、失业率提高与进口纸关税上涨。杂志年中幽默与小品的“合股”,在作家主体与受众视野间形成了一个偏差:如若没有穿越下... 1933年至1935年的“杂志年”的背后,是1929年全球性大萧条在中国延宕性显现的结果,其影响源头有三:读者购买力降低、失业率提高与进口纸关税上涨。杂志年中幽默与小品的“合股”,在作家主体与受众视野间形成了一个偏差:如若没有穿越下行周期的经济基础,幽默恐怕没有灵机天成的意义,小品文与中心性自我,也只能沦为大萧条下的逃避、释放与消遣心理。幽默小品文以边缘自居,源于大萧条带来的范式转换:“理性经济人”为代表的个体理性主义遭遇挑战,经济恐慌与混乱取代了抽象秩序,主张静观、理性的思想与文学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均成为隐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萧条 杂志年 林语堂 幽默小品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工智能的语言认知:话语基础与语义计算
8
作者 李佐文 赵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1,共7页
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认知过程,在语言理解、语义推理和情感分析等方面进行话语计算。现实的话语体系具有可计算性,形式、语义成分和控制是构成语言计算的三大要素。具体而言,范畴化是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思维过程,使得世界的结构化成为... 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认知过程,在语言理解、语义推理和情感分析等方面进行话语计算。现实的话语体系具有可计算性,形式、语义成分和控制是构成语言计算的三大要素。具体而言,范畴化是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思维过程,使得世界的结构化成为可能,这也构成了话语语义计算的基础。概念—关系结构映射了世界的内在成分及其关系,是话语语义计算的基本单位;程序与时序性的主动控制过程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必由之路,奠定了话语语义计算算法的合法性来源。同时,话语语义计算离不开百科知识,具体表现为各种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包含若干节点及其关系,可以抽象为三元组表示的结构化知识,用以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事件及其逻辑,这也奠定了计算机赖以进行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语义 认知智能 话语特征 计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暗及日常生活美学的政治锋芒——鲁迅与幽暗意识
9
作者 刘春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4,共9页
20与21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科学总体上从重视内面的宋学/理学式的研究范式转换到了重视外部的汉学/经学式的研究范式。作为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鲁迅研究亦不例外。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界过于重视鲁迅与外部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而严重忽略了鲁... 20与21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科学总体上从重视内面的宋学/理学式的研究范式转换到了重视外部的汉学/经学式的研究范式。作为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鲁迅研究亦不例外。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界过于重视鲁迅与外部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而严重忽略了鲁迅作品“审美”的存在,以及无视鲁迅作品中最根本性的与直觉和本能相关联的生命主义本身。为此,应回到鲁迅及鲁迅文本本身,重返鲁迅的幽暗意识,在直觉与本能关联的生命主义及其日常生活美学中打开鲁迅及鲁迅文本,并借此最终发现鲁迅日常生活美学的政治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常生活 幽暗意识 活身体 向下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意象意境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审美营造
10
作者 赵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0,共8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是核心任务,随着技术变革,其创造方式也在不断变迁。人工智能时代,AIGC技术赋能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的手段发生了质的转变。基于中华美学精神,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是核心任务,随着技术变革,其创造方式也在不断变迁。人工智能时代,AIGC技术赋能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的手段发生了质的转变。基于中华美学精神,构建文艺生成深度专业模型,配合能够体现个人创作风格的个体美学特征图谱和创作者数字孪生,学科跨界共同营造数字之象与数据之境,可为AIGC文艺作品的美感营造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语元 关联度预测 计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电视剧中审美文化在地性研究
11
作者 杜莹杰 李子萱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0,共6页
随着现实主义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地方文化的艺术表达日益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在地性理论视角,研究现实主义电视剧在审美文化建构中对地方因素的呈现与传承。现实主义电视剧借助地缘历史空间、地域文化符码和生态景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 随着现实主义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地方文化的艺术表达日益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在地性理论视角,研究现实主义电视剧在审美文化建构中对地方因素的呈现与传承。现实主义电视剧借助地缘历史空间、地域文化符码和生态景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在民俗文化、族群文化和地方语言声音层面进行审美提炼,形成基于在地性的文化表征;以家国叙事为纽带,在保留地方个性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表达。中国现实主义电视剧通过在地性实践,既守护了文化多样性,又将地方审美资源整合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视剧 在地性 审美文化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人民性理论的研究基质与方法论审思
12
作者 杨杰 王淑月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64,共7页
文艺人民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核心线索,其历史演进亟须突破既有研究中“断裂/连续”的二元对立认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基质”概念可以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提供兼具... 文艺人民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核心线索,其历史演进亟须突破既有研究中“断裂/连续”的二元对立认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基质”概念可以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提供兼具批判性与整合性的方法论视角:既承认范式研究对理论阶段性特征(如革命话语、启蒙话语等历史节点的划分)的有效捕捉,亦针对其过度强化“差异性”“变革性”导致内在共识遮蔽的不足,以基质视角重构理论连续性的三重支撑:核心概念“人民”的层累性及其“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逻辑、“文艺服务于人民”实践于诉求的统一性和文学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层同构。基质视角的运用有助于突破以往范式研究断裂性叙事的局限,重新厘清文艺人民性理论嬗变的“异中之同”与“变中之常”,构建理论叙事的“层累结构”,论证当代文艺人民性本土化重构的历史合法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人民性 基质 层累结构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视域下游戏机制介入电影叙事的融合与创新
13
作者 申林 李子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9-93,共5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媒介融合生态,游戏与电影边界日益模糊。叙事内容层面,游戏IP的影像化实现了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进阶式发展,重构了游戏世界观,走向产业化道路。叙事结构层面,影游融合形成关卡任务、虚拟场域与反馈均衡三种机制...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媒介融合生态,游戏与电影边界日益模糊。叙事内容层面,游戏IP的影像化实现了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进阶式发展,重构了游戏世界观,走向产业化道路。叙事结构层面,影游融合形成关卡任务、虚拟场域与反馈均衡三种机制。发展路径层面,“玩家—观众”双重身份重构了叙事接受方式,媒介边界消融催生了混合表达形式,“数字意境”成为新型审美范式。对数字化背景下影游融合的深入研究,展现出数字技术对叙事表达的创新赋能,也为中国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影游融合 游戏机制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构型与故事时空:网络文学IP剧的“跨媒介”衍生叙事 被引量:41
