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康慧珠 郑晓丽 +4 位作者 王志东 韩冬梅 丁丽 闫洪敏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1157,共7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儿童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200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接受hi-HSCT的47例儿童高危或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儿童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200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接受hi-HSCT的47例儿童高危或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联合输注UC-MSC,将病例分为2组,一组为传统hi-HSCT组,从2003年11月至2011年9月共13例;另一组为UC-MSC+hi-HSCT组,从2011年10月到2014年11月共3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0(0.5-67)个月。结果:UC-MSC输注无不良反应发生。2组患者在粒系及血小板植入率、植入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UC-MSC+hi-HSCT组和hi-HSCT组,3年累积生存(OS)分别为70.6%和23.1%(P=0.004)、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2.9%和0(P=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11.8%和46.2%(P=0.0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R分别为32.4%和53.8%(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病率分别为91.2%和38.5%(P=0),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发病率分别为44.1%和92.3%(P=0.003),Ⅰ-Ⅱa GVHD发病率分别为26.5%和61.5%(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Ⅲ-Ⅳa GVHD发病率分别为17.6%和30.8%、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发病率分别为26.5%和30.8%,出血性膀胱炎(HC)分别为35.3%和7.7%,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2.9%和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SC在儿童中应用是安全的,能提高hi-HSCT后3年OS、DFS,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在儿童hiHSCT中,UC-MSC能减轻a GVHD发生率,但增加了早期CMV血症发病率,对造血植入、肺部感染及疾病复发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恶性血液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及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9
2
作者 邵群 王志东 +5 位作者 郑晓丽 董磊 韩冬梅 闫洪敏 王恒湘 段连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8-1062,共5页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及幼年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对3例CMML及2例JM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在5例患者中...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及幼年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对3例CMML及2例JM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在5例患者中均成功植入,除1例JMML死于移植后并发症外,余4例至今无病生存。移植前疾病负荷、染色体核型及II-IV度aGVHD的发生均对CMML的复发率或无病生存率有相关的影响;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优于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而HLA的相合度及干细胞的来源均不影响总的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在JMML患者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失败率明显高于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脾脏的大小及是否行脾切除或者脾区照射对移植结果无影响,而移植年龄、GVHD的发生及HbF的水平对移植复发率均有重要意义。结论: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是治疗CMML及JMML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幼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多种药物治疗骨髓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被引量:10
3
作者 曹晓培 韩冬梅 +8 位作者 王志东 郑晓丽 丁丽 闫洪敏 薛梅 朱玲 刘静 郭子宽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3-17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症(BOS)的新方案,并初步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HSCT后确诊的BOS病例,分别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1×106/kg,静脉输注1次/周,4周共4次;阿奇霉素0.25 g口服1次/隔日;布地奈德... 目的:建立一种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症(BOS)的新方案,并初步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HSCT后确诊的BOS病例,分别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1×106/kg,静脉输注1次/周,4周共4次;阿奇霉素0.25 g口服1次/隔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4.5μg,3次/天,如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则给予甲泼尼龙1mg/(kg·d),维持2周,之后激素快速减量,至治疗后4周,甲泼尼龙减至0.25 mg/(kg·d)。之后,根据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情况,调整激素用量。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除1例患者合并心衰治疗无效死亡外,另外6例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FEV1/FVC,PaO2和AaDO2均在6个月后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MSC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和阿奇霉素治疗BOS是安全的,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激素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慢性白血病37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朱玲 薛梅 +6 位作者 阎红敏 韩冬梅 丁丽 郑晓丽 刘静 王志东 王恒湘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753-2756,共4页
