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选择: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主体关系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姜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3,共8页
Web 2.0技术肇始下的传播革命共同催生出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带来了整体性文化中感性意识的彰显,使传播主体及传播模式、媒介逻辑及信息方式、传播主体的价值诉诸均呈现出感性化特征,意味着互联网群体传播成为多元主体... Web 2.0技术肇始下的传播革命共同催生出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带来了整体性文化中感性意识的彰显,使传播主体及传播模式、媒介逻辑及信息方式、传播主体的价值诉诸均呈现出感性化特征,意味着互联网群体传播成为多元主体日常化的感性交往实践。交往是关系的构建与展开方式。"脱域-嵌入"机制下的"身体缺场式"交往,重组时空中经验传递范式的转变,以及由感性文化传统所激发的社会认同力量的彰显,在赋予普通个体关系构建以极大地选择性的同时,也意味着感性选择成为互联网群体传播中主体关系建构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群体传播 感性选择 关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互动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艾 熊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纵观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在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诸多矛盾的过程中,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大众传媒力量都曾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相对缺位现象。现阶段,大众传媒对农村地区的作用,突出体现在其信息扶... 纵观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在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诸多矛盾的过程中,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大众传媒力量都曾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相对缺位现象。现阶段,大众传媒对农村地区的作用,突出体现在其信息扶贫功能上。要在农村大众传媒领域内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大众传媒不仅是农村社会发展重要的信息中介和助力器,还是社会责任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承担者。农村大众传媒的信息扶贫功能,对于消除农民的"观念贫困",积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农村传媒生态 农村社会发展 传媒公共性 信息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新闻: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实现路径
3
作者 申金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57,共2页
当前,公民新闻不仅在新闻运作层面改变着大众传媒的新闻来源和生产流程,也在价值观层面改变着大众传媒的新闻理念。公民新闻成为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实现路径,具体表现在:公民新闻推动大众传媒从内容提供者向平台服务者转变,从视受众为"... 当前,公民新闻不仅在新闻运作层面改变着大众传媒的新闻来源和生产流程,也在价值观层面改变着大众传媒的新闻理念。公民新闻成为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实现路径,具体表现在:公民新闻推动大众传媒从内容提供者向平台服务者转变,从视受众为"乌合之众"向"理性批判者"转变,在促使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实现公共性偏向的同时,形成新闻报道的多重回音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公民新闻 平台服务 新闻生产 新闻报道 新闻来源 新闻理念 公众利益 内容提供者 李普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跨屏互动场景化营销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树清 尹逊钰 曾昕旻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123,共5页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直面传统电视媒体的痛点和局限,创新运用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嫁接更为有效的营销手段成为必然。本文旨在研究移动互联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创新运用TV+...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直面传统电视媒体的痛点和局限,创新运用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嫁接更为有效的营销手段成为必然。本文旨在研究移动互联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创新运用TV+电视跨屏互动场景化营销,通过优质内容及产品吸引和沉淀用户,提升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本文将着重分析电视场景化营销的互动模式、商业模式和效果监测,梳理行业内若干成功的电视互动案例,探究电视场景化营销的重要性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 跨屏互动 场景化营销 互动模式 营销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纸质出版物阅读体验重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吕欣 郑蔚琦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4-16,共3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受众的审美趣味、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出版业正迎来一场全产业链的深刻变革。AR等数字技术不断介入纸质出版物的媒介符号形体、内容形态乃至叙述方式,传统出版业的生态体不断涌现数字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受众的审美趣味、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出版业正迎来一场全产业链的深刻变革。AR等数字技术不断介入纸质出版物的媒介符号形体、内容形态乃至叙述方式,传统出版业的生态体不断涌现数字科技的基因,AR技术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赋能者。