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月儿胆红素脑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芳 杨素艳 +3 位作者 杜志方 郭志梅 吕朝霞 周春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87-2489,共3页
目的探讨足月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2年01月至2009年01月,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收治的156例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本组25例确诊为胆红素脑病,对可能造成胆红素脑病的影响因素分别进... 目的探讨足月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2年01月至2009年01月,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收治的156例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本组25例确诊为胆红素脑病,对可能造成胆红素脑病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显著增高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SB:545.27±175.17μmol/L)、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B/A)≥1.0、自然分娩、农村患儿、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性疾病以及代谢性酸中毒是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足月高红素血症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来自农村的患儿、感染性疾病、B/A≥1.0、新生儿溶血病和自然分娩,相对危险度在45.632~0.213之间。结论本资料提示本地区农村家庭患儿、自然分娩、溶血病和感染性疾病患儿是足月胆红素脑病的高危人群;B/A≥1.0也是足月胆红素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婴儿 高胆红素血症 脑损伤 围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出生第一天血清蛋白质水平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芳 暴丽莎 +4 位作者 吕少广 司丽英 张智慧 郭志梅 杜志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第一天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早产儿578例,男350例、女228例,孕周(32.44±2.48)周,出生体质量(1771.75±471.59)g。测定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第一天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早产儿578例,男350例、女228例,孕周(32.44±2.48)周,出生体质量(1771.75±471.59)g。测定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球蛋白(GLB)。结果早产儿出生第一天的血清ALB、TP、PA、GLB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极低出生体重质量(VLBW)和低出生体质量(LBW)早产儿的血清ALB、GLB、TP水平均低于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出生孕周增加,早产儿平均血清ALB、GLB、TP水平也逐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SGA)的PA水平低于适于胎龄(AGA)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增加,早产儿平均血清ALB、TP、GLB水平逐步增加。PA可能反映了胎儿宫内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体质量儿 低出生体质量儿 血清白蛋白 前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1例临床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杨素艳 孙夫强 刘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02-904,908,共4页
目的分析CPS1基因突变致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CPS1基因突变致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男性,36周早产,出生体质量2500 g,出生后反... 目的分析CPS1基因突变致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CPS1基因突变致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男性,36周早产,出生体质量2500 g,出生后反应差、拒乳,四肢肌张力低下;血氨显著升高,血串联质谱示瓜氨酸水平减低,存在尿素循环障碍.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显示CPS1基因复杂杂合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C.2876A>G(p.Y959C)及父亲的C.2429A>C(p.Q810P)的错义突变.父母非近亲结婚,表型无异常.结论早期行基因检测可协助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S1基因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 基因突变 尿素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US诊断肢体肌肉挤压伤后急性肾损伤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春东 王欣 唐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CEUS在肢体肌肉挤压伤后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袖带球囊加压法制备肢体肌肉挤压伤后急性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加压。于模型制备成功后第0.5、2.0、... 目的探讨CEUS在肢体肌肉挤压伤后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袖带球囊加压法制备肢体肌肉挤压伤后急性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加压。于模型制备成功后第0.5、2.0、6.0、24.0h及3、7、14天对左肾行CEUS,计算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升支斜率(AS)及降支斜率(DS);并检测血清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根据不同时间点将实验组分为不同亚组。检测完毕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左肾组织固定后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各亚组和对照组血清CK、LDH、BUN、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实验组中2.0、6.0、24.0h及3天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各亚组和对照组CEUS定量参数PI、AUC、AS及D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亚组AS及DS减小(P均<0.05),但实验组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较敏感地反映兔挤压伤后急性肾损伤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肾脏 损伤和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