目的探讨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并发症及长期生存情况。方法采用非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37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移植。预处理方案为白消安(马利兰)、环... 目的探讨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并发症及长期生存情况。方法采用非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37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移植。预处理方案为白消安(马利兰)、环磷酰胺联合阿糖胞苷(BU/CY/Ara-c)或环磷酰胺联合全身放疗及阿糖胞苷(CY/TBI/Ara-c)。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预防措施:采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霉酚酸酯(MMF)方案。输注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核细胞中位数为9.42(4.33~16.00)×108/kg(受者体质量),CD3+4细胞中位数为6.76(1.06~20.00)×106/kg(受者体质量)。结果35例获造血重建,经血型、性染色体、DNA多态性监测证实植活,2例植入失败。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时间为10~26 d,中位时间为15.8 d;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时间为10~77 d,中位时间为19.6 d。Ⅰ~Ⅱ度aGVHD发生率为32%(12/37),Ⅲ度aGVHD发生率为5%(2/37),无Ⅳ度aGVHD发生;cGVHD发生率为24%(9/37)。随访1.5~90.0个月,30例存活,7例死亡,其中2例因植入失败死亡。结论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大部分白血病患者长期无病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 异基因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丁丽 朱恒 +9 位作者 韩冬梅 王志东 郑晓丽 董磊 闫洪敏 刘静 朱玲 薛梅 郭子宽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4-152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aploidentical-HSCT)治疗幼年型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效果。方法:对6例JMML接受了haploidentical-HSCT患者的造血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并发感染、原发病复发及生存情况等临...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aploidentical-HSCT)治疗幼年型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效果。方法:对6例JMML接受了haploidentical-HSCT患者的造血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并发感染、原发病复发及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6例患者全部为男性。供体均为亲缘性单倍体相合供者。接受了haploidentical-HSCT的6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其中2例JMML死于移植后肺部感染,其余4例无病生存至今。3例发生急性GVHD,1例发生慢性GVHD。总体生存率66.7%,无病生存率66.7%,复发率0。结论:haploidentical-HSCT是治疗JMML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肺部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冬梅 王志东 +6 位作者 丁丽 郑晓丽 闫红敏 薛梅 朱玲 刘静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4-1088,共5页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肺部感染的影响,以期明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调节免疫同时有无升高感染的发生率。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83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了监测,其...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肺部感染的影响,以期明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调节免疫同时有无升高感染的发生率。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83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了监测,其中单纯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42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41例,监测时间16-72个月。结果表明,单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共有21例合并肺部感染,包括真菌、病毒、细菌、结核、卡氏肺孢子虫等,其发生率(50±7.72)%,共有31例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其发生率(73.81±6.78)%。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组共有15例合并肺部感染,其发生率(36.59±7.52)%,共有32例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发生率(78.05±6.46)%。两组之间的感染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并未增加感染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细胞数量及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丁丽 董磊 +7 位作者 郑晓丽 林姗姗 朱恒 王志东 闫洪敏 郭子宽 王恒湘 吴祖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2-706,共5页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特点,采集2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细胞亚群,以评价胸腺输出功能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Immuknow方法测定C...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特点,采集2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细胞亚群,以评价胸腺输出功能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Immuknow方法测定CD4+T细胞内ATP含量,以评估重建T细胞的功能。结果表明:移植前CD3+细胞数为833.75±359.84/μl,移植后1个月为318.87±266.71/μl,3个月为1006.76±512.32/μl,6个月升至1296.38±958.77/μl。移植前CD4+细胞数为336.99±211.12/μl,移植后1个月为45.89±44.21/μl,3个月时平均值为142.97±114.85/μl,6个月为181.78±120.61/μl;移植前CD8+细胞平均值为430.21±159.48/μl,移植后1个月230.44±195.89/μl,3个月为621.64±318.83/μl,6个月为823.077±633.55/μl;移植前CD4+CD45RO+记忆T细胞平均值为227.44±73.34/μl,移植后1个月为43.47±43.40/μl,3个月为138.69±110.17/μl,6个月为147.73±82.94/μl;移植前CD8+CD45RO+记忆T细胞数为212.70±98.48/μl,移植后1个月为184.76±168.65/μl,3个月为445.90±252.50/μl,6个月为519.80±475.53/μl;移植前CD4+CD45RA+CD62L+初始T细胞数为68.94±59.74/μl,移植后1个月为2.44±2.93/μl,3个月为3.14±3.48/μl,6个月为23.22±38.38/μl;移植前CD8+CD45RA+CD62L+初始T细胞为124.82±60.95/μl,移植后1个月为19.37±17.71/μl,3个月为76.63±50.85/μl,6个月为114.49±174.29/μl。Immuknow结果显示,hiHSCT后1个月CD4+T细胞内ATP含量降至210.19±119.37 ng/ml,其后逐渐恢复,在移植后3个月左右恢复至280.62±110.03 ng/ml,在移植后6个月左右升至357.28±76.18 ng/ml。结论:hiHSCT后早期T淋巴细胞重建以CD8阳性的记忆T细胞扩增为主,胸腺输出功能较差,但受者T细胞功能在移植后3个月时达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 腺苷三磷酸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液港穿刺座冲洗量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20
8
