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部分地区养猪厂环境中耐药菌分布及溯源分析
1
作者 游姝萌 王勇 +6 位作者 邹大阳 王泓斌 白峻竹 张丹洁 温亮 徐元勇 张文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3-628,共6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养猪厂的动物、环境以及员工生活区域中共同存在的菌种的耐药性和亲缘关系,通过细菌溯源分析为理解耐药菌的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两养猪厂采集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和纯化,利用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 目的探讨山东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养猪厂的动物、环境以及员工生活区域中共同存在的菌种的耐药性和亲缘关系,通过细菌溯源分析为理解耐药菌的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两养猪厂采集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和纯化,利用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种属。对于在猪、环境和生活区域中同时存在的菌种,使用VITEK-2 Compact药物敏感性分析仪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此外,利用Illumina Miniseq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菌株的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cgSNP)分析进行耐药菌的溯源。结果通过对动物、环境以及员工生活区域样本细菌分离与培养,鉴定出3种在上述3个区域均有分布的菌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其显示出耐药谱多样性和遗传多样化。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猪尿、厂内外土壤、人饮水、食堂及宿舍中存在耐药谱、耐药基因、ST型和SNP位点高度一致的菌株。结论养猪厂在养殖区与生活区之间存在条件致病菌的传播风险。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环境中的传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细菌群落 细菌溯源 多重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畅 杨晓雅 +1 位作者 郭家彬 李宇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食品、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其毒性效应值得高度关注。体内研究证实,纳米材料暴露可导致心、肝、肾、皮肤和神经等多个靶器官毒性,其毒性机制与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等...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食品、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其毒性效应值得高度关注。体内研究证实,纳米材料暴露可导致心、肝、肾、皮肤和神经等多个靶器官毒性,其毒性机制与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改变有关。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线粒体是纳米材料毒作用的重要靶位。线粒体生物合成作为维持线粒体稳态的重要机制,在纳米材料诱导细胞毒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纳米材料对线粒体生物合成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通过诱发氧化应激、破坏钙离子稳态、扰动毒性通路等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功能障碍作用机制,为纳米材料的毒性测试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线粒体生物合成 毒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神经性疾病相关神经递质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罗荪琳 范瑞祺 +3 位作者 张婉君 贾栗 苑晓燕 陈义强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79,共5页
神经递质是机体中神经信号传递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动物神经性疾病(如癫痫)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并且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物开发(如麻醉剂)与外源性化合物(如有机磷农药)对动物的神经毒性研究中通... 神经递质是机体中神经信号传递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动物神经性疾病(如癫痫)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并且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物开发(如麻醉剂)与外源性化合物(如有机磷农药)对动物的神经毒性研究中通常以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作为检测指标,因此在兽医领域神经递质的定量测定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化合物 神经性疾病 神经递质 化学物质 神经毒性 信号传递 有机磷农药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栅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空气消毒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阳 郭云涛 +2 位作者 帖金凤 付洋洋 罗海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72-2987,共16页
空气净化与消毒是控制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用于空气消毒具有高效、大面积放电、低风阻等优势,但目前对其空气消毒特性、消毒因子和消毒剂量的研究不足。文中介绍了清华大学电... 空气净化与消毒是控制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用于空气消毒具有高效、大面积放电、低风阻等优势,但目前对其空气消毒特性、消毒因子和消毒剂量的研究不足。文中介绍了清华大学电机系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研究团队近期关于栅状DBD等离子体空气消毒的研究进展。杀菌特性方面,重点研究了放电结构参量、湿度、微生物种类、电压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发现缩小间隙、增大电极尺寸、增加气流湿度均可提高杀菌效率和能量效率(Z值),相对湿度为60%时装置Z值可达1.68L/J;对MS2噬菌体气溶胶的单次通过净化效率可达99.5%~99.9%。杀菌因子方面,实验发现短寿命气相粒子是细菌气溶胶灭活的主要因子,长寿命粒子作用至多占总杀菌作用的30%。杀菌剂量方面,提出以比能量密度作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的剂量参数,并基于湿空气放电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发现单粒子剂量与功率密度的线性关系,揭示了比能量密度作为剂量的机制。该研究可为介质阻挡放电空气消毒提供理论和工程应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 栅状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空气消毒 生物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O3a对线粒体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杰 张丽 +1 位作者 汪晓寒 郭家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6-810,共5页
