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小林 刘伊丽 +5 位作者 查道刚 张稳柱 刘俭 谢志斌 李琦 贾满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从心肌微循环灌注角度阐明梗死前心绞痛的意义。  方法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 (AP)组 (AP组 ,13例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无AP组 ,11例 )。所有...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从心肌微循环灌注角度阐明梗死前心绞痛的意义。  方法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 (AP)组 (AP组 ,13例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无AP组 ,11例 )。所有病人在症状开始后 6小时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术后 12小时内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结果 :两组病人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有AP组与无AP组肌酸激酶峰值分别为 1880± 2 60U/L、2 3 5 7± 3 81U/L (P <0 0 1)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 3 84± 5 4U/L、 5 3 1± 5 7U /L (P <0 0 1) ;室壁运动积分分别为 1 0 1± 1 0 4、 1 2 3± 0 44 (P <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0 61± 0 13、 0 43± 0 11(P <0 0 1) ;心肌声学造影积分分别为 1 2 3± 0 44、 1 91± 1 0 4(P <0 0 5 ) ,标化A×B值分别为 0 81± 0 2 3、 0 46± 0 3 5 (P <0 0 1) ,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有微血管损伤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其心肌损伤严重 ,心功能较差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预适应效应限制心肌损伤 ,有利于心肌存活、心功能恢复及心肌微血管完整性的保存。因而 ,梗死前心绞痛不仅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再灌注治疗 微血管 预适应 声学造影 心肌梗死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无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小林 查道刚 +5 位作者 谢志斌 刘俭 王鹏 李琦 吴平生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 :阐明与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发生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3 2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后 2 4h内成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使梗死相关动脉均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3... 目的 :阐明与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发生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3 2例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后 2 4h内成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使梗死相关动脉均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3级血流 ,术后 12h内进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MCE) ,应用多变量分析确定无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 2例患者根据术后 12hMCE积分显示无再流者 11例 ,再流者 2 1例。单变量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前 48h内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分级、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异常Q波数、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再通后2 0min相关导联ST段抬高指数 (∑STI)下降 <5 0 %和∑STI再抬高≥ 3 0 %及超声心动图上室壁运动积分与无再流现象明显相关 (P <0 0 5 ) ;多变量分析发现上述因素中除心功能Killip分级 ,其它均是无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中异常Q波数与无再流现象发生相关性最好 (R2 =0 896,P =0 0 0 0 4)。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后约 1/3患者静脉MCE时表现为无再流现象 ,无再流现象与心肌损害的严重性 (异常Q波数 )、危险区的大小 (室壁运动积分 )、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STI再抬高和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等因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再灌注 无再流 心肌声学造影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预测心肌微血管功能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小林 查道刚 +6 位作者 张稳柱 刘俭 谢志斌 王鹏 吴平生 李琦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后ST段变化与心肌微血管灌注之间的关系 ,探讨ST段变化预测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测量PTCA和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 1、5、10、2 0、3 0min及 12h内相关导...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后ST段变化与心肌微血管灌注之间的关系 ,探讨ST段变化预测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测量PTCA和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 1、5、10、2 0、3 0min及 12h内相关导联ST段抬高指数 (∑STI)。术后 12h内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MCE)。根据心肌灌注将 2 4例患者分为无再流者 8例 (MCE积分为 3分或 2分 ) ,再流者 16例(MCE积分为 1分 )。MCE图像用MCE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成功重建后 ,16例患者危险区有再流 ,8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再流者 16例患者中 ,14例∑STI下降≥ 5 0 % ,而在无再流者 8例中只有 1例 (P =0 0 0 0 1) ;无再流者 7例在术后 10min内∑STI进一步抬高≥3 0 % ,而再流者仅有 2例 (P =0 0 0 3 )。∑STI变化预测心肌微血管灌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 87 5 % ,阳性预测值为 93 3 % ,阴性预测值为 77 8%。术后 2 0min的∑STI与标化A·β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γ =-0 881,P =0 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治疗后不同的ST段变化与心肌微血管灌注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可预测心肌微血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早期ST段变化 预测 心肌微血管功能 心肌声学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实验和运动训练 被引量:24
4
作者 惠海鹏 许顶立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80-381,共2页
