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杜日映 侯应龙 +4 位作者 郑强荪 郑建雄 杨欣国 史俊忠 蔡振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11期664-665,共2页
作者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进行9次VT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流电导管消融手术(DCCA)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消融术。8例中,1例为开胸术中心外膜标测,1例由体表ECG定位,其余均为导管电极... 作者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进行9次VT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流电导管消融手术(DCCA)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消融术。8例中,1例为开胸术中心外膜标测,1例由体表ECG定位,其余均为导管电极心内膜标测。8例共标出9个VT起源点,左室4个,右室5个。1例在开胸术中施行心外膜DCCA,2例手术切除VT起源点,其余5例6个起源点施行DCCA,其中3例次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不成功者而改用DCCA。结果显示,1例心内膜DCCA后15个月VT复发,进行第2次心内膜DCCA后控制(术中先施行RFCA无效),2例分别施行心外膜与心内膜DCCA后仍发VT,分别服美西律与维拉帕米即可控制。前者随访19个月、后者12个月未再发作,其余5例随访14~34个月(21.6±7.6)均未服药而无VT发作。这提示,对于顽固性VT患者,只要准确定位VT起源点,电消融或外科手术可望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 心动过速 标测 电消融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Ⅲ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石苗茜 苏菲菲 +1 位作者 李文举 郑强荪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0期7402-7407,共6页
通过观察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B1)对新生SD(Sprague-Dawley)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HMGB1在心梗后心脏重构过程中的作用。以培养的新生SD(Sprague-Dawley)大鼠CFs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0(对照组)... 通过观察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B1)对新生SD(Sprague-Dawley)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HMGB1在心梗后心脏重构过程中的作用。以培养的新生SD(Sprague-Dawley)大鼠CFs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0(对照组)、0.01、0.1、和1mg/L浓度的HMGB1进行干预,6、12、18、24和48h后进行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CFs增殖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48h后,不同浓度的HMGB1组新生SD大鼠CFs增殖水平和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增高(p<0.05)。(2)HMGB1浓度为0.1mg/L时CFs增殖水平和I、Ⅲ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较其他处理组均升高(p<0.05)。说明HMGB1能促进SD大鼠CFs增殖及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其作用显示在低水平时可能呈浓度依赖性,并且浓度为0.1mg/L时效应最明显,显示HMGB1参与了心梗后的心脏重构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梗 心脏重构 心肌成纤维细胞 Ⅰ、Ⅲ型胶原蛋白 高迁移率族蛋白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2 位作者 罗助荣 南柏松 杜日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 2 7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 (n =15 )和常规治疗组 (n =12 )。疗程均为 3周。正常组 ( 2 0例 )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 2 7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 (n =15 )和常规治疗组 (n =12 )。疗程均为 3周。正常组 ( 2 0例 )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 (FMD)功能变化 ,并测定血中内皮素 1(ET 1)含量和进行活动平板试验。结果 :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4 9+2 6 ) %vs . ( 13 5±3 1) %,P <0 0 0 1] ,ET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肱动脉FMD功能与ET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γ =-0 73,P <0 0 1)。②葛根素组和常规治疗组疗程前肱动脉FMD功能无明显差异 ,疗程后葛根素组肱动脉FMD功能明显增强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9 2± 1 8) %vs . ( 4 8± 2 1) %,P <0 0 0 1] ,ET 1含量亦显著减少 (P <0 0 1)。③葛根素组疗程结束前 1周内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 ( 2 6±1 4次vs . 4 6± 1 6次 ,P <0 0 1)。疗程前后比较 ,葛根素组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 ( ST)明显减少( 7 9± 2 3mmvs .5 3± 1 8mm ,P <0 0 1) ,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 5 4± 1 6minvs . 8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葛根素 内皮功能 血管舒张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功能异常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2 位作者 罗助荣 南柏松 杜日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mg...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mg,晚顿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mg,2次/日,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组(B组,11例),仅予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mg,2次/日,口服。疗程均为6周。疗程前后分别进行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及活动平板试验。正常对照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    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4.7±2.8)%比(13.5±3.1)%,P<0.001=。②A组培哚普利干预后肱动脉FMD活性显著增强,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6±1.7)%比(4.9±2.1)%,P<0.001=。③A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典型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2.6±1.4次比4.0±1.6次,P<0.01=。A组疗程后与疗程前比较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5.2±1.7mm比7.9±2.3mm,P<.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2±2.3min比6.6±1.6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内皮功能 多普勒超声 培哚普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