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欣 肖越勇 +4 位作者 张肖 杜鹏 何晓锋 李捷 杨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5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分析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程度、相关因素、止血方法。结果558例中,96例并发肺出血(96/558,17.20%),其中少量出血72例(...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5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分析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程度、相关因素、止血方法。结果558例中,96例并发肺出血(96/558,17.20%),其中少量出血72例(72/558,12.90%),中等量出血21例(21/558,3.76%),大量出血3例(3/558,0.54%)。与肺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灶直径、位置、血供情况、病灶周围炎症、病理诊断及穿刺深度(P均<0.05)。对少量及中等量出血患者局部注射凝血酶或置入明胶海绵颗粒,对大量出血者静脉注射凝血酶或特利加压素并严格卧床,均获得较好止血效果。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可预防、可处理,术前增强CT检查并排除技术上可避免的相关因素有助于减低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穿刺术 活组织检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价值 被引量:11
2
作者 田树平 李春平 +6 位作者 吴芳 李颖娜 宋翔 甘露 常瑞萍 具海月 杨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用于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避免无必要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需要术前行ICA的患者157例,其中高危险度手...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用于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术前排除冠心病,避免无必要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至6月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需要术前行ICA的患者157例,其中高危险度手术17例,中危险度手术140例.采用多排螺旋CT行术前CCTA.术后随访6~11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继发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死亡、心律失常、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及心力衰竭.比较非心脏手术前未行ICA的患者和行ICA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57例患者中,145例(92.4%)的CCTA图像可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37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88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管腔狭窄<50%,此125例患者术前未再行ICA检查;经术前手术风险评估,118例按期手术,7例经内科治疗后择期手术.CCTA显示20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管腔狭窄≥50%,于CCTA后3~7d内进行了ICA检查,其中18例确诊.根据CCTA及ICA结果,经术前手术风险评估,11例患者按期手术,9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得到干预后再行手术.CCTA所示血管狭窄程度对手术计划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2例患者的CCTA图像不可用于诊断,术前进行了ICA检查,其中4例显示为管腔狭窄≥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非心脏手术前未行ICA的患者和行ICA的患者比较,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结论 拟行中、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行CCTA可有效诊断冠心病.CCTA表现正常或管腔狭窄<50%的患者术前可免除IC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非心脏手术 术前 冠心病 侵袭性冠状动脉造影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对无症状非糖尿病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宋翔 田树平 +4 位作者 具海月 张帆 李颖娜 吴芳 杨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分析无症状非糖尿病人群载脂蛋白(Apo)水平及Apo B/Apo A1比值,研究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血生化检查... 目的分析无症状非糖尿病人群载脂蛋白(Apo)水平及Apo B/Apo A1比值,研究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血生化检查的无症状体检者401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粥样硬化组(n=224)和对照组(n=177),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脂质及Apo水平,找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血脂指标。结果粥样硬化组Apo B、Apo C2、Apo C3、Apo E水平及Apo B/ApoA1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po A1、ApoA2及脂蛋白a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高血压病史、Apo C3(OR=1.572,95%CI1.200-2.061)及ApoB/Apo A1(OR=1.767,95%CI 1.335-2.338)是本研究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oB的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截断点为1.005 g/L。结论 ApoC3与亚临床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这一时期ApoA1降低并不明显,ApoB较其他脂类指标对无症状非糖尿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有很强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无症状人群 非糖尿病 载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纳米刀消融小型猪肝组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欣 肖越勇 +6 位作者 杜鹏 张肖 何晓锋 邢宁 李捷 杨杰 王雪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9-262,共4页
