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源细胞表面触发受体1(TREM-1)在脓毒血症中的调控作用
1
作者 刘汉林 代鑫 +1 位作者 李琴 吴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0,共5页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调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和免疫细胞在脓毒血症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髓源细胞表面触发受体-1(TREM-1)作为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TREM-1...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调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和免疫细胞在脓毒血症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髓源细胞表面触发受体-1(TREM-1)作为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TREM-1在脓毒血症中可调控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REM-1在脓毒血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做一总结,为该疾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髓源细胞表面触发受体-1 免疫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lcNAcylation通过调节Rack1蛋白稳定性参与SHH型髓母细胞瘤的形成
2
作者 罗静雅 高堂清 +1 位作者 杨檬檬 杨海红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目的:研究O-GlcNAcylation调节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1)的稳定性在SHH型髓母细胞瘤(SHH type medulloblastoma,SHH-MB)形成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肿瘤标本库中分子... 目的:研究O-GlcNAcylation调节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1)的稳定性在SHH型髓母细胞瘤(SHH type medulloblastoma,SHH-MB)形成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肿瘤标本库中分子分型所确定的SHH-MB肿瘤及癌旁组织,分析样本中Rack1和O-GlcNAcylation(O-Glc NAc)的表达水平差异。对于人源髓母细胞瘤细胞系Daoy使用糖基化转移酶(OGT)抑制剂(OSMI-1)和去糖基化转移酶(OGA)抑制剂(TM-G)进行处理,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采用O-Glc NAc酶标记系统、免疫共沉淀(Co-IP)和Western blot法判断Rack1有无发生O-Glc NAc,而后通过环己酰亚胺(CHX)实验和泛素化修饰实验证实O-GlcNAcylation对Rack1蛋白水平的影响。构建敲低Rack1的髓母细胞瘤模型,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免疫荧光染色和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同时通过在免疫缺陷型小鼠进行异种原位肿瘤移植进行验证,在所得组织样本中(sh-NC和shRack1)使用Western blot检测下游SHH信号通路变化。结果:Rack1和O-GlcNAcylation在SHH-MB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Rack1表达水平和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关系。对Daoy细胞系使用OSMI-1、TM-G处理后,发现O-Glc NAc能明显促进Daoy细胞增殖,而抑制细胞O-GlcNAc则抑制细胞增殖。分子实验证实Rack1蛋白O-GlcNAcylation可以调节其蛋白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Daoy细胞系敲低Rack1表达,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动物水平方面,相较于对照组,Rack1蛋白敲低的肿瘤组织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并且Rack1可通过调节SHH信号通路参与SHH-MB形成。结论:O-GlcNAcylation可通过调节Rack1蛋白的稳定性进而参与SHH-MB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K1 O-GLCNACYLATION 细胞增殖 SHH-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酮饮食对高原低氧环境下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钟婷 李琴 +4 位作者 白芙蓉 卿羽 刘英海 古学东 吴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9-733,共5页
目的研究生酮饮食对高原低氧环境下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NC)组、常氧生酮(NK)组、低氧对照(HC)组和低氧生酮(HK)组(n=11),利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6000米高原低氧环境,运行时间为24 h/d,昼夜... 目的研究生酮饮食对高原低氧环境下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NC)组、常氧生酮(NK)组、低氧对照(HC)组和低氧生酮(HK)组(n=11),利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6000米高原低氧环境,运行时间为24 h/d,昼夜比约12 h∶12 h。HC组和HK组分别给予3周标准饮食和生酮饮食喂养后置于低压氧舱中,持续6 d低氧处理,NC组和NK组分别给予3周标准饮食和生酮饮食喂养后置于舱外。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在海马组织的表达变化,Seahorse生物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脑组织线粒体耗氧率(OCR)的变化。结果尼氏染色显示,与NC组相比,HC组表现为海马神经元数目减少、细胞间隙增宽、核固缩等病理学损伤。与HC组相比,HK组表现为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排列逐渐整齐,核固缩深染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等改善。Western blot显示,与NC组相比,HC组海马组织FIS1表达增加,而MFN1表达减少。与HC组相比,HK组海马组织MFN1表达增加,而FIS1表达减少。Seahorse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HC组脑组织线粒体的OCR值降低;与HC组相比,HK组脑组织线粒体的OCR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引起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生酮饮食可以改善高原低氧环境下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生酮饮食 海马神经元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盐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汉林 代鑫 +1 位作者 肖奕君 吴畏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7-542,共6页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是由于肝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胆道受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冷、热缺血,急、慢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ITBL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是由于肝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胆道受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冷、热缺血,急、慢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ITBL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其治疗手段匮乏,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ITBL已成为阻碍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预防以及寻找更多有效的治疗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发现胆盐的毒性损伤在ITBL中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胆汁成分的主动调节、胆汁酸相关受体表达的调控、胆汁酸相关信号通路的阻断或激活,可能在ITBL的预防和治疗中具备较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胆盐细胞毒性以及碳酸氢盐伞在肝移植术后ITB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未来ITB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盐 磷脂 肝移植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 缺血-再灌注损伤 碳酸氢盐伞 阴离子交换蛋白2 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