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上段髓腔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杜心如 卢世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4-676,共3页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假体的设计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假体的设计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所以研究国人股骨上段髓腔的形态学特点,设计制造适合的人工髋关节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加入WTO以后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实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现就有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髓腔 假体 并发症 解剖学研究 人工髋关节 随访时间 课题 西方人 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钙骨基质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明学 卢世璧 +3 位作者 王继芳 黄靖香 余征 赵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5,T006,共5页
目的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对节段性骨缺损进行修复,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兔股骨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5-溴-2'-脱氧... 目的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对节段性骨缺损进行修复,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兔股骨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xyouridine,5-BrdU)标记后,接种到兔海绵状脱钙骨基质(spongeofDBM,SDBM)支架上,然后分别植入兔背部肌肉内及兔桡骨中段10mm长的骨膜骨缺损内。对照组为缺损内单纯植入SDBM及空白组。术后观察6周。结果经条件培养的BMSCs可在体外表达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并形成钙结节;体内异位植入组织工程骨块可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组织工程骨块及单纯SDBM在术后6周完全修复骨缺损(6/6);极限压缩强度测量显示,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组新生骨与正常桡骨段差异无显著性(P=0.623),单纯SDBM植入组新生骨在生物力学方面低于正常桡骨段(P=0.038)。结论脱钙骨基质在骨组织工程中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钙骨基质 干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范猛 彭江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累及股骨头。对骨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但是很难建立一个从早期的影像和组织学改变到晚... 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累及股骨头。对骨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但是很难建立一个从早期的影像和组织学改变到晚期的股骨头塌陷表现都与人类相似的动物模型。本文总结了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为骨坏死研究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并展望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性热休克蛋白/肽疫苗与白细胞介素-12联合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产生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宋舸 袁玫 +3 位作者 崔雪梅 眭翔 赵斌 卢世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组织来源混合热休克蛋白(mHSPs)/肽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应用其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 目的研究肿瘤组织来源混合热休克蛋白(mHSPs)/肽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应用其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nblot检测方法、T淋巴细胞的诱导及体外扩增、乳酸脱氢酶法等,测定肿瘤多肽复合物诱导活化小鼠体内CTL杀伤效应。结果mHSPS免疫组和mHSPs+Cy+IL-12免疫组体外诱生的CTL反应活性均比对照组的CTL活性有所升高,尤其mH-SPs+Cy+IL-12免疫组升高明显,且随效靶比的上升而上升;与正常小鼠(CD4+46%、CD8+18%)比较,对照组、mHSPs免疫组及mHSPs+Cy+IL-12免疫组小鼠CD4+亚群的比例分别为38%、46%、54%。CD8+亚群的比例分别为26%、22%、16%。结论混合热休克蛋白/肽可诱发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当与IL-12、低剂量Cy者联合应用后免疫功能增强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80肉瘤 肿瘤 免疫治疗 混合热休克蛋白/肽 细胞毒T淋巴细胞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猪颈椎标本对滑动型与限制型颈椎前路固定板的生物力学试验研究(英文)
5
作者 尚鹏 刘伟强 +3 位作者 王广志 Guy R Fogel 彭江 郭全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9-215,226,共8页
目的采用18 具猪颈椎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研究滑动型和限制型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临床生物力学特性的优劣。方法实验选用三种固定板,其中两种滑动型前路固定板(Swift 板,Premier板),一种限制型前路固定板(Peak 板)。使用 18 具... 目的采用18 具猪颈椎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研究滑动型和限制型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临床生物力学特性的优劣。方法实验选用三种固定板,其中两种滑动型前路固定板(Swift 板,Premier板),一种限制型前路固定板(Peak 板)。使用 18 具猪颈椎骨(C2 - C7)模拟两阶段椎体切除,采用高度可调节的支撑植入椎体切除位置,模拟植骨(内置微型压力传感器)。每一种固定板均采用六具,分三种工况进行颈椎标本实验测试。施加的载荷控制在生理载荷范围内。结果在各标本运动极限内,限制型和滑动型固定板在全支撑时固定板上载荷无显著区别;在支撑缩短时,所有三种固定板上载荷均明显减少,而该现象在滑动型固定板表现的更明显。在缩短支撑情况下,滑动型固定板在缩短支撑状态下板上的载荷减少。就滑动型固定板而言,在支撑缩短的状态下,支撑上的载荷减少较少而板上的载荷增加也不大。在全长支撑的载荷极限状态下,Swift型固定板的载荷分配比Premier型的固定板更好一些。在载荷极限状态下,Premier型的固定板的载荷分配优于Swift型固定板。