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自由基在心肌保护第二窗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冉擘力 司良毅 何国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证实短暂、重复缺氧后即刻产生的氧自由基是否诱导了24小时后心肌抗氧化酶等保护蛋白增加而引起心肌延迟保护。 方法:在大鼠培养心肌细胞缺氧预适应模型上,设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预适应组、外源性超氧阴离子处理组... 目的:证实短暂、重复缺氧后即刻产生的氧自由基是否诱导了24小时后心肌抗氧化酶等保护蛋白增加而引起心肌延迟保护。 方法:在大鼠培养心肌细胞缺氧预适应模型上,设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预适应组、外源性超氧阴离子处理组(外源性O2处理组)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处理组(SOD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预适应后即刻和24小时末心肌细胞外源性超氧阴离子(OF)的产生量、热休克蛋白72(HSP72)表达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及心肌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预适应后即刻O2产生量在缺氧预适应组和外源性O2处理组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缺氧复氧组和SOD处理组无显著变化,相反,缺氧预适应后24小时前2组O2的产生量较缺氧复氧组和SOD处理组显著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2组HSP72和SOD比后2组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NOS活性及谷胱甘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丙二醛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前2组各指标降幅和增幅分别较后2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自由基 缺氧预适应 延迟保护 心肌保护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超常传导与房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探讨
2
作者 宋治远 胡亚琴 +3 位作者 何国祥 舒茂琴 迟路湘 史光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超常传导(SNC)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按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观察有无SNC发生及心房超常传导带与传导时间最大减少值。结果:有自发或诱发房性心律失常者(Ⅰ、Ⅱ组),SNC检出率较无自发或... 目的:探讨心房超常传导(SNC)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按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观察有无SNC发生及心房超常传导带与传导时间最大减少值。结果:有自发或诱发房性心律失常者(Ⅰ、Ⅱ组),SNC检出率较无自发或无诱发房性心律失常者(Ⅲ组)明显增加(P<0.05);36例有SNC者中20例(55.56%)有自发或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而39例无SNC者中仅8例(20.51%)有自发或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两者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05)。结论:SNC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 超常传导 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肌酸激酶MB亚型的动态变化(摘要)
3
作者 胡厚源 张远慧 杨振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10期607-607,共1页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肌酸激酶MB亚型的动态变化(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胡厚源,张远慧北京医院检验科杨振华血清肌酸激酶MB(CK-MB)亚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已受到广泛关注...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肌酸激酶MB亚型的动态变化(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胡厚源,张远慧北京医院检验科杨振华血清肌酸激酶MB(CK-MB)亚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有关报道甚少。我们采用自行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血清 肌酸激酸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程训民 何国祥 +4 位作者 仝识非 冉擘力 刘建平 姚青 宋治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40%~60%)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查,根据斑块分布分为向心型斑块组(n=50)和偏心型斑块组(n=32)。测定病... 目的探讨中度狭窄病变中斑块分布对冠状动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40%~60%)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查,根据斑块分布分为向心型斑块组(n=50)和偏心型斑块组(n=32)。测定病变血管的膨胀性指数、硬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偏心型斑块组与向心型斑块组狭窄程度相似[(53.9±89)%vs(584±98)%]。偏心型斑块组血管膨胀性指数显著大于向心型斑块组(21±03vs12±02,P<001),而硬度β显著低于向心型斑块组(81±13vs294±72,P<001)。心动周期中偏心型斑块组斑块面积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向心型斑块组[(052±022)mm2vs(024±019)mm2,P<001],偏心型斑块组正重构的比例显著多于向心型斑块组(64%vs9%,P<001)。结论偏心型斑块病变的血管膨胀性及斑块膨胀性增大,这可能导致偏心型斑块易于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病变 斑块分布 冠状动脉 生物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术中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1 位作者 舒茂琴 胡亚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术中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CAVB)的预后意义。方法:对5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人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在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TCAVB者为I组(n=6),无TCAVB者为...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术中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CAVB)的预后意义。方法:对5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人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在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TCAVB者为I组(n=6),无TCAVB者为I组(n=50)。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所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平均放电次数、释放能量、放电时间及A/V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消融电极位置偏高者I组占66.7%,I组占12.0%(P<0.001)。在随访期间,I组2例(33.3%)发生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I组则无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P<0.00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出现的TCAVB与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电流 导管消融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关系
6
作者 苗莉 何国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0-160,F0003,共2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多种中胚层组织分化,参与组织的损伤后修复过程,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新生内膜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