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靶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邢燕 王保国 +3 位作者 孙立 时文株 安建雄 范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宜TCI靶浓度。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初始血浆靶质量浓度(简称靶浓度)设为5 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3μg.L-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宜TCI靶浓度。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初始血浆靶质量浓度(简称靶浓度)设为5 mg.L-1,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3μg.L-1,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将丙泊酚血浆靶浓度降低并维持在3 mg.L-1,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瑞芬太尼靶浓度,将无创血压(MAP)维持在基础值的+10%^-20%范围内。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缝合硬膜时静注氯诺昔康8 mg。记录不同麻醉期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观察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开颅前期(麻醉诱导至切皮)、开颅期(切皮至剪开硬膜)、颅内操作期和关颅期(缝合硬膜至术毕)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98±0.39)μg.L-1、(3.44±0.86)μg.L-1(、3.55±1.00)μg.L-1和(3.33±1.08)μg.L-1,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3.01μg.L-1、3.52μg.L-1、3.63μg.L-1和3.43μg.L-1;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83±0.53)μg.L-1、(3.43±0.85)μg.L-1、(3.54±0.99)μg.L-1和(3.31±1.09)μg.L-1,95%置信区间上限分别为2.87μg.L-1、3.50μg.L-1、3.62μg.L-1和3.41μg.L-1。麻醉后呼吸恢复时间为(10±6)min,呼之睁眼时间为(13±8)min,拔管时间为(16±7)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1±8)min。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诱导迅速,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麻醉恢复快。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数值接近,用血浆靶控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当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 mg.L-1时,根据95%置信区间上限,建议在开颅前期、开颅期、颅内操作期和关颅期,将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3.0μg.L-1、3.5μg.L-1、3.6μg.L-1和3.4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全凭静脉麻醉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静脉麻醉和平衡麻醉对支撑喉镜声带手术应激反应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满元元 姜雨鸽 +1 位作者 徐龙河 张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全静脉麻醉和平衡麻醉对支撑喉镜声带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声带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全静脉麻醉组(TIVA组)和平衡麻醉组(BAL组),每组15例。两组均采用镇... 目的:观察和比较全静脉麻醉和平衡麻醉对支撑喉镜声带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声带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全静脉麻醉组(TIVA组)和平衡麻醉组(BAL组),每组15例。两组均采用镇痛健忘慢诱导。麻醉维持:TIVA组以异丙酚、瑞芬太尼和司可林维持;BAL组以芬太尼、异氟醚和司可林维持。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3min、置入支撑喉镜时、置入支撑喉镜后3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恢复室(PACU)时间。测定诱导前、插管时、置镜时及置镜后3min血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及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插管时循环无较大波动,血中E、NE、皮质醇及IL-6浓度与诱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镜时及置镜后3min MAP、HR以及血中E、NE、皮质醇及IL-6均高于诱导前,也明显高于TIVA组;而TIVA组与诱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拨管时间明显短于BAL组(P〈0.05)。结论:采用镇痛健忘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瑞芬太尼-异丙酚全静脉麻醉维持,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置入支撑喉镜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剧变和应激反应,苏醒迅速,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麻醉方法中,明显优于芬太尼、异氟醚和司可林维持的平衡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全静脉麻醉 平衡麻醉 应激 支撑喉镜 声带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不同年龄组患者并发症的分析和护理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晓霞 李宝伟 时文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5期409-409,共1页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常见并发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方法回顾2004 年入PACU的患者267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观察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结果PACU常见的并发症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常见并发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方法回顾2004 年入PACU的患者267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观察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结果PACU常见的并发症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除肌颤在各组之间的发生率无差别(P=0 .896)外,其他各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年龄不同,并发症分布不同,应根据年龄特点采取重点不同的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并发症 年龄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4