叉头框蛋白O3a(fork head box O3a,FoxO3a)是叉头框蛋白FOX转录因子O亚型家族中成员,作为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维持细胞生长和功能的一类关键细胞器。线粒... 叉头框蛋白O3a(fork head box O3a,FoxO3a)是叉头框蛋白FOX转录因子O亚型家族中成员,作为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维持细胞生长和功能的一类关键细胞器。线粒体功能受到多种转录因子调控。FoxO3a可定位于线粒体,通过调节细胞核与线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线粒体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其机制与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自噬、分裂/融合,以及线粒体钙稳态密切相关。该文重点综述了FoxO3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线粒体的调控作用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O3A 线粒体 氧化应激 转录因子 功能紊乱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IATA)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彭辉 宗尤佳 +1 位作者 彭双清 郭家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2-751,共10页
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IATA)是一种毒理学评估决策的新技术方法,它将化学物质现有的理化特性、动物测试和非动物测试等多种来源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一系列迭代策略的评估和分析,以获得风险评估结论,可为制定化学物质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 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IATA)是一种毒理学评估决策的新技术方法,它将化学物质现有的理化特性、动物测试和非动物测试等多种来源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一系列迭代策略的评估和分析,以获得风险评估结论,可为制定化学物质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IATA已在皮肤致敏、眼刺激和遗传毒性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综述简要介绍IATA相关的概念内涵,梳理框架要素和序贯流程,阐释常用的框架构建方法,分享多种暴露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并对IATA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提供更好的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 有害结局路径 确定性方法 新途径方法 下一代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塑料诱导Caco-2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乾秀 白淼 +3 位作者 白宇超 曲绍娟 张灿 张传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4-293,共10页
微/纳米塑料的潜在毒理效应及健康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以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为模型,研究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PS-NPs)的细胞毒性,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角度探讨PS-NPs肠道毒性机制。结果表明PS-NP... 微/纳米塑料的潜在毒理效应及健康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以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为模型,研究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PS-NPs)的细胞毒性,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角度探讨PS-NPs肠道毒性机制。结果表明PS-NPs暴露导致细胞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乳酸脱氢酶释放增加,确定其最低效应浓度是50μg·mL-1。随着PS-NPs暴露浓度增加,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丙二醛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Ca^(2+)超载、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二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比率(ADP/ATP)上升,最终细胞凋亡率增加。PS-NPs暴露浓度为200μg·mL-1时,ROS含量升高至对照组的3.85倍;线粒体去极化程度降低至对照组的0.63倍;细胞凋亡率达到28.90%(P<0.01)。PS-NPs通过诱导细胞ROS生成,产生氧化应激,过量的ROS会对线粒体造成损伤,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率升高,因此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是PS-NPs引起细胞毒性的关键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为PS-NPs的肠道毒理效应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CACO-2细胞 氧化应激 线粒体损伤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化钠加重缺氧诱导的小鼠脑神经损伤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鹏飞 石华香 +3 位作者 周梦玮 郭家彬 王永安 王丽韫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目的研究氰化钠(NaCN)急性染毒对密闭缺氧致小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将小鼠随机分为缺氧+NaCN〔0(缺氧对照组),2.56,3.8和5.1 mg·kg^(-1)〕组,ip给予不同浓度NaCN染毒后立即放入密闭缺氧罐,观察小鼠缺氧存活时间。②将... 目的研究氰化钠(NaCN)急性染毒对密闭缺氧致小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将小鼠随机分为缺氧+NaCN〔0(缺氧对照组),2.56,3.8和5.1 mg·kg^(-1)〕组,ip给予不同浓度NaCN染毒后立即放入密闭缺氧罐,观察小鼠缺氧存活时间。