结论实验证明滑动型固定板在2阶段椎体次全切除术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固定板 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术 载荷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荧光素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绍代 王玉 +9 位作者 鲁长风 陈鹏 王冲 刘雪剑 孙百川 张凯红 荆晓光 胡丹 彭江 田建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标记,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及CCK-8法评估标记后细胞的形态、荧光强度以及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ADSCs,其纯度达95%以上,并成功将ADSCs诱导成脂肪、骨、软骨;PKH26标记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膜上均匀分布的强红色荧光,细胞的形态以及增殖活性与未标记的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 PKH26荧光素染料标记后对ADSCs的形态及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示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转归及干细胞标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旭鹏 林师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6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周围神经crush损伤模型,并按照分组要求分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aline组)、局部添加NGF(NGF组)、尾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FK506组)、局部添加NGF联合尾...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周围神经crush损伤模型,并按照分组要求分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aline组)、局部添加NGF(NGF组)、尾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FK506组)、局部添加NGF联合尾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NGF+FK506组)。然后,借助于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电生理检测及神经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评估免疫抑制剂联合NGF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结果 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提示NGF组和FK506组的恢复效果优于saline组,与NGF+FK506组相比较差;电生理测试证明了NGF+FK506组的神经肌肉电生理恢复情况优于其他3组;神经病理学同样也证明NGF+FK506组的促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优于其他3组。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NGF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5 位作者 汪爱媛 王玉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0-336,共7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为阳性对照组,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治疗,治疗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为阳性对照组,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治疗,治疗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术后5周处死大鼠,取术侧股骨分别行X线、Micro-CT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股骨头高度与宽度的比值安慰剂组<治疗组<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的股骨头体积、股骨头内骨量和骨矿盐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都明显大于安慰剂组(P均<0.01)。组织学检查显示,治疗组股骨头内以死骨为主,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血管新生的数量均低于安慰剂组。结论唑来膦酸可抑制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动及血管新生,保存骨量和股骨头形态,具有良好的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塌陷 唑来膦酸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建立鸸鹋股骨头坏死模型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4 位作者 汪爱媛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7-362,共6页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缓慢注射8 ml无水乙醇的方式造成股骨头坏死,并在术后1、4、8、12周进行髋...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缓慢注射8 ml无水乙醇的方式造成股骨头坏死,并在术后1、4、8、12周进行髋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实验动物处死后取股骨头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鸸鹋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髋关节磁共振成像在术后1周时表现为股骨近端的广泛水肿,随时间进展水肿范围逐渐向近端缩小,在12周局限至股骨头内。术后股骨头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显示死骨形成,骨坏死修复反应活跃。实验侧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及骨矿物量与对照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至术后6个月,未见股骨头塌陷。结论采用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的方式可以建立股骨头坏死的塌陷前动物模型,骨坏死后的修复方式可能与骨坏死的结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无水乙醇 鸸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图像的人体膝关节三维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宇 郝智秀 +1 位作者 金德闻 孙明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建立人体膝关节三维模型,作为膝关节内部运动和受力分析的基础。方法:以磁共振图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域值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区域生长法进行图像分割,进而通过空间插值建立活体膝关节模型。结果:该方法建立的模型不仅包含股... 目的:建立人体膝关节三维模型,作为膝关节内部运动和受力分析的基础。方法:以磁共振图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域值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区域生长法进行图像分割,进而通过空间插值建立活体膝关节模型。结果:该方法建立的模型不仅包含股骨和胫骨骨端,而且包括了半月板和骨端软骨等软组织,更加符合膝关节内部的真实解剖结构。此外,该模型可以被导入有限元分析平台并用于股胫接触面的受力分析。结论:本方法适用于磁共振图像的膝关节模型建立,重建效果可以通过改变图像分割和空间插值的算法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图像分割 区域生长 三维重建 磁共振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鸸鹋股骨头坏死两种修复方式骨显微结构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4 位作者 汪爱媛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比较鸸鹋股骨头坏死不同造模方式股骨头骨显微结构的差异。