作者 秦晓辉 米卫东 +2 位作者 张宏 李楠 杨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缺氧、H2 O2 和谷氨酸损伤模型 ,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缺氧前后 ,单个...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缺氧、H2 O2 和谷氨酸损伤模型 ,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缺氧前后 ,单个海马神经元内Ca2 + 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 (△Ψm)的变化。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  6~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作用程度均呈剂量相关 (r =0 89,P <0 0 5 ) ;2 4~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H2 O2 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12~ 4 8mg·L-1浓度的异丙酚可明显降低谷氨酸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 (P <0 0 1)。 3~ 4 8mg·L-1异丙酚对缺氧诱发的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抑制作用(P <0 0 5 ) ;12、4 8mg·L-1异丙酚能减缓缺氧引起的△Ψm降低 (P <0 0 1)。 12、4 8mg·L-1异丙酚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 17 1%和 2 1 1% ,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无清除作用。结论 异丙酚对离体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部分与异丙酚抑制缺氧引起的 [Ca2 + ]i 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缺氧 钙离子 自由基 线粒体膜电位 异丙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恒林 曹江北 +2 位作者 王卓强 李云峰 米卫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 (PPF)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乳酸脱氢酶 (LDH)法及MTT比色法判断细胞损伤程度及细胞存活率 ,Fura 2 /AM荧光标记法测定细胞内Ca2 + 浓度 ( [Ca2 + ]i)的变化 ,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 (PPF)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乳酸脱氢酶 (LDH)法及MTT比色法判断细胞损伤程度及细胞存活率 ,Fura 2 /AM荧光标记法测定细胞内Ca2 + 浓度 ( [Ca2 + ]i)的变化 ,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结果 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 3 0 0 μmol·L-1处理4h可明显导致PC1 2细胞的损伤 ,表现为LDH释放量明显增加 ,吸光度值A570nm明显降低 ,细胞存活率降低 ,同时 [Ca2 + ]i 和NOS活性则明显增加。PPF6.2 5 ,2 5 ,1 0 0 ,40 0 μmol·L-1与NMDA同时处理PC1 2细胞则使LDH释放量显著降低 ,细胞存活率增加。PPF 1 2 .5和 1 2 5 μmol·L-1可显著降低NMDA诱导的[Ca2 + ]i 水平及NOS活性的提高。结论 PPF对NMDA所致的PC1 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MDA受体的功能 ,降低 [Ca2 + ]i,减弱Ca2 + 超载 ,并降低NMDA诱导的NOS活性增加有关。提示PPF可能是通过抑制NMDA受体 Ca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N-甲基-D-天冬氨酸 细胞内 一氧化氮合酶 细胞 PC12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胍丁胺抑制福尔马林诱导的脊髓PKCγ,pCREB,c-Fos和c-Jun表达上调 被引量:5
6
作者 秦晓辉 吴宁 +2 位作者 苏瑞斌 张宏 李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目的研究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脊髓蛋白激酶Cγ(PKCγ),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表达的变化及胍丁胺对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0~220g,随机分为:①生理盐水组;②福尔马林组;③胍丁胺(160mg... 目的研究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脊髓蛋白激酶Cγ(PKCγ),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表达的变化及胍丁胺对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0~220g,随机分为:①生理盐水组;②福尔马林组;③胍丁胺(160mg·kg-1,ip)组。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50μl后10、20、120min取L4,5脊髓,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研究,检测胍丁胺对炎性疼痛脊髓PKCγ、pCREB、c-Fos和c-Ju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大鼠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min后,引起双侧脊髓膜结合PKCγ表达量升高;足底注射20min后,双侧脊髓pCREB表达量升高;足底注射2h后,注射侧脊髓背角c-Fos和c-Jun蛋白表达量升高,注射对侧脊髓c-Fos和c-Jun蛋白表达量没有改变。