②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aCN 3.8 mg·kg^(-1)组、缺氧30和60 min组及NaCN(3.8 mg·kg^(-1))+缺氧(30和60 min)组,按分组处理后,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小鼠动脉血气指标酸碱度(pH)、氧饱和度(sO_(2))、氧分压(p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_(2));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检测小鼠大脑皮质脑血流;分别称量脑组织干、湿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试剂盒检测海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TUNEL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HE染色检测海马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与缺氧对照组比较,缺氧+NaCN各剂量组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30 min组动脉血pCO_(2)上调(P<0.05),pH和pO_(2)下调(P<0.05);缺氧60 min组pCO_(2)上调(P<0.05),皮质脑血流下调(P<0.01);NaCN 3.8 mg·kg^(-1)组动脉血pO_(2)和sO_(2)显著下调(P<0.05),皮质脑血流显著下调(P<0.01),MDA含量和T-SOD活性显著上调(P<0.01),脑组织含水率增加(P<0.01)。与缺氧30 min组相比,NaCN+缺氧30 min组sO_(2)和pO_(2)显著上调(P<0.05),pCO_(2)显著下调(P<0.05);分别与缺氧30或60 min组比较,NaCN+相应时间缺氧组皮质脑血流均显著下调(P<0.01),MDA含量、T-SOD活性和脑组织含水率显著上调(P<0.01)。HE染色结果显示,NaCN 3.8 mg·kg^(-1)组、NaCN+缺氧30或60 min组海马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肿胀和空泡化,神经元数量减少,出现核固缩和核深染,缺氧30和60 min组海马细胞未见明显改变。TUNEL染色结果显示,NaCN 3.8 mg·kg^(-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CN+缺氧30 min组与缺氧30 min组比较、NaCN+缺氧60 min组与缺氧60 min组比较,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NaCN可加剧缺氧导致的小鼠脑血流降低、脑组织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从而减少小鼠在密闭缺氧罐内的氧耗量,延长其存活时间,其机制与降低细胞利用氧能力、延缓CO_(2)体内蓄积和增加体内游离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钠 缺氧 海马 动脉血气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某三甲综合医院2017—2021年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以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毕善政 毛英格 +1 位作者 肖楚婷 王长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3-2039,共7页
目的分析河南某三甲医院2017—2021年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趋势,为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该院2017—2021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实验结果以及临床资料等数据,使用WHON... 目的分析河南某三甲医院2017—2021年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趋势,为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该院2017—2021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实验结果以及临床资料等数据,使用WHONET 5.6以及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17—2021年该院共分离1379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17.87%,5年间肺炎克雷伯菌分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离标本来源前三位是痰液(65.99%),分泌物(12.98%),尿液(8.85%)。主要分离科室是呼吸科(26.03%)和ICU(24.58%),其余科室分离率均小于5%。药敏结果显示,五年来除了头孢吡肟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他抗菌药物五年来的耐药率检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从2017年的33.1%和33.5%降至2021年的13.7%和14.4%。此外,氯霉素和四环素类的米诺环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仍然是该院主要分离的病原菌,主要分离科室是呼吸内科和ICU,主要检出标本是痰液、尿液、血液。近五年耐药率呈现稳中有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五年内下降明显。但是仍要警惕氯霉素和米诺环素耐药率上升。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分布 抗生素 耐药率 医院感染 碳青霉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振富 白淼 +4 位作者 白宇超 赵乾秀 王正豪 张灿 张传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5-1841,共7页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活性、氧化应激水平、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的影响。方法肺炎克雷伯菌暴露在不同浓度(10、50和100μg/ml)和粒径(0.1、1.0和5.0μm)的PS-MPs环境下,测定生长曲线;通过CCK-8测定细菌活性...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活性、氧化应激水平、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的影响。方法肺炎克雷伯菌暴露在不同浓度(10、50和100μg/ml)和粒径(0.1、1.0和5.0μm)的PS-MPs环境下,测定生长曲线;通过CCK-8测定细菌活性;荧光探针法测定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luxS、mrkA、wbbM、pgaA、wzm)和毒力基因(ureA、uge、wabG、fimH)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高浓度(100μg/ml)的0.1μm PS-MPs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和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胞内ROS水平显著提升,表明粒径越小、浓度越高的PS-MPs对细菌的毒性越强。100μg/ml各粒径组(0.1、1.0和5.0μm)的PS-MPs显著促进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提高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luxS、mrkA、wbbM、pgaA、wzm)和毒力基因(ureA、uge、wabG、fimH)的相对表达水平。结论PS-MPs通过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较高水平ROS,引起氧化应激,导致细菌的生长和活性受到抑制,并且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毒力,从而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肺炎克雷伯菌 氧化应激 生物膜形成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邀主编寄语