目的从消融机制、影像学及组织学方面评价经皮纳米刀消融小型猪肝组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经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对10只巴马小型猪行CT引导下肝脏纳米刀消融术。两个电极探头距离1.5cm,每个消融过程使用90个1500V/cm以上的脉冲,... 目的从消融机制、影像学及组织学方面评价经皮纳米刀消融小型猪肝组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经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对10只巴马小型猪行CT引导下肝脏纳米刀消融术。两个电极探头距离1.5cm,每个消融过程使用90个1500V/cm以上的脉冲,共产生24个消融区。于消融术后即刻、3天、1周、2周及4周对消融区域进行影像学(CT/MRI)及组织学评价。组织学评价包括HE染色、Von Kossa染色、vWF染色和TUNEL测定。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至指定时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T、MRI可很好地显示消融区域;HE染色、Von Kossa染色和vWF染色显示消融区细胞非热效应死亡,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显,胆管与血管形态完整;TUNEL检测消融区内死亡细胞呈阳性反应,即纳米刀消融引发细胞凋亡。结论采用纳米刀消融小型猪肝组织安全、有效,消融区内细胞完全凋亡,血管、胆管等重要结构未见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融 纳米刀 不可逆电穿孔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逆电穿孔与冷冻治疗消融猪肝脏组织对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旭阳 肖越勇 +6 位作者 张欣 杜鹏 张肖 何晓锋 邢宁 李婕 杨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可逆电穿孔(IRE)及冷冻治疗对猪肝实质的消融效果。方法将4只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第1组先于CT引导下采用IRE及冷冻治疗分别进行肝脏消融,消融后常规饲养;30天后以同法消融第2组小型猪,术中及术后对小型猪... 目的对比分析不可逆电穿孔(IRE)及冷冻治疗对猪肝实质的消融效果。方法将4只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第1组先于CT引导下采用IRE及冷冻治疗分别进行肝脏消融,消融后常规饲养;30天后以同法消融第2组小型猪,术中及术后对小型猪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处死两组实验动物并取出肝脏,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将标本整体切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CT平扫显示冷冻消融区域边界清晰,IRE消融边界不清;术后增强CT扫描显示IRE及冷冻消融区域术后即刻均未见强化。大体标本:IRE消融区域边界清晰,血管、胆管结构良好;冷冻消融区域边界模糊,局部可见出血。结论 IRE及冷冻治疗对猪肝组织消融效果良好,而IRE对肝内血管、胆管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肝门、大血管区域的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不可逆电穿孔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肾纳米刀消融后影像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杜鹏 肖越勇 +6 位作者 张欣 张肖 何晓锋 邢宁 李婕 杨杰 王雪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评价正常小型猪肾脏纳米刀消融后的影像及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实验用巴马小型猪5只,采用CT导向经皮穿刺术对肾脏预定靶区进行纳米刀消融,分别于消融术后2h、2周、4周、8周、16周对每只实验猪行腹部CT增强扫描,并于每次扫描后随机处... 目的评价正常小型猪肾脏纳米刀消融后的影像及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实验用巴马小型猪5只,采用CT导向经皮穿刺术对肾脏预定靶区进行纳米刀消融,分别于消融术后2h、2周、4周、8周、16周对每只实验猪行腹部CT增强扫描,并于每次扫描后随机处死1只用以病理分析。结果对5只小型猪均消融成功,共形成9个消融区域。CT增强扫描图像显示术后2h肾脏消融区域均可见局限性强化减低,病理图显示肾小球结构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血管及肾小管结构大致完整;术后2、4、8、16周消融区域与未消融区域无明显差别,均未见集合系统损伤,病理图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结论纳米刀消融猪肾脏后,急性期对肾脏结构有一定损伤,随时间延长,肾脏损伤逐渐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纳米刀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纳米刀消融技术肺部应用可行性动物实验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振武 肖越勇 +6 位作者 杜静波 张欣 张肖 杜鹏 何晓锋 李捷 付顺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评价纳米刀消融技术应用于活体猪肺组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取健康巴马小型猪5只(实验动物A、B、C、D、E)用于实验,于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纳米刀消融猪肺组织,分别于消融后1天、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随机抽取1只行肺部CT扫描后... 目的评价纳米刀消融技术应用于活体猪肺组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取健康巴马小型猪5只(实验动物A、B、C、D、E)用于实验,于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纳米刀消融猪肺组织,分别于消融后1天、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随机抽取1只行肺部CT扫描后处死实验动物,整体切除右肺并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对所有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消融。实验动物E、F出现少许气胸,余未见并发症。CT图像示消融区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内部支气管、血管管腔形态完整。消融后1天消融区呈磨玻璃密度;消融后2周消融区密度不均匀增高,范围减小;消融后1个月及2个月高密度范围增大且密度较前减低;消融后4个月消融区范围减小,密度较均匀。各时间点病理切片均可见不同程度肺水肿及炎性浸润。术后1天、2周炎细胞浸润及肺水肿明显,1个月、2个月及4个月可见大量纤维增生及明显再生修复。结论应用纳米刀技术对猪肺组织进行消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刀 消融 凋亡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刀冷冻消融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 被引量:4