胍丁胺明显抑制福尔马林所引起的膜结合PKCγ、pCREB、c-Fos和c-Jun蛋白表达量的升高(P<0.01)。结论炎性疼痛引起脊髓膜结合PKCγ、pCREB、c-Fos和c-Jun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疼痛及痛觉过敏的产生。胍丁胺的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PKCγ、pCREB、c-Fos和c-Jun等痛觉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丁胺 PKCΓ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FOS C-JUN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秦晓辉 米卫东 张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建立缺氧模型,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单个海马神经元[Ca^2+].随缺氧或加入谷氨酸、KCl前...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建立缺氧模型,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监测单个海马神经元[Ca^2+].随缺氧或加入谷氨酸、KCl前后的实时变化。结果依托咪酯在1.2~4.8mg·L^-1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P〈0.05)。0.3~4.8mg·L^-1依托咪酯能抑制缺氧及50mmol·L^-1 KCl引起的[Ca^2+].升高(P〈0.05),仅在4.8mg·L^-1时才抑制1mmol·L^-1谷氨酸所致的[Ca^2+].升高(P〈0.01)。结论依托咪酯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依托咪酯抑制缺氧引起[Ca^2+].异常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缺氧 钙离子 依托咪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岁以上老年人地氟醚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测定 被引量:9
8
作者 孙立 张宏 宋运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2-73,共2页
目的 测定我国 6 5岁以上老年人地氟醚的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MAC)。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 6 5岁以上患者 ,术前检查排除肝、肾、脑及心脏系统疾病 ,无酗酒史 ,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氧... 目的 测定我国 6 5岁以上老年人地氟醚的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MAC)。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 6 5岁以上患者 ,术前检查排除肝、肾、脑及心脏系统疾病 ,无酗酒史 ,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氧和 3%地氟醚吸入诱导插管 ,全凭吸入地氟醚麻醉。采用Dixon’sup and down方法 ,交叉出现 6对切皮不动 动的患者即终止。 6对切皮不动 动患者切皮时地氟醚浓度的平均值即为MAC。结果  17例患者中出现 6对不动 动的交叉对 ,MAC为 (5 0 8± 0 2 6 ) %。结论 老年人地氟醚MAC较文献报道的年轻人MAC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5岁以上老年人 地氟醚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 麻醉药 浓度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点丙泊酚浓度及双频指数变化的测定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海红 米卫东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9期473-475,共3页
目的 应用靶控输注技术 (target controlledinfusion ,TCI)定量分析意识消失、置喉镜和切皮时所需丙泊酚的血浆浓度和双频指数 (BIS)变化。方法  6 0例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P组 )和丙泊酚 +芬太尼组 (PF组 )。分别观察 5 0 %病人意... 目的 应用靶控输注技术 (target controlledinfusion ,TCI)定量分析意识消失、置喉镜和切皮时所需丙泊酚的血浆浓度和双频指数 (BIS)变化。方法  6 0例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P组 )和丙泊酚 +芬太尼组 (PF组 )。分别观察 5 0 %病人意识消失、抑制置喉镜和切皮时体动反应所需丙泊酚浓度和BIS变化。结果  5 0 %病人意识消失时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 (Cp50S)最低 ,5 0 %病人意识消失双频指数 (BIS50S)最高。单用丙泊酚Cp50S为 3 10 μg/ml,BIS50S为 77 8;抑制置喉镜和切皮时体动反应丙泊酚的血浆浓度比意识消失时分别高 0 38倍和 1 36倍 ,BIS50 值分别降低 8 5 %和 35 0 %。芬太尼使三个时点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显著降低 ;而BIS50 有所升高。结论  (1)临床三个时点所需丙泊酚血浆浓度不同 ,BIS值随丙泊酚浓度的增减而变化。 (2 )辅用芬太尼 ,三个时点丙泊酚的血浆浓度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麻醉 靶控输注 双频指数 丙泊酚 TCI BIS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鞘内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NMDA-2B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维秀 张宏 +1 位作者 程姝娟 杨红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连续鞘内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亚基(NR2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法制作CCI模型,测von-Frey丝触痛及冷水阈值,采用原位杂... 目的:探讨氯胺酮连续鞘内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亚基(NR2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法制作CCI模型,测von-Frey丝触痛及冷水阈值,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脊髓背角NR2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CI组痛阈显著下降,冷水阈显著升高,脊髓背角有大量NR2BmRNA阳性表达(P<0.01);氯胺酮组仅出现轻度痛敏症状,NR2B 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NR2B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之一,氯胺酮可抑制其表达从而发挥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鞘内注射 慢性坐骨神经损伤 NR2B mRNA 原位杂交 MRNA表达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背角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钠通道阻滞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龙河 姜雨鸽 张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01-504,共4页