方法成年鸸鹋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均以右侧股骨头为研究对象:第1组为正常组,不做处理;第2组为冷冻建立模型组,通过液氮和射频冷热交替的方式建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第3... 目的比较鸸鹋股骨头坏死不同造模方式股骨头骨显微结构的差异。方法成年鸸鹋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均以右侧股骨头为研究对象:第1组为正常组,不做处理;第2组为冷冻建立模型组,通过液氮和射频冷热交替的方式建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第3组为乙醇建立模型组,通过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的方式建立股骨头坏死塌陷前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各个实验动物右侧股骨标本,股骨标本近端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并进行3组标本骨显微结构参数的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鸸鹋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与正常组相比,冷冻建立模型组骨小梁改建后骨矿物量(P=0.015)和骨小梁间距(P=0.001)明显减少,骨体积比(P=0.036)、骨表面积/体积比(P=0.032)和骨小梁数目明显增加(P=0.002),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与正常组相比,乙醇建立模型组骨小梁改建后骨矿物量明显增高(P=0.001)、骨小梁厚度(P=0.003)和骨表面积/体积比(P=0.022)明显增加,骨小梁间距(P=0.001)和骨体积比(P=0.001)明显减少,骨小梁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与乙醇建立模型组比较,冷冻建立模型组的骨矿物量(P=0.001)、骨小梁厚度(P=0.001)和骨体积比(P=0.001)明显减低,骨表面积/体积比(P=0.022)和骨小梁数目(P=0.003)明显增高,骨小梁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结论不同修复方式可造成重建后股骨头负重区骨小梁结构及骨密度的不同,产生的重建骨小梁骨质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骨小梁 鸸鹋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鸸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 被引量:11
12
作者 范猛 汪爱媛 +7 位作者 王玉 彭江 赵斌 刘斌 张莉 孙建奇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5-381,479-481,共10页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股骨头坏死塌陷动物模型,提高塌陷的发生率和一致性,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液氮冷冻和射频加热交替的方法,进行闭合...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股骨头坏死塌陷动物模型,提高塌陷的发生率和一致性,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液氮冷冻和射频加热交替的方法,进行闭合回路的液氮冷冻损伤和射频加热损伤的交替,术后2、4、8、12、16周进行髋关节MRI检查,并在动物处死前进行下肢骨内微血管造影,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髋关节MRI表现为:(1)术后4周广泛水肿;(2)术后8周异常信号逐渐局限;(3)术后12周开始出现股骨头塌陷。术后16周股骨头标本Micro-CT和组织学检查显示股骨头内血运受损,骨小梁骨折,空骨陷窝;塌陷侧股骨头的骨矿物量和骨小梁间距分别为(380.31±28.12)mg/cm3和(0.86±0.32)mm,明显低于对照侧的(415.75±41.28)mg/cm3和(1.17±0.17)mm(P均<0.05);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分别为(47.28±17.14)%和(506.17±220.58)μm,明显高于对照侧的(30.92±4.01)%和(325.50±44.53)μm(P均<0.05)。术后16周骨内微血管造影显示,对照侧血管体积分数为(0.315±0.055)%,明显大于塌陷侧的(0.142±0.059)%(P<0.05)。结论采用局部冷热交替的方法成功建立鸸鹋塌陷性股骨头骨坏死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塌陷率,是股骨头骨坏死研究的良好模型,可用于骨坏死的塌陷机制研究和治疗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MICRO-CT 鸸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L样1型基因联合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作用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4 位作者 汪爱媛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3-560,共8页
目的观察NEL样1型基因(NELL-1)联合唑来膦酸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是否可以预防股骨头的塌陷,并促进新骨形成。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 目的观察NEL样1型基因(NELL-1)联合唑来膦酸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是否可以预防股骨头的塌陷,并促进新骨形成。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治疗,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NELL-1髋关节注射并联合唑来膦酸皮下注射治疗。术后5周处死,取术侧股骨分别行X光照相,显微CT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大体观察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可见股骨头形态良好,安慰剂组可见股骨头轻度变扁。各组均未观察到异位成骨现象。X光照相检查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股骨头高度与宽度比值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而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CT检查显示3组间股骨头的体积、股骨头内骨量、股骨头骨矿盐含量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大于安慰剂组(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NELL-1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股骨头内以活骨为主,与安慰剂组相比,存在活跃的成骨细胞活动而破骨细胞数则明显减小。结论 NELL-1联合唑来膦酸用于大鼠的创伤性骨坏死治疗,可以促进成骨细胞活动,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保存骨量和股骨头形态,具有良好的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作用,有望实现骨坏死病程的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塌陷 NEL样1型基因 唑来膦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CT动态观察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耀琴 彭江 +6 位作者 眭翔 赵钧如 薛静 许文静 汪爱媛 卢世璧 覃秀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通过Micro-CT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体积、骨矿物密度、骨小梁结构等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清洁级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300 g±20 g,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3个月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进行股骨... 