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骨架与心力衰竭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红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3-314,共2页
细胞骨架系统作为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完整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年来因其与心力衰竭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重视。本文就微管蛋白、中间丝结蛋白。
关键词 细胞骨架 心力衰竭 重构 细胞骨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意义
2
作者 宋治远 张志辉 +4 位作者 李永华 仝识非 刘建平 冉擘力 庄国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校正,得出心率变异性的各...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校正,得出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时域指标;另按心脏超声测得的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值将165例患者分为Qp/Qs〈1.5组与Qp/Qs≥1.5组并进行对比分析。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1天、术后第4天的RR间期、SDNN及SDANN均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术前1天的rMSSD则显著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1天比较,术后第4天RR间期、SDNN及SDANN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室间隔缺损患者QP/QS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按Qp/Qs分组后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1天Qp/Qs〈1.5组、Qp/Qs≥1.5组患者的RR问期、SDNN及SDANN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rMSSD则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第4天Qp/Qs〈1.5组患者的SDNN及SDANN降低,而rMSSD、PNN50则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Qp/Qs≥1.5组患者的RR间期、SDNN及SDANN也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术后第4天与术前1天比较,Qp/Qs〈1.5组患者SDNN及SDANN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Qp/Qs≥1.5组RR间期、SDNN及SDANN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rMSSD则降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组研究先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心率变异性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6 位作者 舒茂琴 胡厚源 张平 郭燕丽 仝识非 冉擘力 刘建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通过对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探讨多孔型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方法:先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多孔型ASD,后在局部麻醉下用测量球囊进行试封堵,同时用心脏超声检测试封堵时两ASD闭合情况及孔间距,并... 目的:通过对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探讨多孔型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方法:先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多孔型ASD,后在局部麻醉下用测量球囊进行试封堵,同时用心脏超声检测试封堵时两ASD闭合情况及孔间距,并确定置入封堵器数量及大小,术后用心脏超声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全组6例双孔型ASD患者中2例分别置入2个封堵器,4例置入1个封堵器。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4例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2年虽仍有少许残余分流,但自觉症状好转,心影缩小。另1例术后1个月因残余分流而被迫手术取出。 结论:经导管封堵成人多孔型ASD安全、有效,对两ASD相距较远者应放置2个封堵器,对两ASD相距较近者则可用1个封堵器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D 封堵器 孔型房间隔缺损 置入 经导管封堵 心脏超声 术后 用心 结论 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介导抑制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的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唐兵 何国祥 +3 位作者 李德 刘建平 姜大春 黎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介导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转染带有大鼠AT2R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pAdCMV/AT2R)或空载腺病毒转染 (pAd-GFP),分正常组(6只)、未转染组(18只)、pad-GFP组(18只)...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介导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转染带有大鼠AT2R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pAdCMV/AT2R)或空载腺病毒转染 (pAd-GFP),分正常组(6只)、未转染组(18只)、pad-GFP组(18只)、pAdCMV/AT2R组(18只)。于术后7、14、21天取材,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AngⅡ1型受体(AT1R)、AT2R、胞外调控激酶1和2、基本转录元件结合蛋白2在大鼠颈动脉壁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未转染组和pad-GFP组AT1R、AT2R、胞外调控激酶1和2、基本转录元件结合蛋白2的7、14、21天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AdCMV/AT2R组AT2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未转染组和pAd-GFP组(P<0.01),胞外调控激酶1和2、基本转录元件结合蛋白2的表达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和pAd-GFP组(P<0.01),而AT1R的表达在未转染组、pAd-GFP组、pAdCMV/AT2R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T2R灭活AT1R激活的胞外调控激酶1和2,降低基本转录元件结合蛋白2表达,可能是AT2R介导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胞外调控激酶 基本转录元件结合蛋白2 新生内膜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