目的:比较局麻药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河豚毒素(TTX)敏感(TTX-S)和TTX不敏感(TTX-R)的钠通道阻滞作用的差别,探讨罗哌卡因麻醉时产生感觉运动分离的可能机制。方法:急性分散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 目的:比较局麻药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河豚毒素(TTX)敏感(TTX-S)和TTX不敏感(TTX-R)的钠通道阻滞作用的差别,探讨罗哌卡因麻醉时产生感觉运动分离的可能机制。方法:急性分散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DRG细胞TTX-S和TTX-R钠电流,通过浴槽内给药,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TTX-S和TTX-R钠电流的作用。结果:TTX-S钠电流主要产生于大的DRG细胞,而TTX-R钠电流主要产生于小的DRG细胞;罗哌卡因对TTX-R钠电流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5.7±6.1μmol·L-1,远低于其对TTX-S钠电流的IC50(246.8±11.2μmol·L-1,P<0.01);布比卡因对TTX-R和TTX-S钠电流的IC50值基本相同(27.2±6.2μmol·L-1vs29.5±2.9μmol·L-1,P>0.05)。结论:罗哌卡因优先阻滞TTX-R钠通道,对TTX-R钠通道和TTX-S钠通道的选择性阻滞是其硬膜外麻醉时感觉运动分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膜片钳 钠通道 背根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伐他汀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婷婷 米卫东 +2 位作者 王刚 李力兵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60-1662,共3页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小鼠药物性心肌缺血模型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普伐他汀和G-CSF5天。每组均于用药后第1、5、7、9天随机抽取6只小鼠,经球后静脉取血测定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盐水组第1、5、7天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略有增加;与盐水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第5、7、9天内皮前体细胞水平有明显增高,而G-CSF组较普伐他汀组内皮前体细胞数目的增加在第5、7、9天更为显著;外周血VEGF的浓度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较对照组在第5、7、9天均有增加,其浓度增加由大至小的顺序为G-CSF组>普伐他汀组>盐水组>对照组;其中G-CSF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成中度正相关而普伐他汀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无相关性。结论心肌缺血能够诱导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普伐他汀与G-CSF均能增强缺血后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G-CSF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作用更强且动员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前体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雨鸽 米卫东 +1 位作者 徐龙河 张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10-413,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浓度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诱发电流的作用,以探讨罗哌卡因神经毒性低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并培养,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谷氨酸诱发电流,并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浓度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诱发电流的作用,以探讨罗哌卡因神经毒性低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并培养,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谷氨酸诱发电流,并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谷氨酸电流的影响。结果:谷氨酸(100μmol.L-1)可在海马神经元细胞上诱发出一内向电流,并且此电流可被非N-甲基-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DNQX所阻断;布比卡因(10、50、100μmol.L-1)和罗哌卡因(10、50、100μmol.L-1)均可使海马神经元细胞的谷氨酸诱发电流明显降低;罗哌卡因高浓度(501、00μmol.L-1)时对谷氨酸诱发电流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布比卡因高浓度时。结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谷氨酸诱发电流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罗哌卡因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布比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膜片钳 谷氨酸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胍丁胺抑制炎性疼痛诱导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上调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晓辉 吴宁 +2 位作者 苏瑞斌 张宏 李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研究其镇痛作用是否与影响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pERK)表达有关。