目的通过Micro-CT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体积、骨矿物密度、骨小梁结构等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清洁级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300 g±20 g,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3个月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进行股骨干中段骨折造模,髓内钉固定。骨折固定术后,分别于术后4周,6周,8周,12周进行骨折端显微CT观察,并进行骨结构和骨矿物密度(BMD)的定量分析。术后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质疏松大鼠骨折后8周骨折区骨痂总体积(Total Volume,TV)、骨痂中高矿化组织出现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骨组织占骨痂总体积的比率(Bone Volume Fraction,BVF)随时间点有明显上升趋势,且12周后显著大于4周。骨痂中总体矿物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12周明显高于4周。矿化组织自身的密度(TissueMineral Density,TMD),12周高于4周,8周于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隙(Tb.SP),12周与4周、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Tb.SP在12周出现下降,12周时改建塑型基本完成。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12周,骨折断端板层骨改建形成骨小梁,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结论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大鼠早期,Micro-CT分析显示骨痂数量因损伤而增加,但软骨性骨痂至骨痂演变过程较慢。骨折后期,矿化诱导新骨生成,且骨折大鼠在12周基本完成矿化,从而促进骨折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折 Micr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步态分析系统子系统-测力台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潇 卢世璧 +1 位作者 陆文莲 付祖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8-366,共9页
站立与行走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之一,对站立或行走时足底与支承面之间的压力(垂直、左右、前后三个方向的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反映人体下肢的结构、功能乃至全身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介绍了人体步态分析系统的子系统—... 站立与行走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之一,对站立或行走时足底与支承面之间的压力(垂直、左右、前后三个方向的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反映人体下肢的结构、功能乃至全身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介绍了人体步态分析系统的子系统—三维测力台系统,及其运用它对正常人和骨科病人的一些测量和分析结果,包括足底压力曲线、矢量图、功率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压力测量 力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本文讨论了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处的地位、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及作用,包括纳米与生物学、纳米与新型生物材料、纳米与新药开发、纳米与新型诊疗手段研究等方面;同时也对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作了评述,并... 本文讨论了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处的地位、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及作用,包括纳米与生物学、纳米与新型生物材料、纳米与新药开发、纳米与新型诊疗手段研究等方面;同时也对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作了评述,并展望了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生命科学 生物材料 新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拉力对腘绳肌腱结嵌压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固定强度的影响
17
作者 汪爱媛 刘玉杰 +1 位作者 唐金树 卢世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预拉力对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只新鲜冷冻猪膝关节离断后用阶梯形钻头成型股骨隧道为倒置的酒瓶状,自体腘绳肌腱打结后呈双股穿过并嵌压在瓶颈口,实验分三组,分别以50N、100N及200N拉力预... 目的探讨预拉力对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只新鲜冷冻猪膝关节离断后用阶梯形钻头成型股骨隧道为倒置的酒瓶状,自体腘绳肌腱打结后呈双股穿过并嵌压在瓶颈口,实验分三组,分别以50N、100N及200N拉力预拉三次,在生物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拔出实验。结果50N预拉组,400N位移高于其他两组,抗拉刚度低于另两组(P<0.01),最大载荷与100N预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200N预拉组(P<0.01);100N预拉组与200N预拉组只在最大载荷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400N位移及抗拉刚度上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前给予不同的预拉力,对破坏载荷、位移及抗拉刚度均产生不同影响;预拉力在100N至200N时,抗拉刚度明显提高,且对最大载荷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绳肌腱 前交叉韧带重建 预拉力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脊柱外科一些手术的浅见
18
作者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37,共3页
骨转移瘤是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20%脊柱转移性瘤会侵犯脊髓而加重症状,近年来应用联合治疗措施已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常需必要的内固定器材重建以稳定脊柱手术,且必须在全身情况能耐受的情况下进行。脊柱融合内固... 骨转移瘤是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20%脊柱转移性瘤会侵犯脊髓而加重症状,近年来应用联合治疗措施已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常需必要的内固定器材重建以稳定脊柱手术,且必须在全身情况能耐受的情况下进行。脊柱融合内固定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并发症逐步引起人们重视,力学检测证明,其与脊柱节段性融合后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加大有关。临床结果批判“脊柱内固定融合越坚固越好”的观点,避免脊柱固定器材的滥用。人工椎间盘的应用短期效果尚好,长期效果及长期并发症尚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转移瘤 邻近节段病 人工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