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TMAO通过CD147/MMPs通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
被引量:
5
1
作者
刘奇林
薛毅
+4 位作者
赖晓辉
杜大勇
柳杨
张涛
李运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6,共6页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进展,现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其与斑块稳定性存在密切联系,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进展,现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其与斑块稳定性存在密切联系,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目前研究认为与斑块稳定性高度相关的信号通路,能通过削弱纤维帽的厚度等方式促进斑块不稳定性,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通过TMAO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模型,观察对CD147、MMP2以及MMP9的影响,并进一步使用siRNA转染的方法构建CD 147基因沉默模型,探讨CD147与MMP2、MMP9的相互作用关系。RT-q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发现,CD147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基因表达水平上无明显变化,但在蛋白质水平上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MMP2、MMP9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出现表达增加(P<0.05);进一步在经CD 147 siRNA转染的细胞为对象的实验中发现,CD147、MMP2、MMP9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综上可得出结论,TMAO可以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MMP2、MMP9的表达,且这一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D147/MMPs通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三甲胺
斑块稳定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脉粥样硬化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涛
蒋知新
+3 位作者
杜大勇
柳杨
李巍
李运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373,共9页
目的探究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3月龄,按空白对照组(n=8)、模型组(n=8)、秋水仙碱组(n=8)、匹伐他汀组(n=8)进行分组。实验组高脂饲料诱导2周后行颈动脉液氮冻伤,术...
目的探究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3月龄,按空白对照组(n=8)、模型组(n=8)、秋水仙碱组(n=8)、匹伐他汀组(n=8)进行分组。实验组高脂饲料诱导2周后行颈动脉液氮冻伤,术后8周和术后12周分别检测兔血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水平。术后12周处死,取颈动脉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斑块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基因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p-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并做p-AMPK、SIRT1、PGC-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斑块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评估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较同时期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sCRP、IL-6明显降低(P<0.05)。液氮冻伤术后均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可见典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斑块内及增生内膜可见p-AMPK、SIRT1、PGC-1α的表达增加,其中秋水仙碱组表达最高(P<0.05)。IVUS观察发现模型组颈动脉管腔中重度狭窄,伴有斑块破裂及内膜下血肿,而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仅表现为管腔中度狭窄,无斑块破裂征象;与模型组、匹伐他汀组相比秋水仙碱组MDA含量下降、SOD活性上升。结论秋水仙碱能够延缓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脂蛋白活性和胆固醇吸收,活化AMPK从而激活去乙酰化酶,增加SIRT1、PGC-1α表达,提高斑块炎症因子释放阈值,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斑块稳定性
AMPK
SIRT1
PGC-1Α
动脉粥样硬化
液氮冻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TMAO通过CD147/MMPs通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
被引量:
5
1
作者
刘奇林
薛毅
赖晓辉
杜大勇
柳杨
张涛
李运田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心脏中心
出处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6,共6页
基金
全军冠心病诊疗中心建设资助项目(No.09GXB)资助。
文摘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进展,现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其与斑块稳定性存在密切联系,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目前研究认为与斑块稳定性高度相关的信号通路,能通过削弱纤维帽的厚度等方式促进斑块不稳定性,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通过TMAO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模型,观察对CD147、MMP2以及MMP9的影响,并进一步使用siRNA转染的方法构建CD 147基因沉默模型,探讨CD147与MMP2、MMP9的相互作用关系。RT-q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发现,CD147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基因表达水平上无明显变化,但在蛋白质水平上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MMP2、MMP9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出现表达增加(P<0.05);进一步在经CD 147 siRNA转染的细胞为对象的实验中发现,CD147、MMP2、MMP9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综上可得出结论,TMAO可以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MMP2、MMP9的表达,且这一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D147/MMPs通路实现。
关键词
氧化三甲胺
斑块稳定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脉粥样硬化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
Keywords
trimethylamine N-oxide
plaque stability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therosclerosis
mouse macrophages RAW264.7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CD147
分类号
R543.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涛
蒋知新
杜大勇
柳杨
李巍
李运田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心脏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三〇五
医院
中心
实验室
出处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373,共9页
基金
全军冠心病诊疗中心建设资助项目(09GXB)
军队保健专项科研课题(12BJZ29)。
文摘
目的探究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3月龄,按空白对照组(n=8)、模型组(n=8)、秋水仙碱组(n=8)、匹伐他汀组(n=8)进行分组。实验组高脂饲料诱导2周后行颈动脉液氮冻伤,术后8周和术后12周分别检测兔血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水平。术后12周处死,取颈动脉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斑块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基因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p-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并做p-AMPK、SIRT1、PGC-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斑块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评估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较同时期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sCRP、IL-6明显降低(P<0.05)。液氮冻伤术后均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可见典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斑块内及增生内膜可见p-AMPK、SIRT1、PGC-1α的表达增加,其中秋水仙碱组表达最高(P<0.05)。IVUS观察发现模型组颈动脉管腔中重度狭窄,伴有斑块破裂及内膜下血肿,而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仅表现为管腔中度狭窄,无斑块破裂征象;与模型组、匹伐他汀组相比秋水仙碱组MDA含量下降、SOD活性上升。结论秋水仙碱能够延缓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脂蛋白活性和胆固醇吸收,活化AMPK从而激活去乙酰化酶,增加SIRT1、PGC-1α表达,提高斑块炎症因子释放阈值,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关键词
秋水仙碱
斑块稳定性
AMPK
SIRT1
PGC-1Α
动脉粥样硬化
液氮冻伤
Keywords
colchicine
plaque stability
AMPK
SIRT1
PGC-1a
atherosclerosis
liquid nitrogen frostbite
分类号
Q95-33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TMAO通过CD147/MMPs通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
刘奇林
薛毅
赖晓辉
杜大勇
柳杨
张涛
李运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研究
张涛
蒋知新
杜大勇
柳杨
李巍
李运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