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观弥散系数值在儿童颅后窝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岚 张勇 朱海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1-206,共6页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儿童颅后窝常见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后窝常见肿瘤,其中髓母细胞瘤25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3例,室管膜瘤12例。所有患儿术前行MRI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三...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儿童颅后窝常见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后窝常见肿瘤,其中髓母细胞瘤25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3例,室管膜瘤12例。所有患儿术前行MRI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三组肿瘤的平均ADC值和最小ADC(ADCmin)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及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结果:髓母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69±0.34)×10^(-3)mm^2/s、(1.68±0.23)×10^(-3)mm^2/s和(1.15±0.27)×10^(-3)mm^2/s;ADCmin值分别为(0.48±0.29)×10^(-3)mm^2/s、(1.59±0.32)×10^(-3)mm^2/s和(0.83±0.39)×10^(-3)mm^2/s,三组肿瘤的平均ADC值和ADCmin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鉴别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平均ADC值最佳阈值为0.87×10^(-3)mm^2/s,相应敏感度92.7%、特异度96.3%、诊断准确率94.5%;鉴别室管膜瘤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平均ADC值最佳阈值为1.36×10^(-3)mm^2/s,相应敏感度91.7%、特异度92.6%、诊断准确率92.7%。ADCmin值鉴别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最佳阈值为0.67×10^(-3)mm^2/s,相应敏感度97%、特异度100%、诊断准确率97.8%。ADCmin值鉴别室管膜瘤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最佳阈值为1.06×10^(-3)mm^2/s,相应敏感度95.7%、特异度97.9%、诊断准确率94.7%结论:平均ADC值和ADCmin值在儿童颅后窝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ADCmin值对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优于平均AD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弥散系数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对判定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莹 任翠萍 +1 位作者 张岚 朱海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信号及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评判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依次行DWI检查。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选用0、400、800、1000、1500s/mm2,经后处理得到相应的AD...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信号及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评判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依次行DWI检查。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选用0、400、800、1000、1500s/mm2,经后处理得到相应的ADC图,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并计算平均ADC值。分析骨肉瘤的平均ADC值,使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高、低度恶性骨肉瘤鉴别诊断的阈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统计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b值下高度恶性骨肉瘤的平均ADC值均低于低度恶性骨肉瘤,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ADC值随着b值的升高而降低。取b=400、800、1000s/mm2时,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平均ADC值做统计分析可得Z值和P值分别为-2.493、-2.247、-2.287和0.012、0.028、0.021(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b值下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鉴别阈值分别为1.018×10-3mm2/s、1.089×10-3mm2/s、1.201×10-3mm2/s和0.957×10-3mm2/s,敏感度分别为65.2%、64.8%、66.3%、55.9%,特异度分别为77.2%、64.8%、64.1%、62.8%。结论:DWI图像信号及平均ADC值可用来评价原发性骨肉瘤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change模型的DCE-MRI定量研究评价肝纤维化的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岚 朱海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探讨Exchange模型的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对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的肝纤维化各期共6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行肝脏DCE-MRI扫描,通过Exchange血流动力学模型测得各组定量参数,包括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 目的:探讨Exchange模型的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对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的肝纤维化各期共6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行肝脏DCE-MRI扫描,通过Exchange血流动力学模型测得各组定量参数,包括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肝脏总灌注量(F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各组定量参数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定量参数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Ktrans、Ve、HPI、MTT、TTP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纤维化各期的Ktrans值降低,除S4与S3期外,余分期组间两两比较Ktrans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3与S4期分别较S0、S1和S2期Ve值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各期的HPI、MTT、TTP值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S4与S3期外,余分期组间两两比较FP和PVP值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3与S4期较S0和S1期HAP值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Ve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37、-0.726,P<0.05);PVP、F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927、-0.864,P<0.05);HAP、HPI、MTT、TTP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22、0.873、0.906、0.852,P<0.05)。ROC曲线判断Ktrans对轻度和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均较高,且诊断效能明显高于Ve。HPI、MTT、TTP三者对轻度和重度肝纤维化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DCE-MRI结合Exchange双输入-双室血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获得多个定量参数,可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血流动力学 Exchan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