本文概述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实验的种类及作用 ;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运动实验 运动训练 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哚普利和洛沙坦对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祥平 许顶立 贾满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1-313,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的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培养的乳...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的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ICAM-1的表达量。  结果:TNF-α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ICAM-1的表达量。从时间变化看,以刺激6 小时表达量最高,但随作用时间延长表达量减少。培哚普利(10- 6 m ol/L,10- 8 m ol/L)和洛沙坦(10- 6 m ol/L,10- 8 m ol/L)均可明显抑制TNF-α刺激的心肌细胞ICAM-1 的表达量。  结论:培哚普利和洛沙坦均可抑制培养的心肌细胞因子TNF-α诱导而上调的ICAM-1 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ICAM-1 TNFΑ 培哚普利 洛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建青 刘俭 +2 位作者 吴赛珠 赖世忠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1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拉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并观察两药能否对抗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内钙超载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培养72小时后分为对照组、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拉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并观察两药能否对抗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内钙超载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培养72小时后分为对照组、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药物于实验前30分钟加入,终浓度为10-5mol/L。Indo-1AM标记后,应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粘附式细胞仪连续观察缺血前、缺血及再灌注细胞内游离钙浓度(荧光比率)的变化。测试结果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缺血前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细胞内荧光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而缺血及再灌注阶段,对照组细胞内荧光比率持续升高,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均保持相对平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拮抗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抑制剂 缺血再灌注 钙超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远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侯玉清 黄铮 +2 位作者 刘伊丽 贾满盈 许顶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1-12,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 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51 例AMI患者的急诊PTCA 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51 例患者中梗塞相关动脉(IRA) 再通50 例,其中17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 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51 例AMI患者的急诊PTCA 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51 例患者中梗塞相关动脉(IRA) 再通50 例,其中17 例置入DeNovo 支架,手术成功率98 % ,平均残余狭窄10 % 。平均随访29 ±17 个月,50 例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心电图明显改善,心功能显著改善。无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死亡。结论:对AMI 患者,尤其是合并泵衰竭和( 或) 心源性休克者,直接PTCA 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PTCA 血管成形术 A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赖世忠 龚爱华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6期347-349,共3页
同步描记缺血和非缺血边缘区单相动作电位及体表心电图,探讨心肌缺血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不仅心室肌激动传导时间差异性延迟和复极化离散与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而且早期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也可能是... 同步描记缺血和非缺血边缘区单相动作电位及体表心电图,探讨心肌缺血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不仅心室肌激动传导时间差异性延迟和复极化离散与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而且早期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也可能是缺血性心律失常启动的重要因素,并与折返机制互相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判别冬眠心肌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效果的价值(摘要)
9
作者 宾建平 刘伊丽 +4 位作者 李崇信 彭健 王国英 秦建新 候玉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63-363,共1页
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判别冬眠心肌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效果的价值(摘要)宾建平刘伊丽李崇信彭健王国英秦建新候玉清本文目的是评价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DE)判别冬眠心肌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判别冬眠心肌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效果的价值(摘要)宾建平刘伊丽李崇信彭健王国英秦建新候玉清本文目的是评价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DE)判别冬眠心肌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效果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效果 判别 超声心动图 DE 冬眠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Ⅰ的影响
10
作者 王兵 许顶立 +3 位作者 侯玉清 惠海鹏 孟素荣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 :探讨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 (n =32 )和对照组 (n =2 8) ,在入院 2 4小时之内做 6分钟步行... 目的 :探讨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对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 (AngⅠ )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 (n =32 )和对照组 (n =2 8) ,在入院 2 4小时之内做 6分钟步行运动实验 ,记录其行走距离 ,检测血浆肾素和AngⅠ浓度。然后 ,2组均行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 ,但训练组每天2次行 6分钟步行运动训练 ,8周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运动训练显著改善慢性心衰症状 ,训练组步行运动距离在治疗 8周后较对照组更加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 8周后 ,2组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肾素、AngⅠ浓度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 ,但训练组下降的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 (P <0 0 5~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六分钟步行运动训练 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血浆 肾素 血管紧张素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静息血流无限制的慢性冠状动脉狭窄中静息心肌收缩功能与血流储备的关系
11
作者 宾建平 刘伊丽 +1 位作者 查道刚 Sanjiv Kaul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2-303,共2页