8
作者 杜鹏 任荣伟 +5 位作者 肖越勇 张肖 何晓锋 张欣 李婕 杨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在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术后复发的韧带样纤维瘤患者,采用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进行治疗。对比术前及术后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在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术后复发的韧带样纤维瘤患者,采用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进行治疗。对比术前及术后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治疗。其中2例患者分别行3次及4次消融治疗,术后CT增强扫描示消融区明显液化坏死,边界清晰;残余肿瘤可见不同程度强化,术后12个月复查,5例患者肿瘤缓解率为80%(4/5);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发热、软组织肿胀、排尿不畅、会阴部麻木等,1例患者出现皮肤冻伤;术后患者血液学指标急性期升高。结论 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具有创伤小、能有效降低瘤负荷、缓解临床症状等特点,可作为姑息治疗术后复发韧带样纤维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疗法 纤维瘤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触发时间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杜鹏 郭勇 +2 位作者 逯巧慧 王守海 张燕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触发时间优化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2010-07~09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扫描参数进行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及延迟扫描次数与延迟触发...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触发时间优化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2010-07~09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扫描参数进行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及延迟扫描次数与延迟触发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中,延迟触发时间12~26s,平均(19.0±2.9)s。正式触发前延迟扫描次数为6~20次,平均(13.3±2.7)次。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显示,延迟触发时间与延迟扫描次数呈正相关(r=0.40283,P<0.001),与心率呈负相关(r=-0.52002,P<0.001),与身高呈正相关(r=0.36998,P<0.001)。结论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延迟触发时间有一定范围,且与延迟扫描次数及患者的身高、心率存在相关性,通过增加注射后延迟时间,可减少延迟触发时间内机器的延迟扫描次数,从而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延迟触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结节病^(18)F-FDG PET/CT显像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鹏 梁英魁 +1 位作者 川玲 朱家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26-2326,共1页
关键词 结节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肝脏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董天明 孙希杰 +4 位作者 徐贤 戴静 郑伟 安宁豫 王晓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索正常兔肝脏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方法学及兔正常肝脏DWI特征、量化指标和参考标准。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用速眠新Ⅱ注射液麻醉后,采用不同b值分别行DWI扫描。以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其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 目的探索正常兔肝脏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方法学及兔正常肝脏DWI特征、量化指标和参考标准。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用速眠新Ⅱ注射液麻醉后,采用不同b值分别行DWI扫描。以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其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信号强度(SH)、噪声(SD)、信噪比(SNR)、质量指数(QI)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b值的增大,肝实质平均ADC值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C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以b=1000 s/mm2时最小,b=300 s/mm2时最大。SH值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小(P<0.001),当b=600、800、1000 s/mm2时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小(P<0.001),b=800、1000 s/mm2时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NR值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变小(P<0.001),b=600 s/mm2时分别与b=800、1000 s/mm2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I值亦随b值的增大逐渐变小(P<0.001),b=800、1000 s/mm2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兔肝脏3.0T超高场强磁共振DWI中,采用600 s/mm2的b值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并保证一定的弥散权重、较好的图像质量和ADC值测量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