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甲酸治疗胃粘膜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春启 刘为纹 +1 位作者 王建荣 房殿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877-880,共4页
应用含0.03%雷尼替丁的标准粉末状饲料和50μg/mlMNNG联合喂饲大鼠共20周,诱发胃粘膜病变。实验从第36周起,按40mg/kg体重,每日1次给大鼠喂服维甲酸共8周,之后处死动物进行观察。维甲酸治疗组大鼠胃粘... 应用含0.03%雷尼替丁的标准粉末状饲料和50μg/mlMNNG联合喂饲大鼠共20周,诱发胃粘膜病变。实验从第36周起,按40mg/kg体重,每日1次给大鼠喂服维甲酸共8周,之后处死动物进行观察。维甲酸治疗组大鼠胃粘膜肠化生、中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的发生率(各为72.0%、24.0%、0%)显著地低于未加治疗的对照组(各为100.0%、52.0%、16.0%)(P<0.01、P<0.05);维甲酸治疗组大鼠,病变胃粘膜血流量改善,泌酸功能显著好转,血和组织中LPO含量明显下降,跨膜电位差恢复接近正常水平;维甲酸服用组大鼠未见明显毒副反应。表明维甲醇对大鼠实验性胃粘膜癌前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清除自由基可能为其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前病变 药物疗法 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3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逆转治疗体会 被引量:8
2
作者 步晓华 毛高平 +3 位作者 唐杰 王建荣 张静 张明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21-1022,共2页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维酶素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慢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82例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慢性胃炎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维酶素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慢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82例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慢性胃炎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抗H.pylori及口服维酶素治疗,B组单纯给予口服维酶素治疗。分别于治疗3个月、1年、3年、5年、7年时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H.pylori转阴情况及肠上皮化生的改善情况。结果A组(失访35例,完成试验63例)治疗3个月、1年、3年、5年、7年时胃黏膜肠化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失访34例,完成试验50例),两组患者治疗3年、5年的有效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维酶素可以使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逆转,根除H.pylori能加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逆转及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 化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对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建立及其致病相关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欣 武文卿 +4 位作者 张卓超 俎占飞 毛旭燕 朱恒 宁守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41,共6页
目的探讨饮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对于建立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及其致病相关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DSS饮用组(3%、5%、... 目的探讨饮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对于建立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及其致病相关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DSS饮用组(3%、5%、7%)。观察小鼠的大便性状,体重和生存时间。饮用后的第6天处死各组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评分;取病变处进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定量PCR检测各组脾细胞免疫因子表达情况。结果饮用3%、5%、7%浓度DSS的小鼠在第6天均有不同程度溃疡形成,成模率随着DSS浓度提升而增加,但是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定量PCR结果表明促炎因子(TNF-α、IFN-γ和IL-17A)的表达水平与DSS浓度成正相关,而抑炎因子(IL-4和IL-10)以及调节性T细胞相关的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与DSS浓度成负相关关系。结论给予小鼠5%浓度的DSS溶液饮用有助于高效经济地建立小鼠IBD模型,为进一步研究IBD的发病机理、生物学特性、干预因素等打下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硫酸钠 炎症性肠病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欣 武文卿 +5 位作者 丁丽 刘元林 毛宁 张毅 朱恒 宁守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4-589,共6页
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 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MSC的免疫表型。收获悬浮MSC和贴壁MSC的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CFSE法比较悬浮M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定量PCR分析不同培养上清对T细胞表达的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检测悬浮MSC表达的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悬浮培养的小鼠骨MSC呈现为悬浮球状,具有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45、CD31和Ia。CFSE法结果提示,悬浮MSC培养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表达干扰素γ和白介素17A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贴壁MSC,悬浮MSC表达的白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较高。结论:悬浮法培养获得的MSC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其对T细胞调节作用与贴壁MSC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