11
作者 杨杏芬 郭家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21-721,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环境中暴露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急剧增加。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获取化学物质毒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主要路径。基于整体动物实验的传统毒理学安全评估模式已无法应...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环境中暴露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急剧增加。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获取化学物质毒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主要路径。基于整体动物实验的传统毒理学安全评估模式已无法应对庞大的化学安全数据缺口,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化学物质及相关产品毒性预测和风险评估的要求。此外,动物试验“3R”原则在全球广泛实施,非动物替代方法越来越受到推崇和法规的采纳。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其与计算机、信息学、材料和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工具,形成了许多毒理学新途径方法(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NAMs)。NAMs泛指任何能够为外源因素的健康和环境危害与风险评估提供有用信息,并且显著减少或避免使用动物的技术、方法、方案或其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质 途径方法 毒性预测 信息学 现代生命科学 化学安全 评估模式 交叉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管网多相界面中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明露 徐绍峰 +4 位作者 徐梦瑶 王礼 柴杉杉 白淼 张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823-4830,共8页
采用疾病控制中心(CDC)生物膜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系统,选取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C)2种材质的挂片,通过微生物粘附碳氢化合物(MATH)实验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反应器水相、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中微生物的疏水性进行了... 采用疾病控制中心(CDC)生物膜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系统,选取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C)2种材质的挂片,通过微生物粘附碳氢化合物(MATH)实验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反应器水相、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中微生物的疏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V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为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68.31%~81.00%,P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24.39%~64.40%.PV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包含3类致病菌,P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包含8类致病菌.PC材质挂片生物膜相较于PVC材质疏水性更高,利于微生物吸附形成生物膜,而PVC材质不易形成生物膜,对控制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具有积极作用,但在管网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其他工程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网 生物膜 细胞疏水性 微生物碳氢吸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U加速光电耦合输运蒙卡程序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祯 路伟 +3 位作者 鄢书畅 邱睿 张辉 李君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49-1656,1663,共9页
针对辐射剂量学领域人员剂量快速评估的应用需求以及现有通用蒙卡程序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GPU加速的光电耦合输运蒙卡程序Gadep。根据GPU显卡CUDA编程模型下内存、线程层次结构和执行模型中的硬件层次结构特点,对程序框... 针对辐射剂量学领域人员剂量快速评估的应用需求以及现有通用蒙卡程序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GPU加速的光电耦合输运蒙卡程序Gadep。根据GPU显卡CUDA编程模型下内存、线程层次结构和执行模型中的硬件层次结构特点,对程序框架、粒子输运、步长抽样、数据结构和截面访问等进行了设计和优化。通过计算ICRP 116号成年男性参考人体素模型器官外照射剂量转换系数,对程序进行了正确性验证,和通用蒙卡程序MCNP5单核计算相比,加速效率在48~300倍。以南京放射源丢失事故人员物理剂量重建为例对该程序进行了实际应用,物理剂量重建计算结果和参考值、临床诊断结果相一致,与通用蒙卡程序MCNP5单核计算相比加速效率达到50倍以上,表明Gadep在事故剂量重建、放射诊断及治疗剂量评估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U加速 光电耦合 粒子输运 蒙卡程序 加速效率 体素模型 剂量计算 事故剂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价铬通过上调SUMO特异性蛋白酶家族分子表达增强雄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颜志文 王鹏敏 +1 位作者 武瑞琴 陈方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9-926,共8页