作者 乔爱珍 马威 朱秋红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7期51-51,共1页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港穿刺座冲洗量。方法在静脉输液港输完250ml脂肪乳后,用10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溶液进行脉冲式冲管,观察冲洗液量及输液港内脂肪乳的残留量。结果冲洗到5ml后输液港的穿刺座和导管清亮。结论用静脉输液港输注...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港穿刺座冲洗量。方法在静脉输液港输完250ml脂肪乳后,用10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溶液进行脉冲式冲管,观察冲洗液量及输液港内脂肪乳的残留量。结果冲洗到5ml后输液港的穿刺座和导管清亮。结论用静脉输液港输注脂肪乳后或者输入2种不相容药物中间必须用0·9%氯化钠溶液10ml进行脉冲式冲管,以冲净输液港内的残留物,保证永久性导管的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 静脉输液港 0.9%氯化钠溶液 剂量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加全身照射预处理进行自体骨髓移植后生育恢复(一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恒湘 朱玲 +2 位作者 薛梅 陈惠仁 纪树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全身照射 自体骨髓移植 生育力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丽 朱恒 +11 位作者 张海宏 杨洋 韩冬梅 王志东 郑晓丽 董磊 闫洪敏 刘静 朱玲 薛梅 郭子宽 王恒湘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0,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Sp-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培养出Sp-MSCs,并做多向诱导分化实验。分离小鼠T淋巴细胞,开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别检测Sp-MSCs对于非... 目的研究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Sp-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培养出Sp-MSCs,并做多向诱导分化实验。分离小鼠T淋巴细胞,开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别检测Sp-MSCs对于非特异抗原和同种异体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以CFSE流式法检测Sp-MSCs对活化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定量PCR分析Sp-MSCs对T淋巴细胞表达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流式检测结果显示Sp-MSs C可以抑制非特异抗原和同种异体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殖。Sp-MSCs能够有效抑制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引起的细胞活化。进一步分析发现,Sp-MSCs抑制T淋巴细胞表达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7A。结论 Sp-MSCs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抑制T淋巴细胞表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增殖 活化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护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董月红 乔爱珍 +2 位作者 王冬芳 朱秋红 陶凤英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3期38-39,共2页
对26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病人进行治疗与护理,结果65.4%(17/26) GVHD病人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或改善。提出做好皮肤、口腔、消化道、受损肝脏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有利 于病情改善。
关键词 骨髓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医嘱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
12
作者 乔爱珍 柳丽华 +1 位作者 王冬芳 朱秋红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3期68-69,共2页
随机抽查2002年8月20日至11月18日12586条网络医嘱,发现错误或不规范的医嘱182条,其中剂量点击错误12条、给药途径点击错误6条、病人点击错误5条、医嘱不规范产生手工计价41条、漏费医嘱109条、网络设置造成执行单药品剂量错误9条。对... 随机抽查2002年8月20日至11月18日12586条网络医嘱,发现错误或不规范的医嘱182条,其中剂量点击错误12条、给药途径点击错误6条、病人点击错误5条、医嘱不规范产生手工计价41条、漏费医嘱109条、网络设置造成执行单药品剂量错误9条。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以杜绝严重差错和事故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通信网络 医嘱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患者CD4^+T细胞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丽 郑晓丽 +6 位作者 董磊 韩冬梅 朱恒 闫洪敏 郭子宽 王恒湘 吴祖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95-998,共4页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25例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术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CD4+T细胞功能,了解其在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间的差异,为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提供参考,以减少肺部...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25例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术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CD4+T细胞功能,了解其在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间的差异,为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提供参考,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采用ImmuKnow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ATP含量,评估T细胞功能。结果表明:移植后早期肺部感染组患者移植前CD4+T细胞ATP含量较低,为(179.88±65.41)ng/ml,移植后1个月降至(172.69±118.81)ng/ml,其后逐渐增高,但移植后3个月仍未达正常水平,为(218.15±124.26)ng/ml,移植后6个月升至正常,为(313.42±116.29)ng/ml。无肺部感染组患者移植前CD4+T细胞ATP含量也偏低,为(210.44±94.71)ng/ml,移植后1个月降至(193.66±133.69)ng/ml,其后逐渐上升,移植后3个月升至(355.02±43.38)ng/ml,移植后6个月为(355.73±93.85)ng/ml。结论:移植前后CD4+T细胞ATP含量均可提示移植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临床经验性抗生素应用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肺部感染 CD4+T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欣 武文卿 +5 位作者 丁丽 刘元林 毛宁 张毅 朱恒 宁守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4-589,共6页
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 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MSC的免疫表型。收获悬浮MSC和贴壁MSC的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CFSE法比较悬浮M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定量PCR分析不同培养上清对T细胞表达的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检测悬浮MSC表达的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悬浮培养的小鼠骨MSC呈现为悬浮球状,具有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45、CD31和Ia。CFSE法结果提示,悬浮MSC培养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表达干扰素γ和白介素17A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贴壁MSC,悬浮MSC表达的白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较高。结论:悬浮法培养获得的MSC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其对T细胞调节作用与贴壁MSC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丽 朱恒 +11 位作者 张海宏 杨洋 韩冬梅 王志东 郑晓丽 董磊 闫洪敏 刘静 朱玲 薛梅 郭子宽 王恒湘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6-60,共5页