方法: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为生理...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研究其镇痛作用是否与影响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pERK)表达有关。方法: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福尔马林组和胍丁胺160mg/kg组,每组20只。每组12只右侧足底皮下注射5%的福尔马林50μL致痛,每5min为一个时间段,测定60min内大鼠的痛级均数。另外每组8只足底注射福尔马林后8min取L4,5脊髓,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脊髓切片中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50μL后出现明显的两期伤害性行为反应。胍丁胺对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能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痛觉过敏。福尔马林对大鼠单侧足底注射8min后,引起注射侧L4,5脊髓背角pERK表达量升高,160mg/kg胍丁胺(i.p.)明显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pERK表达量的升高。结论:胍丁胺对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及痛觉过敏行为有明确的抑制作用,炎性疼痛引起脊髓pERK蛋白表达升高可能参与疼痛及痛觉过敏的形成,pERK可能参与了胍丁胺镇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丁胺 疼痛 痛觉过敏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A微囊化BCCs移植逆转神经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表达下调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龙河 薛毅珑 +2 位作者 罗芸 郭水龙 张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目的 观察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 (BCCs)移植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 (CCI)大鼠背根神经节 (DRG)Nav1 8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 4组 ,每组5只 ,即对照组 (C组 ) ,正常大鼠 ;CCI组 ,右侧坐骨神经结扎 ;APA组 ,CCI模型后 7d ... 目的 观察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 (BCCs)移植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 (CCI)大鼠背根神经节 (DRG)Nav1 8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 4组 ,每组5只 ,即对照组 (C组 ) ,正常大鼠 ;CCI组 ,右侧坐骨神经结扎 ;APA组 ,CCI模型后 7d ,蛛网膜下腔移植 5 0 0~ 6 0 0个APA空囊 ;APA BCCs组 ,CCI模型后 7d蛛网膜下腔移植 5× 10 6个APA微囊化BCCs。测定各组移植前和移植后 7d的触诱发痛阈值 (g)和CO2 激光刺激痛阈值 (ms)。移植后 7d行为学测定后取DRG冰冻切片 ,按照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DRG中Nav1 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CCI组和APA组大鼠L4和L5DRGNav1 8杂交信号较C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PA BCCs组扎侧触诱发痛阈值和CO2 痛阈值高于CCI组和APA组结扎侧 (P <0 0 1) ,同时DRG中Nav1 8杂交信号较CCI组和APA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于C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腔移植可使CCI大鼠DRG中表达量下降的Nav1 8mRNA恢复正常表达 ,APA微囊化BCCs蛛网膜下腔移植的镇痛作用和促进DRG中Na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 微囊 异种移植 背根神经节 NAV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通道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雨鸽 徐龙河 +1 位作者 张宏 汪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54-1557,共4页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大鼠(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容(Cm)、膜电流(I)、电流密度(pA/pF)及I-V曲线,并与正常SD大鼠进行比较。观察盐酸埃他卡林对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钾通道的影响。方法:SD大鼠,置于常压缺氧(10%O2)舱内...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大鼠(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容(Cm)、膜电流(I)、电流密度(pA/pF)及I-V曲线,并与正常SD大鼠进行比较。观察盐酸埃他卡林对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钾通道的影响。方法:SD大鼠,置于常压缺氧(10%O2)舱内,每天6 h,每周6 d,持续4周,使之平均肺动脉压升高,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用全细胞记录(whole cell record ing)技术记录细胞钾电流、膜电容并计算电流密度。结果: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m值、细胞膜钾电流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SD大鼠(P<0.05);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电流密度值显著低于正常血压大鼠(P<0.05)。与正常SD大鼠比较,PHR钾电流I-V曲线下移。盐酸埃他卡林在10μmol.L-1浓度下,可显著增强正常血压SD大鼠及PHR动脉平滑肌钾电流(P<0.05)。结论:PHR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膜电容、膜钾电流比正常血压SD大鼠高;钾电流密度比正常血压SD大鼠低,I-V曲线下移。