目的研究六价铬对雄激素受体(AR)转录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小泛素类似修饰物特异性蛋白酶(SENP)家族分子的相关性。方法(1)293T细胞经K_(2)CrO_(4)0.25,0.5,1.0,2.0,4.0,8.0和16.0μmol·L^(-1)处理24 h,LNCa P细胞经K_(2)CrO_(4)0.25,0... 目的研究六价铬对雄激素受体(AR)转录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小泛素类似修饰物特异性蛋白酶(SENP)家族分子的相关性。方法(1)293T细胞经K_(2)CrO_(4)0.25,0.5,1.0,2.0,4.0,8.0和16.0μmol·L^(-1)处理24 h,LNCa P细胞经K_(2)CrO_(4)0.25,0.5,1.0,2.0,4.0,10.0和20.0μmol·L^(-1)处理24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2)将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雄激素反应元件的质粒和表达AR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将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雄激素反应元件的质粒转染LNCa P细胞,分别用K_(2)CrO_(4)0.25,0.5,1.0,2.0,4.0,8.0和16.0μmol·L^(-1)处理24 h,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外源性和内源性AR的转录活性。(3)取对数生长期LNCa P细胞,以K_(2)CrO_(4)0.5,2.0和8.0μmol·L^(-1)处理24 h,用逆转录PCR法检测AR和SENP家族分子SENP1,SENP2,SENP3,SENP5,SENP6,SENP7和SENP8 m RNA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AR,SENP1和SENP3蛋白水平。结果(1)与细胞对照组相比,K_(2)CrO_(4)浓度≥1.0μmol·L^(-1)时293T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K_(2)CrO_(4)浓度≥2.0μmol·L^(-1)时LNCa P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2)与细胞对照组相比,K_(2)CrO_(4)浓度≥1.0μmol·L^(-1)时293T细胞中外源性AR的转录活性显著增强(P<0.05),K_(2)CrO_(4)4.0和8.0μmol·L^(-1)明显增强LNCa P细胞中内源性AR转录活性(P<0.05)。(3)与细胞对照组相比,K_(2)CrO_(4)0.5,2.0和8.0μmol·L^(-1)均不改变LNCa P细胞中AR m RNA和蛋白水平,而K_(2)CrO_(4)2.0和8.0μmol·L^(-1)组SENP1 m 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K_(2)CrO_(4)0.5,2.0和8.0μmol·L^(-1)组SENP3 m 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细胞对照组相比,K_(2)CrO_(4)8.0μmol·L^(-1)组SENP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K_(2)CrO_(4)2.0和8.0μmol·L^(-1)组SENP3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K_(2)CrO_(4)可能通过上调SENP1和SENP3表达而增强AR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293T细胞 LNCAP细胞 雄激素受体 SUMO特异性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格列酮诱导人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自噬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凤祥 张弛 +5 位作者 唐瑶 李宇杰 张林聪 彭双清 郭家彬 康金森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研究曲格列酮的心肌细胞毒性特征,并从线粒体氧化应激和自噬角度探讨其潜在的毒作用机制。方法人源心肌细胞AC16给予不同浓度曲格列酮0~40μmol·L^-1孵育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漏出法检测乳酸... 目的研究曲格列酮的心肌细胞毒性特征,并从线粒体氧化应激和自噬角度探讨其潜在的毒作用机制。方法人源心肌细胞AC16给予不同浓度曲格列酮0~40μmol·L^-1孵育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漏出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荧光探针TMR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CM-H2DCFDA检测全细胞活性氧的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Ⅱ/Ⅰ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和P6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可浓度依赖性地引起细胞质皱缩、细胞存活率下降(r=-0.928,P<0.05)和LDH释放量增加(r=0.746,P<0.05);曲格列酮10和20μmol·L^-1可明显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5),增加全细胞活性氧含量(P<0.05);显著增加LC3-Ⅱ/LC3-Ⅰ比值,上调P62蛋白表达(P<0.05)。结论曲格列酮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与线粒体氧化应激和自噬体降解受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格列酮 心肌细胞 线粒体 氧化应激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so-logistic模型在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康文博 赵静雅 +7 位作者 吕雪峰 陈勇 韩雪琳 田曙光 陈芳艳 苏雪婷 王洪源 韩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9-624,共6页
目的建立住院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预测模型,构建新的、简单的风险评分方法。方法以2014年多家医院感染调查数据为训练集,建立住院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选择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最小模型为最终模型,将回... 目的建立住院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预测模型,构建新的、简单的风险评分方法。方法以2014年多家医院感染调查数据为训练集,建立住院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选择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最小模型为最终模型,将回归系数放大相同倍数建立评分方法,以2015、2016年调查数据为验证集,并与文献建立的风险评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Lasso过程共进行360步,第24步时BIC最小(6690.4),正则化参数λ=130.8。风险评分方法包含17个条目,数量是文献风险评分方法的1/4,DeLong's检验显示,两评分方法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71,P=0.710),决策曲线几乎重合,净重新分类指数为-0.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01,P=0.193),整体鉴别指数为0.0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利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住院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简单评分方法,该方法的条目相对简洁,预测效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so 医院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风险评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基准剂量法比较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毒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荪琳 范瑞祺 +3 位作者 张婉君 贾栗 苑晓燕 陈义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4-850,共7页