目的 :评价静息心肌收缩功能与血流储备的关系。  方法 :以安放“水膨胀”式缩窄器的方法建立 11只慢性多支冠状动脉 (冠脉 )狭窄闭胸犬。术后 7~ 10天在静息状态下以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室壁增厚百分率 (% WT) ,同时以放射性微球测... 目的 :评价静息心肌收缩功能与血流储备的关系。  方法 :以安放“水膨胀”式缩窄器的方法建立 11只慢性多支冠状动脉 (冠脉 )狭窄闭胸犬。术后 7~ 10天在静息状态下以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室壁增厚百分率 (% WT) ,同时以放射性微球测定心肌血流量 (MBF)和 MBF储备。  结果 :在 40个心室壁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与 42个心室壁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肌节段之间 ,静息心室壁和心内膜下血流均无明显差异 ,但后者的心室壁和心内膜下血流储备均明显低于前者。静息状态 % WT与 MBF储备密切相关 (P<0 .0 0 1)。  结论 :在静息状态血流无限制的慢性冠脉狭窄犬 ,% WT异常心肌节段的 MBF储备明显降低 ,静息状态 % WT与MBF储备密切相关 ,表明局部收缩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反复“需氧增多”性心肌缺血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狭窄 静息心肌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双嘧达莫负荷试验心肌断层显像对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肌缺血的判断(摘要)
12
作者 曹洪流 张远慧 +1 位作者 刘伊丽 彭武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2期750-751,共2页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双嘧达莫负荷试验心肌断层显像对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肌缺血的判断(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7医院内一科曹洪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张远慧刘伊丽彭武和本文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心...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双嘧达莫负荷试验心肌断层显像对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肌缺血的判断(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7医院内一科曹洪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张远慧刘伊丽彭武和本文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病情况,结合99m锝-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心肌缺血 锝99M CT 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反应激酶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
13
作者 汪明慧 梁文同 +1 位作者 沐贤友 许顶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4期306-309,共4页
细胞外反应激酶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超家族成员 ,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和异三聚体 G蛋白耦连的受体通路两条途径激活 ,直接参与心肌肥厚的启动、诱发心肌细胞肥大的形态学改变 ,调控基因表达 ,在心肌肥厚的发... 细胞外反应激酶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超家族成员 ,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和异三聚体 G蛋白耦连的受体通路两条途径激活 ,直接参与心肌肥厚的启动、诱发心肌细胞肥大的形态学改变 ,调控基因表达 ,在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反应激酶 心肌肥厚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中触发激动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龚爱华 赖世忠 +2 位作者 刘伊丽 谢志斌 陈水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11期670-672,共3页
建立猫在体心脏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步记录缺血区(IZ)和非缺血区(NZ)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观察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中后去极化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6.2%的RA发生与早期后去极化(EAD)有关,EAD的振幅... 建立猫在体心脏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步记录缺血区(IZ)和非缺血区(NZ)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观察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中后去极化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6.2%的RA发生与早期后去极化(EAD)有关,EAD的振幅与室性早搏(VPB)的启动电位、EAD的耦联间期与VPB的耦联间期均呈显著性正相关。此外,部分RA的发生与IZ和NZ的MAP间期离散有关。提示EAD及其触发性活动可能是RA形成的主要的电生理基础。部分RA的发生仍有折返机制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侯玉清 刘伊丽 +2 位作者 贾满盈 郭志刚 牛序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2-152,共1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管闭塞造成1000多例患者死亡。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血管闭塞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摄入对大鼠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永生 楚立云 +3 位作者 庞继恩 冯增文 吴平生 刘伊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 :验证长期摄入高糖对大鼠血管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10只 ) ,其它 3组 (各 10只 )分别给予葡萄糖 15 0g/(kg·d) (高糖 1组 ) ,2 5 0g/(kg&#... 目的 :验证长期摄入高糖对大鼠血管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10只 ) ,其它 3组 (各 10只 )分别给予葡萄糖 15 0g/(kg·d) (高糖 1组 ) ,2 5 0g/(kg·d) (高糖 2组 )和 3 5 0g/(kg·d) (高糖 3组 )共 3个月。分别于 1个月、 2个月和 3个月末测尾动脉血压 ,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 ,肠系膜血管网离体灌注液中皮质醇及醛固酮的含量 ,以及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观察主动脉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醛固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①长期摄入高糖大鼠动脉血压 1个月时已经升高 ,3个月末仍升高 (P <0 0 1) ;②长期摄入高糖大鼠离体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的最高灌注压升高 (P <0 0 1) ;③长期摄入高糖大鼠离体肠系膜血管网分泌醛固酮减少 ,分泌皮质醇增多 (P <0 0 1) ;④长期摄入高糖大鼠主动脉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醛固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降低。  结论 :长期摄入高糖抑制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及醛固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增高血管合成皮质醇、减低血管合成醛固酮、增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并可引起血压升高 ,可能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摄入 大鼠 11β2型羟化固醇脱氢酶 高血压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造影室壁节段运动的三种定量分析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建新 刘伊丽 +5 位作者 翁昌鸿 侯玉清 靳亚非 陈厚柏 贾满盈 张远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75-78,共4页
应用中心线法、轴固定法和轴浮动法3种方法,定量分析了33例冠心病和11例正常人左室电影造影的节段室壁运动,探讨不同方法检出冠心病患者节段室壁运动异常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中心线法、轴固定法和轴浮动法检出心肌梗塞患者节段... 应用中心线法、轴固定法和轴浮动法3种方法,定量分析了33例冠心病和11例正常人左室电影造影的节段室壁运动,探讨不同方法检出冠心病患者节段室壁运动异常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中心线法、轴固定法和轴浮动法检出心肌梗塞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86.4%、77.3%和68.2%,特异性均是72.2%,准确性各为81.8%、75.8%和69.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左室造影 室壁运动 节段性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