盐酸埃他卡林对正常血压大鼠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钾电流都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血管 膜电位 膜电流 膜电容 膜片钳术 钾通道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雨鸽 徐龙河 张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56-759,共4页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K+通道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正常血压和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细胞K+通道电流。通过浴槽内给药。结果...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K+通道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正常血压和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细胞K+通道电流。通过浴槽内给药。结果:在50、100μmol/L浓度下,异丙酚可明显引起正常血压和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K+通道电流I-V曲线上移。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作用后5min内细胞外向K+通道电流强度分别增强为初始电流强度的(121±11)%、(113±5)%(P<0.01)和(126±5)%、(122±8)%(P<0.01)。结论:异丙酚可增强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外向K+通道电流,这可能是其降低肺血管张力、舒张肺血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钾通道 平滑肌 血管 肺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根治术二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军明 宋运琴 黄正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1-241,共1页
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根治术二例报告叶军明,宋运琴,黄正东右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较为少见,行一次性根治术1984年国外有成功报告[1,2],国内尚无文献记载。兹将我院1991年2例右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根治术报告如下。例... 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根治术二例报告叶军明,宋运琴,黄正东右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较为少见,行一次性根治术1984年国外有成功报告[1,2],国内尚无文献记载。兹将我院1991年2例右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根治术报告如下。例1男,39岁。影象学诊断示右肾下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种瘤 下腔静脉癌栓 外科手术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_A受体拮抗药对小鼠痛阈的影响
19
作者 徐龙河 张宏 朱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70-271,共2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印防已毒素和荷包牡丹碱对小鼠CO2 激光痛阈的影响。方法 NIH小鼠 10 5只 ,随机分为七组 ,每组 15只。对照组 ,注射 0 9%生理盐水 10ml/kg(NS组 ) ;印防己毒素组 ,注射印防己毒素 0 5mg/kg(PTX1组 ) ,1 0mg/kg(P...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印防已毒素和荷包牡丹碱对小鼠CO2 激光痛阈的影响。方法 NIH小鼠 10 5只 ,随机分为七组 ,每组 15只。对照组 ,注射 0 9%生理盐水 10ml/kg(NS组 ) ;印防己毒素组 ,注射印防己毒素 0 5mg/kg(PTX1组 ) ,1 0mg/kg(PTX2组 )、2 0mg/kg(PTX3组 ) ;荷包牡丹碱组 ,注射荷包牡丹碱 0 5mg/kg(BIC1组 )、1 0mg/kg(BIC2组 )、2 0mg/kg(BIC3组 )。所有的药物均经腹腔注射。采用CO2 激光作为伤害性刺激 ,痛阈值以激光脉冲持续时间 (ms)表示。结果 与NS组比较 ,PTX1与BIC1组小鼠的痛阈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 )。PTX2组、PTX3组及BIC2组、BIC3组小鼠的激光脉冲持续时间较NS组延长 (P <0 0 1) ,PTX3组、BIC3组分别比PTX2组、BIC2组延长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 ,GABAA 受体拮抗药印防己毒素和荷包牡丹碱对CO2 激光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A受体 拮抗药 镇痛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情况下成人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被引量:186
20
作者 闵苏 +2 位作者 黄宇光 米卫东 敖虎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52-1063,共12页
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脏功能不全和(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支持,是治疗难以控制的严重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关键技术。随着ECMO的跨学科应用,治疗领域不同,涉及的各专业临床医护人员掌握ECMO的水平差异较大;现有的ECMO相关研... 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脏功能不全和(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支持,是治疗难以控制的严重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关键技术。随着ECMO的跨学科应用,治疗领域不同,涉及的各专业临床医护人员掌握ECMO的水平差异较大;现有的ECMO相关研究主要以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报道为主。本共识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ECMO临床实践,对ECMO应用流程和管理,ECMO的心脏外科应用,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心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移植,以及ECMO期间的镇静、镇痛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制定,供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 镇静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