14
作者 张晶 李晓彩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4,共7页
近年来,网络文学IP影视化呈现已经成为中国浓墨重彩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媒体到影视媒体,从想象时空到影像时空,以'跨媒介'为视点的衍生叙事成为不同媒介空间中甄选故事元素,优化故事逻辑,重构故事文本的重要叙事方式。'媒介&... 近年来,网络文学IP影视化呈现已经成为中国浓墨重彩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媒体到影视媒体,从想象时空到影像时空,以'跨媒介'为视点的衍生叙事成为不同媒介空间中甄选故事元素,优化故事逻辑,重构故事文本的重要叙事方式。'媒介'是传播故事的媒体,是携带故事的载体,同时也是表达故事的语言工具。基于此,'跨媒介'衍生叙事在故事空间重构中就表现出三种文本构型,即改编型、延展型与圆融型。每一种文本构型都需要借助相应的叙事机制来支撑,每一种叙事机制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故事世界,每一个故事世界都是实现粉丝黏合经济的重要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IP剧 跨媒介叙事 文本构型 故事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学接受思想的异曲同工——“诗无达诂”说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晶 刘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阐释学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打破了此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到作家或者作品本身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对"诗无达诂"说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两种文学接受思想的本质差异与通约之处,并实现两者跨越自身文化体系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接受美学 异质性 可通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的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的国际传播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杜莹杰 贾晓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5-80,共6页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离不开"中国故事"的讲述与国族符号的设定。从电视剧的"中国故事"和国族符号的关系来看,故事与中华文化互融,国族符号与中华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在交织互映中共...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离不开"中国故事"的讲述与国族符号的设定。从电视剧的"中国故事"和国族符号的关系来看,故事与中华文化互融,国族符号与中华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在交织互映中共同构成了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电视剧审美文化内涵。从目前国际传播现状来看,国产电视剧有数量而缺质量,这与电视剧叙事的弱化、符号编码解码的误区以及对资本力量的屈从等因素有关。新时代语境下,有效推动内蕴着"中国故事"和国族符号的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可以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聚焦能引起全世界人民共鸣的题材、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等方面入手,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 国族符号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张力——兼论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晶 李晓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两极分化表面上看是一种生存策略,实质上却暗含着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悬浮。近年来,中国电影本土化崛起与"走出去"的态势异常明显。建构文化主体性,讲好"中国故事",在凸... "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两极分化表面上看是一种生存策略,实质上却暗含着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悬浮。近年来,中国电影本土化崛起与"走出去"的态势异常明显。建构文化主体性,讲好"中国故事",在凸显民族异质性的独特空间中,寻找叙事的"张力场",在主体层、故事层、话语层和受众层中弥合"本土"与"非本土"的边界,成为中国电影的突围之策。以文化主体身份为叙事视角,以可延伸的故事时空为叙事内容,从文本的叙述和叙述的行为来探索跨文化的叙事方式,建立与超越"我者"与"他者"受众的对话关系,将成为"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张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 文化主体性 国际化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化中的网络文学与文化内驱力的实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杰 杨婕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1-14,共4页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IP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出版行业和影视行业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文学领域虽然存在一些隐忧,但经过适当的引导与调整,可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系统,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IP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出版行业和影视行业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文学领域虽然存在一些隐忧,但经过适当的引导与调整,可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系统,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IP 文化价值 文化内驱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中国美学研究虽然已是成绩斐然,但在构建中国具有自身特质话语体系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要求下,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范畴研究到命题研究,这是中国美学研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范式转换。命题本是逻辑学的概念,而哲学的或美学的命... 中国美学研究虽然已是成绩斐然,但在构建中国具有自身特质话语体系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要求下,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范畴研究到命题研究,这是中国美学研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范式转换。命题本是逻辑学的概念,而哲学的或美学的命题,则是由人们在长期的理解和诠释中产生的重要学术观点的表述。美学命题的共同特征一在其客观性,二在其意向性。中国美学命题有与西方美学命题的共同属性,也有属于中华思想背景的个性特征。以更为自觉的命题意识进行中国美学研究,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美学命题 中华美学精神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被引量:10
20
作者 白岚玲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112,共3页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在政治生活中,朝廷以服饰明确秩序、区分等级;在日常生活中,儒士以服饰修身养正,以成君子。以衣守礼的观念在历史上屡遭挑战,儒道的对立与互补、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均对传统服...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在政治生活中,朝廷以服饰明确秩序、区分等级;在日常生活中,儒士以服饰修身养正,以成君子。以衣守礼的观念在历史上屡遭挑战,儒道的对立与互补、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均对传统服饰的符号功能产生冲击,促成服饰的实用功能与符号功能的动态平衡。透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可以看到历史上曾经的王权至上、等级分明,更可看到古人的君子风标、自由精神、务实态度和包容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服饰 变迁 以衣守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