文章从《奇幻之书》等AR图书实际案例分析入手,以技术特征、艺术语言、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方式等为研究视角,对AR图书所带来的全新阅读体验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技术 纸质出版物 阅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化媒体时代出版产业IP化运营路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凯 李智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48,共4页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产业的IP化运营策略逐渐暴露其局限性。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出版产业如何进行IP化运营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时代出版产业IP化运营的现状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出版企业在未来...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产业的IP化运营策略逐渐暴露其局限性。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出版产业如何进行IP化运营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时代出版产业IP化运营的现状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出版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通过建立数据思维、深度挖掘读者需求、加强圈层运营等方式,来确立和放大IP价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IP运营体系,以期为出版产业进行媒介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出版产业 IP化运营 媒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观照中的微健康传播场域及治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熊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9-145,共7页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框架,梳理了健康传播场域变迁中的萌芽期、探索发展期和全媒体时期三个阶段的特征。萌芽期,生产流程自上而下,是封闭场域的"一言堂";探索发展期多种角色共同建构知识生产,出现医疗场、学术场的共...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框架,梳理了健康传播场域变迁中的萌芽期、探索发展期和全媒体时期三个阶段的特征。萌芽期,生产流程自上而下,是封闭场域的"一言堂";探索发展期多种角色共同建构知识生产,出现医疗场、学术场的共谋与扩张及鱼龙混杂的"伪养生";全媒体时期显现产业链融合趋势,从"养"到"医"一站式服务,也以其高度碎片化、移动化的传播特点成为随时可被打破的不稳定场域。而新时期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微健康传播场域共性与特性并存,媒体场、学术场的资本力量薄弱,媒体和权威科研、医疗等机构的公众号出现缺位,各类企业类公众号以情感诉求为主要传播策略,披着健康的外衣逐利而来,极易造成风险放大及谣言泛滥等不良后果。本文在历史的观照和现实反思中,通过对微健康传播场域进行探析,以期厘清其治理逻辑,获得动态的自律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 健康传播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众媒体对“二孩家庭”的议题建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熊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3-65,共3页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两年来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试图揭示我国大众媒体对"二孩家庭"这一议题是如何进行建构的。结果表明,超过七成的报道为中性,主流媒体发声占比约一半,议...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两年来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试图揭示我国大众媒体对"二孩家庭"这一议题是如何进行建构的。结果表明,超过七成的报道为中性,主流媒体发声占比约一半,议题集中在相关政策、问题困难、生育意愿及教育的民生话题四方面。同时得出结论,样本新闻的事实呈现方式客观克制,议题集中,但数据运用有待提高,同时需警惕经济资本入侵新闻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媒体 “二孩家庭” 新闻报道 “全面二孩”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电影网络动员策略及启示研究
9
作者 王筱卉 侯娅珂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6-19,共4页
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成为我国电影作品传播宣传的重要场域,电影的宣传方式也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变迁为裹挟受众参与的游戏化传播模式,通过动员受众等方式来达到传播营销的目的。本文从动员主体、动员议题、动员渠道以及动员情感等四个方... 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成为我国电影作品传播宣传的重要场域,电影的宣传方式也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变迁为裹挟受众参与的游戏化传播模式,通过动员受众等方式来达到传播营销的目的。本文从动员主体、动员议题、动员渠道以及动员情感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电影作品的动员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动员主体的多元化、动员活动适应网络环境、动员渠道关注社会化媒体以及多重情感因素助力网络动员等建议,以期对网络动员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时代 网络动员 动员策略 社会化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基于“2·27事件”的微博评论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申金霞 万旭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5-61,共7页
