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
11
1
作者
杨全中
张雪松
+3 位作者
杨晓清
张智发
胡帆琦
张少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5-722,共8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830.0±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翻修术
矢状面平衡
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
11
1
作者
杨全中
张雪松
杨晓清
张智发
胡帆琦
张少甫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脊柱外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5-722,共8页
文摘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830.0±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
脊柱畸形
翻修术
矢状面平衡
截骨术
Keywords
Spinal deformity
Revision surgery
Sagittal balance
Osteotomy
分类号
R682.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杨全中
张雪松
杨晓清
张智发
胡帆琦
张少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