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两种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其环境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连续暴露于两种农药下96 h,期间分别测定了受精后24 h胚胎自主运动、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 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两种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其环境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连续暴露于两种农药下96 h,期间分别测定了受精后24 h胚胎自主运动、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和孵化率、受精后96 h仔鱼畸形率和死亡率等指标,以评价两种农药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毒性,并采用基准剂量(BMD)法分析比较了两种药剂的胚胎发育毒性敏感指标,探究了BMD法在评价农药环境风险中的应用前景。BMD法计算结果显示,评价氟氯氰菊酯毒性时最敏感的指标为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时最敏感的指标为受精后48 h孵化率,且氟氯氰菊酯最敏感指标的毒性阈值(基准剂量置信区间下限,BMDL_(10))更低。此外,针对两种农药的绝大多数胚胎发育毒性指标计算所得的BMDL_(10)值均低于对应的最小可见损害作用水平(LOAEL)。结果提示,BMD法不仅可用于比较相同种类不同农药的毒性差异,还能充分准确地挖掘实验数据,可为农药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剂量 氟氯氰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 斑马鱼 胚胎发育毒性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对SK-N-SH细胞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婉君 罗荪琳 +3 位作者 范瑞祺 贾栗 苑晓燕 陈义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3-382,共10页
生蔬中的农药残留会导致农药在人体内蓄积并产生危害,尤其是农药混合残留可能产生农药“鸡尾酒”效应,导致毒性效应叠加、增强或减弱。因此研究农药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神经瘤细胞母... 生蔬中的农药残留会导致农药在人体内蓄积并产生危害,尤其是农药混合残留可能产生农药“鸡尾酒”效应,导致毒性效应叠加、增强或减弱。因此研究农药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神经瘤细胞母细胞(SK-N-SH细胞)为模型,以等毒性配比法设计联合细胞毒性实验,采用联合指数方法探讨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的联合细胞毒性。此外,采用析因设计探讨二者对SK-N-SH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在不同效应水平,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对SK-N-SH细胞活力表现出不同的联合作用模式。当混合物的效应水平为0~50%时,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的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作用;混合物的效应水平为50%~100%时,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表现为协同作用。此外,当苯醚甲环唑浓度较低时(16.88μmol·L^(-1)),二者对ROS的生成表现为拮抗作用;当苯醚甲环唑浓度较高时(22.08μmol·L^(-1)),二者对ROS的生成表现为协同作用。结果提示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具有联合神经毒性,且ROS生成的氧化应激机制在这二者的联合神经毒性中发挥作用。此研究结果为农药复合暴露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多菌灵 苯醚甲环唑 细胞毒性 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氏菌与宿主细胞囊泡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霍静 卓春柳 +2 位作者 罗文博 石玉祥 柯跃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9-741,共3页
沙门氏菌(Salmonella)作为一种性兼性厌氧胞内致病菌,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使人和动物产生伤寒、副伤寒和肠胃炎等疾病,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1]。在宿主细胞囊泡中的生存过程是沙门氏菌的重要步骤,开展对沙门氏菌与宿... 沙门氏菌(Salmonella)作为一种性兼性厌氧胞内致病菌,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使人和动物产生伤寒、副伤寒和肠胃炎等疾病,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1]。在宿主细胞囊泡中的生存过程是沙门氏菌的重要步骤,开展对沙门氏菌与宿主细胞囊泡的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了解沙门氏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对感染沙门氏菌的临床防控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胃炎 生存过程 副伤寒 公共卫生 兼性厌氧 临床防控 食品安全 相互作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净 刘俏 +2 位作者 尹圆圆 刘密凤 郭家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药源性病变,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严重时可造成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近年来,DILI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药物研发失败和已上市药物被撤市的重要原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进...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药源性病变,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严重时可造成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近年来,DILI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药物研发失败和已上市药物被撤市的重要原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进行清除的过程,对细胞稳态、质量与数量乃至存活与死亡等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噬在DIL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本文重点综述自噬在DIL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讨论自噬干预在预防和治疗DILI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自噬 药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