2020年"2·27事件"微博平台网民评论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具有如下特征:极化态度明显,呈现持续且不可调和的双极对立;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判断为主导;网民非理性程度始终较高,评论言... 2020年"2·27事件"微博平台网民评论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具有如下特征:极化态度明显,呈现持续且不可调和的双极对立;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判断为主导;网民非理性程度始终较高,评论言辞激烈,情绪宣泄突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群体极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个体及群体心理、圈层传播结构和互动情境为依托,以信息影响为机制的群体思维过程。心理机制方面,个体认同联结为集体认同,虚假共识效应推动观点偏移;传播结构方面,圈层传播结构重新赋权,意见领袖观点引领群体极化;互动情境方面,去个体化的群体情境碰撞,圈层之间的异质性放大极化;社会文化方面,权力博弈下圈层文化外溢,亚文化冲突推动群体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极化 网络圈层化 饭圈文化 圈层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中自媒体报道框架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申金霞 张伟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3-168,共6页
自媒体对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关联对比""政策问责""呼吁理性"及"情色想象"四种主要框架。"关联对比"框架是涉外舆情的基本框架,通过与相关来华留学教育舆情的关联形... 自媒体对来华留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关联对比""政策问责""呼吁理性"及"情色想象"四种主要框架。"关联对比"框架是涉外舆情的基本框架,通过与相关来华留学教育舆情的关联形成舆情共振;"政策问责"框架显示了我国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展,但自媒体的商业性质和对公众注意力的过分追逐,也会对公共领域的形成产生阻碍;"呼吁理性"框架彰显了自媒体在众声喧哗中的不断进步,但其中的负面情绪也有加剧群体对立的风险;"情色想象"框架通过在标题中构建情色想象空间,以吸引受众关注,激活网络舆情的敏感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教育 舆情危机 自媒体 报道框架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网络环境下的流行语特征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未柠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第6期77-83,共7页
网络流行语反映网络新现象、新思想,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网民心态和观念变化的直观映射,是语言新陈代谢的客观表现。单就语言变迁而言,"适者生存"是网络流行语变迁的不二法则。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民群体构成的变... 网络流行语反映网络新现象、新思想,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网民心态和观念变化的直观映射,是语言新陈代谢的客观表现。单就语言变迁而言,"适者生存"是网络流行语变迁的不二法则。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民群体构成的变化,尤其是随青少年网民群体的壮大而影响力日盛的"二次元"文化,都在影响网络流行语。本文结合定性分析与案例分析,剖析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在生成方式、表现形式、使用群体、使用环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语 二次元 弹幕 鬼畜 网络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他、合作与风险社会:微博热点事件的情绪传播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邹煜 卫酉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5-149,共5页
通过对微博热点事件"老人用现金被拒"的情绪传播分析发现,公众愤怒情绪存在明显的模仿和感染现象,舆情反转激化了网友情绪,媒介建构的铺垫效果影响了公众的情绪变化和事件认知,道德情绪与移情效应推动了个体情绪的社会分享行... 通过对微博热点事件"老人用现金被拒"的情绪传播分析发现,公众愤怒情绪存在明显的模仿和感染现象,舆情反转激化了网友情绪,媒介建构的铺垫效果影响了公众的情绪变化和事件认知,道德情绪与移情效应推动了个体情绪的社会分享行为。但个体情绪的社会化传播不意味单一的"公民共同体"形成,情绪社会分享存在圈层化,观点冲突与抱团现象并存。从社会动因来看,利他与合作、风险社会中的技术焦虑与信任异化是推动该舆情事件中个体情绪形成社会化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传播 批评话语分析 热点事件 微博评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重塑媒体融合新生态 被引量:55
14
作者 沈浩 袁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1,共4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和已有产品出现在内容的创作和内容的呈现中,媒体融合的走向更成...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和已有产品出现在内容的创作和内容的呈现中,媒体融合的走向更成为了媒体行业需要关注的问题,"AI+媒体"的道路值得所有媒体从业者去寻找去探索。本文分析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时代下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媒体融合智能化的实战案例对"媒体融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做出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媒体融合 智能化 两会报道 央视春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真相视角中的网民情绪化传播 被引量:45
15
作者 宋凯 袁奂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6-150,156,共6页
'后真相'缘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现实与新闻失范,但从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关系上看,'后真相'现象在我国社交媒体传播实践场域下,具有了本土化色彩,并形成了新的舆情生态景观。我国'后真相'现象易爆发于社会公共事件,... '后真相'缘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现实与新闻失范,但从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关系上看,'后真相'现象在我国社交媒体传播实践场域下,具有了本土化色彩,并形成了新的舆情生态景观。我国'后真相'现象易爆发于社会公共事件,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类事件上,由于社交媒体的UGC内容、自媒体和用户圈层等诸多复杂的传播因素,更容易撩拨我国网民的情感神经,使之发酵成为'后真相'舆情事件。以我国公共卫生类'后真相'舆情事件为例来分析'后真相'舆情事件中网民的情绪宣泄,进而探讨我国社交媒体舆论场内网民的情绪化传播成因,反思新闻如何回归理性与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公共卫生舆情 网民情绪化 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的微观权力结构与个体的“数字性死亡” 被引量:32
