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军 李雪 +5 位作者 刘丽文 刘兵 段云燕 李金芳 温江田 崔明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使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最大位移达峰时间,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的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1),LVEF显著减低(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比正常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的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正相关,但较正常组低(r=0.419,P<0.05)。结论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成为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胜强 陈士良 李兰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 AVB发生的影响。  结果 :AVB发生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则 AVB发生率越高 ,L 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 .0 0 2 9,OR=8.86 0 1)。  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是 AVB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肌损伤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和旭梅 张玉顺 +1 位作者 李寰 代政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ASD患者(ASD组)、16例诊断性导管介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诊断性导管介入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ASD患者(ASD组)、16例诊断性导管介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诊断性导管介入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 h及24 h,ASD组较术前升高,诊断性导管介入组与术前无差异,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2 h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D的介入治疗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肌肌钙蛋白I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5)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低下和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贾国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左心室功能低下 心力衰竭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慧强 郭文怡 +5 位作者 贾国良 秦涛 李虎 梁军 王音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与普通Bxsonic支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白细胞介素-6(IL-6)、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置入Cyp...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与普通Bxsonic支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白细胞介素-6(IL-6)、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置入Cypher支架(Cypher支架组),32例置入普通Bxsonic支架(普通支架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小时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IL-6、P选择素、slCAM-1浓度;而IL-6、P选择素、sICAM-1、CRP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7天、1个月取肘静脉血检测。以上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冠状静脉窦血样显示Cypher支架组P选择素、IL-6、sICAM-1水平在扩张前、术后即刻与普通支架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6小时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外周静脉血样显示IL-6、P选择素、sICAM-1、CRP在术后6小时、24小时、7天时Cypher支架组与普通支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IL-6、sICAM-1、CRP在1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选择素在1个月时Cypher支架组高于普通支架组(P<0.05)。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炎症因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能抑制介入术后的炎症反应也是其抗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介入术后 洗脱支架 雷帕霉素 炎症因子 CYPHER支架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C-反应蛋白(CRP) sICAM-1水平 6(IL-6) 细胞问黏附分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P选择素 sonic 冠状静脉窦血 白细胞介素 显著性差异 0.05 静脉血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玉顺 李寰 +4 位作者 代政学 王垒 张军 李军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封堵器 治疗 主动脉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患者 合并 距离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寰 张玉顺 +8 位作者 刘建平 王海昌 代政学 王垒 马东江 张军 李军 姚志勇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294/300)。严重并发症8例(2.7%),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1.7%)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后,4例恢复,1例治疗50天后仍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2例(0.7%)术后发生溶血,激素等治疗后,溶血均消失。1例(0.3%)患者术后4天发现封堵器移位,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处理。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有:1例(0.3%)患者术后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经静脉推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止血药处理后控制;91例(30.3%)患者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B超室间隔有微~少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1%)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仍有微量残余分流。8例(2.7%)患者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反流,4例(1.3%)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反流。84例(28%)术后心电图(ECG)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给予激素等治疗3~7天后均恢复正常。53例(17.7%)术后ECG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0.7%)术后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9%)术后ECG有室内传导阻滞。结论:采用Amplatzer偏心性膜部VSD和国产双盘状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安色、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毅 韩雅玲 +7 位作者 杨勇 王守力 荆全民 马颖艳 王祖禄 王冬梅 栾波 王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至2005-05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接受成功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 946例,按术后是否服用西洛他唑分为三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n=1 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至2005-05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接受成功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 946例,按术后是否服用西洛他唑分为三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n=1 032)和两联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n=1914),比较其临床及造影基线特征以及30天和1年的临床结果。结果:三联组高血压病(60.4%比55.7%)、长病变(28.8%比25.8%)及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于两联组(11.7%比9.5%,P均<0.05)。三联组30天死亡率(0.1%比0.8%)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1.5%比2.8%,P均<0.05)显著低于两联组。三联组1年MACCE显著低于两联组(8.4%比10.9%,P<0.05)。两组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率无差别,但三联组心性死亡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两联组(1.6%比2.9%,4.9%比6.6%,P均<0.05)。多变量分析表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1年MACCE风险(风险比=0.677,95%可信区间=0.525~0.871,P= 0.002)。两组出血事件及其它药物相关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望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及长期MACCE发生率,但还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 血小板 冠状动脉支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致甲状腺功能减低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雪 李成祥 张玉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8,共1页
关键词 胺碘酮 甲状腺功能减低 抗心律失常药 药物副作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