目的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扩增策略。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脾脏组织充分碾碎,使用胶原酶消化获得的脾脏基质组织,将消化后的组织块种于培养瓶中,观察从组织块中迁移出的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扩增策略。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脾脏组织充分碾碎,使用胶原酶消化获得的脾脏基质组织,将消化后的组织块种于培养瓶中,观察从组织块中迁移出的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并将其做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结果消化后的脾脏组织块中迁移迁移出大量梭形纤维样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该种细胞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34、CD45和Ia。多向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脾脏基质组织中迁移出的细胞具有较好的成脂肪和成骨分化能力。结论组织块法可以分离培养出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所获得的细胞纯度高,分化能力强,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细胞培养 脾脏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世平 乔爱珍 +3 位作者 樊五四 杨红霞 刘淼 赵晶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7期69-71,共3页
对1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脑膜白血病患儿进行了骨髓半相合异基因处理前、后护理。针对患儿白血病淋巴细胞致死量化疗及放疗后细胞降至0的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观察出血情况预防感染及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使患儿顺利渡过... 对1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脑膜白血病患儿进行了骨髓半相合异基因处理前、后护理。针对患儿白血病淋巴细胞致死量化疗及放疗后细胞降至0的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观察出血情况预防感染及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使患儿顺利渡过了抗移植物宿主病及急性排异反应期,本例移植的成功对拓宽该类患者供者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半相合 骨髓移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诺卡尔菌感染
17
作者 刘静 薛梅 +4 位作者 阎洪敏 王志东 朱玲 丁丽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339-1341,共3页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诺卡尔菌病的诊治及疗效,回顾分析了2例移植后发生诺卡尔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经过及结局。结果发现,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70、15天出现发热、胸痛,胸部CT片提示双肺结节...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诺卡尔菌病的诊治及疗效,回顾分析了2例移植后发生诺卡尔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经过及结局。结果发现,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70、15天出现发热、胸痛,胸部CT片提示双肺结节影,经痰培养、肺泡灌洗液(BAL)及脓液培养确诊为诺卡尔菌病。给予复方新诺明(TMP-SMZ)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半年,2例均获治愈。结论:诺卡尔菌病是allo-HSCT后少见并发症,主要累及肺部,严重者危及生命;BAL培养有助于诊断;复方新诺明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尔菌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特异性皮肤白血病损害一例
18
作者 朱玲 段连宁 +5 位作者 王恒湘 王毅霞 薛梅 刘静 丁丽 纪树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378-1379,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皮肤表现 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物成分对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危薇 丁丽 +4 位作者 郑晓丽 韩冬梅 王志东 闫洪敏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2-1446,共5页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与移植物成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A行hi-HSCT的患者,按有无发生Ⅱ-Ⅳ度aGVHD分组,比较2组移植物成分的作...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与移植物成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A行hi-HSCT的患者,按有无发生Ⅱ-Ⅳ度aGVHD分组,比较2组移植物成分的作用,以分析移植后发生Ⅱ-Ⅳ度aGVHD与移植物成分的关系。结果:57例患者中,14例发生Ⅱ-Ⅳ度aGVHD,43例未发生Ⅱ-Ⅳ度aGVHD。2组的有核细胞计数、CD3^+、CD4^+、CD8^+、NK细胞、NKT细胞、B细胞、Treg细胞数比较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发生与未发生Ⅱ-Ⅳ度aGVHD组的CD34^+数分别为为3. 85(1. 73-10. 61)×10~6/kg和6. 31(2. 98-19. 35)×10~6/kg (P <0. 05)。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发生Ⅱ-Ⅳ度aGVHD可能与CD34^+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CD3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肝静脉闭塞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康慧珠 郑晓丽 +3 位作者 王志东 韩冬梅 丁丽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9-1154,共6页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SCT,hi-HSCT)后迟发性肝静脉闭塞病(VOD)的发病率、致病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8例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中6例患者...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SCT,hi-HSCT)后迟发性肝静脉闭塞病(VOD)的发病率、致病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8例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中6例患者发生移植后VOD,其发病率约为2.88%;6例患者均为迟发性VOD,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4.5(30-57)d,其中4例为中度,2例为重度。2例患者因病情迅速进展和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死亡,4例患者及时给予以去纤苷为主的联合治疗后均得到控制症状,其中1例长期存活,1例患者骨髓复发,余2例因继发肝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而死亡。结论:炔诺酮用药史为VOD发生的危险因素。未发现性别、年龄及原发病危险度与VOD发生有关。小剂量普通肝素预防能显著降低VOD发病率。VOD的发生时间推迟可能与移植前肝脏储备功能、预处理中白消安剂量及移植相关用药有关,迟发VOD的预后可能较早期VOD更差。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探讨hi-HSCT后迟发VOD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去纤苷能显著提高VOD患者100d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闭塞病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去纤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