16
作者 罗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157,共7页
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权力关系的实践,内含着一种微观权力结构,这个权力结构由网民自我赋权而成,并通过道德话语的生产而合法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结构。被施暴者在不断的道德批判中被纳入到了这个权力结构之中,继而... 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权力关系的实践,内含着一种微观权力结构,这个权力结构由网民自我赋权而成,并通过道德话语的生产而合法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结构。被施暴者在不断的道德批判中被纳入到了这个权力结构之中,继而被剥夺了其本应具有的"数字生存权",成为了一个不受任何权利保护的"数字赤裸生命"。而个体丧失所有数字生存权利,变成"数字赤裸生命"的过程正是其走向"数字性死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权力结构 道德话语 赤裸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被引量:47
17
作者 李安 余俊雯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4-139,共6页
中国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众多互联网企业实施下沉战略,开拓四五线城市及广大乡镇农村市场,在此背景下,乡村生活图景被重塑。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体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从生活中的普通人转型成为新的生产主体,并被进一... 中国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众多互联网企业实施下沉战略,开拓四五线城市及广大乡镇农村市场,在此背景下,乡村生活图景被重塑。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体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从生活中的普通人转型成为新的生产主体,并被进一步发掘出产业属性,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从生活到生产,从生产到产业,其转型背后蕴含着资本、技术、人、农村市场四个方面的逻辑支撑。在互联网环境变迁过程中,对中国乡村生活从猎奇式展示到审美式生产的现象表征进行分析,结合"李子柒"案例探寻其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并进一步探索当传统生活遇到新媒体传播,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短视频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品牌营销生态系统的重构逻辑与策略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安 刘冬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1-168,共8页
元宇宙加速了传统数字营销向虚拟营销的转变,营销的对象从现实中的用户变成了数字替身Avatar,品牌代言从邀请真人明星到被虚拟偶像替代,销售的实物商品变为NFT数字藏品,消费行为发生的“场”将加速从线上的商城和线下的商场演变为全新... 元宇宙加速了传统数字营销向虚拟营销的转变,营销的对象从现实中的用户变成了数字替身Avatar,品牌代言从邀请真人明星到被虚拟偶像替代,销售的实物商品变为NFT数字藏品,消费行为发生的“场”将加速从线上的商城和线下的商场演变为全新的交互式沉浸场景。“人”“货物”“场景”的重构,形成新的元宇宙营销生态系统,要求品牌通过数字替身Avatar、虚拟偶像、NFT数字藏品和虚拟文娱体验等核心观念与手段,打造符合元宇宙特征的品牌体验。本研究基于对元宇宙语境下的品牌营销生态系统逻辑进行梳理和解析,为品牌营销的转型思维和建构策略提供新的指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品牌营销 数字藏品 虚拟偶像 数字替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具身参与:论数字时代的媒体建筑光影传播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2-107,共6页
媒体建筑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数字艺术实践,借助光、声、电等数字技术,为城市的瓦宇楼阁增添亮色的同时,也成为公共艺术和文化传播巧妙结合的承载介质。近些年"灯光秀""光影秀"层出不穷,也引发各界对其是否有效有益... 媒体建筑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数字艺术实践,借助光、声、电等数字技术,为城市的瓦宇楼阁增添亮色的同时,也成为公共艺术和文化传播巧妙结合的承载介质。近些年"灯光秀""光影秀"层出不穷,也引发各界对其是否有效有益地进行信息和文化传播的讨论。在"技术满盈"的时代,灯光与建筑的融合,需要综合考虑到人文艺术审美、信息传播效能、空间生态环境、受众接收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以"研究带动设计、艺术嵌入传播"为理念基底,从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和具身参与三个方面,深入思考城市-建筑-媒体-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更好地理解媒体建筑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提供跨学科视野的分析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媒体建筑 公共空间 光影传播 交互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电视时代的媒介空间:建构、特性及反思 被引量:11
20
作者 顾博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3,共8页
新冠疫情期间,在技术与空间的双重作用下,电视迎来收视回归。从技术逻辑分析,后电视时代的到来不仅延续了传统电视媒介基因,还打破了线性播放模式,发展出终端多元、多屏互动的媒介特色以适应大众的媒介需求,在疫情期间赢得大众的青睐。... 新冠疫情期间,在技术与空间的双重作用下,电视迎来收视回归。从技术逻辑分析,后电视时代的到来不仅延续了传统电视媒介基因,还打破了线性播放模式,发展出终端多元、多屏互动的媒介特色以适应大众的媒介需求,在疫情期间赢得大众的青睐。在空间逻辑视角下,后电视媒介与家庭空间关系密切,经过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的压缩、延伸、替代、对抗、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后电视媒介空间。后电视媒介空间具有第三空间属性,呈现出层次流动性、多元融合性和情感性的特性。同时,随着大众对空间依赖程度的加深,后电视媒介空间带来的“割裂”与“入侵”问题也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视时代 媒介空间 电视回归 空间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